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用)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2
《屈原列传》知识清单一、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二、背景资料屈原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须统一的战国时期。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稍强,各国间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国为中心统一中国。
但楚王宠幸奸佞之臣,疏远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
三、相关链接屈原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合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说字解词重点字惨怛(dá)帝喾(kù)濯淖(nào)皭(jiào)然滓(zǐ)屈匄(gài)唐昧(mò)自为(wèi)相随属(zhǔ)枯槁(gǎo)三闾(lǘ)大夫餔(bū)啜(chuò)醨(lí)汶(mén)汶温蠖(huò)汨(mì)罗哀郢(yǐng)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屈平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同“涅”,染黑)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多义词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禹疏九河(疏通)疏襄子疏队而击之(分,分给)才疏志大不自量(浅薄,不精)博闻强志(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志气,志向)志寻向所志(标记)项脊轩志(记事的书或文章)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害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损害,伤害)不以文害辞(妨害,妨碍)大兴师伐秦(讨伐,进攻)伐伐木丁丁(砍伐)平伐其功(自夸,炫耀)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迁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迁此指升迁)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迁移,迁徙)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篇一:注释篇一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篇二:注释篇二①被:通“披”。
②渔父:捕鱼者,渔翁。
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变迁,转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带滓的酒。
啜:尝,饮。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洁。
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
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
篇三: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三注释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zhǔ):写作。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
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
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
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
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
“见”同“现”。
指:同“旨”。
迩(ěr):近。
“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屈原列传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的句子
1.'忧患之中,若使璧璋千金,香花美草为之凋零,又何妨!'
2. '愿以此志,致君尧舜;皆其至公,也可以弥厉香草之茂,可以为盖世之名,重耳之嗣,可以为桀、纣之烈。
'
3. '我固知有命矣,其日之覆也,亦已近矣。
以我之才,不能保全先君之社稷,使之芳草葱茏,此所以困心也。
'
4. '谨修身以修国,则国之香,可保于芳草之中;谨修家以修身,则家之香,可保于香花之间。
'
5. '君子之心,若芳草之茂,不屈不挠;小人之心,若荆棘之丛,任劫任害。
'
6. '今之时务,恐不可尽言。
愿以此言告天下之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香菅深根,摇摇欲坠;松柏挺立,风雨不摇。
'
7. '若是西河之水涸,消尽为灰,不复有东道之波涛;则南方之美草、美花,无所附丽,不复有北国之繁华。
'
8. '天下之士,若樵夫耕者,不可不知也。
芳草之萌,不可不察也。
'
9. '愿为天下言,若此之类,不可不察。
则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不可不察也。
'
10. '愿君子以此为戒,思无邪之心;以芳草之茂,为身之根本;以美花之香,为德之表现。
- 1 -。
高二级语文《屈原列传》理解性默写
班别姓名
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
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
”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和“”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三句,高度评价了《离骚》的写作内容。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连用“,”这两个被动句写屈原诚信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冤情。
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7.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
8.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三句写屈原品行端正、竭尽忠心侍奉君王。
9.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尖锐地指出了朝廷奸佞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0.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
,”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
1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
1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句表现屈原自动远离污垢、不沾染污浊的句子是:,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屈原列传的使动用法
《屈原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八十四》。
该文是屈原、贾谊的合传,其中以屈原生平事迹为主。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运用了许多使动用法来描绘屈原的形象和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描述屈原被流放时,他写道:“屈原既绌。
”这里的“绌”字就是使动用法,表示“使……被罢黜”。
又如,在描述屈原在楚国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时,他写道:“屈平之为楚也,忠而见疑。
”这里的“见疑”也是使动用法,表示“使……被怀疑”。
此外,司马迁还运用了其他一些使动用法来描绘屈原的形象和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描述屈原对楚怀王的忠诚时,他写道:“屈平正道直行。
”这里的“正道直行”就是使动用法,表示“使……走正道、行直路”。
又如,在描述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的不满时,他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这里的“疾”字就是使动用法,表示“使……感到愤怒”。
《屈原列传》中运用了大量的使动用法来描绘屈原的形象和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这些使动用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表现力,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屈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