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20
徽州建筑景点
徽州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以木构架为主,以砖石作支持的建筑。
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徽州建筑又称徽州民居,简称“徽”,是中国三大民居流派
之一,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境内,俗称“三雕”艺术。
徽州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其规模大、风格古、造型美、结构奇等特点闻名于世。
徽州建筑的特点有三:
一是建筑多以木构架为主;
二是建筑布局既有封闭的庭院,又有开放的天井;
三是门窗多用木雕装饰。
徽州民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具有代表性的有:宏村古建筑群、西递、黄山区程阳八景、黟县南屏、黟县宏村古建筑群等。
黄山市徽州府古建筑群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艺术之精华。
它集中反映了徽州人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世界民居建筑艺术宝库”。
— 1 —
徽州府古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徽州府署与古城墙、文昌阁、城隍庙等。
— 2 —。
徽州民居阅读练习及答案《徽州民居》阅读材料徽州古称新安,范围在以黄山为中心的安徽南部地区。
徽州古民居建筑之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由于它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这集中体现在徽州建筑的风水美。
他们利用徽州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豁殊”的环境,以阴阳五行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
或依山势,扼山麓、山坞、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依渡口、汊流之要冲。
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
徽州古民居,大都依山傍水,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
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
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窄,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
这种结构,节约土地,便于防火、防盗,降温、防潮,使各家严格区别,房子的白墙灰瓦,在青山绿水中,十分的美观。
徽居的天井,可通风透光,四水归堂,又适应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心理。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
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
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
一屋多进。
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一般是一个家庭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
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
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
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价值徽州民居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建筑之一,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其建筑风格独特、构造精巧,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州民居历史悠久、文化价值极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受到地理、气候、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徽州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加上当地传统的文化积淀,使得徽州民居具有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是徽州民居真正开始发展壮大是在宋朝之后。
到了明代,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开始形成,并逐渐发掘了自己的建筑特色。
此时期,徽州地域内开始兴起一批富商大贾,他们将发家致富的理念融入到建筑形式之中,导致徽州民居开始出现大门高耸、宅门深伸、屋角斜昂的特殊建筑风格。
到了清朝,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建筑形式更加精美且来源更加广泛。
在这一时期,徽州地区逐渐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四合院”,这种形式将小型的建筑院落组合成了更大、更复杂的建筑结构,注重了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和谐。
徽州民居的文化价值徽州民居拥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有着无与伦比的建筑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首先,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外观雅致、规模宏大,建筑结构上运用了很多工艺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其次,徽州民居从建筑设计到内部装修都充满了哲学与文化。
徽州人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将大量天然材料应用于建筑中,建筑构造中的善用对称、对称组合等,无不体现出徽州建筑以自然为依托的人文情怀。
最后,徽州民居传承了徽州古老的文化血脉,是徽州地区文化思想的缩影。
徽州民居内部装修精美而讲究,墙壁上的装饰工艺、器具摆放、家风文献等,无不让人感受到徽派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结语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思想的完美结合。
徽州民居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安徽徽州民居结构形式安徽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
民居建筑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与当地的文化传承、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安徽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
一、建筑风格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徽州民居以徽派建筑为主要风格。
徽派建筑以“三进四合院”为基础形式,强调结构对称、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徽派建筑在民居中的体现,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也融入了时代的发展。
二、建筑布局徽州民居的建筑布局一般分为三进和四进两种形式。
三进式建筑比较简单,通常由大门、前厅、后厅、庭院和厨房组成。
而四进式建筑则更为复杂,包括正房、厢房、后花园和厨房等多个部分,其中正房通常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三、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多为木、砖、石等,其中木材是最常用的材料。
民居的檐口、门窗等部分经常会镶嵌着精美的木雕,以突显其艺术价值。
四、建筑装饰徽州民居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墙面装饰多以壁画、彩画等形式呈现,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民居的门窗、梁柱等部分也会精心雕琢,体现了徽州人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
五、建筑功能徽州民居的建筑功能多样。
除了居住之外,还包括商业、文化、宗教等方面。
例如,民居中的庭院可以用来养花种草,也可以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
同时,民居中还常常设有神龛和祭台,以示对宗教信仰的尊重。
六、建筑保护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也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徽州民居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包括对建筑结构和装饰的修缮、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
安徽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不仅是当地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功能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徽派建筑的特点和徽州民居的独特魅力。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与文化价值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探索。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的南宋时期,但是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
