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强度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4
《电场强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电场强度》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3-1 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电场是电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电场强度则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本节内容是对电场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为后续学习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回顾库仑定律,引入电场的概念。
接着通过类比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引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并介绍了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和单位。
然后通过电场线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库仑定律,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电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矢量的运算和理解还不够熟练,这也会给电场强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2)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电场强度的矢量性,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判断电场强度的方向。
(4)知道电场线的概念,了解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电场强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2)通过对电场强度定义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观察电场线的分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电场强度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对电场线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定义式。
(2)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和电场强度方向的判断。
(3)电场线的概念和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1)电场强度概念的建立。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电场强度和电场线”是高中物理选修 3-1 第一章《静电场》中的重要内容。
电场是电学的基础知识,是电磁学的基石,而电场强度和电场线则是描述电场性质的两个重要物理量和物理模型。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库仑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场的性质;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电势、电容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学习,学生将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有更清晰、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库仑定律,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电场这种抽象的概念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数学知识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矢量运算能力,但对于用矢量来描述电场强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电场线的概念,知道电场线的特点,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电场强度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
(2)通过对电场线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定义式。
(2)电场线的特点和用途。
2、教学难点(1)电场强度的矢量性。
(2)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分布。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9.3 电场电场强度》一、教材分析①本节课内容包括电场的概念、电场线的表示方法和电场强度的计算。
作为电磁学的基本概念,电场是学生学习电磁学的基础和前提。
②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库仑定律的延伸和拓展,通过电场的概念,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教材将电场的概念与电场强度紧密结合,便于学生理解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作用强度的物理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场的矢量性质。
④通过电场线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直观感受电场的分布和方向,为后续学习电势和电场能提供基础。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已经学习了库仑定律,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电场和电场强度的概念尚不熟悉,需要老师引导和讲解。
②学生在进行电场强度计算时可能会出现公式混淆、符号错误等问题,需要加强训练和纠错。
③学生对电场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感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困惑,需要老师的示范和引导。
④部分学生对电场强度的矢量性质理解不足,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验加以巩固。
三、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①让学生了解电场和电场强度的概念,理解电场是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载体。
②引导学生掌握电场线的表示方法,理解电场线的方向和密度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关系。
③帮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矢量性质,学会计算电场强度。
2.科学思维①培养学生通过电场线直观感知电场的分布和方向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运用电场强度的矢量性质分析电场分布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提高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场分布和电场强度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①通过摆放带电小球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场作用力,并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电场线的分布规律。
②设计计算电场强度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③通过电场模拟软件,让学生模拟不同电荷分布下的电场线图,加深对电场和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①培养学生遵循科学原则,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关注安全,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电场强度 教学设计(一)整体设计教学分析电场强度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于是在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时,应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电场的强弱,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比值来表示电场强度,知道这个比值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用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结合前面学过的类似的定义方法,领略电场强度的定义,明确E =F q 和E =k Qr 2这两个公式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关系。
了解电场线是如何形象地描述电场强度的。
教学目标 1.知道电场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定义,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以及场强方向的规定。
3.掌握点电荷的场强及电场的叠加。
4.通过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类比等重要研究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科学研究能力。
5.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6.使学生初步认识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培养学生对物质的认识观。
发展对物理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的神奇,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匀强电场的内容与特征。
电场强度的叠加、点电荷的电场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问题引导式理论探索得出“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用比值定义法给出电场强度的定义。
2.运用理想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图示法、归纳推理法、讲授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认识和描述电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事件1]教学任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活动:两个电荷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上一节我们定量地研究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在力学中,我们所学过的弹力、磨擦力均是接触力,惟独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才有可能产生弹力、磨擦力。
两个电荷之间并不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如何实现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情景导入:探索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演示实验】放在绝缘架上的通草球与感应起机电的一个电极接触,感应起电后,由于带同种电荷而使通草球张开某一角度。
电场强度说课稿电场强度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场强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场强度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一、教材分析《电场强度》是选自普通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3节的内容。
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
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掌握电场强度定义式和方向的规定及其公式的应用。
