每周40h小时等效A声级计算工具
- 格式:xls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2
3ICS 1.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Measurement of noise in the workplace2007年4月20日发布2007年1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标准根据WS/T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修订而成。
与GBZ2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增加稳态、非稳态噪声及8h等效声级及40h等效声级的计算方法;——采用了个人噪声剂量计并给出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
本标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生、刘茁、何丽华、王建新、舒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测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
2 测量仪器2.1 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
2.2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
3 测量方法3.1 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1.1 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3.1.2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3.1.3 预测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
3.1.4 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
3.2 测量仪器的准备3.2.1 测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不同的工作地点使用声级计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
GBZT- 229. 4 - 20 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 第 4 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 4 部分:噪声、/.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 1 部分 2 部分 3 部分 4 部分本部分是 本部分是 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 控制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
1 范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 4 部分:噪声GBZ/T 229 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2部分:物理因素 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 8部分:噪声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噪声 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2 稳态噪声 steady noise A 计权声级波动 <3dB 的噪声。
3.3 非稳态噪声 non-steady noise A 计权声级波动》3dB 的噪声。
3.4 脉冲噪声 impulsive noise持续时间w 0.5s ,间隔时问>1s , A 声级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 的噪声。
3.5 噪声作业 work(job)exposed to noise 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 8h/d 或40h/周噪声暴露A 等效声级》80dB 的作业。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Measurement of Physical agents in WorkplacePart 7:Noise2007-04-12 发布2007-1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本部分是根据WS/T 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修订的。
与WS/T 69-1996有关测量方法部分相比主要修改如下:——纳入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规范了使用范围、测量仪器要求及测量方法。
——增加稳态、非稳态噪声及8h等效声级及40h等效声级的计算方法;——采用了个人噪声剂量计并给出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
本部分为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系列标准之一。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营红声器材厂嘉兴分厂、奎思特技术公司。
本部分起草人:王生、刘茁、何丽华、王建新、舒国华。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作业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测量。
2 测量仪器2.1 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
2.2 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 C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
3 测量方法3.1 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测量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等,必须在测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1.1 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布局等,绘制略图。
3.1.2 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程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化规律等。
GBZ/T 229.4-20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 4 部分:噪声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部分。
GBZ/T 229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按部分发布,目前发布四个部分:——第 1 部分:生产性粉尘; ——第 2 部分:化学物;——第 3 部分:高温;——第 4 部分:噪声。
本部分是GBZ/T 229 的第 4 部分。
本部分是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中噪声接触限值的配套文件。
本部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生、李涛、孙伟、何丽华、张敏、周世义、杜燮祎。
1 范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4 部分:噪声GBZ/T 229 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原则、分级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存在生产性噪声作业的分级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 部分:物理因素GBZ/T 189.8-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 部分:噪声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产性噪声industrial noise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3.2 稳态噪声steady noiseA 计权声级波动<3dB 的噪声。
