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基础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7.85 KB
- 文档页数:5
数据库基础知识整理与复习总结关系型数据库MySQL1、数据库底层MySQL数据库的底层是B+树。
说到B+树,先说下B树,B树也叫多路平衡查找树,所有的叶⼦节点位于同⼀层,具有以下特点:1)⼀个节点可以容纳多个值;2)除⾮数据已满,不会增加新的层,B树追求最少的层数;3)⼦节点中的值与⽗节点的值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般来说,如果⽗节点有a个值,那么就有a+1个⼦节点;4)关键字集合分布在整棵树中;5)任何⼀个关键字出现且只出现在⼀个节点中;6)搜索可能在叶⼦结点结束,其搜索性能等价于在关键字全集做⼀次⼆分查找。
B+树是基于B树和叶⼦节点顺序访问指针进⾏实现,它具有B树的平衡性,并且通过顺序访问指针来提⾼区间查询的性能,⼀个叶⼦节点中的key从左⾄右⾮递减排列。
特点在于:1)⾮叶⼦节点中含有n个关键字,关键字不保存数据,只作为索引,所有数据都保存在叶⼦结点;2)有的叶⼦节点中包含了全部关键字的信息及只想这些关键字记录的指针,即叶⼦节点包含链表结构,能够⽅便进⾏区间查询;3)所有的⾮叶⼦结点可以看成是索引部分,节点中仅包含其⼦树中的最⼤(或最⼩)关键字;4)同⼀个数字会在不同节点中重复出现,根节点的最⼤元素就是B+树的最⼤元素。
MySQL中的InnoDB引擎是以主键ID为索引的数据存储引擎。
InnoDB通过B+树结构对ID建⽴索引,在叶⼦节点存储数据。
若建索引的字段不是主键ID,则对该字段建索引,然后再叶⼦节点中存储的是该记录的主键,然后通过主键索引找到对应的记录。
因为不再需要全表扫描,只需要对树进⾏搜索即可,所以查找速度很快,还可以⽤于排序和分组。
InnoDB和MyISAM引擎都是基于B+树,InnoDB是聚簇索引,数据域存放的是完整的数据记录;MyISAM是⾮聚簇索引,数据域存放的是数据记录的地址。
InnoDB⽀持表锁、⾏锁、间隙锁、外键以及事务,MyISAM仅⽀持表锁,同时不⽀持外键和事务。
InnoDB注重事务,MyISAM注重性能。
数据库基础知识汇总-超详细
本文档旨在汇总数据库基础知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数据库的概念和常见术语。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数据库基础知识:
1. 什么是数据库?
- 数据库是一个存储、管理和组织数据的系统。
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存储和操纵数据,以支持应用程序和用户的需求。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软件工具,用于管理数据库。
它允许用户创建、访问和维护数据库,并提供了各种功能来处理数据。
3. 数据模型
- 数据模型是用于组织和表示数据的方法。
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数据模型、网络数据模型和关系数据模型。
4. 关系数据库
- 关系数据库是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
它使用表来表示数据,并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操作。
5. 数据库表
- 数据库表是数据的集合,由行和列组成。
每行代表一个记录,每列代表一个属性。
6. 主键
- 主键是用于唯一标识数据库表中记录的列。
它保证每条记录
都有一个唯一标识。
7. 外键
- 外键是一个表中的列,它与另一个表中的主键相对应。
它用
于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8. 数据库索引
- 数据库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快速查找和访问数据。
它
可以提高数据库查询的性能。
9. 数据库范式
- 数据库范式是一组规则,用于设计关系数据库的结构。
它有
助于消除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一致性。
以上只是数据库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更多内容可以在深入研究中探索。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数据库复习基本知识1、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概括的讲,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数据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系统(DBS)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这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数据共享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数据的独立性高(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必须具备的4各控制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3、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大量、共享的数据集合。
它可以提供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在发生故障后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4、两大数据模型:1、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2、数据模型(包括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逻辑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1、能比较真实的模拟现实世界2、容易为人所理解3、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5、概念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的。
6、数据模型: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包括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和物理模型(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转换可以有数据可设计人员完成,也可以用数据可设计工具协助设计人员完成;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主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
中职高考数据库知识点总结一、数据库基础知识1. 数据库的概念与特点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的、持久存储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特点包括数据的持久性、独立性、共享性和实时性等。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操纵和数据控制。
3. 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外模式/视图、概念模式和内模式。
4.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数据关系和数据约束的概念工具,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XML模型等。
二、关系数据库1. 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和数据关系的一种数据模型,其中的数据以表的形式进行组织和存储。
2.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包括逻辑设计原则、物理设计原则和数据完整性设计原则等。
3. 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关系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约束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等。
4. SQL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用来操作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主要包括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和数据管理等操作。
三、数据库设计与开发1. 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其中包括功能需求分析、性能需求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等。
2.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指将需求分析所得到的概念数据模型映射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的过程。
3.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指将概念数据模型转化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的过程,主要目标是避免冗余和不一致。