4、知道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5、知道电场线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法拉第在电磁学中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是学生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的美感三:重点、难点重点: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难点:1、电场强度的定义方法及其矢量性;2、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特点。
四、说方法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采用实验、类比、设问、合作探究并辅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电场强度》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它既是电磁学知识的基础,又是光学等其他物理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而本章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一节电场的概念及描述电场特性的物理量.本节<电场强度>是这一章的第三课,教材内容放在库仑定律之后,是对库仑定律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明确了两电荷之间作用的本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
同时又为后续课电路磁场学习的作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对电场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统观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选修3-1的第一章内容是上课量大,难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渗透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特点.)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磁场,从有关媒体上可能知道电场这个概念,这些知识对本课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并且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在这一节上要着重体现如何去了解电场的特性和探究“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这也是与老教材相比最大的一个改进。
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把这一节的内容安排了二课时的,我在这一节中讲第一部分内容:电场、电场强度和点电荷的电场和电场强度的叠加。
电场线及各种典型电场的分布特点安排在下一节课。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一)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电场强度一教材分析教科书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入手,引入了电场强度的概念,明确它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本节主要由“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匀强电场”几部分内容组成。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粗略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认识过程。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6.利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知道匀强电场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领略通过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研究电场、理想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陌生的内容,且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进行适当启发引导五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展示预习情况,老师准备幻灯片,计算机,铜丝,塑料笔六教学方法以“电荷间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两大问题为主线展开,具体操作思路是:1.学生自学电场,培养学生阅读、汲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5分钟)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投影展示问题1:真空中?它们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能够不需介质超越空间?投影展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图片(1.2-1)。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电场强度和电场线”是高中物理选修 3-1 第一章“静电场”中的重要内容。
电场是电学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电场强度则是定量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电场线是形象直观地描述电场的工具。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库仑定律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电势、电容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库仑定律,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电场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还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电场强度和电场线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会用公式计算电场强度。
(2)理解电场线的概念,知道电场线的特点,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电场线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模型建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电场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电场线的特点和用途。
2、教学难点(1)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和叠加原理。
(2)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分布。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电场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场强度”教学设计(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
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
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
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
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
要想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等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电荷周围客观地存在电场;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定义;能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2)教学难点:探究“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四、教法、学法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库伦力是否像万有引力那样是一种”超距作用力”?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直接给出法拉第的观点:电荷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
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电场电场强度》说课稿一、教学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场电场强度”是“电场”一章的基本概念,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前节知识——电荷库仑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电场”的概念,同时突出“电场强度”这一新的物理量.由于电场摸不着,看不到,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不仅在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上有教育意义,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2、新、旧教材的比较在教学要求和内容上,新、旧教材没有变化.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编排和教材结构上,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落实的特点,即强调要在学生知识的“形成”上做文章.(1)名称变化.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称试探Array电荷,并且说明试探电荷必须电量小,体积小.(2)增加插图,见右图,有利于学生理解电场这一概念.(3)提出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比值法,体现物理科学方法教育.(4)电场叠加原理的表述更加科学、明确.旧教材中: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时,某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点电荷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新教材中: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时,某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叫做电场的叠加原理.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电荷周围客观地存在电场;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定义;能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进行计算;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场”的观念的引入和建立,电场强度的概念.(2)教学难点: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场”的观念建立是难点.三、教法设计这是一节物理概念课,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形成概念经过了感知、理解、运用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电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是不同于常见的实体的一种物质,它比较抽象.以学生学习的前一节库仑定律为基础,从分析两个点电荷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引出课题.学生从感知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再结合原有的知识,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经过概括、抽象,初步形成了电场的概念然而,学生还没有完全建立电场的概念,需进一步深入理解.电场是看不见的物质,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够被检验出来,因此,就从电场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研究它,认识它.这是概念同化的过程,即利用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联系新的知识,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获取心理意义,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实现概念的同化.