3.3 非稳态噪声non-steady noiseA 计权声级波动≥3dB 的噪声。
3.4 脉冲噪声impulsive noise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问>1s,A 声级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 的噪声。
3.5 噪声作业work(job)exposed to noise存在有损听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声音,且8h/d 或40h/周噪声暴露 A 等效声级≥80dB 的作业。
职业卫生监测评价试题单选题1、了解工作班制是噪声调查的最基本要求,四班二运转是常见的工作时间制度之一,正确的表述为(B)A. 接触时间属于≠5d/w,周平均工时56 h/wB. 周平均天数为3.5 天/周C. 日工作时间为12 h/d,须用8h等效声级进行评价D. 周工作天数为4.67天,须计算40h等效声级进行评价答案解析:四班二运转是常见的工作班制,日工作时间12小时,周平均工时42小时,周平均天数3.5天,评价要求需计算40h等效声级。
实际工作中,不了解工作班制的内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机构对非标准工时制不甚了解、对噪声评价标准也存在认识误区。
以“四班二运转”为例,若调查若只询问“每班多少小时,一天有几个班”,由于许多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存在理解误区,常描述为“两班倒,每班12小时”,机构就以8h等效声级进行评价,而没有计算40h等效声级,从而导致评价结论错误。
在企业陪同人员不理解询问的目的或表述不清时,如多问一句“某工种或岗位共设置几个班”就可清楚其工作班制。
非每周2. 某铸造厂安排其就业前工人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不正确的说法是:(E)A.属于岗前体检B.属于职工健康监护内容C.目的是发现职业禁忌证D.属于一级预防E.属于二级预防答案解析:健康监护属于二级预防范畴,但通过岗前检查的目的是发现职业禁忌证,从而避免接触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属于源头预防。
3. 工伤事故属于的范畴是:( D )A.职业病B.广义的职业病C.法定的职业病D.职业性损害E.职业性疾患答案解析:见下图4、若两声源同时工作的总声压级为95dB(A),当其中一声源停止工作时,测得声压级为94.5dB(A);问另一声源的声压级为:( B )A. 91B. 86C. 93.5D. 以上均不对答案解析:噪声级相减是按照能量的相减进行的,由于95-94.5=0.5 dB(A),则另一声源声压级=95-9=86dB(A)5、某球磨机作业噪声为106.4dB(C),所需护听器的最小SNR值可初步确定为:(A)A.26.4B.31.4C.21.4D.35.7答案解析:依据GB/T 23466-2009,护听器SNR x的需求值为70 dB(A)≤(Lc- SNR)≤80dB(A)。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时间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环境中的噪声持续进行测量,以获取噪声水平的参数。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是指在经过A计权滤波处理后的声级,是用来描述环境声音强度的参数,它更符合人耳对声音的感知特性。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时间的设定是为了有效地评估环境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因为噪声是一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因素。
根据国际标准ISO1996-2《噪声评估方法》,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的测量时间通常为1小时,也可以选择其他时间段进行测量,比如15分钟、30分钟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时间的相关内容:1. 仪器和设备的选择在进行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时间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来进行测量。
一般来说,需要使用声级计来进行测量,声级计需要具备A计权滤波器、持续测量功能、数据记录功能等。
还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位置和高度,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 测量时间的设定在进行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标准要求设定合适的测量时间。
一般来说,对于长期持续性噪声,建议选择1小时的测量时间;对于临时性噪声,可以选择15分钟或30分钟的测量时间。
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多个时间段进行测量,以获取更详细的噪声水平数据。
3. 测量数据的处理在完成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需要计算出整体的A声级,然后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噪声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对不同频率的噪声进行分析。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环境中的噪声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4. 结论与建议根据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对环境噪声影响的评估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包括在噪声源附近采取隔声措施、优化工艺流程、调整作业时间等,以降低环境噪声水平,保护员工和居民的健康。
噪声等效连续A声级测量时间是评估环境噪声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环境噪声对人们的影响,为环境管理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丈量之阿布丰王创作噪声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丈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生产性噪声的丈量.2丈量仪器2.1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2.2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3丈量方法3.1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丈量点、丈量方法和丈量时间等,必需在丈量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1.1工作场所的面积、空间、工艺区划、噪声设备规划等,绘制略图.3.1.2工作流程的划分、各生产法式的噪声特征、噪声变动规律等.3.1.3预丈量,判定噪声是否稳态、分布是否均匀.3.1.4工作人员的数量、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停留时间等.3.2丈量仪器的准备3.2.1丈量仪器选择:固定的工作岗位选用声级计;流动的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对分歧的工作地址使用声级计分别丈量,并计算等效声级.3.2.2丈量前应根据仪器校正要求对丈量仪器校正.3.2.3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设置为A计权、“S(慢)”档,取值为声级L pA或等效声级L Aeq;丈量脉冲噪声时使用“Peak(峰值)”档.3.3测点选择3.3.1工作场所声场分布均匀(丈量范围内A声级分歧﹤3dB(A)),选择3个测点,取平均值.3.3.2工作场所声场分布不均匀时,应将其划分若干声级区,同一声级区内声级差﹤3dB(A).