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史之行为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911.00 KB
- 文档页数:24
行为艺术名词解释
1、行为艺术名词解释:行为艺术是指创作者以自己的身体行为来表现主题的艺术形成。
如扮演雕像站立于街头,或设一牢笼把自已关起来。
2、行为艺术是“二战”后兴起的表达观念的前卫艺术表演。
不同于一般表演艺术,它不以取悦观众为目的,相反具有挑衅性。
行为艺术家主要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媒介,用反常规的、即兴式的表演与观众互动,使艺术“活”起来,努力冲破制的束缚,揭露传统艺术制造的心理幻觉,展现反叛和自由的力量。
行为艺术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与种族、阶级和性别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3、行为艺术家主要以自己的身体为创作媒介,用反常规的、即兴式的表演与观众互动,使艺术“活”起来,努力冲破制的束缚,揭露传统艺术制造的心理幻觉,展现反叛和自由的力量。
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 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
[编辑本段]行为艺术概论行为艺术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
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
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
虽说理论上行为艺术可以包含一些相对而言更为主流的活动,比如:杂耍、喷火、体操等杂技,以及戏剧、舞蹈、音乐等,但这些一般归为表演艺术。
行为艺术通常仅指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avant-garde)或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一种。
起源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行为艺术的鼻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
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把这称作《自由坠落》。
行为艺术的特征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
作为行为艺术家,大多坚信——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造自由。
其次,艺术泛化性特征。
行为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创造行为过程展示,把传统艺术从高不可攀的、精英文化高度的神圣殿堂,摆放到了普通观众心目中的“不过如此”的“平淡”状态。
尤其在有的作品中,还请一般观众参与,这就更消解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了观者对艺术创造行为的认同感,同时,行为艺术强调的是行为过程,这在客观上,就把艺术注重行为结果的单一视域拓展到了充分认识、注重艺术行为过程的领域。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2后现代“行为艺术”背后的思考TEXT /王董一、“行为艺术”的起源谈到“行为艺术”,无疑会想起“行为艺术”的鼻祖——科拉因,他曾张开臂种从高楼自由落体而下,被称作“人体作笔”。
从这个现象可以理解“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用非传统形式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表达人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形式的看法,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的行为。
行为艺术古已有之,纵观行动艺术的历史,史前时代部落的祭祀和巫术活动就是最原始的行动艺术,从这里你会有新的发现,它的历史与绘画和雕塑一样久远。
从古代无数工匠、劳动者完成的各类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惊世骇俗的壮举,都曾被人在某种程度上视作“行为艺术”。
二、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后现代“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受几千年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国人喜欢传统艺术文化,中国后现代艺术是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其中有的是完全照搬和模仿西方后现代艺术对艺术价值的平面化消解。
如伤残自己的身体,恶心地涂抹自己的身体、用脚掌手掌、嘴唇、鸡爪的印痕作画,用人体涂上颜色在画布上翻滚,从高楼向下跳,或“艺术家”在街头裸体当众表演、裸奔、往体内钉钉子等,这些淫秽、荒诞、残暴的展示都是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性的扭曲、压抑、变态、对抗等社会畸形心态,却很难说是真实的反映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表达不了人性的真实美。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行为艺术”彰显的方式令我们无法确认这种行为究竟是想表达什么。
可看成是灵机一动的东拉西扯和即兴表演,它揭丑的方式变的不可理喻,它以彰显太多的丑恶的方式,使人分不清到底什么是“不丑的东西”。
而某些当代中国行为艺术家一味的追随模仿西方一些行为艺术家的极端做法,这些“艺术家”注重的只是个人发泄的方式,也是赢得大众的“眼球”,而没有任何公共意义。
三、从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情趣思考“行为艺术”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开始激烈起来,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中西文化到底主张西化,还是回归传统。
