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二次过街交通组织方法与适用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92 MB
- 文档页数:82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详解介绍及案例分析道路交通组织优化随着我国改⾰开放的不断深⼊,城乡经济的进⼀步繁荣,城市规模的⽇益扩⼤,城市交通中的各种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数量迅速增加,从⽽使城市道路更为拥挤和难以管理,交通问题成为了关乎民⽣的重⼤问题。
对于交通问题来说,其从发展时序来说,其涉及到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与建设、交通组织优化、智能交通控制等⼀系列环节,其中交通组织优化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对于任意条道路来说,不管其设计和建设的有多号,只要组织不合理,其也会造成诸多交通问题,反之,对于⼀些条件较差的道路,只要能做好交通组织,其也能获得良好的交通安全效益。
因此,掌握合理的交通组织优化⽅案成为了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关键所在。
道路交通组织,是指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综合应⽤交通⼯程规划、法规限制、⾏政管理等措施,对道路上运⾏的交通流实施疏导、指挥和控制等⼯作的总称。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道路,是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效运⾏状态。
道路交通组织的⽬的,在于充分发挥现有道路⽹的效能,合理地协调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适宜的运⾏条件,解决整个道路系统中交通流分布不均衡、流量和流向不合理等问题,最⼤限度地消除交通事故的隐患,改善交通秩序,组织优化交通流,实现道路的安全与畅通。
在进⾏道路交通组织时,不能随意的以个⼈意志来进⾏组织优化,其必须遵从⼀系列原则,从交通流的⾓度可以归纳以下⼏个原则:交通分离原则、交通流量均分原则、交通总量控制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交通优先原则。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个多层次问题,它包括微观、区域、宏观等⽅⾯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交通组织,其组织的原则和重点也不尽相同,归纳如下:微观交通组织的原则:在时间上分秒必争,在空间上⼨⼟必争,其⼯作重点是冲突点的冲突分离。
区域交通组织的原则:在时间削峰填⾕,在空间上挖密补稀,其⼯作重点是均分路⽹交通压⼒。
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张正军1,丁亚民2(1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10;2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深圳)摘要:“以人为本”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本文通过行人过街需求分析,提出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重点阐述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与相位结合的设计方法,以期通过完善行人过街设计对规范行人过街行为、提高行人交通安全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行人过街;城市道路;二次过街;相位设计一.概述行人是交通流中数量最大、最无规则的交通流。
据统计,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步行交通约占30%~50%,但由于行人交通不便于管理,行人违章对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干扰。
分析行人违章的原因,其一是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行人交通意识淡薄;其二是交通设计不完善,尤其是行人过街设计。
近年我国在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往往注重效率,交通设计不够细致,设施设计不够人性化,为行人乱穿马路留下了诸多隐患,如行人过街位置设置不合理、行人过街距离太长、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冲突严重等等。
行人过街设计应以行人过街需求为出发点,全面而细致地对行人过街位置、方式、间距等加以分析,完善行人过街设施设计,营造行人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和谐发展的交通环境。
二.城市道路行人过街需求分析(1)在交通工程领域,交通行为者的需求包括心理上的需求,以及对交通条件的需求。
同样,行人过街需求可以分为心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以及环境和其他需求。
2.1 心理上的需求行人在穿越马路时,主观心理上考虑过街的安全性、快捷性、方便性、舒适性和可靠性等。
“安全第一”,安全过街是行人过街心理最显著的需求,约占80%。
行人总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到达街道对面,当等待时间和距离超过其忍耐限度,过街快捷性得不到保证时,多数行人会选择违章过街。
从促进人与车、横向交通与纵向交通和谐安全,行人过街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引导行人以更加舒适、可靠的方式过街有重大的意义。
2.2 时间和空间需求时间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行人过街所需时间,二是道路交通条件所能提供的时间。
浙江省工程建筑标准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Planning and Design Criteria of Pedestrian Facilities on Urban Streets附条文说明(报批稿)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二OO八年十一月前言人行过街设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仅关系到行人过街的安全和方便,也关系到车辆的通行效率、城市建设投资与城市景观等因素。
