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CT与MR诊断你了解多少?
- 格式:docx
- 大小:28.15 KB
- 文档页数:3
胰腺癌的CT诊断【摘要】目的通过对胰腺癌的影像特点的研究,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检出率。
方法选取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31例,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胰腺癌的形态,密度,周围的侵犯有其特点。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提高了胰腺癌的诊断率、检出率。
【关键词】胰腺癌CT 胰腺炎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CT机不断发展,加之CT增强扫描,大大提高了胰腺癌的诊断率、检出率,特别在胰腺癌形态的改变,周围的侵犯、小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等方面有其优越性,本文选取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胰腺癌,详细阐述了CT的诊断依据、鉴别要点,现分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5月至2008年10月来我院做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31例。
男27例,女4例,年龄33~77岁,平均59.1岁。
其中胰头癌25例胰体癌5例胰尾癌1例。
主要症状、腰痛、消瘦、黄疸。
同时还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胰腺炎5例作为对照。
1.2 方法检查前准备,患者在进行CT扫描前4~6 h禁食水,检查前30 min 口服2%的泛影葡胺500 ml,并在检查前再服500 ml。
扫描检查用东芝Aquilion64层螺旋CT,扫描条件120kv,200 mA,层厚5 mm螺距1,重建厚度0.5 mm。
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
2 结果2.1 胰腺肿块及其密度各部位的胰腺癌均表现为胰腺表面凹凸不平,胰腺轮廓、形态的改变。
31 例胰腺癌形态正常的2 例,轻微改变4例,均发生在胰头部。
胰体、胰尾癌一般肿块较大,变形明显。
平扫时肿块的密度等于或稍低于胰腺组织界限不清。
本组肿块等密度4例,稍低密度21例,不均密度6例。
快速增强扫描可见胰腺组织明显强化,而肿瘤组织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个别不均匀强化。
轻度强化或不强化26例,不均匀强化5例,其中1例边缘明显强化。
增强扫描后肿块的界限较清楚。
2.2 胰周脂肪层消失、胰管和胆管的扩张胰腺癌组织向周围组织浸润,扩大。
胰腺癌怎么确诊,是做增强CT还是增强核磁共振好?随着人们生活习惯改变,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其中胰腺癌的患病人数以一个较快的速率增长中。
其为犯病概率相对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疾病之一。
通过临床分析,很多种因素会导致疾病发作,但其主要与环境污染、体内炎症病变等有关。
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特殊,其不适感较为较低,早期通常表现为上腹疼痛、面色发黄、不思饮食、体重快速降低等,但早期诊断效率相对较低,大多数患者早期误诊为慢性胃炎或胆囊炎,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也有学者认为,该类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确诊时疾病通常发展到中后期,其逐渐向血管或其他脏器扩散。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其恶化程度较高,常规放化疗存在较大的副作用,且效果相对较差。
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切除病变组织。
但该类患者一般较少采取手术治疗,因为癌细胞扩散程度较大,仅有15%左右的患者通过手术有效切除病变组织。
因此确诊后患者的存活率相对较低,且存活时间相对较短,95%的患者在5年内死亡。
有学者发现通过早期有效放疗,可使1-2其患者延长3年左右的存活时间。
虽然放疗治疗尚存在争议,但不少学者认为该项治疗确实可以提高患者生活水平,增加患者生活能力。
通过分析患者病情后发现食欲下降为常见征兆,有30-40%左右的患者出现过该不适症状,其也为早期病变的主要症状,但该类症状相对较轻,其很容易被患者自身或非专业医生所忽略,从而错过有效干预时期。
而一般出现食欲下降到临床确诊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确诊时期病程往往发展到3-4期,其临床治疗难度显著增加,且后续治疗成效较低。
因此治疗中,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取得较为不错的干预效果。
为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效率,在疾病早期进行有效干预,以有效延续患者存活时间,临床诊断方法在不断改进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断技术得到明显提高,其临床确诊率也相对较少,并且通过该项技术,高危或风险潜在人群可通过定期检验,以提高临床干预力度。
CT和MRI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比较研究摘要:目的:通过对CT和MRI在胰腺癌早期和进行性病变的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二者单独应用和联合应用进行了对比。
方法:选取在山东省康复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2名疑诊的胰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和MRI在不同部位胰腺癌的早期和晚期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两者联合应用对胰腺癌的检出率进行对比。
结果:CT和MRI在早期胰腺癌中的检出率未见显著性差异,而在进展期胰腺癌中,二者的检出率都很高,而CT和MRI相比则没有显著差异;两种方法在胰头和胰体尾区的早期和进展期病变中的检出率没有显著性差别;与单纯应用CT或MRI相比,联合应用CT和MRI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没有显著提高,而对于进展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则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MRI。
