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 格式:docx
- 大小:312.91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2.3 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教学目标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常见的小说情节作用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作用情节手法是指为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艺术和情节安排的技巧。
二题点必备知识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
解答时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要着眼于全文,侧重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1.情节的常见题型1.梳理情节梳理情节是小说中的常见考点,要做好这类题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从事件的发展顺序入手。
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可根据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梳理。
同时注意在具体的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可能出现颠倒、交错或者省略的情况。
例如,《祝福》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了祥林嫂的死,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2)从线索入手。
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脉络,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时间或空间都可以作线索。
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3)从人物的情感变化入手。
人物的心理情感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信息,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4)从场所的转换入手。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会有不同的情节。
抓住场所的变换,也可以梳理出情节。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就可根据林冲活动的地点来梳理:酒店...——风雪山神庙...复仇。
..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遇故交——市场2.分析、探究情节构思第一,把握情节叙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情节叙述手法包含叙述方式、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1)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教案复习目标1. 认识小说文体特征。
2. 了解考场阅读要求,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 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分类。
2. 初步把握小说的情节、环境、形象、主题。
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的方法。
设计思想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命题总体上会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速读、整读、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的设题。
鉴于对文本阅读的高要求,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改变重做题、轻阅读的习惯,要把复习的重心放在对文本的阅读上。
既要作整体把握阅读训练,如勾画核心句,划分层次,提炼要点,概括主旨,感知形象及特点等,又要作文本局部的精读或深读训练,如局部文字的内部层次,关键词语的含义,以及该文字与上下文的关联等。
教学设计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三要素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3.1.2《把握情节结构》-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小说情节的构成要素,能够分析小说情节的结构。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情节的构成要素,能够分析小说情节的结构。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情节的重要性以及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讲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把握情节结构》的内容,引出小说情节的重要性以及与主题的关系。
2.给学生讲述《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并让学生分析情节及与主题的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阅读小说时,为什么需要了解情节结构?情节和主题之间有何关系?3.2 梳理知识点1.讲师介绍小说情节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即情节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
2.通过《红楼梦》等经典小说的案例,详细解释每个情节部分的含义及作用。
3.向学生展示一个小说情节图,并指导学生辨析情节中的各个要素。
3.3 深入分析情节结构1.讲师为学生阐述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并通过精选语段了解小说情节如何表达主题。
2.讲师为学生展示一个情节图,并指导学生分析图中的情节结构,掌握小说情节结构分析方法。
3.讲师提供几段语段,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分析语段的情节结构,以及情节与主题的联系。
3.4 巩固训练1.讲师为学生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并解答文章中的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篇小说进行情节结构分析,分析结果在小组内讨论,并向整个班级汇报分析结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学生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情节结构分析,并明确了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讲述经典小说案例以及让学生自主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文学阅读中更具有综合分析能力。
2025一轮复-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考点梳理】【情节结构手法】一、整体(一)一波三折式:一般用于全篇,多次横生波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全篇,开头与结尾有情节的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抑扬式:一般用于全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和吸引力(四)线索1.定义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2.类型线索的类型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
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3.结构(1)单线型结构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
尤其因为篇幅短小,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小说用得也相对较多。
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小说《药》中的“双线”——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暗线)与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明线),由“人血馒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多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其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
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因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高考写作指导: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来梳理小说情节。
4. 提高学生的小说写作水平,为高考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小说情节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练习:梳理小说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和意义。
2. 讲解:讲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3. 分析:介绍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梳理一部小说的情节。
5. 反馈:对学生练习成果进行评价,给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学生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小说情节梳理的准确性。
4. 学生对小说情节在写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小说情节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及分析方法等内容。
2. 小说文本:用于让学生实践分析、概括情节。
3. 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4. 教学视频或音频:可用于辅助讲解和示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小说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情节的构成和作用。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分析、概括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小说情节的构思和梳理。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改进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与分析:讲解小说情节的分类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并进行小组讨论。
高考写作指导: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技巧和方法来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定义和作用2. 小说情节的概括方法3. 小说情节的梳理技巧4. 实例分析和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情节的意义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小说情节的定义和作用,介绍概括和梳理的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篇小说,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4.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概括和梳理给定的小说情节。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小说情节概括和梳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小说情节的定义、作用、方法和技巧。
2. 小说文本:用于实例分析和练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分组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经典小说情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情节的构成和特点。
2.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练习概括、梳理小说情节的技巧,提高合作能力。
3. 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方法,能独立完成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情节概括,使表达更为准确、简洁。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的定义、作用、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以一篇小说为例,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3. 练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概括和梳理方法。
九、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认识。
2. 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以一篇小说为例,示范如何概括和梳理情节。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2.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3.人物。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一、线性简图提要钩玄,连点成线。
在阅读的时候,逐段提取小说的主要内容,用线性流程的方式串联起来。
如:标题——段意1——段意2——(……)——末段——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1)逐段为主,跨段为辅;(2)不求标准,只求方便理解;(3)后期可据需调整、补充;(4)有时可能考虑背景;(5)中心(容易的、明显的,先写出;隐藏的、难度大的,据后面问题需要再补);(6)竖式、横式,凭个人习惯。
线性,能更直观、醒目地凸显内容前后关联,方便阅读与解题。
概要过程中,标记文中情感或观点倾向明显的词句,甚至可以用一些简写词语。
线性简图实际就是梳理概括情节。
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都以情节为依托,靠情节来串联,所以用线性简图来浓缩、把握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起点。
因情节关联的内容较多,牵涉的范围较广,往往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
——————————————————专题1分析小说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1)直接让考生梳理小说的情节,或依据情节发展的线索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2)通过小说情节的某一细节(作铺垫、设伏笔、显抑扬、设悬念的细节以及叙述的顺序)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把握;(3)通过抓情节中的“拐点”(情节、感情变化的转折点)考查对小说情节结构的把握。
小说情节的设置是为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因此分析小说的情节须观照小说的主题(特别是那些要求对情节安排的“作用”作分析的题)。
小说的情节往往与人物塑造相关联,因此分析情节也须观照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发展变化。
常见命题方式:(1)某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
(2)小说开头或结尾的有关情节有何作用?(3)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4)小说在哪些方面对某某人物作了伏笔,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5)小说中某一物象有何作用?(6)结合文中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7)哪一情节最吸引你或更好?(8)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1)让考生直接概括小说主题;(2)以小说的情节为切入点,从分析“作用”的角度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或是通过发掘虚构故事情节所寄寓的人生哲理,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3)以小说中的人物为切入点,从分析“形象”的角度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或是通过分析人物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常见命题方式:(1)怎样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2)从某某故事中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那样一个主题,你认为是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4)这篇小说引发我们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或启示。