为何会在这一时期迎来全盛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演化1、南宋时期的徽州民居建筑南宋时期(960年~1279年),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通过贸易致富的商人、官吏、文人等,同时人民普遍崇尚文化,擅长诗词歌赋等艺术活动。
在这种背景下徽州民居建筑逐渐形成,从构造结构、建筑材料、装饰工艺等方面均融入了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
2、明清时期的徽州民居建筑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徽州地区经历了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繁荣等时期,此时期也是徽州民居建筑的全盛期。
在这个时期里,徽州民居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和完善,夯土墙、黑瓦头、雕花楼、插板门、腰斗窗等一系列特点被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高峻、雄伟、精美的建筑群体,赢得了广泛赞誉。
二、徽州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1、建筑艺术价值徽州民居建筑的建筑艺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工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徽州民居建筑的修建,以夯土为基材,运用了植物纤维等自然环保材料,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同时,徽州民居建筑的立面特点,如墙面砖雕、花草图案、人物故事、道德寓意等,皆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精品,也是文化遗产的珍品。
2、历史文化价值徽州民居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它是徽州特有的文化符号,记录了徽州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内容。
从夯土墙到黑瓦头,从成列式庭院到插板门,徽州民居建筑把徽州的特色文化、传统习俗、地域特点等融于现代生活之中,在徽州百姓中享有盛誉。
3、社会价值徽州民居建筑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有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道县,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
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
建筑风格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屋顶与墙体。
它的屋顶通常是由两条坡走向的,这种形式叫做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但在徽州却是常见的。
徽州民居的墙体采用干挂砖墙面,这种方式通常是先在砖墙上打上一层石灰,然后再用砖头覆盖整个墙面。
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潮气侵入房间内部。
空间布局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采用了排屋的建筑形式。
这种方式将多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庭院空间。
在徽州的民居中,庭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庭院通常会有半封闭的设计,这样可以保护住户的隐私。
徽州民居的庭院设计也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庭院中通常有一些石灵墙和水池,还有一些长凳和椅子,这些都能增加庭院的美观和生活的舒适度。
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木结构和石材。
在庭院中,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石灵墙,这些也是徽州历史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材料之一。
另外徽州民居的木结构也非常漂亮,却也非常实用。
徽州建筑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比如说耐用性、保温性和防震性等等。
这些特点为徽州的民居带来了长期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之后的建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筑样本。
结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保护。
无论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者建筑材料,都充分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和理念。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享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价值。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被誉为“汉民族水乡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徽州民居在建筑风格、室内装饰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关于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首先就要提到其雕刻艺术,这一点在徽州的木构建筑中最为显著。
徽州民居的门楼、窗棂、檐口、护龙等装饰多采用花卉、鸟兽、人物、器具、天文、地理图案等为题材进行雕刻,既具有丰富的意蕴、动感和生气,又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仅是建筑装饰,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其次,徽州民居还有独特的“三进四合院”建筑格局。
主要是一进庭院,二进厅堂,三进后花园,四合院,它的机构成本清晰明了。
一进院门,二进是大厅,三进则是主人卧室,四合院是与不同房间相联结的庭院。
这样的建筑形式,既能够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又秉承了北方庭院和南方园林的设计特色。
同时,其简约而居、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让徽州民居具有别样的雅致气息。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外部风貌中,还融入到了室内的环境和装饰当中。
徽州民居室内的门、窗、屏风、榻榻米等,在风格和造型上都有独特的特点,或是流畅的线条,或是华丽而不失庄重的雕刻,都体现出了徽州民居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价值。
室内的壁画、家具等装饰也极为讲究,不仅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和文化修养,还反映出徽州人注重生活品质的一种思考方式。
最后,徽州民居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徽州民居地处中国南北文化和交融之地,自宋代以来,这里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在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得以鲜明地彰显出来。
这些特色和底蕴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使徽州民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总之,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散发着鎏金般的光彩。
这种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和文化底蕴,饱含着徽州人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追求。
我们需要珍视并传承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宝藏,让徽州民居这个鼎鼎有名的建筑形式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和文化印记徽州古民居是中国江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徽州是中国安徽南部的一个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其古民居建筑几乎遍布全境,被誉为“淮南古建筑之长”。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天井式”建筑布局。
每个居室都有一个结构完备的天井,天井由四面楼房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开阔的庭院。
这种建筑风格不光是因为徽州地形陡峭、建筑面积较小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更是徽州人崇尚自然、尊重严格布局式建筑原则的文化传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二是“通坑式”建筑结构。
从大门进入,一条蜿蜒的“通坑”道路贯穿了整个院落,从而使各个房间之间互相连通。
这不光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还是为徽州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三是楼、阁、轮、堡等建筑元素的运用。
楼房外墙有雕刻精美的木质花草图案,飞檐斗拱几何菱形装饰面饰丰富,地下一层常用作仓库、厨房和牲畜等存放,二层以上是起居之所,俱备客厅、卧室、书房、内外楼廊。
整个房屋结构因自身重心而各层平衡稳定,雨水侵渗良好。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四是富丽堂皇的内部装修。
居室的内部装修不仅风格独特,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常见的有“千层式”梁架、层垛灰、砖雕、木雕、砖雕、景泰蓝等。