结论:CT是胰腺癌诊断中最有价值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对高度怀疑和手术前的诊断;由于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所以通常用于有阻塞性黄疸症状或可疑的早期胰腺癌。
如果有较大的疑虑,可以结合CT或MRI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两种方法都不适用于早期胰腺癌的诊断。
关键词: CT;MRI;胰腺癌;比较研究1 研究内容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在28~84岁的42名胰腺癌病人,包括24名男性,18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2.57岁,其中50~85岁的39名。
CT扫描共42名,42名病人中有28名也接受了MRI检查。
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认。
1.2 纳入标准(1)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2)患者检查结果为胰腺癌,表现出腹痛、黄疸等症状。
(3)在告知病人试验目的及程序后,病人自愿参与,并征得家属的同意与配合,MSCT及MRI影像资料完整。
(4)患者之前均于本院接受CT及MRI检查及治疗。
1.3 排除标准(1)有不完整的影像资料者。
(2)有先天性疾病的患者。
(3)有肿瘤或转移的患者。
CTMR检查指南CT和MR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用于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本文将介绍CT和MR检查的指南,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患者内部断层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用于检测和定位病变。
CT检查常用于诊断颅脑、胸部、腹部、骨骼和血管等疾病。
以下是一些CT检查的指南:1.颅脑CT检查:用于评估颅脑损伤、中风、肿瘤等。
指南包括选择合适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2.胸部CT检查:用于评估肺部病变、肺癌、肺栓塞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呼吸控制技术、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3.腹部CT检查:用于评估肝脏、胰腺、肾脏和腹腔疾病。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饮食准备、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4.骨骼CT检查:用于评估骨骼损伤、关节疾病和骨密度。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双能量扫描、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5.血管CT检查:用于评估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协议、注射造影剂、扫描范围和层厚等。
MR(磁共振)是一种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患者内部图像的影像学技术。
它不使用X射线,因此辐射较低,特别适用于儿童和孕妇。
MR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和组织对比度,用于诊断和评估多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MR检查的指南:1.颅脑MR检查:用于评估脑部疾病、脑卒中、肿瘤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注射造影剂和扫描范围等。
2.脊柱MR检查:用于评估脊柱疾病、椎间盘突出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扫描范围等。
3.关节MR检查:用于评估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等。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4.腹部MR检查:用于评估肝脏、胰腺、肾脏和腹腔疾病。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5.心脏MR检查:用于评估心脏疾病和心脏结构。
指南包括选择适当的扫描序列、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等。
缘至另一侧回声缘的垂直距离,再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其心室的结构与整体形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取样线的方位,全面分析受检者的心功能。
1.3 观察指标测量两组受检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 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s ±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研究A 组受检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7.25±4.53)mm、(55.87±3.66)mm,其左室射血分数为(35.36±2.85)%;研究B 组受检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20.88±2.69)mm、(40.61±3.24)mm,其左室射血分数为(62.48±5.72)%。
研究A 组受检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长于研究B 组受检者,P <0.05;其左室射血分数低于研究B 组受检者。
详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s x ±)组别例数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研究A组20035.36±2.8547.25±4.5355.87±3.66研究B组20062.48±5.7220.88±2.6940.61±3.24t 值60.01570.78544.150P 值0.0010.0010.0013 讨论CHF 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CHF 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并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我国CHF 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老年人CHF 发病率增长的速度较快[3-4]。