每个区域内,选择2个测点,取平均值.3.3.3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在流动范围内,对工作地址分别进行丈量,计算等效声级. 3.3.4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拜会附录A.3.4丈量3.4.1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为1.10m. 3.4.2传声器的指向为声源的方向.3.4.3丈量仪器固定在三角架上,置于测点;若现场不适于放置三角架,可手持声级计,但应坚持测试者与传声器的间距>0.5m.3.4.4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每个测点丈量3次,取平均值.3.4.5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根据声级变动(声级摆荡≥3dB )确按时间段,丈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并记录各时间段的继续时间.3.4.6脉冲噪声丈量时,应丈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3.4.7丈量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速超越3m/s 时,传声器应戴风罩.应尽量防止电磁场的干扰.3.5丈量声级的计算3.5.1非稳态噪声的工作场所,按声级相近的原则把一天的工作时间分为n 个时间段,用积分声级计丈量每个时间段的等效声级L Aeq,Ti ,依照公式(1)计算全天的等效声级:Aeq,T in 0.1L Aeq,T ii=11L =10lg(T10)dB(A)T (1)式中:L Aeq,T ——全天的等效声级; L Aeq,Ti ——时间段T i 内等效声级; T ——这些时间段的总时间; T i ——i 时间段的时间; n ——总的时间段的个数. 3.5.28h 等效声级(L EX,8h )的计算根据等能量原理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 的等效声级,按公式(2)计算:e EX,8h Aeq,Te 0T L =L +10lgdB(A)T (2)式中:L EX,8h ——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 的等效声级 T e ——实际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L Aeq,Te ——实际工作日的等效声级;T 0——标准工作日时间,8h. 3.5.3每周40h 的等效声级通过LEX,8h 计算规格化每周工作5天(40h )接触的噪声强度的等效连续A 计权声级用公式(3):EX,8h in 0.1(L )EX,W i=11L =10lg(10)dB(A)5 (3)式中:L EX,W ——指每周平均接触值;L EX,8h ——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噪声强度规格化到工作8h 的等效声级; n ——指每周实际工作天数.3.5.4脉冲噪声:使用积分声级计,“Peak(峰值)”档,可直接读声级峰值Lpeak. 4丈量记录丈量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丈量日期、丈量时间、气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丈量地址(单元、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丈量位置)、被测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丈量仪器型号、丈量数据、丈量人员及工时记录等. 5注意事项在进行现场丈量时,丈量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附录A (资料性附录)使用个人噪声剂量计的抽样方法A.1抽样原则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抽样对象. A.2抽样对象的选定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噪声危害的劳动者都列为抽样对象范围.抽样对象中应包括分歧工作岗位的、接触噪声危害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抽样对象随机选择. A.3抽样对象数量简直定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缺乏3名时,全部选为抽样对象,劳动者年夜于3名按表A.1选择,丈量结果取平均值.表A.1抽样对象及数量 劳动者数采样对象数3~5 26~10 3>10 4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作场所噪声等效声级参考接触限值实际工作中,对每天接触噪声缺乏8h时的工作场所,也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和丈量(或计算)的等效声级,依照接触时间减半噪声接触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根据表B.1确定噪声接触限值.表B.1工作场所噪声等效声级接触限值日接触时间(h)接触限值[dB(A)]8 854 882 911 940.5 97。
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相关问题1.基本概念1.职业卫生定义:职业卫生是一门致力于对引起疾病和伤害的职业环境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学科。
1.2 接触限值1.2.1 TLVs:ACGIH针对大量的化学药剂建立的极限剂量成为域限值,指空气中的浓度低于该值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会受到任何副作用的影响。
暴露仅仅发生在日常工作的时间内,即每天8小时,每周5天。
域限值分为如下三种。
1.2.2 PEL:OSHA定义的极限剂量,称为允许暴露水平。
PEL与ACGIH的TLV-TWA值很接近。
然而,PEL数据不多,并且不是经常更新。
TLV-TWA数据通常有些保守。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公布了几百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允许接触限值(PELs)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s),TWAs 和PELs均是强制性标准,分别规定了8h和40h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浓度单位是ppm/mg/m3ACGIH在其年刊《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生物预限值》上公布了几百种化学物质的TLV-TWAs(ACGIH,1995)。
虽然不是强制性标准,但仍被作为工业标准使用。
对于一些化学物质,ACGIH和OSHA的标准中还规定了另外的接触浓度,包括短时间接触限值(STEL)和上限值(C)。
STEL是指15min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必须包含在8h 时间加权平均值内。
STEL通常用来表示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浓度限值,而不是引起急性中毒的物质的。
AICGH推荐的STEL指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而且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min的时间加权平均值。
(环境安全与健康工程P252)上限值即使是瞬间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上限值适用于在瞬间接触一定浓度可产生急性中毒的化学物质。
1.2.3 IDLH:导致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的威胁,此时暴露很可能引起死亡,或直接的或延时的永远不可逆的健康影响,或妨碍工人从这样的环境中逃离。
(NIOSH)1.2.4 EEGLs:美国国家科学院建立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