4. 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指根据逻辑设计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结构和访问路径的过程。
5.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数据库的实施阶段包括数据库创建、初始化和数据导入等过程,而数据库的维护阶段则包括性能监测、容量规划和故障排除等过程。
四、数据库运行与管理1. 数据库的安全与保护数据库的安全与保护包括数据加密、权限控制和备份恢复等措施。
数据库学习-相关知识点(基础⼊门篇)基本概念(实体,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分类,DB,DBMS,DBS)实体:是客观存在的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例: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特性码(候选码):唯⼀标识实体的属性集实体型:实体名+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例:学⽣(学号,姓名,年龄,所在院系)实体集:同⼀类型实体的集合例:全体学⽣联系:有实体内部的联系(各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分类:⼀对⼀,⼀对多,多对多等DB: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量数据的集合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处于数据库系统的核⼼位置,主要功能有数据定义,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管理,数据库的建⽴和维护等其他功能。
DBS:数据库系统,DBS包括DB,DBMS,DBA(数据库管理员),⽤户,应⽤程序。
数据模型(概念;两⼤分类;三要素:数据操作的分类要清楚)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基础和核⼼。
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是⼀种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是⽤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对数据进⾏操作的两⼤分类:1、概念模型(也叫信息模型)讲现实世界转化为信息世界(E-R图)2、逻辑模型(有层次模型、⽹状模型、关系模型等)物理模型(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表⽰⽅式、存取⽅法)信息世界转化为机器世界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条件数据操作的分类:查询和更新,更新包括插⼊,删除,修改关系数据模型(基本概念:关系,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的特点,候选码,主码,主属性,外键;三要素; )基本概念:关系模型是最重要的⼀种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系统采⽤关系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式。
关系数据库系统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系统。
按照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是一种用于存储、管理和检索数据的系统,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
本文将介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库的定义、类型、结构以及常用的查询语言等内容。
一、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集合,它具有持久性(数据在计算机上永久存储)、共享性(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数据)和独立性(数据与应用程序相互独立)等特点。
数据库可以用于保存各种类型的数据,比如文本、数值、图像等等。
二、数据库的类型根据数据的组织方式和存储结构,数据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数据库类型有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等。
1.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和存储数据,数据之间通过关系建立连接。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的操作和管理,具有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2. 非关系型数据库:与关系型数据库不同,非关系型数据库不使用表格的形式来组织和存储数据,而是使用键值对、文档、列族等方式。
非关系型数据库具有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适用于处理大数据和分布式环境。
3. 面向对象数据库:将数据和对象进行直接映射,可以将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作为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储和操作。
面向对象数据库适用于需要存储复杂对象和维护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场景。
三、数据库的结构数据库的结构由表(Table)、字段(Field)和记录(Record)组成。
1. 表(Table):表是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单位,每个表由多个字段组成,用于存储特定类型的数据。
表由表名和列名组成,列名定义了表中字段的属性。
2. 字段(Field):字段是表中的一个属性,用于存储具体的数据。
每个字段有一个数据类型来定义它的数据格式,比如整数、字符串、日期等。
3. 记录(Record):记录是表中的一行数据,包含了若干个字段的值。
每个记录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称为主键(Primary Key),用于区分不同的记录。
数据库基础知识1.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一、信息与数据1.信息信息的概念:信息是现实世界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反映。
换言之,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
信息的特征:(1)信息传递需要物质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要消耗能量;(2)信息可以感知;(3)信息可以存储、压缩、加工、传递、共享、扩散、再生和增值。
2.数据数据的概念:数据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信息记录下来的符号,其意义是客观实体的属性值,是信息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
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
3.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与信息紧密相关,信息提供现实世界中有关事物的知识;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二者不可分离又有一定区别。
二、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技术1.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
2.数据管理:数据收集、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传输和维护等环节是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称为数据管理,是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
3.数据管理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1)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特点:数据无独立性(2)文件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特点:出现了文件系统.实现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程序和数据有了一定的独立性:(3)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特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令部数据实施统一的、集中的操作,实现了数据独立性、可共享、冗余度小。
三、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发展阶段的划分以数据模型的进展作为主要依据和标志。
数据库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第一代数据库是层次数据库系统和网状数据库系统其数据模型分别为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第一代数据库的典型代表:IMS。
