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02.1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

教学过程

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

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1 梳理情节结构

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的构成:

1.常见情节线索类型

单线结构

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

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明线和暗线一般交织在一个共同点上。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情节结构安排除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基本模式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模式:

(1)摇摆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式。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2)欧·亨利式: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4)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蒙太奇式:蒙太奇原是电影里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情节,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跃性地向前推进。片段与片段之间,干净利索地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同时,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通过一组组“镜头”的组接,显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情节的连贯、推进。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烦琐的交代过程,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穿插自然,变而不乱。

三备考关键能力

情节梳理“四思路”

1.明考型

结构连贯法: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线索连贯法: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场景梳理法: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

2.暗考型

细节连贯法:人物的活动或者心理变化过程就是情节,抓住描写人物活动和心理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进行提炼概括。

注意①区分思路,避免交叉。上述情节梳理的四种思路,或者说四个角度,一般需要根据小说文本情节展开的具体情况选取一种思路来概括,切忌两种思路交叉运用。

②简明扼要,概括全面。要言简意赅,但不要遗漏要点,概括要全面。

四题型对点训练

(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琼卖马

谈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

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 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

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考题: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

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

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此题要求分析“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从杨成岳的角度梳理情节的发展过程,要特别注意“买卖瓷盘的过程中”这一限定范围。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浏览与杨成岳有关的文字,重点分析和把握他在买卖瓷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状况;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他的心理变化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最后形成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链条”。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对杨成岳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关键信息。

买卖瓷盘的过程心理变化

验看瓷盘:杨成岳看了半刻,先是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然后说:“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从结尾可知,这六个瓷盘是赝品,此时杨成岳已经看出来了,但是他并没有直说,而是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得知处境:看到生计困难的王超杰失望的表情,杨成岳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然后执意留王超杰吃饭,并安排他住进上等客栈。这些言行表明杨成岳内心已有所触动,有意要帮助王超杰了。

听过戏文:听到王超杰自比秦琼“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的悲凉戏文,又听到王超杰“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的失落,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然后说“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说明杨成岳已经决定帮助这个自己仰慕的“北方铁嗓”。原因有二,一是出于对戏剧的热爱,二是结尾处他对世道人生的看法。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紧扣“买卖瓷盘的过程”和“心理变化”两个关键信息,依次提炼、概括,要注意心理变化的连

续性。

五强化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窸窣声。

一切是如此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恢复了宁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

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溅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

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际没有任何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得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荫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以及用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来的下午茶,这些都表明了花园里的生活十分富足。

B.乔瓦尼诺用小推车推着赛来内拉走,为她采摘鲜花,两人用海带打仗,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个小伙伴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C.苛刻的先生、夫人和肥大的狗虽然没有真正出现,却给这两个闯入的孩子带来不适与恐慌,也似乎时刻影响着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D.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最后只好在沉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答案]D

[解析] D项是对这两个孩子的心理分析,从小说中两个孩子在花园中的经历来看,他们“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是正确的,“在沉默中”“离开”也是对小说事实的转述,但“依依不舍”的心理分析有误。两人离开时并没有“依依不舍”。前文提到他们感受到花园“被施了魔”,后文提到他们离开花园后重新找到玩耍的快乐,都表明他们对花园并不留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C.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真切感受中,暗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答案]C

[解析] C项第一分句是对小说总体叙述特点的分析,游泳池游水的情节引起了他们内心的一些波澜,“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正确;但无意中敲响铜锣的意外事件,并没有将情节推向高潮,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应是表现最充分、情感最饱满的部分,即两个孩子发现了房间里的苍白的男孩,感受到花园如同被施了魔一般。

3.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②看到房间里的小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又马上感受到害怕与压抑。③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

4.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小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或:父母严厉苛刻,男孩渴望更多的自由)。②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③内心矛盾:小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02.1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 教学过程 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 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1 梳理情节结构 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的构成:

