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2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自主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________出现;②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过程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并建立共和国;②1688年“________”结束了复辟王朝。
革命结束。
2.标志:1689年《________》的颁布(1)内容:以法律条文限制________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
(2)作用:议会权力日益超过______的权利,国王开始逐渐处于“_______”的地位,英国的_______确立起来。
【迁移应用】1.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华宣战。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C.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D.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2.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长远的影响是()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代议制:议会由________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________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
其作用是: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对国家实行统治,以防止独裁。
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①内阁的雏形: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讨论国家大事的会议,被称之为__________会议。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主干知识梳理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①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阻碍。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2)过程①爆发:1640年,革命爆发。
内战胜利后英国成为共和国。
②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尽失人心。
③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1)确立①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②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③作用: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议会权力超过国王权力,使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2)发展:责任制内阁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英王成为“虚君”并非在《权利法案》颁布后《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的制约。
后来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王“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①形成: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
②内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完善:进行议会改革,使政治权力中心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②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英国代议制演变的特点及趋势(1)特点①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的特点。
②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
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确立,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进一步的民主化。
③创新性: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机构,“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个制度建立的过程是怎么建立的呢?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欢迎大家阅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随后议会又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
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了明确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实施,使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更加不可撼动。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
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
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
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高考考点:1688年“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基础知识】一、光荣革命1、背景:1)经济: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
2)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要求限制王权3)政治: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
2、过程:1640年(爆发)——共和国——查里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完成)二、议会权力的确立:1、《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时间、机构:1689年议会(2)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3)作用:①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的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其制约②议会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③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权力,君主立宪制确立(概括君主立宪制的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2、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①含义: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特点:集体统治。
③作用:①防止专制独裁;②避免暴力冲突(2)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的出现光荣革命后,出现由国王主持的内阁会议。
18世纪初,内阁不是法定的组织,1721年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内阁的组成: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3、运行机制①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②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
4、主要影响(结果)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重难点】一、全面分析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全品p17)1.特点①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偏袒。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个制度建立的过程是怎么建立的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欢迎大家阅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过程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随后议会又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
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而独断专行,保证议会能定期召开,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一个《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
英国议会在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英国国王的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加入英国教会;同时,还对国王的其它一些权利作了明确限制。
上述一系列法案的实施,使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更加不可撼动。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
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
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
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英国政治体制的核心,也是英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它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建立过程以及对英国政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历史背景要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英国是一个封建制国家,国王拥有绝对的权力,几乎无人能够限制他的权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的崩溃以及宗教改革的兴起,英国社会逐渐发生变革。
二、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立宪制是一种政治体制,其中君主是国家的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
与绝对君主制相比,君主立宪制更加注重平衡各种权力,保障公民的权益。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君主的象征性地位:英国君主在宪法中被赋予象征性的地位,不再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代表国家参与国内外事务,并执行国会议员的建议。
2. 宪法的重要性:英国的宪法是君主立宪制的基石,它规定了国家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保障公民的权益。
英国宪法包括法律、习惯法和公约法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了英国政治体系的基础。
3. 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的相互制衡。
英国政府由国会、内阁和法院组成,各自独立运作,相互制约,以确保权力的平衡和公正。
三、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其中,英国内战(1642-1651)和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两个重要的里程碑。
1. 英国内战:英国内战爆发于1642年,是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
最终,议会胜利,国王被处决,英国成为共和国。
然而,共和国并未持续很久,1653年,奥利弗·克伦威尔成为英国的“卢梭”(统治者),实行军事独裁。
2.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政治变革,被称为“光荣革命”。
【历史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接下来分享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
17世纪的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在英国最终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来约束国王的权力,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国王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通过这些法律文献,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实际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1832年的议会改革——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作用增强。
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