学生已建立了力F 和电量q 的概念,再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比值的方法,定义电场强度qF E =,这种具体的定义概念的方法叫比值法.在物理学中,用比值定义一个物理量是常用的方法,如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的V m =ρ,t s v =,在本章中将要学到的q W U AB AB =.,UQ C =等等.在这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渗透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比值法就是物理学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今后学习电势、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概念都有帮助.建立电场强度的概念后,使学生对电场的理解深入了一步.但是根据认知特点,此时地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电场这一概念,要通过运用来巩固、提高.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点电荷电场的场强的推导和应用,电场的叠加就是运用的阶段,巩固和深化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四、学法指导中学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而且更要使他们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培养提高.这是物理学本性决定的,也是当前倡导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在本节课中,始终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整节课的暗线就是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物理概念如何引入,如何建立.此外,学生还学到了定义概念的一种具体方法——比值法,这不但对今后学习其它物理概念很有帮助,而且还会对学生学习其它知识和解决问题有一定帮助.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只不过作为一个指导者,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五、教学程序(一)新课引入1、复习:库仑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2、引入: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呢?首先,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认识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一种是直接接触,另一种是通过媒介的间接接触.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容易得出,由于它们并没有直接接触,所以,它们也是通过第三者作为媒介来相互作用的,教师适时引导,这个媒介叫电场..(二)新课教学1、电场(1)电场是在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它是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2)基本性质: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总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2、电场强度——反映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1)试探电荷的特点:①电荷量很小,试探电荷不影响原电场的分布;②体积很小,便于研究不同点的电场.(2)电场强度E电场对放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把引入的这个电荷叫试探电荷.以点电荷+Q 产生的电场为例,把试探电荷+q 放入电场中的不同点A 、B ,由库仑定律可知,当r A <r B 时,F A >F B ,而在同一点A 放不同的试探电荷时,所受的电场力不同.用计算机模拟其它电场的情况,同样可得结论:电场力的大小随试探电荷电量而变化,因此它不能用来描写电场本身的性质.但是在电场中的同一点,qF 的比值恒定,可见,该恒量可以描写电场中的某一点的力的性质,于是定义这个恒量为电场强度(E ),它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的电场力F 跟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②定义式:E=F/q③方向:规定正电荷受力方向为该点场强的方向.④国际单位:牛/库(N/C )⑤物理意义: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与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大小无关.3、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①公式:2r Q k E ,Q 为真空中点电荷的带电量,r 为该点到点电荷Q 的距离.②方向:若Q 为正电荷,场强方向沿Q 和该点的连线指向该点;若Q 为负电荷,场强方向沿Q 和该点的连线指向Q .③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4、场强的叠加如空间有几个点电荷,则某点的场强应为各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场强的矢量和.说明:场强是矢量,场强的叠加遵循矢量叠加原理——平行四边形定则.5、典型例题例1、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F/q,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定义式只适用于点电荷的电场B、q为负电荷,E的方向与q为正电荷时E的方向相反C、移去电荷q,E的大小变为零D、E跟试探电荷q无关例2、如图所示,真空中,带电量分别为+Q和-Q的点电荷A、B相距r,则:Array(1)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的场强多大?(2)距A、B两点都为r的O/的场强如何?(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场,并学会了用场的性质来研究它,要体会这种研究方法.(四)作业:P97——练习二(五)板书设计。
电场强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荷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2、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并能用电场强度概念求点电荷产生电场的电场强度;3、电场叠加及知道叠加求合场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帮助理解,迁移到新知识,体会类比迁移的方法和思路;2、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得出对有关现象的本质认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作出假设并通过推理来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电场和磁场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物质性和物质多样性的认识.2、通过对电和磁非接触力的认识形成科学世界观.【重点难点】1、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2、电场强度公式的运用以及用电场线描述电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点电荷?2、电荷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二、求知探索问题: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么产生的呢?弹力和摩擦力都需要直接接触.而重力(万有引力)则和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磁体之间的作用力一样,都可以不通过接触产生.这种作用力是怎么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的呢?这在历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作用力是超距作用,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是直接的不需要介质也不需要时间,这种方式可以表示为:电荷⇔电荷;另一种观点以在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为代表,认为这些力是通过一种叫“场”的媒介传递的.带电体或磁体周围产生了一种由电或磁产生的物质,法拉第把它们称为电场和磁场,(地球周围则形成引力场),场则对放入其中的某些物体(如电场对放入场中的电荷)产生作用力.这种作用方式可以表示为:电荷⇔电场⇔电荷在磁场中放入小磁针.我们也可在电场中放入一个类似于小磁针的物体,我们称它为试探电荷,而产生电场的那个电荷称为场源电荷..【电场】1、含义:电场是电荷周围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传递的。
(电场的物质性)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电场强度前期分析1、教材分析《电场强度》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1第一章第3节内容。
该节教材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入手,点明了电磁场、静电场、试探电荷、检验电荷等概念后,引入了电场强度的概念,明确它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之后讲解了电场强度的性质及其叠加等内容。
2、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电荷及其守恒规律、库伦定律等电学相关知识、和万有引力、重力场的概念。
该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类比、迁移能力以及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重力场、磁场等引入电场。
另一方面,此阶段的学生刚接触电,且抽象思维还不够高,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定义式;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掌握电场强度概念及定义式,理解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利用其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场是一种物质,知道电荷之间是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的;2)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及物理意义,理解场强是用来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由电场本身决定;3)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4)了解电场线,知道匀强电场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1)延伸建立场强概念的过程,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通过相关题目的计算,掌握叠加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场强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自然现象的神奇,积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对电学的兴趣;2)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取长补短、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1、概念类比,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桌子上放一支铅笔,并试着在不触碰铅笔的情况下使铅笔运动(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倾斜桌子使其下滑,有些学生则不能使铅笔运动)。
询问那些倾斜桌子的同学,为什么他们这样做就会使铅笔运动,让大家讨论重力场在这个过程中作用。
引导学生想象若有一个正电荷A固定在某点,另一个负电荷放在离它较近的地方,那么B将怎么运动,为什么?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关于电荷的知识正确回答后,引导学生将此情景与重力场想类比——地面物体处在地球的重力场中,收到重力的作用,那么电荷之间的情况是否类似呢?应当怎么刻画?由此通过类比,引入“电场”这个概念。
电场强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2)体会比值定义法;理解和掌握电场力与电场强度和试探电荷的电荷量的关系.