1.常见情节线索类型 单线结构 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 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明线和暗线一般交织在一个共同点上。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梳理、作用分析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结构梳理、作用分析答题技巧与练习题 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情节结构梳理 考点综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无论从哪一角度切人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情节梳理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 (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梳理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 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解题方式 1.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02-2 赏析小说的情节手法(教案)-文学类阅读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02.2 赏析小说情节的手法 教学目标 赏析小说情节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常见的小说情节手法 教学过程 一小说情节的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艺术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二题点必备知识 (一)情节叙述的艺术 小说是一种以叙事见长的文体,讲究叙事的技巧,文学理论界也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小说叙事学。运用叙事学理论进行作品解读和分析,也进入了高考设题的范围。如全国Ⅰ卷,2017年考布局谋篇,2018年考叙述方式,2020,2021年考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二、情节的叙述手法 1.叙述方式 (1)顺叙:按照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来写。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提到前面来写,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倒叙有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的效果。 (3)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叙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有时还会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

代。或补充另一件与之相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补叙是对上下文内容做出的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5)平叙:平行地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常称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又称为分叙。平叙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 2.叙述视角 叙述,是小说的重要因素。故事是由谁来说,讲述者不同,它的视角和口吻会不一样。叙述的角度可以分为“全知视角”(作者像上帝一样,什么都知道;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和“有限视角”(作者完全依赖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一般采用第一人称)。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述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也了如指掌。 (2)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一般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价,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便于抒情。但要注意,小说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我”与小说中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 3.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与“有限视角”一样,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它的优点则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真切感,以及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自由地抒发情感。

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要点提炼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要点提炼 一、小说情节结构 1.小说情节的概括: (1)形式:人+事(因+果) (2)步骤: ①梳理情节:小说以……为线索,先写……,然后写……,再写……,最后…… ②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 2.小说情节结构和特点的分析: (1)单线型结构:情、物、人、事、时空、见闻等均可作线索。 (2)复线型结构(双线结构):明暗两条线索。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 3.小说结构技巧: (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4.小说开头段落的作用: (1)悬念式开头: ①概括开头段内容; 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5.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 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6.结尾段的作用: (1)出人意料式结尾: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4.1练习案一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含解析)(2021年整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4.1练习案一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4.1练习案一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4.1练习案一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失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 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 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 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 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 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 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 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 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 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 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 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复习备考小说情节结构题+专项练习

