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繁荣一时的隋朝 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3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精品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重点1、南北重归统一的条件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教学难点1、南北重归统一的条件2、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河道、目的和作用起。
观察教材第4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3)三点:中心在,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的运河。
(6)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3、讨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请你尝试用示意图的方式画出隋朝大运河的路线图,然后设想如果你生活在隋炀帝时期,并参加了大运河的开凿,你会有哪些遭遇?四、系统总结:(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诊断评价】(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四、系统总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内容五、巩固训练(见同步探究)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5、阅读下列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七年级下册历史《繁荣一时的隋朝》教案人教版两篇七年级下册历史《繁荣一时的隋朝》教案人教版两篇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
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西安)。
隋文帝于公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营建并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又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
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亦逼隋恭帝杨侑禅让,建立唐朝。
619年王世充拥立的皇泰主杨侗也被废,隋朝彻底灭亡,享国38年。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繁荣一时的隋朝》教案人教版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繁荣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开凿的相关知识。
2.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训练其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透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繁荣一时的隋朝》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过程与方法: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学习难点对隋初经济的繁荣的感受和理解;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的辩证分析和评价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二、讲授新课一、通过预习新课,思考题目“繁盛一时的隋朝”讲了隋朝的那两个方面?教师:从三个方面来讲述隋朝的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的开通。
为什么是“一时”的隋朝?在隋二世时因为他的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从建立到灭亡共38年,所以是“一时”的隋朝。
二、南北重归统一1、重点讲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过程、统一时间2、图片展示隋朝统一前、统一后的地图3、提问:隋朝能够重新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客观条件: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②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向往统一。
④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
主观条件:隋朝的强大三、隋朝经济的繁荣1、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
2、表现:隋文帝统治二十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隋朝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储积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3、通过展示数据比较隋初、隋盛时的人口、垦田、粮仓的差距。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繁荣一时的隋朝》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开凿的相关知识。
2.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训练其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透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投影放大京杭大运河图片)。
这幅图是大运河扬州段。
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与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
传说隋炀帝为了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这种说法对吗?如果不对,那么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又是怎样统一全国的?统一全国的条件又是什么?学者为什么把隋朝称为“繁盛一时”的朝代,它的特点是什么?隋朝的开国皇帝是谁?他曾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发展生产?结果怎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千多年前那个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吧。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封建社会的大致分期。
1.1 繁荣一时的隋朝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我国封建经济和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从581年杨坚建隋至618年李渊建唐,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说隋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处理]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隋朝的建立和统一;②社会经济的繁荣;③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提问相关地理知识导入新课。
②通过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③在学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这一内容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把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作用等重点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 ①隋初经济的繁荣。
②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 导学法、激趣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学法]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五、教学设计:[总体设计思路]根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总体思路是: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中进一步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局面出现的原因,训练其积极探究,独立思考,透过历史现象挖掘历史本质的深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以及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短命而亡是否有联系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巩固小结引导学生“释题”,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巩固练习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2、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板书设计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长安)2、隋朝的统一(589年)3、隋朝经济的繁荣二、大运河的开通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条件:经济实力,国家统一,古运河为基础过程:605年“三点”“四段”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基础梳理】【名师大讲坛】1、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1)思想上:吸取教训,民水君船,以史为鉴;(2)经济上:发展生产,减轻负担,戒奢从简;(3)政治上:合并州县,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从隋朝的兴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措施,这是“贞观之治”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隋朝创建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经济的繁荣为唐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个人的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经济发展的基础。