但在我国过去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以车为本的倾向,导致行人和车辆之间干扰严重、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交通事故频发、通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正确处理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人行过街设施规划设计进行指导和有效约束,根据浙江省建设厅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杭州市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杭州市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标准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先进规范、规程,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符号;3.人行过街设施的类型和通行能力;4.人行过街设施的选型原则;5.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6. 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设计。
由条文、条文说明及附录三部分组成。
本规范由浙江省建设厅技术归口单位负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的主编单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地址:杭州市中河中路275-1号,邮编310006,电话0571-********);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邮编201804)。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茜、李克平、徐洪峰、孙剑、郑瑾、钱红波。
本规范主要技术顾问:杨佩昆、陈声洪、朱金坤、邵剑明、王晋生。
由于本规范尚是我国第一本《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疏漏在所难免。
在使用中发现本规范有不妥之处,恳请将意见函寄、电告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人行二次过街方案人行二次过街是一种交通安全设施,旨在提高行人在道路上的安全性。
在人行二次过街方案中,行人可通过两个过街设施来安全地穿越道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一方案通常适用于车流较大或车速较快的道路,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在设计人行二次过街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选择:人行二次过街适用于车流较大或车速较快的道路。
选择合适的街道段落,根据车流量和车速确定是否需要设置人行二次过街。
2.人行通道设计:人行道需要保证足够宽敞,以容纳更多的行人穿过。
通常,人行道至少需要有2米的宽度。
此外,人行道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无障碍通行,以便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能够方便地使用。
3.交通信号灯:人行二次过街的关键是设置交通信号灯来指示行人何时可以安全地穿越道路。
通常,红绿灯会设置在两个过街设施前,以便行人了解何时可以穿越。
此外,还可以设置倒计时信号灯,提醒行人剩余穿越时间。
4.交通指示标志:在人行二次过街的两个过街设施前后,设置明确的交通指示标志,提醒行人和车辆在该地段要注意。
5.防护栏杆设计:人行二次过街设施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以防止行人随意穿越道路。
防护栏杆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坚固性,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6.建立周边交通安全教育:人行二次过街设施的建立需要进行周边的交通安全教育,特别是学校和社区附近的人行二次过街设施,要加强对学生和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人行二次过街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行人的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指示标志和防护栏杆等设施,行人可以有序地穿越道路,避免与车辆相撞。
此外,人行二次过街设施还可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总之,人行二次过街方案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安全设施,能够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道路选择、人行通道设计、交通信号灯、交通指示标志、防护栏杆等因素,并进行周边的交通安全教育。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安全有效的人行二次过街方案。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的通知正文:----------------------------------------------------------------------------------------------------------------------------------------------------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的通知(渝建发[2013]113号)各勘察设计院,有关单位:为加强对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的指导,建设安全、方便、高效、经济、与环境协调的人行过街设施,保障居民过街安全,改善步行环境,缓解道路拥堵,以民为本。
我委组织重庆市设计院编写了《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见附件),并按相关程序审查后,现予以发布,请遵照执行。
本导则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设计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修改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重庆市设计院(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31号,邮编:400015;电子邮件:136****************)。
附件:《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3年12月10日附件:重庆市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设计导则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3年12月前言人行过街设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建设,不仅关系到行人过街的安全和方便,也关系到车辆的通行效率、城市建设投资和城市景观。