高考文学类阅读复习备考:小说情节结构题专项练习 0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送米 孟宪歧 傍晚,老林来了。老林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站长。柳溪归老林直接领导。跟老林来的一个人挑来两袋粮食。老林说:“清凉洞的伤员没粮了,你把这100斤小米送过去。”柳溪点点头。 老林又说:“今晚就走,越快越好。”老林走后,柳溪把两袋小米打开,他把双手伸进小米里抚摸着,那种感觉真好! 他家断顿了,他已经吃了两天野菜团了。 10岁的儿子见到小米,高兴地问:“爹爹,这回咱家可以吃小米干饭了吧?” 柳溪摇摇头:“不可以的。这米不是咱家的,是给东家的。” 儿子噘起了小嘴说:“一顿也不能吃吗?” 柳溪说:“东家的米,一粒也动不得。” 老婆颤巍巍地问:“你看,咱就留一点点,给娃熬口粥喝。大人好对付,娃受不了啊,行不?” 柳溪叹口气:“不行。这是救命粮,动不得啊!” 老婆默默地给柳溪拿过两个菜团。 柳溪装起一个,把另一个递给儿子:“我一个就够了,这个给你。” 老婆又从儿子手中把菜团要过来说:“穷家富路,来回一天一宿,一个菜团咋够?” 柳溪说:“我会在路上想法子的!” 在老婆幽怨的目光里,在儿子祈求的眼神里,柳溪果断地挑起了两袋米,隐进夜色中。 柳溪家距清凉洞约70里,过了乔家镇全是山路,树木参天,荆棘丛生。柳溪挑着米,困苦可想而知。 天亮后,柳溪来到乔家镇。 多半夜的奔波,柳溪已经没有力气了,他摸摸怀里的菜团,舍不得吃。 他知道,进了山里,才更累,这菜团可是他的救命粮啊。 柳溪把米袋放在一家面馆前,进门跟掌柜说:“赏我一碗热水吧!” 掌柜看看门口的两袋米问:“啥呀?” 柳溪答:“给东家还的米。” 掌柜嘿嘿笑:“你这人真傻,拿着金碗要饭吃。这样吧,你拿小米换我的面汤,咋样?一斤换一碗。” 柳溪摇头:“东家的小米,万万动不得。” 掌柜沉了脸:“你的小米动不得,我这热汤也喝不得。” 柳溪转身挑起小米就走。 掌柜喊:“还东家的小米多一斤少一斤该咋着?你死心眼啊?” 柳溪边走边说:“我死心眼。反正这米不能动。” 出了乔家镇,就进山。 柳溪实在是走不动了。 路边有小溪,他跑过去,双手捧起水来,喝个痛快。 喝了不少水,肚子饿的滋味小了些。 他坐在路边,发现了一株小黄花,一看,是苦麻子,这东西能吃,就是特别苦,管败火的。 柳溪乐了:嘿嘿,这里有野菜,就饿不着我。 他吃了苦麻子,又看见了婆婆丁,还有羊妈妈,这些都是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野菜,不一会儿,就吃得满口青绿色。 有东西填了肚子,柳溪的劲儿又来了。 刚走几步,柳溪见一男人一瘸一拐地走过来。 男人问:“你挑的啥东西?” 柳溪答:“小米。” 男人问:“卖点给我吧?家里没吃的了。” 柳溪答:“东家的小米,我哪敢卖呀?” 男人仍不死心:“你给我一半米,我给你两块大洋。” 柳溪想:100斤小米也就值一块大洋,现在50斤小米给两块大洋,这买卖合适呀。 柳溪说:“这样吧,今儿这米不能动,明儿我给你送来,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行不?” 男人面露难色:“可是,我这会儿缺粮啊。”

【精品】第1点分析小说情节结构-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本阅读定点练习

第1点:分析小说情节结构 知识储备 【题型1】梳理概括情节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答题规范: ◆依据线索(时间、人物、情感等),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语言,不可纠缠于细节,不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涉及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依据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与答一致,前后贯通。 【题型2】分析情节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某一情节因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作用亦不同。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常用的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交一般开头一般以叙述或议论等方式开头。 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

赏析小说的情节作用(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02.3 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教学目标 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常见的小说情节作用 教学过程 一小说情节的作用 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艺术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二题点必备知识 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时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要着眼于全文,侧重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1.情节的常见题型 1.梳理情节 梳理情节是小说中的常见考点,要做好这类题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事件的发展顺序入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可根据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梳理。同时注意在具体的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可能出现颠倒、交错或者省略的情况。例如,《祝福》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祥林嫂的死,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2)从线索入手。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脉络,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时间或空间都可以作线索。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3)从人物的情感变化入手。人物的心理情感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信息,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4)从场所的转换入手。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会有不

