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酸雨观测资料传输数据文件格式
- 格式:doc
- 大小:77.51 KB
- 文档页数:7
(业务管理)酸雨观测业务上岗证试题酸雨观测业务上岗证试题答题说明:1、所有答案填写于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于试卷不得分,以答题卡为判卷依据。
2、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壹、填空题(每空0.5分,共35分)1、酸雨观测为研究酸雨的()及其长期()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为治理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目前所用PH计,pH值测量的基本方法是()法。
3、校准pH计有()法和()法。
4、S文件为月文件,由()、()、()三个部分构成。
5、单站日酸雨观测资料上传数据文件为文本文件,包括()、()、()3部分。
6、酸雨观测业务质量考核办法考核内容包括:观测、()、()及报表报送、其它。
7、观测中使用过期电极或仪器故障仍继续使用,每发生壹次统计()个错情。
降水未开始就采样、提前终止采样或取回样品后未等样品温度和室内温度平衡就进行测量,每发生壹次统计()个错情。
8、凡连续()或之上时间中断值班工作者(边远气象站回内地探亲者,可扣除其探亲时间),其中断工作前后的工作基数应分别进行计算,不得连续计算参加“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评比。
9、于校准PH复合电极的操作中,壹般PH4.00溶液用于校准()旋钮,PH6.86溶液用于校准()旋钮。
配置缓冲溶液的蒸馏水壹定要保证其电导率小于()μS·cm-1。
10、复合电极第壹次使用时,用()法校准。
11、按照《酸雨观测业务规范》要求,应于降水采样日界结束后()个小时内完成降水样品的测量。
12、于酸雨操作软件中,PH值输入扩大()倍;K值、温度、降水量均放大()倍输入。
13、降水采样设备的天顶方向上+()o锥角范围内不能有遮挡。
降水采样桶安放于采样支架的采样桶架内,上口应保持水平,距地面()米。
14、洗酸雨观测用的玻璃器皿后,将其倒置,水流出后器壁(),即为干净。
15、标准缓冲溶液的保存和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个月。
16、从冷藏箱内取出的缓冲溶液使用时,要将盛有标准缓冲溶液的试剂瓶放于室内()小时以上,使其和室内气温达到平衡后,方可用于对PH计的校准。
生态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文件格式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文件命名和文件结构。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陆地生态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应用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0153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GB/T31163太阳能资源术语GB/T50095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7408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QX/T381.1农业气象术语第一部分:农业气象基础QX/T200生态气象术语QX/T444近地层通量数据文件格式QX/T419空气负离子观测规范电容式吸入法QX/T129气象数据传输文件命名QX/T132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格式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生态气象观测ec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运用生态学和气象学的观测方法,对生态系统中反映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气象要素与相关生态因子进行的观测。
[来源:QX/T381.1—2017, 6.4]3.2国际协调时间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协调世界时由国际计量局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维护的时间标度,是各标准频率和时间信号协调播发的基准。
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时间与UTC的时差均为+8,即UTC+8。
[来源:GB/T7408—2005, 3.1,有修改]3.3冠层温度canopy temperature植被冠层的表面温度。
注:一般用红外测温仪测定。
[来源:QX/T381.1—2017, 4.32]3.4通量flux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面积输送的动量、热量(能量)或物质等物理量的总称。
[来源:QX/T444-2018, 2.3]3.5通量数据flux data对湍流数据,利用涡动协方差方法计算得到的通量,以及计算中所需要的各种统计量和能量平衡中常规传感器的测量结果的数据。
附件10: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BUFR编码格式编制说明1.格式使用范围本标准格式规定了国内固定陆地测站的地面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小时观测资料,酸雨日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运行状态和设备信息、地面台站元数据的编码格式、编报规则和代码。
本标准格式适用于国内固定陆地测站地面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气象辐射站分钟和小时观测资料,酸雨观测资料的编码和传输,移动探测平台的观测资料可参考本格式编报。
2.格式研制思路(1)地面观测资料国内地面国家站、区域站、公路交通站观测后会根据业务要求上报分钟、小时和日观测资料以及描述性数据两种数据。