从行为艺术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一、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与演变严格来讲,“后现代主义”只是一种思潮,是指20世纪下半期欧美前卫艺术的总称,也叫做“后现代派”,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又一轮文化“多元化”的悸动。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大致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它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悄悄地走进历史舞台的。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又逐渐的扩展到整个的艺术领域。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了《建筑物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文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简洁性和纯粹性进行了批判,因此该文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宣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以强烈反叛的怪异形态震撼着世界;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更是咄咄逼人,冲击着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成为那个时期最受人瞩目的艺术潮流;9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因过度的狂躁宣泄而声嘶力竭,渐渐的陷入疲惫状态,从而逐渐的衰微下来;而如今,后现代主义虽然没有以前那样声势夺人,但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沉淀与选择,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程式化的现代艺术模式,可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当今,后现代主义以其荒诞、怪异、揶揄、讽刺、自虐式的形式,给这个本来就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的社会更增添了许多混乱、浮躁和不安。
二、行为艺术是后现代主义重要艺术样式之一后现代主义不仅仅表现在美术上,而是表现在各个文化领域里。
文学、美学、哲学、建筑、美术、音乐、雕塑等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撞和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观点的影响下,各种流派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杂乱斑驳。
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滴彩法,到后来的偶发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波普艺术以及超级写实主义等等都可以纳入后现代主义的范畴。
严格来说,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各种流派很多,而且在学术界也无法作出一个公允的界定。
而其中,行为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样式。
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欧洲的一种现代艺术形态。
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配合一些物品结合自身的实际来创作出一系列的艺术作品,通过与观众零时差、零空间的交流来传达出自己的意图或者思想的这种方式即是行为艺术。
这种艺术一经创造,它就和绘画、雕塑、电影、电视等有着先天的特性。
那些艺术都是经过前期的准备、后期的制作等一个完整的过程,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而行为艺术完全不同它完全当下,完全在一个流动的时间过程中进行,具有不可复制性。
时光倒转近40年,1974年,纽约,Burden以一部《还给你》的作品,让观众将大头针刺人他的身体;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行为艺术家Abramovié给了观众72件物品他们具有选择的权利,利用这些可以对她做任何事情:同样是她,为了探究人类的无意识状态,吞吃安眠药和治疗抑郁症的处方药而这些都是表演的一部分……这样反常规的艺术行为,我们能够解释得清楚吗?而关于后现代主义不仅仅表现在惯常认知的美术上,而是表现在各个文化领域里。
文学、美学、哲学、建筑、美术、音乐、雕塑等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撞和影响,与之前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传统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
现代主义明品屈从干统一的意识形态,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则不尽然,尽管他们热衷怪异,质疑等诸如此类的观念,但确确实实的先锋派却使得其本身表现除了很多象征不同的意见。
呼吁改头换面,直面不同,对于占有主流统治地位的态度进行结构,对老套的固有论断进行批判。
从这种程度上来见,后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真正获得了一种自由的启蒙。
