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1
- 格式:docx
- 大小:27.22 KB
- 文档页数:7
第38卷第1期武夷学院学报Vol.38No.1 2019年1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Jan.2019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更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所。
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每一方摩崖石刻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文化、一个传说故事,共同构建起武夷山丰富的历史文化。
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或散见于相关古籍文献和各类介绍武夷山的作品当中,或口耳相传于武夷山民间。
本文系统收集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分类整理,分析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蕴含的社会风俗、自然观,这不仅有利于这些故事的保存、流传,丰富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内涵,也能够给武夷山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武夷山摩崖石刻传说类型“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1]武夷山摩崖石刻的传说与当时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相关,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感情,有武夷山族源传说、武夷山风物传说、武夷山茶传说等类型。
(一)族源传说武夷山起源传说是指思考并试图解释武夷山及武夷山人由来的神话传说,它们具有原始性与神圣性。
这些起源传说大多是族源传说,有皇太姥滋衍后代说、彭氏父子开山辟水说、武族与夷族化干戈为玉帛、伏羲传播文化等诸多传说,它们讲述武夷山民如何在此地开山辟水、繁衍生息的传说故事。
一曲溪北刻有“幔亭”石刻的幔亭峰,流传着“幔亭招宴”的故事。
据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签·次清虚真人歌二章·其二》中记载:“太子文学陆鸿渐,撰《武夷山记》云:武夷君,地官也,相传每于八月十五日,大会村人于武夷山上,置幔亭,化虹桥,通山下。
村人既往,是日,太极玉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三座空中,告呼村人为曾孙,汝等若男若女呼坐。
……”这个神话中的武夷君、皇太姥在幔亭峰上会见乡民,“告呼村人为曾孙,”实际上就是召见她的子孙后裔。
武夷君和皇太姥也就是古越人的祖先。
皇太姥本是天上的神星,在混沌初开时携子来到武夷山居住,开辟了家园,紫衍了后代,成为远古越人的母亲。
青海古代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宋卫哲
【期刊名称】《柴达木开发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镌刻在青海大地苍山上的古代摩崖石刻,赋予青海高原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与宗教信徒的千古逸兴和神圣职责。
蕴涵着深刻的宗教人文理趣和深邃历史文化,兼具农业文化、山地文化和藏文化的地域特征,也使得民间石刻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创造性,表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面貌。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宋卫哲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海古代交通研究状况考述 [J], 吴景山
2.功在当代,泽被后学——《宋诗话全编》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 [J], 张福勋
3.青海喇家遗址废弃原因再探讨——与《古代中国的环境研究》一文作者商榷 [J],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
4.功在当代,泽被后学——《宋诗话全编》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 [J], 张福勋
5.海南古代摩崖石刻研究概述 [J], 吴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0一、摩崖石刻概述什么是摩崖?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说:“摩崖者,刻于崖壁者也,故曰天然之石。
”冯云鹏在《金石索》中也明确指出:“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叶昌炽在《语石》中说:“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
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
”从先贤们对摩崖石刻的论述可知,摩崖石刻可以专指石刻文字,也可以包含石刻文字和石刻造像。
笔者认为,摩崖石刻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摩崖石刻包含石刻文字和石刻造像,而狭义的摩崖石刻则单指石刻文字。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现今保存的摩崖石刻众多,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
如湖南石刻数量居全国前列,尤其是浯溪碑林集结了许多书法名家的作品,题刻丰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书法价值。
又如三大著名石刻——泰山摩崖石刻、武夷山摩崖石刻、重庆千佛寺摩崖石刻,其中泰山摩崖石刻就有1000余处,最著名的当数《记泰山行》,武夷山摩崖石刻有700余处,遍布山中。
[1]宁波地灵人杰,文化昌盛,四明山系从西南入境,向东北而出,穿越全境。
自古以来,儒生、释道、官员游踪所至,在宁波境内的山林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
这些石刻点缀着宁波的名山,成为宁波碑刻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宁波市内除海曙、江东、北仑区外的大市范围内各县、市、区,摩崖石刻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其中又以鄞州区数量为最多。
宁波地区现存摩崖石刻既有单独存在的,也有成群出现的,其摩崖石刻总量近百处。
而从年代上统计,据古籍记载宁波地区早在秦代就有摩崖石刻。
如《宝庆四明志》所载,明象山县“蓬莱山西麓蓑衣岩上有古篆数行”,可惜今已不存。
现存宁波地区最早的摩崖石刻当为宋代所刻,以后元代、明代、清代、民国、现代均有不同数量的遗存。
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摘要:一、引言二、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的概述1.于山摩崖题刻的起源与发展2.于山造像的建设背景与特点三、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的设定1.保护范围的划定2.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3.保护措施的实施四、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的历史价值2.保护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3.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作为我国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对于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对这一保护范围的划定及其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二、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的概述1.于山摩崖题刻的起源与发展于山摩崖题刻起源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些题刻内容丰富,既有诗词歌赋,也有对联、题记等,为研究古代文学、书法、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于山造像的建设背景与特点于山造像主要集中在唐代,其建设背景与当时的佛教盛行密切相关。
