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88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题(有答案)【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段:duàn(阶段、分段、段落)俩:liǎ(我俩、咱俩)练:liàn(练习、练笔、操练)裤:kù(裤子、短裤、棉裤)逃:táo(逃跑、逃避、逃离)罩:zhào(头罩、口罩、罩子)亏:kuī(多亏、幸亏、亏损)挖:wā(挖洞、挖开、挖坑)撤:chè(撤换、撤回、撤退)堂:táng(堂屋、礼堂、哄堂大笑)砸:zá(砸锅、搞砸、砸碎)锅:guō(饭锅、锅台、锅盔)二、我会认组词囊:náng(窝囊、皮囊、慷慨解囊)露:lòu(露面、露怯、出头露面)羡:xiàn(羡慕|、艳羡、羡煞旁人)角:jué(主角、角色、角斗)殷:yīn(殷切、殷实、殷殷)豁:huò(豁达、豁口、豁然开朗)撇:piě(撇嘴、撇开、两撇)霉:méi(发霉、倒霉、霉味)哄:hōng(哄传、哄堂大笑、一哄而散)拙:zhuō(笨拙、拙劣、弄巧成拙)唉:āi(唉声叹气)砸:zá(砸锅、砸碎、砸饭碗)三、多音字露:lòu(露马脚)lù(露珠)角:jué(角色)jiǎo(号角)哄:hōng(哄笑)hòng (起哄)hǒng(哄孩子)唉:āi(唉声叹气)ài(唉!可惜)四、近义词轮流一一轮换期待一一渴望危机一一危险等候一一等待通情达理一一善解人意五、反义词危机一一安全通情达理一一蛮横无理垂头丧气一一精神抖擞六、理解词语窝囊:无能;怯懦。
角色:戏剧、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殷切:深厚而急切。
排练:排演练习。
危机:潜伏的危险。
通情达理:懂得道理,说话事合情合理。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分子和原子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子和原子教案1一、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
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
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3.1《分
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理论的起点,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将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认识,为后续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涵盖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特性、区别与联系,以及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微观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首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随后,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逐步构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模型。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微观视角解释宏观现象。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其基本性质。
五、教学难点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以及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六、教学过程。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感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真实存在;通过水挥发现象、氨分子扩散运动、品红在冷热水中的扩散等实验探究了解分子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的性质,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的猜想、观察、分析等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浓氨水、酚酞试液、品红、酒精、蒸馏水(冷、热)、大烧杯、小烧杯、干燥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展示图片,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3、湿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
这些现象如何解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实验3-1,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探究,科学家们提出如下假设:人们之所以能闻到一些物质的气味,是因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肉眼观察不到,且不断运动,进入人们鼻孔,接触到触觉粘膜,人们就能感知到,象这样的微小粒子,科学家给它们取名为分子、原子等。
科学家的假设是否符合客观事实?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研制出先进的科学仪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来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并且还能移动原子。
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肉眼看不到的分子有什么特点?1、能闻到香味,但看不到。
2、能看到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结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2)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2.举例说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导出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结论,引入新课。
三、小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四、布置作业:
课本P53页的习题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