据调查,CHF 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与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相近。
胰腺癌诊断的金标准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晚期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因此,胰腺癌的诊断成为了临床医生必须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介绍胰腺癌的诊断标准及其诊断方法。
一、胰腺癌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逐渐显现。
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消瘦、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
临床表现部分缺乏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检查,其中以CT检查最为常用。
CT检查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并能判断是否有转移。
对于胰头癌,超声检查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
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病理特征、分化程度等信息,有助于明确病情和选择治疗方案。
组织学检查主要包括穿刺活检、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
4. 肿瘤标志物检查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CEA、CA19-9等。
虽然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的诊断并不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但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效果的监测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胰腺癌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及体征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逐渐显现。
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疼痛、消瘦、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
体检时,可触及胰腺肿大,但此时肿瘤已较晚期。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
CT检查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并能判断是否有转移。
对于胰头癌,超声检查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MRI 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胰腺周围组织的情况,但对于肿瘤的诊断价值不如CT。
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金标准。
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病理特征、分化程度等信息,有助于明确病情和选择治疗方案。
组织学检查主要包括穿刺活检、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等。
4. 肿瘤标志物检查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CEA、CA19-9等。
多排螺旋CT与MR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多排螺旋CT与MR检查对胰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98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CT和MR两组,各49例。
CT组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MR组采用动态增强MR扫描诊断,将两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方法对胰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
结果多排螺旋CT与MR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都较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胰腺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MR检查方法显示值均比CT扫描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排螺旋CT与动态增强MR检查在胰腺癌的诊断上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MR在胰腺不同时期的显示更胜一筹。
【关键词】多排螺旋CT;MR;胰腺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382-01胰腺癌约90%都由胰腺管上皮的导管病变引起,是一种诊断和治疗都十分困难的恶性消化道肿瘤,预后极差。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保持上升状态,患病5年生存率低于1%。
因其手术死亡率高、治愈率低,早期胰腺癌的确诊对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诊断胰腺癌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其中CT、MR检查技术的应用值得探讨。