为了正确处理行人过街与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人行过街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编制组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规范规程及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 术语﹑符号;3.人行过街设施的类型和通行能力;4.人行过街设施布局;5.人行过街设施选型;6.人行过街设施设计。
行人交通组织管理研究之行人过街设施建设与管理文/王建强祖永昶王波1前盲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包括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行人交通三种主要交通方式。
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是交通参与者将机动车、非机动车作为出行工具的岀行方式,其上车前、下车后的出行方式仍为行人交通方式,所以行人交通是交通参与者岀行最基本的交通方式。
行人通行分为行人沿道路行走、行人过街两类。
为确保行人交通安全,必须要为行人提供连续安全的通行空间和过街设施、规范完善的行人交通组织措施,前者包括道路人行道、人行过街横道、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行人过街安全岛、人行横道信号灯等,后者包括行人通行空间设置与管理、过街设施规范设置及管理、人行横道信号灯规范设置与管理等。
在实际应用中,人行道行人通行空间不足以及安全岛缺失、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当、过街信号设置不合理等因素,是造成行人交通安全隐患的主要客观因素。
在当前交通管理部门全力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的背景下,全面开展实施行人交通组织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是交通管理部门控源头、抓细处、补短板的具体工作抓手。
本文着重分析了行人过街设施建设与管理对行人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2行人过街设施分类及其适用性行人过街设施是设置于道路车行道上有行人过街需求的位置为行人提供过街的交通设施。
根据行人过街设施与车行道竖向位置关系,可分为平面过街设施(包括信号控制人行横道、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和立体过街设施(包括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两类四种形表1行人过街设施的类型和基本组成式。
见表1O平面过街设施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线机动车和行人信号灯安全设施无障碍设施无信号灯控制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线前方人行横道警告标志和标线安全设施无障碍设施立体过街设施人行天桥人行天桥附属设施无障碍设施人行地道人行地道附属设施无障碍设施平面过街设施是一种从时间上实现人、车分离的过街设施,它利用优先规则或信号灯控制方法分配行人和机动车的通行权和通行时间o平面过街设施并未从空间上消除人、车冲突,但行人绕行距离和过街距离较短,且不必上下楼梯,方便、省力,是人们习惯且乐于使用的过街设施。
我国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慢行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或者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交通规划主要考虑了汽车的通行,而忽视了城市慢行交通的设计,没有给非机动化交通提供足够的空间。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设计;策略;随着城市交通的迅速发展、机动化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
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的方式也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问题。
汽车数量的增加,使得道路上汽车排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日益严重,但同时也减少了市民出行安全的保障。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完善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人口大国,自行车大国,非机动交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所以城市交通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对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人们更安全、方便出行。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供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者们参考。
一、我国现阶段慢行交通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1、缺乏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城市道路网络设计时,人们往往只注重机动车道路交通网络设计,而忽略了道路交通系统中缓慢行专用路、城市干路、城市支路和居住区内道路所组成的完善的网络设计,因此不能保证连贯性的交通、给居民的出行会带来不便。
此外,大部分的城市中的慢行专业路设置的较少,慢行交通设施设计的和改造的一般仅局限于小范围之内,如商业地段,湖泊区,而不是整个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统一安排。
因此,现在的慢行城市交通系统依附于在机动车交通并存在,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慢行交通网络。
2、慢行交通设计没有和城市土地利用合理整合。
慢行交通空间是由社区公共空间、公园绿地、商业区域等组成的。
之前的以居住区为开发单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虽然能确保小区设施自身相对完善,但限制了在住宅区及更大尺度上形成整体慢行交通网络。
城市行人过街天桥设施管理的优化策略与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压力也随之增大。
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行人过街天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保障行人的安全以及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城市行人过街天桥设施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优化策略与措施。