(3)推导并掌握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抽象物理量的思维方法.
(2)体会“比值定义”的方法,体会“求异法”的思想,了解借助一些媒介物(试探电荷),把不能直接观察的现象(电场强弱)展现出来.
(3)在电场强弱的描述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规律探究过程,尝试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和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2)通过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
(3)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场强度概念及定义式、理解电场线.
●难点:对电场概念的理解;理解电场强度的叠加.
教学方法
类比法,小组合作交流,逻辑推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交流,让学生认识电场有强弱之分,从而引出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
都在P点产生电场,且两个电场强度方向
板书设计。
电场强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放在库仑定律之后,是对库仑定律的深入理解,进一步明确了两电荷之间作用的本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
同时又为后续课电路磁场学习的作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另外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对电场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2、教材主线:由“科学漫步”引出电场的概念,然后从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入手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通过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让学生知道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并应用电场线定性的描述了电场,最后用两种方法描述了一个特殊的电场——匀强电场。
3、教材特点:(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4)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和电场强度的叠加;第二课时通过电场线形象的描述电场。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⑵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⑶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⑷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与电荷电量q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会分析和处理电场问题的一般方法。
重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难点:电场强度概念的引入二、说学情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并刚学完库仑定律,还不知道两点电荷相互作用的本质,而且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薄弱,所以对电场、电场强度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电场强度说课稿恭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本节是本章的核心的概念之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和建立场强概念的比值方法可以迁移于电势、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概念,也是学习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的基础。
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节的重点概念、关键知识,也是本章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基础知识。
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艰难的地方。
就新课标要求,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2.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
所以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是:(一)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②理解电场强度概念的文字表述、大小定义式、方向规定及其物理意义;③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出点电荷场强的决定式,理解E=F/q与E=kQ/r2的区别,并能简单应用;④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它作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①理解建立电场概念的方法(类比法);②理解引入、建立场强概念的过程,训练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l③领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原则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协作性和继承性。
认识电场的物质性,树立”物质客观性、可测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初步认识电场的意义,对物质的认识由实物物质扩展到场物质,为进一步学习电磁场和电磁波莫定方法论和认知基础;③树立场的空间分布形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同时领悟电场的物质性、点电荷场强分布的对称性、描述电场的本质性、比值定义法的科学性。
2.2探究电场力的性质
(第一课时)
(府谷中学邬瑞仙)
一、教学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电场的力的性质》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既是对前一节所学的知识的加深,也为即将学习的电场的能的性质差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前节知识——电荷库仑定律的基础上,提出“电场”的概念,同时突出“电场强度”这一新的物理量.由于电场摸不着,看不到,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不仅在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上有教育意义,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
2、新、旧教材的比较
在教学要求和内容上,新、旧教材没有变化.但是,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编排和教材结构上,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落实的特点,即强调要在学生知识的“形成”上做文章.(1)名称变化.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称试探电Array
荷,并且说明试探电荷必须电量小,体积小.(2)增加插图,见右图,有利于学生理解电场这一概念.
