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04.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上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在运动中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学,也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1. 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莱特》)2.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彼特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什么是爱情?它不在明天;/欢笑嘻游莫放过了眼前。
/将来的事谁能猜得到?/不要蹉跎了大好的年华;/来吻着我吧,你双十娇娃,/转眼青春早化成衰老。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卜迦丘《十日谈》:“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使生时同等的我们发生了贵贱之别。
”莎士比亚《终成眷属》:“要是把人的血液倾注在一起,那颜色、重量和热度都难以区分。
”“善恶的差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成为时代口号。
拉伯雷《巨人传》是一部歌颂科学知识,反对蒙昧的书。
最早提出人能上月球的预言。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文学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因素结合,不拘泥细节的真实性。
2.表现人物激情,侧重道德心理刻画,不重物质经济关系的探索。
3.采用民族语言写作,各国民族文学诞生。
4.创造新体裁:流浪汉小说和悲喜混杂剧。
人文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
特点:1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2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是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开端。
起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16世纪发展为高峰,以莎士比亚退出舞台、借书创作为文艺复兴结束的标志。
第一节文艺复兴运动与文学概述文艺复兴是“人的太阳升起”的时代。
这个时代在中世纪神学思想的黑暗统治下发现了人、解放了人、恢复了人的尊严、价值及神圣地位。
恩格斯称誉说: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审美的时代”。
这是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考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都是巨人的”时代。
如绘画方面的艺术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天文学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哲学家培根;思想家蒙田、马基雅维里;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文学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 ...这是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觉醒崛起的时代。
一、文艺复兴运动1、历史文化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所谓“文艺复兴”是指古代文化的再生。
借复兴世俗的、自由的、感性的古代文化以反抗中世纪的神学思想统治,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及发展,处在历史蜕变转折的时期,资本主义因素增长,迫切要求冲破封建势力和教会的束缚,掀起社会运动。
取决于下述历史条件和现实:(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及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要求。
中古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1)手工业与农业的脱离日益扩大、手工业内部在分工基础上出现手工工场;自动纺车、织机、高炉冶炼的出现水力风力牵引的发动机等新技术的采用,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商品生产得到发展。
在航海业较发达的意大利,工场手工业、商业、银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2)工场主和手工工人之间建立雇佣关系,摆脱了庄园制农民对土地贵族的人身依附关系。
丧事生产资料的无业游民(包括失去土地的农民、破产的手工业者)为雇佣劳动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取代了庄园制的人身依附关系。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论一、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起的第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运动,它是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过程中的产物。
它的指导思想是与封建神学相对立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这一时期欧洲封建社会经历了深刻变化,一系列封建统一国家如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国等先后成立,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在封建社会内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意大利北部的一些沿海城市出现了雇佣工人的手工工场、银行和商行,产生了一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此后,在尼德兰、法兰西、英国等地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同时,15世纪、16世纪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地和世界市场。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中国的火药、印刷术也传入西欧。
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发现自然的同时,发现了人的智慧和能力,进而动摇了人们头脑里的中世纪神学观念,增强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力量。
可以说,“自然的发现”、“人的发现”是促成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和发展14世纪至17世纪初的欧洲,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但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一切。
诸侯割据严重,教会势力猖獗的局面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要获得自由发展,就必然要对封建统治阶级教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这种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下对封建教会开展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德国的马丁·路德、闵采尔成为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领袖。
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代文化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来反抗教会神权统治的斗争。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第三章:人文主义文学第三章第一节:人文主义文学概述一、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人文主义文学。
所谓“人文主义文学”,指的是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以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思想特征的文学。
它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范畴。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之间,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化革新运动,也是一场划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一词是我国的习惯称呼,它的原义是“再生”,即古典文化的再生。
具体地讲,它表现为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的复兴。
恩格斯曾这样评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就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也可译为“人道主义”,在外文中它们是一个词。
我国通常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本主义为主要内涵的思想体系译为“人文主义”,把18、19世纪一些进步思想家所宣扬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涵的思想体系译为“人道主义”。
概括说来,人文主义包括下面几个主要内涵:第一,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第二,肯定现世生活,主张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第三,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张个人才智的多方面的发展,反对蒙昧主义和经院哲学;第四,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
无疑,人文主义思想与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针锋相对,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
而人文主义文学正是以宣扬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其基本思想特征的。
人文主义文学的成就集中反映在下述诸国的文学创作上:1.意大利文学;2.法国文学;3.西班牙文学;4.英国文学。
以英国文学的成就为最高。
二、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14世纪就已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作家是“佛罗伦萨三杰”中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一.文艺复兴十四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欧洲发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一词,译自法文词Renaissance(拉丁文为renascor,意大利文为rinascimento)字面意思是“再生”。
同时也表示西方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即中世纪文化的终结和近代文化的开始。
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
二.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1.肯定人的价值,反对神权思想。
2.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3.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5.鼓吹仁爱(博爱),歌颂友谊和个人品德,提倡平等。
局限性:它的出发点是资产阶级的“人性”,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
他们反对暴力,希望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来改造人性,把改造的希望寄托在开明的君主身上。
同时,人文主义者在提倡个性自由的时候,把个人幸福看得高于一切,表现出一些对纵欲的欣赏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倾向。
因此,人文主义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一)意大利资本主义关系最早出现的地方,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1.彼特拉克: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
主要作品:《歌集》(抒情诗集)发展了“温柔的新体”。
表现对现世幸福追求的爱情观。
《阿非加利》(史诗)表现了他的政治幻想——一个君主政体统一的国家。
2.乔万尼·薄伽丘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短篇小说集)这是一些逃离了灾难的男女,他们所持的是劫浩余生的人们,因此对人生早已没有种种虚假的顾及,明显表现出一种摆脱精神桎梏的天然的率真。
因此《十日谈》缘起本身就带有一种象征意义。
这几个青年男女,坐在绿荫清泉之间欢快地述说起“人性”的故事,这恰恰是《十日谈》的本质。
《十日谈》的主题思想(1)思想棱角最为分明的无疑是那些反对教会、教权,揭露教士们在禁欲主义戒规下做出种种荒唐事的篇章。
(2)提倡人性,反对禁欲主义。
认为爱是光明正大的,合乎自然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