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接收的98例胰腺癌患者为对象,采用多排螺旋CT与MR检查方法分组诊断,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对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98例胰腺癌患者,排除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精神非正常患者、造影剂过敏患者,随机均分为CT组和MR组各49例。
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CT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1-76岁,平均(62.8±5.5)岁,病程1-3个月,平均(1.5±0.6)个月;MR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50-78岁,平均(63.5±5.4)岁,病程0.6-3.6个月,平均(1.6±0.7)个月。
胰腺癌是怎样确诊的 CT是主要方法山西医大二院肿瘤生物治疗科胰腺癌的检查诊断方法主要有哪些?提到胰腺癌的检查方法,相信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
下面专家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胰腺癌的检查方法具体有哪些,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胰腺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一、B超检查:对肿块在2 -3cm的胰腺癌,B超诊断准确率可达91.16%。
二、X线检:钡餐造影可见十二指肠框部扩大。
但已属晚期。
缺乏早期诊断意义,经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胰管造影,可见胰管表现为管璧不光滑以及局部侠窄或截断现象;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动脉受到肿块压迫、浸蚀而呈狭窄、移位、中断等征象。
三、细胞学检查:在超声显像、CT等导引下用细针穿刺肿瘤,吸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50%以上的患者可获得正确的诊断。
四、CT及MRI检查:对胰腺癌诊断的确定以及病情发展的判定和顶后的估计等具有很大的帮助。
胰腺癌在CT扫描时的主要表现是局部肿块,胰腺部分或胰腺外形轮廓异常扩大。
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头部肿块,邻近的体尾部水肿,由于癌肿坏死或胰管阻塞而继发饭样扩张,呈局灶性密度减低区。
虽然CT检查费用较高,但它能发现1cm以上的肿瘤,己成为胰腺癌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鉴于目前腆腺仍是临床一个难以准确检查的器。
MRI是一种无损伤、无辐射的新技术。
可能对研究肤腺疾病有重要价值。
胰腺癌确诊就选最可靠的生物免疫疗法来治疗“DC+CIK肿瘤生物治疗”技术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采集单个核细胞,送至专门的GMP洁净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及诱导,以获取成熟的、具有识别胰腺癌细胞能力的DC细胞和数量更多、更具活性和杀伤力的CIK细胞,并将这两种细胞分6次回输到胰腺癌患者体内,用它们对胰腺癌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生物治疗可以启动胰腺癌患者人体免疫机制,提高胰腺癌患者人体免疫能力,有效清除胰腺癌患者体内残留的胰腺癌细胞和转移的微小病灶,达到控制胰腺癌生长、预防胰腺癌复发、转移和恶化的目的,生物治疗还实现了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期、快速提高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多重目标,由于胰腺癌生物治疗技术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来杀伤胰腺癌细胞的,因此这种胰腺癌的治疗方法-生物治疗技术安全无毒副作用,已为无数胰腺癌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带来健康的福音!。
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
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是经过初步检查和症状评估后,进行以下影像学检查:
1. 腹部超声(ultrasound):可以检测胰腺肿块和是否存在胰管梗阻。
2.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评估胰腺肿瘤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3.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有助于评估胰腺的结构,特别是胰腺周围的管道。
4. 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通过内镜和超声波探头,可以直接观察胰腺和胰管,进行组织生物学检查。
5. 组织活检:如果影像学检查初步显示有可疑的胰腺肿块,医生可能会进行组织活检,通过细针穿刺或手术切取组织样本,进一步确认是否为胰腺癌。
尽管这些方法是首选的诊断方法,但有时候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和测试来对胰腺癌进行确诊。
医生会综合病史、症状和各种检查结果来做出最终诊断。
胰腺癌的 CT表现1.胰腺癌胰腺癌是胰腺最常见,也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胰腺癌的主要特征是生长快,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死亡率高。
此病症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且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男性多于女性。
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居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
胰腺癌可发生在胰头、胰体,称为胰头、胰尾癌。
胰腺癌预后差,治疗单一,恶性程度高。
尤其是胰腺体和胃癌的部位隐蔽,临床症状相对较少,且大多已进入疾病晚期。
但胰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发病谱中处于第六和第七位。
早期无明显特征性症状,属癌症之王,治疗难度大。
胰腺癌死亡率接近发病率,一年生存率较低,五年生存率低于15%。
1.胰腺癌的病理胰腺癌恶性度高,预后不良,被发病原因考虑与吸烟有关,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腹部包块。