造像以石刻为主,形象生动,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的设定1.保护范围的划定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的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分为核心区和缓冲区。
核心区主要包括摩崖题刻和造像分布区域,缓冲区则为保护核心区提供空间和视觉缓冲。
2.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在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一切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损害的活动,如采石、开矿、建设、爆破等。
同时,严格限制游客数量,以减轻对文物的磨损。
3.保护措施的实施为加强保护,政府对保护范围内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维护,对摩崖题刻及造像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修复。
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四、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的历史价值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2.保护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保护于山摩崖题刻及造像,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导游资格考试地方景点知识:武夷山武夷山景点介绍武夷山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总面积达99975公顷。
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
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完整无损、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它保存着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其中很多是中国独有的;这里还生存着大量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动物。
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多世纪的景观。
它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朱子理学的摇篮。
作为一种学说,朱子理学曾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达很多世纪,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影响了世界很大一部分地区。
2地理环境位置武夷山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武夷山市,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地质武夷山风景(2)武夷山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
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继之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已发现本区有丰富的火山机构,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
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
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
告性对武夷山地貌发育也很明显,西部海拔 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坚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纹岩等构成,东部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往往发育有较宽的谷地和盆地。
所以武夷山丰富的地貌类型是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武夷山四季分明地处中亚热带,武夷山四季气温较均匀、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2℃~13℃,1月均温3℃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5℃,7月均温23℃~24℃;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地区。
武夷山历代摩崖题刻中的生态保护意识————————————————————————————————作者:————————————————————————————————日期:武夷山历代摩崖题刻中的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管理武夷山历代摩崖题刻中的生态保护意识黄培兴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较高的史料和美学价值。
选取的几幅代表性题刻,体现古人在对待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等关系上的生态文明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摩崖石刻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
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志书记载最早在武夷山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各朝代,至今尚存有380余方。
武夷山摩崖石刻内容丰富广泛,在众多题刻中能够体现武夷山先民们在生态保护意识,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内容的摩崖石刻也不少。
一、最早的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被封为名山大川据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载唐天宝七载(748),朝廷派登仕郎颜行之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此事镌于武夷山最具特色风景如画的九曲溪的一曲同亭湖畔。
题刻全文:唐天宝七载岁在戊子七月,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记。
并实行全山禁樵采。
可惜后来此石刻陷落堕于溪水中。
虽说封禅是古代帝王利用“神权天授”的理论,宣扬自己的统治权是上天赋予的,借此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客观上这种原始崇拜的封禅活动在不同程度上也保护了一批名山大川,建立了类似当今世界自然资源最好的保护形式——自然保护区。
这比1872年美国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还要早一千多年。
二、生态保护的政府通告——禁鱼令这幅题刻镌于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北金谷岩麓。
刻文:建宁府崇安县为奉宪严禁事,照得武夷九曲溪,自唐宋元明历遵衙贴永禁捕鱼。
为此,申饬下至山前灏上至平川源凡三十里内不许放药毒鱼及鸬鹚、网罟入境。
摩崖石刻图案艺术研究报告摩崖石刻是指在岩石表面雕刻出各种图案和文字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摩崖石刻图案艺术研究报告主要介绍了摩崖石刻的历史、艺术特点以及现状等。
摩崖石刻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
摩崖石刻的创作对象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各种宗教以及历史人物、故事等。
在创作上,摩崖石刻采用了浅浮雕和高浮雕等不同的技法,通过雕刻和凿刻等手法,将各种图案和文字刻在岩石表面,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摩崖石刻的艺术特点是独特的。