同的情节。抓住场所的变换,也可以梳理出情节。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就可根据林冲活动的地点来梳理:酒店 ...——风雪山神庙 ...复仇。 ..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 ..遇故交——市场 2.分析、探究情节构思 第一,把握情节叙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情节叙述手法包含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1)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顺叙能使文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能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能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2)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代入感强,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3)叙述视角是作者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及确定的叙述主体。注意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有密切关联,但并不相等。视角的选择与作者的构思有密切关系,有时作者可能选择多个视角来观察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事件进程。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出场的人物众多,要写好这个大场面是很困难的,容易顾此失彼。曹雪芹在此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把这个大场面写得很成功: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是通过王熙凤、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的。 第二,把握情节结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悬念设置、对比衬托、伏笔照应、突转等技巧。准确判断情节结构手法后,首先要结合情节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比如“突转”,应指出原先的情节是什么,“突转”成什么情节;然后再结合小说内容从主题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带来的感受等方面阐述其表达效果。 3.分析、探究情节的作用 分析、探究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在内容上的作用。交代了什么内容或背景。 (2)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是否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完整;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结尾是否出人意料,令人回味无穷。 (3)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该情节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个性品质)或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 (4)在主题上的作用。突出(表现、揭示、深化)了什么主题。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学案-统编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统编版年级高三学科语文版本统编版 内容标题高三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高三总复习 小说阅读 二. 教学步骤: (一)知识要点 1. 理清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理清情节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四个环节,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②提取线索,且注意线索的明、暗之分; ③了解叙述情节的方法(如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及其作用; ④关注出人意料的“突转”式结尾。 有关“情节”的命题范围主要包括情节的概括、线索的作用、情节间的关系、情节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等。 2. 分析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场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分析环境应做到: ①掌握自然环境的作用,即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暗示衬托人物心理等; ②对社会环境的阅读,要能由表及里深刻领悟其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认真体会人物关系特点。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3. 把握人物 “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

把握人物形象应做到: ①认真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直接描写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神态等的描写; ②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辅助人物; ③评价人物切忌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而应当就事论“人”; ④明确小说人物的“典型化”特征。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人物的评价、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刻画人物的特色(正面、侧面、多角度对比等)。 4. 提炼主题 小说是立意的艺术,立意是小说的灵魂。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提炼主题应注意: ①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所以认真分析主要人物可以透彻地领悟作品的主题; 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作品中具体、个别的事例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普遍现象。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小说题目双关意义的分析、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对有关深化主题的语句的理解等。 5. 品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小说要特别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及表现力量。 品味语言时应注意: ①抓关键词,以点带面地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②深刻挖掘潜台词; ③认真分析个性化语言; ④留意作者含蓄、客观、形象的叙述语言。 命题范围主要包括对词语或句子语境义的理解、通过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句子在情节结构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等等。 6. 鉴赏技巧 鉴赏技巧的目的是挖掘小说中的美感因素。 鉴赏技巧应注意: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如描写的特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情节教案

第二课小说情节结构 ●复习目标 1. 了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结构要素。 2. 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故事情节特点及作用。 ●设计思想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资源 《小说情节结构》教学PPT ●教学设计 考点解读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 式。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教案《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人教版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教案 小说阅读:分析情节结构 适用学科高中语文适用年级高中三年级适用区域通用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 知识点1.了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考题型 2.能够分析高考现代文小说情节题的分类并且能够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解决对 应题型。 教学目标1.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制定指导计划。 2.通过检测和评讲,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有清醒的认识,更好地配合老 师的教学。 教学重点 1.端正态度,认真测试。 2.讲清检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教学难点 1.系统了解学情。 2.引导学生正确、科学地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二、复习预习 小说情节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研读小说情节结构,应关注以下两种结构模式: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2.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①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②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④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⑤对比: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⑥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⑦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知识讲解

2020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部分专题12第2讲理清小说脉络突破情节类题含答案

第2讲理清小说脉络,突破情节类题 “情节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对这一考点考查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概括。 ☞分析命题角度 熟知类题通法 情节概括答题“3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型还是间接考查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厘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情节概括全解“4妙招” 1.结构连贯法。厘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1](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八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任务突破练八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边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城门外不远的地方就有一段树林,沿着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流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就跟着覆到地上了,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滚下来,滚到雪地里去,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有几棵了。 上房的门咔咔地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那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着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两个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老管事的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因为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他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那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老管事的全念对了,只是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其中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是照旧地下着,那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大少爷就会回来的。他又想到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他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六章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一分析情节结构 ——精构情节,讲好故事 一、情节的概念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二、情节的叙述方式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2.叙述视角 (1)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4.叙述线索(见后面) 阅读小说《祝福》第一部分,说说它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倒叙开始。交代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