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导管细胞癌,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癌。
胰腺癌起源于腺管或腺泡,而导管细胞癌,多形成灰白色质硬、边界不清楚的肿块。
其他类型也发生于胰头,也可发生于胰体、胰尾或呈弥漫性分布。
1.胰腺癌的临床表现1.超过半数胰腺癌患者常伴有上腹部疼痛的并发症状;2.体重减轻;3.消化不良和脂肪泻;4.部分患者也会有糖尿病的症状表现;5.胰腺癌具有围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两个重要生物学特性。
其中嗜神经生长指肿瘤容易向腹膜后生长,腹膜后有丰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患者常会有明显的持续和顽固性腹痛或腰背痛。
1.胰腺癌的CT表现1、胰腺局部增大并肿块形成,90%境界不清。
平扫肿块多呈等密度,中心液化坏死表现为低密度;胰腺癌多为少血供肿瘤,增强扫描时密度增加不明显,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强化明显,使肿瘤显示的更清楚。
2、胰头癌时,胰头圆隆增大或钩突部失去正常三角形,胰腺体尾部不同程度萎缩。
3、胰管和胆管的扩张:胰管阻塞、肿瘤远端的主胰管扩张,甚至形成潴留性囊肿;胰头癌常早期侵犯胆总管下段引起胆总管阻塞,见近端胆总管、胆囊及肝内胆管扩张。
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即“双管征”,占16.4%,是诊断胰头癌较可靠的征象。
中国胰腺癌诊断标准胰腺癌是一种危险的癌症,通常难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因此,制定一套准确的胰腺癌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胰腺癌诊断标准,包括其定义、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
一、定义胰腺癌是指起源于胰腺的恶性肿瘤。
根据组织学类型,胰腺癌可分为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其他类型。
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胰腺癌的90%以上。
二、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常常不明显,但以下症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胰腺癌的风险:(1)上腹部疼痛:患者可能会感到上腹部隐痛或持续性疼痛。
(2)黄疸: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
(3)消瘦: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等消瘦症状。
(4)腹泻:患者可能会出现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腹部超声:可以检测胰腺是否存在肿块、胆管是否扩张等。
(2)CT检查:可以检测胰腺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以及胰腺癌的位置、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3)MRI检查: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胰腺图像,对于检测胰腺癌的位置、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有更高的准确性。
(4)内窥镜检查:可以检测胰腺内部的病变,包括肿块、炎症等。
3.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胰腺癌的最终手段。
通常需要进行组织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步骤,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细胞。
三、治疗方案胰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胰头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切除肿瘤,但手术风险较大,需要慎重考虑。
2. 放疗放疗是通过高能量射线照射肿瘤区域,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放疗可以用于手术前的预处理,也可以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3. 化疗化疗是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化疗可以用于手术前的预处理,也可以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胰腺癌的 CT与 MR诊断你了解多少?
胰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的一种,该病在肿瘤疾病中占比为80%以上,在消化道恶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也较高,且随着现阶段消化系统疾病的增多,胰腺癌逐渐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该病在临床上无明显的早期症状,采取手术诊疗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术后生存率较低,预后质量差,患病群体多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且以男性病人居多。
所以,对于该病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病人尽早确诊疾病,并及时开展治疗,促进疾病的治愈率上升。
1.
胰腺癌
胰腺癌的患病位置较隐蔽,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临床多表现为背痛、乏力、纳差、恶心、体重下降、腹痛等,胰头癌病人多伴有无痛性黄疸,胰体尾癌的背痛症状更明显,且伴有腹腔神经丛受侵症状。
大部分病人癌胚抗原显示阳性,疾病周期较短,进展较快,死亡率较高。
大多数胰腺癌表现为质地坚实的肿块,且藏于组织中,界限不清晰,多数肿瘤位置在胰头或是钩突部、颈部,少数出现在尾部或是体部,部分病人涉及到全胰腺。
胰头癌较小,且仅存在中度肿大或是轻度肿大,早期对胰内胆总管进行侵犯,导致管壁逐渐变厚,致使管壁出现总胆管节段性狭窄。
胰体尾部癌较大,质地较硬,且形状不规则,会对整个胰腺尾部造成损伤,肿瘤中心伴有坏死囊变。
胰腺癌的血行以及淋巴转移较早,胰头癌多在胰下、胰上或是幽门下,于肠系膜上动静脉出现淋巴结或是胰十二指肠出现淋巴结,血行多转移至肺部或是肝脏,随后到达肾上腺、骨骼以及腹膜。
1.