伟大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这个在研究“后工业社会具有开疆辟土意义的哲学家思想家,在他的著名著作中曾经阐释过:在后工业社会,这个资本较工业社会更为集中化的社会中,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与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在他眼中所谓艺术应该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的“行为”就是艺术,绘画派生了“行为艺术”而后现代的审美则是以视觉为依托,视觉几乎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而后来电影电视的飞速发展则说明了这点。
西⽅艺术史: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博伊斯【148】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约瑟夫·博伊斯(波于斯Joseph Beuys,1921—1986年)是⼆战后成名的德国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
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
他在七⼗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者完美名誉的⼀位美术家。
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物。
可谓誉满全球,⼀⽣中创作了⽆数作品。
根据统计,从1947年到1986年,他⼀共有过70个“⾏为”创作,50个装置,130个个展-这还不包括他参加的许多集体展。
作为⼀个前卫艺术家,博于斯的创作活动多种多样,他的作品早已越出了绘画雕塑的⽅式,主要以装置和⾏为作为创作主体,⽽“⾏为”则是他特别的创作⽅式。
在多数情况下,他⾃⼰就置⾝在“⾏为”中,成为作品的⼀个部分。
他甚⾄直接把⾃⼰的⽣活经历算成艺术。
当他1986年1⽉23⽇死于⼼脏病时,西⽅艺术史家不⽆幽默地说,他过世的这⼀刻也该被他贴上标签作为他的作品之⼀。
因为他曾把⾃⼰1921年出⽣的那⼀刻算成是⾃⼰的第⼀个作品。
他的多产和他的投⼊,使得这个艺术家真应了两句现成的中国好词:鞠躬尽瘁,死⽽后已。
因此世界也给了他极⾼的荣誉,他所到之处,欢声雷动,群情⿍沸。
1979年纽约古根海姆艺术馆举办的博于斯回顾展,对见过世⾯的美国记者来说也是难得的盛况:花束、灯光、媒体、观众……使圆形的古根海姆展厅成了⼀⼝⿍沸的⼤锅,⼈们像迎接天使降临般迎接这位名艺术家。
在这个⼈流旋涡的中⼼,博于斯出现了:头戴他那顶著名的呢帽,⾝穿那件著名的背⼼,消瘦、苍⽩、两眼如炬。
由于他太耀眼,作品⼜太多样化,使他的艺术⼏乎超出我们常⼈的理解,使他这个⼈罩上了⼀层神秘⾊彩。
对⼀个充当公众英雄的⾓⾊,这似乎是必然的:⼴博、深邃、神秘……因⽽伟⼤。
作为⼀个艺术家,他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在于扩⼤艺术范围,让艺术渗透到⼈⽣和社会的各个⽅⾯。
行为艺术的理解
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是一种创作方式,以身体行动、动作、语言、声音、音乐、影像、物品等多种元素为表现手段,通过艺术家的身体表达情感、思想和概念。
它通常是实时进行的,观众可以参与其中或者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行为艺术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前卫艺术,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
行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实时性和唯一性,它的表演并不是预先排练的,而是在观众面前即兴创作。
艺术家通过身体语言,让观众感受到情感、思想和概念,从而达到与观众直接互动的目的。
作品的唯一性表现在每次表演都是不同的,艺术家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氛围做出不同的反应,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
行为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它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反对传统艺术的束缚,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批判。
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为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从最初的反叛、批判,到后来的关注身体、性别和文化,再到现在的媒体、科技和环境等议题。
行为艺术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身体剧场、行为表演、环境装置、互动表演等。
总之,行为艺术是一种前卫的、个性化的、实时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过身体和行动,直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概念,与观众直接互动,传达出一种强烈的个人和社会价值观。
行为艺术个体认知
当老师提到行为艺术时,坦率地说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行为艺术.我当时能理解的就是它跟个人的行为有关.之后的网上搜索与阅读让我第一次认识并接触这围绕在我们周围,并不被我们发现和了解的个人艺术------行为艺术.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行为艺术就是这样.他可以说是生活中里另一类的存在.
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
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行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行为的结果留存而言,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行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
而随时代的发展行为艺术也更加广泛,它不仅可以是艺术家还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大众的一员.