首先,摩崖石刻的创作需要具备特殊的技能和经验,需要艺术家对岩石的纹理和硬度有深入的了解。
其次,摩崖石刻注重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通过雕刻的方式表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再者,摩崖石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然而,目前摩崖石刻遭遇到了一些困境。
首先,由于摩崖石刻多位于山区或边远地区,保护和修复工作面临着困难。
其次,一些摩崖石刻因为年代久远和环境破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侵蚀和损毁现象。
最后,摩崖石刻的鉴赏和传承面临着困难,很多人对摩崖石刻的认知和了解较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摩崖石刻的保护工作,制定专门的保护计划,加强对石刻的修复和防护工作。
其次,加强对摩崖石刻的研究和推广,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活动,提高人们对摩崖石刻的认知和了解。
最后,加强对摩崖石刻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更多的摩崖石刻艺术人才,保证摩崖石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摩崖石刻图案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摩崖石刻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保护、研究和推广工作。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摩崖石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摩崖石刻书法介绍
摩崖石刻书法,又称“山水石刻”,是指在峭壁、山崖、巨石等自然石壁上刻划文字、图像、雕刻符号或图案的一种艺术形式。
摩崖石刻书法最早源于中国,起源于秦汉之际,它是中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结合,既有书法的“墨意悠长”,又有雕刻的精美形态。
摩崖石刻书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被誉为“岩画之冠”。
摩崖石刻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书法形式,需要具备强大的功力和技能。
它要求刻划者有较强的艺术造型能力,精密的刻划技巧和稳定的手笔控制。
由于石壁凹凸不平、硬度不一,使得刻划难度和复杂度增加,需要细心、耐心、稳定的心态来应对。
摩崖石刻书法融于自然之中,天然的石壁、岩层、山谷、溪流,使得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和富于变化的形式。
因此,摩崖石刻书法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并且在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研究等方面也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武夷山摩崖石刻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夷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文化景观,是武夷文化的活化石。
它们讲述着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
武夷山摩崖石刻大部分又为历代方志、金石类书、诗文类、风土笔记、石刻作者的文集等古籍所零散收录。
黎千驹先生指出:“古书在不断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
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因传写、抄录、刊行而难免出现一些讹字、异文、误漏、误增或因丝韦断绝竹简散乱而使文句颠倒错乱的现象。
”[1]众多古籍文献资料中所记载的武夷山摩崖石刻文字之间,以及古籍文献与景区摩崖石刻文字之间都形成了大量的异文。
本文在全面收集相关金石类书以及武夷山地区的各种地方志等古籍文献中的武夷山摩崖石刻文字的基础上,将它们与景区现存石刻相比较,整理出其中的异文,根据这些异文内容的不同,将它们分为文字异文、词语异文、词组异文、句子异文四大类,分别进行考察研究。
一、文字异文文字异文,即以文字为单位对应而形成的异文。
武夷山摩崖石刻的文字异文主要有古今字、异体字、假借字、讹误字异文。
(一)古今字异文“‘古今字’也是和一词多形现象相关的一个术语。
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先后,在前者就是在后者的古字,在后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
”[2]【共、恭】六曲溪南响声岩石刻:“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共、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
”共:衷仲儒《武夷山志》[3]、徐表然《武夷志略》[4]、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5]以及《福建金石纪》[6]作“恭”。
按:吴大澂《古籀补》:“,古共字,象两手有所执持。
共手之共,即恭敬之恭,从心后人所加。
”[7]共的本义是“两手捧物”,引申出“恭敬”义。
《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
”后“恭敬”义在“共”字形基础上加形符“心”,为“恭”字。
因此,在“恭敬”义上,“共”“恭”是古今字。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0 前言武夷山是天下名山,也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
武夷山风景区域内有大量摩崖石刻和碑刻。
据有关调查资料,武夷山风景区摩崖石刻和碑刻计有400余方,时代自东晋始,历唐、宋、元、明、清、民国止,少部分是现代人所刻古代名人诗句。
题词者多为古代名人,题材多样,以吟咏山水、缅怀古迹、抒怀明志者居多。
其中有些摩崖石刻、碑刻与武夷山茶事相关,方寸之间反映了武夷茶生产历史和社会百态,构成武夷山摩崖石刻和碑刻的一大特色,成为万里茶道的特色文化遗存。
这些石刻于1985年被福建省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设“茶文化”词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兹介绍几方石刻以飨读者。
1 元大德十年(1306)镌于四曲溪北题诗岩的“詹文德题刻”县尹孙奉上司命,建茶焙拜发殿,衙、厅、门、庑、亭、井一新。
大德十年,再同新,教官詹从祥监造茶品。
同游教官刘棠、道士徐守真、时场官社亨江文。
—詹文德书文中记叙了元大德六年(1302)武夷山四曲溪南御茶园建成相关情况,包括建造者、监造贡茶官员(“教官”)和建筑群。
据武夷山方志记载,元代御茶园建筑群由殿、衙、厅、门、庑、亭、井等构成。
具体名称有仁风门、拜发殿、清神堂、思敬亭、宴嘉亭、浮光亭、碧云桥和通仙井、喊山台等设施,可见御茶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2 两院司道告示题刻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镌于七曲溪北金鸡社岩壁,南向。
幅面200厘米×570厘米,大字27厘米×27厘米,小字8厘米×6厘米,距地高度430厘米。
该文为明代万历四十三年三月十七日建宁府衙门的布告。
从行文格式和处理程序看,这是专门针对武夷山道人告状的批复文告,类似现今对“信访件”的批复,是武夷山中现存最早的一道有关保护茶农利益的官府石刻布告,可窥见明代官府此类文告的写作方式。
文告首先说明了颁发的理由,是因为僧人告发“包充总甲刘暨富”的恶行,由此可见道人及茶人开山辟石、种茶以资清供的艰辛和茶人所处的恶劣环境。
On the Lost Writings on Wuyishan Cliff and Their
Value
作者: 陈平[1]
作者机构: [1]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出版物刊名: 武夷学院学报
页码: 7-1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价值
摘要:武夷山摩崖石刻开始于东晋,历时久、数量多,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岩石磨损风化或地理环境变化等原因,造成其中不少摩崖石刻亡佚.目前已经从相关古籍文献中辑得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50来方,这些佚文对丰富武夷山摩崖石刻内涵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