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印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2)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7.3 印度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5.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1.运用地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重点)3.运用图表分析印度的气候特点,归纳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重难点)4.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分析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及自然条件的关系。
(重点) 5.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知识点01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认真阅读课本P30~33,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位置:印度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
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人口数量: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达到12.1亿(2011年),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印度的人口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3.人口政策: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来控制人口数量。
4.人口众多的影响: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知识点02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认真阅读课本P33~35,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气候:印度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其特征是全年高温,一年明显地分为旱、雨两季。
学习导航课前预习2.水旱灾害:由于西南季风很不稳定,导致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发。
3.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印度的粮食生产受频发的水旱灾害影响很大。
知识点03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认真阅读课本P35~36,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特点: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等特点。
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印度的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记住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分布地区。
.3、了解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
过程与方法:利用作物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农作物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1、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分布地区。
2、重要的工业部门难点:分析农作物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粮食需求压力大,因此印度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粮食问题和气候、以及工业•情况,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一、热带季风气候1、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一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猴的特点是: 全年高温,雨旱两季。
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
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3、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4、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表格1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6~9月西南风海洋一陆地雨季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一海洋早季表格2水灾旱灾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來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屮,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板书:二、水旱灾害频繁5、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龙海市莲花中学:林风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印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本节内容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全面阐述人地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
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印度频繁的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形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印度的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印度的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链接生活·激思维目标跟踪·明素养印度是名副其实的“IT强国”吗?它具备哪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条件?1.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综合思维)2.通过资料了解印度的两次“绿色革命”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人地协调观)3.通过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学习,理解发展中国家如何根据国情找到适合的发展之路。
(综合思维)一、粮食生产1.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2.作物分布:深受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
3.生产现状:受水旱灾害影响而不稳定。
4.粮食增产:得益于两次“绿色革命”。
二、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1.产生背景: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软件设计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外包给其他专业化团队来完成。
2.发展优势: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等。
3.世界地位:每年承接全球近1/2的业务,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2/3,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4.产业特点: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
5.发源城市:班加罗尔。
6.带动作用:创造了就业机会,赚取了大量外汇,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漫画导学在印度,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实现吗?知识拓展印度经济作物的分布经济分布作物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黄麻恒河三角洲茶东北部低山坡知识拓展服务外包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企业为了更好发展,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于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的目的。
【探究主题】印度的粮食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探究过程】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别。
北方人尤其喜欢吃一种叫“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爱吃炒饭。
问题1.根据材料,说出小麦和水稻的分布区域。
答:小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沿海。
印度设计说明本节课仍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形式展开:将三个各具特色的城市作为目的地,需要准备的物品、城市风光、路途中可能的见闻等将印度的人口问题、发达的服务外包产业、热带季风气候和自然灾害、粮食生产等重点知识巧妙串联起来。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势特征。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印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析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对应关系。
5.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条件。
重点难点1.印度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形特征,印度的河流特点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3.印度水稻、小麦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
4.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景观照片和视频。
(二)工具1.智慧黑板。
2.网络搜索。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一、学习情境今天继续我们的环球旅行,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我们先睹为快,请大家欣赏一组图文资料,认真阅读景观图片和文字材料,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二、预习检查人口众多有哪些利弊?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导入今天继续我们的环球旅行,今天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播放图片和文字介绍,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国家。
2.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在哪儿?读图7.32、图7.34,结合文字材料,描述印度的位置,回答问题:(1)印度位于亚洲的什么位置?周围濒临哪些海洋?(2)印度大部分处于哪两条纬线之间(3)和印度邻近的国家有哪些?1.学生认真观看景观图片和文字介绍,很容易猜出是“印度”。
2.一人在屏幕上指图回答问题,其他人在课本图7.34中圈画,并说出三个问题分别描述的是哪种地理位置。
第三节印度教案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
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
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
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及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3.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4.了解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5.通过比较学习印度,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有两处重点: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问题;二是发展中的工业。
难点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自学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图导图练法: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
3.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4.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具准备
1.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课件
2.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等;
3.印度空白地图
4.自制幻灯片:(一)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二)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三)印度工业布局与日本之比较;(四)印度概况与中国之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创设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
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新课学习
1.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你们能够利用地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吗?
2.学生活动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北部:山地
中部:平原地形比较平坦耕地面积广
南部:高原
*读印度人口增长图,计算:从1951年到2000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资料“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讨论: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3.教师讲解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人口问题。
所以,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转折
人口增长快,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农业又深受地形与气候的影响。
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5.学生活动
*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说这是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
*思考讨论: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6.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
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
了农业的发展。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印度的地形、气候、人口有什么特点?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师生评议,引入新课: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新课学习
1.学生活动
*读课文,了解20世纪上半叶与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情况有什么不同?
*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
*读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说说它们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
*读资料“饮食习惯”想一想:为什么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饮食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完成上述学习。
2.转折
印度是一个资源、物产丰富的国家,独立后,不仅仅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学生活动
*读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分布图,看看棉花、黄麻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想一想,在这些资源、物产的基础上,印度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可能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读印度工业分布图,找出主要工业城市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看看这些工业城市主要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为什么?
*思考分析:印度的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对比观察“印度工业分布图”和“日本工业分布图”,分析这两个国家的工业布局有什么不同?
*我们独山子也是一个工业区,想一想,影响我们独山子石化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读资料“印度、日本等国的产业构成”,分析:印度、日本的产业构成有哪些差异?印度哪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哪一产业比重最小?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4.师生相互交流,评价,完成上述问题。
5.承接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9%,但是印度各方面都很落后吗?
6.学生活动
*阅读资料“印度的核工业、航天工业和软件生产,”谈一谈有什么感想?
*从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比较印度与我国的国情有哪些相似之处?
7.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