错误!(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走眼王伟锋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
“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
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鉴赏小说故事情节,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情节结构答题方法。
导入学生尝试训练:习题教师指导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设计及技巧。
借此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小说情节和结构鉴赏方法。
重点知识讲解一、小说故事情节的主体作用简析: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情节是构成小说内容和结构的主体。
2.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同时,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3.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4.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5.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小说情节和结构考查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概括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选择题考查)(解析:仔细梳理整个事件,分段来概括主要情节,利用选项设置进行比对,做出选择)(二)分析情节作用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可抓住小说的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线索,理清小说的矛盾冲突,体会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常见题型:简答题或探究题(1)小说叙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双线交织、悬念、曲折性、合理性等)及作用。
高考写作指导:小说情节概括梳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概括和梳理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说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 小说情节的概括方法:时间线索法、事件归纳法、人物关系法。
3. 小说情节的梳理技巧:逻辑顺序、情节转折、悬念设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情节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练习用时间线索法、事件归纳法、人物关系法概括和梳理小说情节。
4.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5. 总结:总结小说情节概括和梳理的技巧,并提醒学生在写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概括和梳理的掌握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小说情节的能力。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小说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梳理技巧。
2. 小说文本:提供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供学生练习和分析。
3. 写作指导资料:提供相关写作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小说情节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概括梳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并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
后续教学可以结合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和提高小说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经典小说情节分析:选取几个经典小说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情节构成和梳理方法。
2. 小说情节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小说创作中进行情节创新,提高作品吸引力。
3. 写作训练:让学生结合自身写作经验,分享如何在小说写作中运用情节概括和梳理技巧。
七、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经典小说案例,分析其情节构成和梳理方法。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的特点1.情节安排评价(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2.情节安排基本技巧(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保护人[法]莫泊桑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2.1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题点必备知识题点1 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的构成:1.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明线和暗线一般交织在一个共同点上。
如鲁迅作品的《药》就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而暗线则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情节结构安排除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基本模式外,还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模式:(1)摇摆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式。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2)欧·亨利式: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4)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
或者相反。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蒙太奇式:蒙太奇原是电影里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情节,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跃性地向前推进。
片段与片段之间,干净利索地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
同时,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通过一组组“镜头”的组接,显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情节的连贯、推进。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烦琐的交代过程,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穿插自然,变而不乱。
三备考关键能力情节梳理“四思路”1.明考型结构连贯法: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线索连贯法: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场景梳理法: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
2.暗考型细节连贯法:人物的活动或者心理变化过程就是情节,抓住描写人物活动和心理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进行提炼概括。
注意①区分思路,避免交叉。
上述情节梳理的四种思路,或者说四个角度,一般需要根据小说文本情节展开的具体情况选取一种思路来概括,切忌两种思路交叉运用。
②简明扼要,概括全面。
要言简意赅,但不要遗漏要点,概括要全面。
四题型对点训练(2021·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琼卖马谈歌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
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
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
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
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
”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
”说着取出一张名片。
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
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
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
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
我是杨成岳。
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
”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
——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
”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
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
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
”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
还请王先生体谅。
”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
”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
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来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
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
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
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
”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
”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的耳福呢。
”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
”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
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
“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
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
”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
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
”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
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
”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
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
”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
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
”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
”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杨成岳击掌叫好。
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
”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
”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
”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
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
”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
张小武大吃一惊:“你……” 杨成岳道:“请随我来。
”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
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
”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
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
”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一共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
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
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
”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
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考题: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思维流程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此题要求分析“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从杨成岳的角度梳理情节的发展过程,要特别注意“买卖瓷盘的过程中”这一限定范围。
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浏览与杨成岳有关的文字,重点分析和把握他在买卖瓷盘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状况;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他的心理变化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最后形成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链条”。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对杨成岳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适当的“切分”,并准确概括关键信息。
买卖瓷盘的过程心理变化验看瓷盘:杨成岳看了半刻,先是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然后说:“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
还请王先生体谅。
”从结尾可知,这六个瓷盘是赝品,此时杨成岳已经看出来了,但是他并没有直说,而是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得知处境:看到生计困难的王超杰失望的表情,杨成岳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
”然后执意留王超杰吃饭,并安排他住进上等客栈。
这些言行表明杨成岳内心已有所触动,有意要帮助王超杰了。
听过戏文:听到王超杰自比秦琼“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的悲凉戏文,又听到王超杰“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的失落,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然后说“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说明杨成岳已经决定帮助这个自己仰慕的“北方铁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