疾病镜下分类
导管细胞癌,是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超出90%以上的镜下类型均为此,较为典型的胰导管腺癌属于少血供的无包膜实性肿瘤,间质中有多量纤维组织,癌细胞极易对周边淋巴管及神经进行侵犯。
腺泡细胞癌,这一类型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在1%以下,癌细胞多表现为多交些,具有清晰的边界,成为癌细胞或是未分化的小圆细胞,表现为大小不一的腺泡样结构。
多形性腺癌,其可称之为肉瘤样癌或是巨细胞癌,特征为肉瘤样的间质细胞或是巨核瘤巨细胞,多表现在淋巴管好事血管内瘤栓。
胰母细胞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少,患病群体多以儿童为主,临床上又称之为婴幼儿胰腺癌,该种类型的体积较大,细胞分化明显,伴有母细胞多能分化的特征,二分之一存在钙化,予以手术干预后效果较好,术后生存率在成人胰腺癌之上。
1.
CT检测
胰腺癌病人在临床上的扫描手段多以CT检测为主,同时利用静脉对比剂进行分析,可直接显示优质的胰腺图像。
①胰腺肿块:CT平扫后显示为等密度或是低密度,应用对比剂后可在早期观察到明显强化,峰值超出肝脏20秒,肿瘤乏血,大部分显示不均匀的低密度,尤其是在门静脉期或是动脉期,胰体萎缩明显,胰管扩张显著,肿瘤形状不规则。
②胰管扩张、梗阻性胆管:胰管扩张具有较高的发病比例,胆总管扩张高达72%,胰管扩张高达60.2%,多在肿块出现的层面变形、消失、中断等。
CT检测后显示圆形的胆总管扩张,并与胰管显示典型的双管征。
③胰周脂肪消失:胰腺癌会导致机体内肿瘤与器官粘连,疾病侵袭周边脂肪后,会导致低密度的胰周脂肪层消失,只有肿块导致胃肠道壁不规则及增厚,甚至出现明显缺失可显示受到侵袭。
④淋巴结转移或是血管受侵袭:胰体癌中,多表现为周边血管受到侵袭,主要是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门静脉等,早期血管周边界限不清晰。
⑤远处转移:肝转移的出现比例高达50%左右,可表现为单发或是多发性,不规则或是圆形,
病灶显示低密度,CT增强后显示结节边缘有增强,门静脉期最显著;或是转移至脾、肺、脑、骨等,占比较少。
⑥继发囊肿:多为胰头癌,受到胰管堵塞的影响,在尾部囊肿,边缘清洗,中央密度低。
⑦腹水:CT检测腹水积液明显,肝脾外明显的低密度水样区。
⑧小胰腺癌:临床并无统一标准,多显示为体积小于2cm或是小于3cm,可尽早切除;小胰腺癌在平扫时一- 般多与胰腺呈等密度,难以分辨,部分病人可以发现胰腺轮廓的轻微改变,包括胰头不规则增大,钩突圆隆或局部小隆起,注射对比剂后在动脉或动-门脉期均可见到胰腺内小的不规则低密度肿块或改变,显示的胆总管及胰管扩张均在病变处或紧邻其上方层面变形或突然中断消失。
1.
MRI检测
MRI检测是临床上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方式,具有分辨率高、敏感度高、准确率高的优势,无需进行对比剂注射,可多方位进行检测。
①胰腺肿块:可在T1W1上显示低信号,T2W1则显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通过脂肪抑制技术可与健康胰腺进行对比。
②胰管扩张、胆管扩张:可在T1W1上显示低信号,T2W1则显示为高信号,MRCP可清洗的显示胰管系统或是胆管扩张情况,依据不同方位进行观察后可查看疾病的程度。
③胰周脂肪受侵消失:待肿瘤向周边浸润时,周边脂肪高信号中扮演低信号的毛刺状影或是条纹状,晚期则表现为脂肪间隙消失。
④淋巴结转移以及血管受侵:MRI显示血管受侵效果在CT 之上,可观察到血管壁毛糙、闭塞、狭窄或是模糊,尤其是对紧贴胰腺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腹腔动脉,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针对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与CT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