我所查阅资料与视频解说,使我对行为艺术的认知有的大量的提升,关于不同艺术类型艺术家,对于不同的理念,都可以在行为艺术中体现.而我对草间弥生这个艺术家比较关注,因此我特别的对她的行为艺术详细的关注一下.为什么要关注她?因为在高中时我看过关于她和她艺术的介绍.她的艺术与行为完全融合在一起好像她在画中或他本身就是画,这在我做的PPT中可以看到.说句幽默一点点的,裸体,接吻,做爱…….都是行为艺术.人体彩绘,人体自由落体,蹦极.另类的歌曲,夸张的舞技,还有那<<一双滑板鞋>>.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行为艺术并不多,说了解也不算很了解.就我现在知道的来说行为艺术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个人的行为,集体小范围的庆祝.艺术家个性体现.。
⾏为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
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定的时间延续。
⾏为艺术的⿐祖是法国著名艺术家伊夫-克莱恩(Yves Klein,1928-1962)。
1961年,他张开双臂从⾼楼⾃由落体⽽下,把这称作《⾃由坠落》。
特定的环境和含义为依托⽽进⾏艺术创造活动的艺术形态。
⾏为艺术相较于架上绘画、传统雕塑等艺术注重艺术⾏为的结果留存⽽⾔,它更是强调、注重艺术家的⾏为过程意义,是典型的具有表演性特征的过程艺术形态。
80年代,⾏为艺术进⼊中国。
最开始的⾏为艺术总是惊世骇俗、叛经离道的表现形式出现,猛烈地撞击国⼈的感官、挑战精神的承受极限,让⼤众敬⽽远之不能接受。
在⼤多数⼈看来,⾏为艺术不过是⼀种⼩团体性质的⾏为,是社会⾮主流的意识。
如今,这种曾经⼩众的、先锋的、前卫的、充满哲学意义的艺术形式,已经蔓延到各个圈⼦,融合了各个领域特⾊、以变幻的⾯孔出现在⼈们⾯前。
娱乐圈、⽂学圈、宗教领域、公益事业……都借以⾏为艺术这把利剑在第⼀时间吸引到眼球宣传了理念,达到⾃⼰的⽬的。
我们悄然⾛进了泛⾏为艺术时代!⾏为艺术是是⼀种新颖的艺术表现⼿法,通过真⼈来扮演静态雕塑,从艺术⾓度来讲,提升艺术欣赏⽔平,弥补艺术新型类别,增加艺术表演市场,推动⽂化产业⼤发展。
近两年⾏为艺术在国内掀起⼀股旋风,赢得了⽼百姓的信赖,给予了很⼤的⽀持,增添了⽼百姓休闲娱乐的视觉,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喜悦。
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还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理解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首先需要对“后现代”和“新自由主义”这两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的颠覆和多元性,拒绝单一的权威和固定的模式。
它主张打破界限,融合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观念。
而新自由主义则侧重于个人自由、市场经济和减少政府干预。
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常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展现。
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场所,如美术馆、剧院等,而是将城市的街头、公园、废弃的建筑等都变成了他们的舞台。
他们的作品可能是一场即兴的街头表演,也可能是一次与观众互动的公共活动。
比如,有一位艺术家在繁华的商业街上,全身涂满金色的颜料,一动不动地站立数小时。
他的行为引起了路人的好奇和围观,人们纷纷驻足拍照、议论。
这种行为艺术挑战了人们对于日常场景的认知,让原本平凡的街道瞬间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
还有的艺术家组织了一场名为“自由交换”的活动。
参与者们可以自由地交换自己带来的物品,而不论其价值高低。
这个活动旨在探讨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物品的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模式的变化。
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体的表达和主观体验。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身体、行动和现场的情境来传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让观众直接感受到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
然而,这种艺术形式也并非毫无争议。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过于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主观表达,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还有人认为,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轰动效应,而忽略了艺术的内涵和深度。
尽管存在争议,但后现代新自由主义行为艺术在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思考方面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论后现代行为艺术艺术设计07-1班姓名0708040125一.后现代主义行为艺术是什么后现代主义以质疑一切被绝对的理论为基础.从而进行看似非正常的逻辑排列. 此主义本身就是以颠覆与反思为前提.问题一:人们是否可以否定客观的存在?因为客观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而已.问题二:到底是主观意识创造的世界,还是客观世界创造的主观意识,问题三:为什么同样是极端的逻辑,但某一些却被全盘否定?而某一些却被烙印在人类的基因当中.后现代主义的界定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
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
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与“现代主义”之关系,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
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
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
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
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