3、隋亡唐兴给我们的启示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出现唐朝盛世。
他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是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
“兴与亡”的关键是是否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4、巧记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朝代、两个名词、三位皇帝和三位大臣。
一个朝代:唐朝。
两个名词:“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
三位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
【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是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A.隋文帝 B.隋炀帝C.唐高宗D.唐玄宗2.“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①开通运河②太原起兵③长安称帝④重用魏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他是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自觉探讨、总结执政规律和领导艺术,并能够运用其务虚所得的大政治家。
其“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愿为良臣,勿为忠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等等,千百年来,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政治格言。
繁盛一时的隋朝课题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2、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学重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教学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教学过程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
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教法、学法知识扩充二、“开皇之治”出示两组数据:(1)隋初隋盛时结论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人口激增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垦田扩大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
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的掌握:隋朝的起止时间、隋文帝与开皇之治、三省六部、科举制、大运河、隋炀帝。
2.态度、情感、价值的培养:国家统一、制度完善、统治者节俭等有利于社会繁荣;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泽被后世;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3.能力培养:全面客观地评价大运河;能对秦朝和隋朝进行简单的比较。
教材分析隋朝统一和开皇之治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400多年的分裂,使我国又开始一个新的大统一时期。
隋统一是南北朝后期民族大融合、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长期希望统一要求的反映。
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改革地方官制,并开创科举制度,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
隋文帝还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继续实行均田制度,调整赋税制度,兴修水利,注意节俭。
这样隋文帝统治时期内积累了大量财富,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形成开皇之治。
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
大运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水运航道,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能够修建既反映了隋富足的实力,又是隋短暂而亡的见证,可以说是本课的高潮,也是本课的转折。
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2500公里,这条人工大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开通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大运河与现实中“南水北调”工程有一定联系。
从另一方面大运河修建的原因和目的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国力的强盛。
关于大运河的作用和评价历来有争议,这既涉及到对隋暴亡原因的思考,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隋炀帝的评价。
暴君隋炀帝和隋朝灭亡隋的短暂而亡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的前半部分在讲隋如何顺应形势统一全国,文帝改革发展,出现开皇之治,国家富庶,经济繁荣。
实验中学七年级中国历史学案
班级姓名课题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主编教师张增乐审核教师刘银华印制时间
学习目标1.隋朝的建立者、都城、统一南北的时间?
2.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路线(三点四段五河)、地位、作用?
4.隋朝和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最相似?相同点有哪些?
学习指导1.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
学习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学习难点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感受和理解;
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学会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
自主学习一.抄写学习目标。
带着目标中的问题看课本内容。
把找到的答案在书上勾画出来。
二.找出疑难问题等待组内交流。
三.作学案中的学习测评
学习测评
我能行,我就行
填空题
1.公元581年朝建立,定都,就是隋文帝。
年,统一南北。
2.隋朝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由北至南分为、、
、四段,连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五大河流,全长_______多公里,成为贯穿_____________交通的大动脉,是古代世界的运河。
合作交流
拓展提高
下面是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历史上对隋炀帝组织开凿大运河,利弊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①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②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最近几年,经国家多次投入巨资整治,京杭大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
如今,每年仅江苏北段的货物运输量就近一亿吨,相当于3条铁路的运输量。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江苏省就开始利用京杭大运河向北调水。
当前世人瞩目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东线工程就利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
(1)在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
①大运河的四段:A B C D
②中心: E _______ ③起止点: F ______ G ________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3)简述材料二中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4)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巩固练习单选题
1.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的封建王朝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3.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 )
A.巴拿马运河 B、京杭运河 C、隋朝大运河 D、苏伊士运河
4.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 ) A.永济渠 B.江南河 C.邗沟 D.通济渠
学习资料明君隋文帝:
隋朝的创立者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国四百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在他治下23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相当繁荣,曾有“古代中国最富饶为隋”之说。
尤其是他首创隋制,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起过显著进步作用的一位贤明君主。
史书充分肯定隋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还褒奖他早期“躬行节俭”、“爱惜民力”等美德。
有趣的是,其它君主总有野史戏说风花雪月荒淫无度之事,而此君不同,史称他“唯皇后当室,旁无私宠”,称隋朝后宫佳丽三千形同虚设。
隋文帝也曾得意地说:“前代皇帝内宠太多,往往由于嬖爱而废嫡立幼,我没有姬妾,五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会和睦相处,不会像前朝那样发生争夺。
”事实一半如此,杨勇、杨广、杨俊、杨季、杨谅都是独孤氏所生,这在历代较为罕见。
但儿子之间争宠夺位却未能避免。
检评人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