2.第二代数据库是关系数据库系统其数据模型称关系模型,目前大部分数据库系统采用关系模型。
典型代表:Ingres3.第三代数据库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保持和继承了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更安全、高效、方便,同时还具有开放性。
四、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1)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库发展的影响(2)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3)面向专门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五、数据库系统的组成1.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应用程序和各类人员组成。
高一计数据库专业知识点数据库(Database)是指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数据库是存储和组织数据的重要工具。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高一计数据库专业的知识点,帮助你对数据库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1.1 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数据的集合。
它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1.2 数据库的分类数据库可以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两大类。
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有MySQL、Oracle等;非关系型数据库有MongoDB、Redis等。
1.3 数据库的组成数据库由多个表组成,每个表由多个列和行组成。
表用于存储具有相同属性的相关数据,列表示表的属性,行表示表中的记录。
二、关系型数据库2.1 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关系型数据库是指通过建立数据库中不同表之间的关系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
它具有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2.2 数据库的设计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库的设计是十分关键的。
主要包括实体-属性-关系模型设计、范式设计以及关系模式的转换等。
2.3 SQL语言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查询语言,通过使用SQL语句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三、非关系型数据库3.1 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非关系型数据库是指不使用关系型结构进行数据管理的数据库。
它具有高扩展性、高可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3.2 NoSQL数据库NoSQL(Not Only SQL)数据库是一类非关系型数据库的总称,它主要解决了关系型数据库的扩展性问题。
常见的NoSQL数据库有MongoDB、Redis等。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4.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操作的软件系统。
它负责数据的存储、查询、更新和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基础知识总结
数据库是一种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
它可以帮助用户有效
地组织、存储、检索和分析数据,以便更好地支持业务决策和应用开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1. 数据库的概念与分类
数据库是指一个组织结构良好的数据集合,可被电脑程序使用及管理。
按照其结构特点,可以将数据库分为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几种类型。
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形式来存储数据,其中每个表格都有唯一的标
识符,并且不同表格之间可以通过键值对进行关联。
常见的关系型数
据库有Oracle、MySQL、SQL Server等。
非关系型数据库则不采用表格形式来存储数据,而是使用键值对或文
档等方式进行存储。
常见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有MongoDB、Redis等。
面向对象数据库则将数据看做对象,并且支持面向对象编程方式进行
操作。
常见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有db4o等。
2.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
在设计一个有效的数据库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实体及其属性: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事物或概念。
属性则是指实体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或属性。
(2)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可以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不同类型的关系。
(3)设计数据结构:包括表格的设计、字段的定义、键值对的关联等。
(4)规范化数据结构:规范化是指将数据结构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支持数据存储和查询操作。
3. SQL语言基础
SQL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缩写,它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语言。
SQL可以用于创建表格、插
入数据、更新数据、删除数据等操作。
SQL语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SELECT:用于查询数据库中的数据。
(2)FROM:指定要查询的表格名称。
(3)WHERE:用于过滤查询结果,只返回符合条件的记录。
(4)GROUP BY:用于按照某个字段进行分组操作。
(5)HAVING:用于过滤分组后结果集,只返回符合条件的记录。
(6)ORDER BY:用于按照某个字段进行排序操作。
4. 数据库索引
索引是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它可以加快数据库中大量数据检索和查询速度。
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B树索引、哈希索引等。
在创建索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索引类型:不同类型的索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2)选择合适的字段进行索引:通常情况下,主键和外键字段是最适合进行索引的。
(3)避免过度索引:过多的索引会影响数据库性能,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5. 数据库事务
事务是指一组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
部执行失败。
事务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原子性:事务中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2)一致性:事务结束后,数据库状态应该与开始前一致。
(3)隔离性:多个并发事务之间应该相互隔离,互不干扰。
(4)持久性:一旦事务提交成功,其结果就应该永久保存在数据库中。
6.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备份是指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和日志复制到其他存储介质上以便于恢复。
常见的备份方式包括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等。
而恢复则是
将备份数据重新还原到原始数据库中。
在进行备份和恢复时需要注意
以下几点:
(1)定期进行备份操作,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2)备份数据需要进行加密保护,以防止数据泄露。
(3)在进行恢复操作时,需要首先关闭数据库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数据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软件系统,它可以帮助用户管理
和处理大量的数据。
在使用数据库时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支持业务决策和应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