这些元素的精湛运用,使徽州古民居的内部空间显得更为优美、富丽堂皇。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五是重视宜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
徽州建筑历经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体现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兼俱优良的通风、采光、隔音和空气流通等环境因素,形成了一种具有徽州特色的宜居环境。
这种环境因素的考虑和融入是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得以继承和传承的重要原因。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学的珍品。
其代表了徽州人的宽容、博爱、创新进取的精神,气魄恢宏、富丽堂皇的文化艺术内涵,为世人所推崇和追捧。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内涵,也为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提供了自身文化本土化和人类多元文化的一个范本。
第三讲徽派民居在今天新安江的上游,这片峰峦奇秀、水流清碧的青山绿水间,掩映着一片片粉墙黛瓦,风格独具的民居建筑。
这些民居的造型、色彩、布局,都有着统一的格调和风貌,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数百年来当地人在此安居乐业。
这就是徽州民居,人称徽派民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有丰富的历文信息和文化内涵。
徽州土著居民——山越人,采取的是“干栏式”建筑,类似于现今云南、贵州的“吊脚楼”,即可以防止野兽的侵袭,又可以防止潮湿山野形成的瘴疠之气。
早期的徽派建筑保留了山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而建成“楼上厅”的形式。
随着始于汉末的中原士族的大量移民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必然选择,而在依山就势、局促一方的情况下,为了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迅速崛起,雄踞中国商界,致富之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带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商普遍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在住宅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州建筑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还蕴涵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州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部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民居多为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
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
装饰方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得房屋精美如诗。
徽州建筑的风格特色,可以从外观、布局、梁架、采光、山墙、装饰和陈设几方面来看。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徽州民居摘要: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建筑;美学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徽州地区虽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但它却拥有无限的魅力。
这里峰峦奇秀,水流碧清,林木葱翠。
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它的有机品质,即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建筑本身能满足使用灵活的要求;建成建筑形象的材料、结构构造、色彩装饰具有地方特色。
一.成因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腊起义后,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主体组建黄山市。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
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
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
浅谈徽州民居的成因及特点摘要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它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
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徽州民居,不仅要认识其建筑特点,还要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因素。
关键词徽州民居形成因素建筑特点引言徽州民居是指徽州地区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的民宅,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黄山市及江西省婺源县,这些地区明清时同属徽州府辖区。
正文1、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下面我从徽州民居的选址、平面布局等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大体介绍,并特别介绍徽州民居中的天井、大门、马头墙以及雕刻装饰,以求较全面地描述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
1、1 选址徽州人将选址规划看作宗族发达、人丁兴旺的关键,他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聚居模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比如,坐北朝南可以获得充沛的自然日照和开阔的视野;近水可得自然水系灌溉、洗涤、防火等等;封闭的环境既有利于阻挡冬季寒流的侵袭,在夏日也可以获得穿堂风等等……1、2 平面布局徽州地狭人多,在居住条件上上追求实用、舒适、安全,房屋主要以中型住宅居多。
房屋平面布局的基本单位是三合院或四合院,中央为天井。
此外有的住宅在正房后加天井,有的在天井后再加楼房,但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三合屋与四合屋的变种。
三合院分为两类:大三合和小三合,也称大三间、小三间。
大三合屋是由上房三间,两厢房各一间及天井组成。
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用高墙封闭起来,墙上开大门。
三间上房楼下明间为厅堂,两次间是卧室。
楼梯在太师壁后,前檐柱与前金柱间有高而宽的前廊步。
大多数人家在一个敞厢设门,通厨房杂房或园等……小三合屋与大三合屋的区别仅在于上房没有廊步,而其他做法基本相同。
(下图平面为屏山古建测绘民居平面图)一层平面二层平面四合屋即在三合屋的基础上与三间上房相对隔天井建三间下房,即四面房屋围合一个天井,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形。
徽州民居安徽文化源远流长,声名远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徽州文化,而徽州民居更是安徽文化精粹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甚至在世界民居遗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有这么三个特点。
丰富的体型轮廓,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
徽州民居外部轮廓比例和谐、尺度宜人,一般都是青瓦、白墙,给人以清新镌逸、淡雅明快的美感。
造型上着重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
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原是为防火而设。
然而在徽州由于运用广泛、组合形象丰富,形成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徽州民居外墙高大,很少装饰,一般在外墙高处开一扇小窗户,形成封闭的宅院空间,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的实用价值。
大门一般加以重点装饰,显得富丽华贵。
大门的外框一般用大青石精刻细雕做成门罩或门坊,紧贴在高大的素墙上,疏密相映,繁简相补,重点突出,体现了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规整的平面布局,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
徽州民居平面多作内向方形布局,面阔3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室,左右对称。
围绕扁长形的天井构成三合院基本单元。
三合院布局既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制约,也反映了宗法伦理位序的空间观念和风水"蕴藏生气"的空间观念。
徽州民居多以三合院为基本建筑单元,组合成不同类型的住宅群体。
基本单元一进一进的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
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这样既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也反映了主人"步步高升"的精神追求。
天井具有取接和排除屋面流水、采光、通风的功用。
由于屋面檐口都内朝天井,四周流水从檐口流入明坑,当地居民称之为"四水归堂"。
这也是徽商"聚财气"思想在民居建筑上的体现。
天井狭长,这样的天井采光效果与方正的四合院不同,它主要采自二次折射光,这种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由于天井狭小,风沙尘埃很少干扰到院内,因此厅堂临院很少设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