(3)提出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比值法,体现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4)电场叠加原理的表述更加科学、明确.旧教材中: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时,某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点电荷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新教材中:几个点电荷同时存在时,某点的场强等于各个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的矢量和,这叫做电场的叠加原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荷周围客观地存在电场;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定义;能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进行计算;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场”的观念的引入和建立,电场强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场”的观念建立是难点.
二、教法设计
这是一节物理概念课,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形成概念经过了感知、理解、运用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电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是不同于常见的实体的一种物质,它比较抽象.以学生学习的前一节库仑定律为基础,从分析两个点电荷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引出课题.学生从感知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再结合原有的知识,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经过概括、抽象,初步形成了电场的概念
然而,学生还没有完全建立电场的概念,需进一步深入理解.电场是看不见的物质,但是它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够被检验出来,因此,就从电场所表现出来
的性质来研究它,认识它.这是概念同化的过程,即利用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
去联系新的知识,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获取心理意义,达到新的认知平衡,实现概念的同化.学生已建立了力F 和电量q 的概念,再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比值的方法,定义电场强度q
F E =,这种具体的定义概念的方法叫比值法.在物理学中,用比值定义一个物理量是常用的方法,如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的V m =ρ,t s v =,在本章中将要学到的q
W U AB AB =.,U Q C =等等.在这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渗透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比值法就是物理学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今后学习电势、电容、磁感应强度等概念都有帮助.
建立电场强度的概念后,使学生对电场的理解深入了一步.但是根据认知特点,此时地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电场这一概念,要通过运用来巩固、提高.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点电荷电场的场强的推导和应用,电场的叠加就是运用的阶段,巩固和深化对电场概念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中学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而且更要使他们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培养提高.这是物理学本性决定的,也是当前倡导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在本节课中,始终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整节课的暗线就是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物理概念如何引入,如何建立.此外,学生还学到了定义概念的一种具体方法——比值法,这不但对今后学习其它物理概念很有帮助,而且还会对学生学习其它知识和解决问题有一定帮助.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只不过作为一个指导者,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引入
1、复习:库仑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引入: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呢?
首先,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认识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一种是直接接触,另一种是通过媒介的间接接触.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容易得出,由于它们并没有直接接触,所以,它们也是通过第三者作为媒介来相互作用的,教师适时引导,这个媒介叫电场..
(二)新课教学
1、电场
(1)电场是在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它是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
(2)基本性质: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总要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反映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1)试探电荷的特点:①电荷量很小,试探电荷不影响原电场的分布;②体积很小,便于研究不同点的电场.
(2)电场强度E
电场对放置于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把引入的这个电荷叫试探电荷.以点电荷+Q 产生的电场为例,把试探电荷+q 放入电场中的不同点A 、B ,由库仑定律可知,当r A <r B 时,F A >F B ,而在同一点A 放不同的试探电荷时,所受的电场力不同.用计算机模拟其它电场的情况,同样可得结论:电场力的大小随试探电荷电量而变化,因此它不能用来描写电场本身的性质.但是在电场中的同一点,q
F 的比值恒定,可见,该恒量可以描写电场中的某一点的力的性质,于是定义这个恒量为电场强度(E ),它由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
①定义: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的电场力F 跟它的电荷量q 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
②定义式:E=F/q
③方向:规定正电荷受力方向为该点场强的方向.
④国际单位:牛/库(N/C )
⑤物理意义: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与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大小无关.
3、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①公式:2r
Q k E ,Q 为真空中点电荷的带电量,r 为该点到点电荷Q 的距离.
②方向:若Q 为正电荷,场强方向沿Q 和该点的连线指向该点;若Q 为负电荷,场强方向沿Q 和该点的连线指向Q .
③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
4.强化练习题
以抢答的形式安排九个练习题。
既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审题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5、场强的叠加启发学生的思维留作课后思考问题
如空间有几个点电荷,则某点的场强应为各点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场强的矢量和.
说明:场强是矢量,场强的叠加遵循矢量叠加原理——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场,并学会了用场的性质来研究它,要体会这种研究方法.
(四)作业 复习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1、电场
产生:任何带电体
基本性质:电场能对处在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场强
⎪⎪⎪⎪⎩
⎪⎪⎪⎪⎨⎧+=叠加原理场电荷、场中位置决定因素库牛单位正电荷受力方向方向对所有电场都成立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数值上等于定义式:)
N/C (/::.,C 1:q F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