一、加强规划与设计城市行人过街天桥的规划与设计是保障其功能与使用效果的重要环节。
要注重人性化设计,将行人过街天桥融入城市环境,并与周围的建筑、道路相协调,提高其可用性和舒适度。
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天桥的尺寸、通行能力和布局,确保在高峰时段能够满足行人的通行需求。
二、加强设施的维护和修缮行人过街天桥设施的维护和修缮是确保其长期有效使用的关键。
定期对天桥设施进行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破损、松动的部件。
特别要加强对天桥扶手、楼梯、栏杆等与行人安全密切相关的设施的检查和保养,确保其牢固可靠,杜绝潜在安全隐患。
三、提供方便舒适的设施和服务为了提高行人过街天桥的使用率,城市管理部门可以在天桥上设置舒适人性化的设施和服务。
例如,在天桥上设置座椅、休息亭、自动售货机、公共卫生间等,方便行人休息和满足基本需求。
此外,提供免费Wi-Fi等便民服务,促进人们在行人过街天桥上停留的意愿。
四、加强宣传与教育城市行人过街天桥的使用需要行人的主动参与与自觉配合。
因此,加强宣传与教育是确保天桥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城市管理部门的宣传推广,告知行人过街天桥的使用意义和好处,教育行人养成使用天桥的良好习惯,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和规范行为。
五、加强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行人过街天桥的管理和运营也可借助技术手段进行优化。
例如,可以利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对天桥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设施故障;可以通过智能化信号灯和导向系统来提供更精确、高效的指引,引导行人选择最佳的行人通道。
六、加强交通组织与协调为了确保行人过街天桥的畅通和安全,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交通组织与协调。
试析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合理组织部分资料表明,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三分之一以上都发生在交叉口,二分之一以上的交通事故都发生在交叉路口。
分析其原因,在交叉口处,非机动车交通流得不到合理有效组织,与机动车交通流交叉干扰十分严重,这正是交叉口交通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
因此,探索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流的组织方法,对于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机动车交通流特点: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都是由机动车、非机动车组成的混合交通流。
与机动车相比,非机动车具有以下特征:非机动车在道路交通参与中不是主体地位,具有以下交通流特征:1与机动车不对等性:非机动车无论是体积、速度、安全保护措施,还是道路资源都和机动车有明显区别。
因此车流受机动车影响很大,交通流易被隔断;2群体性:交叉口停止线处由于红灯大量聚集,绿灯时成群涌入交叉口且不按排队顺序,且由于从众心理,在红绿灯信号相位交替时,经常发生抢行现象,对机动车干扰很大;3不遵章性:非机动车驾驶者的心理状态是图省力省时间,抄近路和逆行现象很多。
其速度较快且方向不规律,对交叉口交通影响很大。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方法交通组织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渠化、交通信号控制等各种交通组织方式将存在冲突的机非交通流在平面上和时间上进行分离,从而保证相交道路车辆及行人的安全,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使个方向交通流安全、快速地通过交叉口。
根据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处的行驶特征,本文将交叉口非机动车流按行驶方向不同分为左转、直行和右转交通组织分别进行组织。
直行和右转机非交通流的冲突不大,左转机非交通流是交通组织的关键。
2.1左转非机动车交通组织2.1.1二次过街二次过街即先直行至道路另一侧,待另一通行方向为绿灯时再直行。
通过两次直行实现左转。
见图1图1此种方案增加了左转非机动车的绕行距离,但消除了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干扰,有利于交通安全。
该交通组织方式适用于道路等级较高、道路宽度较大、交叉口面积足够、渠化清晰的新建及已建成交叉口。
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控制方案优化设计
林雨平;邱美华;施群;邱亮伙
【期刊名称】《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步行交通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行人过街的安全问题已成为
社会关注的焦点。
城市交通组织主要围绕机动车交通展开,而忽视行人交通组织。
针对交叉口行人过街问题,以福州市工业路—西二环路交叉口为研究对象,确定
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的信号控制优化方案,提出2种相位相序方案,并应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交叉口交通运行进行评价分析。
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行人二次过街方式后,交叉口的行人过街和车辆延误均有下降,优化控制方案是可行的。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林雨平;邱美华;施群;邱亮伙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福建农林大学金
山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91
【相关文献】
1.基于vissim软件的行人过街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案比选与仿真 [J], 廖为东;左忠义
2.平面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设计理论和方法 [J], 刘文;吕坤
3.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及其对行人延误的影响 [J], 李昂;沈鸣
4.行人二次过街交叉口信号相序多目标优化方法 [J], 王艳丽; 卢建涛; 吴兵
5.交叉口行人过街设施优化设计
——针对信号灯周期过长问题 [J], 杨正宇;胡霄扬;郑美玲;吴璇;李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