对于分钟、小时和日观测的气象要素,为了与国际接轨,讨论后决定使用WMO推荐的表格驱动码BUFR格式编报,在WMO标准模板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地面观测业务规定进行扩充,形成了地面小时观测资料模板,并根据我国自动站业务规范,编写了分钟资料BUFR模板。
对于运行状态信息和台站元数据等描述性数据,使用扩展性强的XML格式编报。
(2)气象辐射观测资料根据自动辐射站小时数据文件格式、基准辐射站分钟数据文件、正点基准辐射数据文件和基准辐射站采集状态信息文件中观测数据上报的需求,讨论后确定气象辐射资料采用BUFR格式编报,根据国内气象辐射观测业务规定将辐射资料分成分钟和小时两个BUFR模板,气象辐射状态信息合并到地面状态信息XML文件中上报。
(3)酸雨观测资料根据《酸雨观测规范》,酸雨观测站每日进行酸雨采样,测量后,上报单站日酸雨观测数据文件,内容包括初测和复测的酸雨PH值,K值数据,及各要素台站级和省级质量控制码。
基于上述研制思路,国内地面、气象辐射、酸雨观测数据格式包括2种格式,7个模板,分别为地面分钟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辐射分钟观测资料BUFR 模板、辐射小时观测资料BUFR模板、酸雨观测资料BUFR模板、地面自动站状态和设备信息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地面台站元数据XML格式和XML schema模板。
气象行业标准《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技术要求》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申报,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
本文件的编制任务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通过气法函【2019】58号文件于2019年9月30日下达给本单位,标准中文名称为《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技术要求》,英文名称为《Specifications for Automatic Acid Rain Measurement System》,项目编号为QX/T-2020-18,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C/TC 540/SC1)归口。
2.协作单位浙江恒达仪器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浙江省气象局、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北京市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局、新疆自治区气象局、云南省气象局、广西自治区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北京华云东方探测技术有限公司、无锡信大气象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云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环科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3.主要起草人及所做工作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为潘志东、毛传林、艾红晶、柳世波、吴程、刘雯、王壵、贾小芳、吴静、周怀刚、索朗多布杰、苏雪燕、张鑫、杨安良、廖桉桦、王建森、于丽萍、王剑琼、于大江、何芳、贺文煌、刘鹏、宋庆利、李静锋、宋扬、刘银峰、胡烟华、傅昂毅、禹胜林、胡德云、张万诚。
其分工如下:4.主要工作过程(1)前期准备阶段2018年3月-2018年5月,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并查阅和汇总了国内外酸雨观测的方法、设备、指标等相关文献。
2018年6月-2018年7月,查阅资料以及参加培训,学习标准编制流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2)立项申请阶段2019年1月,成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气象观测装备标准立项申请小组,组织开展标准立项申请工作。
2019年3月-5月,准备标准立项材料,并经过多次内部评审和修改。
2019年5月10日,参加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的气象观测装备标准立项评审会,就“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技术标准立项申请进行了PPT展示和介绍,就评审专家的质疑进行了答辩。
ICS M04QX/T ××××—2005目次目次 (II)前言 (IV)引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等效直径equivalent diameter (2)3.2 数粒度谱分布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2)4 原理 (2)5 测试仪器和设备 (2)5.1 静电分级器 (2)5.2 凝结粒子计数器 (3)6 测量步骤 (3)6.1 测量前的准备 (3)6.2 测量 (4)6.3 校准(质量控制) (4)6.4 测量方式和结果表示 (4)7 数据记录、处理和归档 (4)7.1 数据记录的范围 (4)QX/T ××××—2005 7.2 数据记录的时间 (4)7.3 数据记录的方式和文件命名规定 (4)7.4 监测数据的保管和归档 (5)8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5)8.1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5)8.2 仪器校准和标准传递 (5)8.3 数据有效性检查 (5)QX/T ××××—2005前言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俊英、张晓春、张小曳、张养梅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QX/T ××××—2005引言本标准是在引用和参考国际和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
大气中的颗粒物的粒径范围变化很宽,小到几个纳米,大到约100微米。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所遵循的规律也不相同。
目前,没有一种仪器能够同时测量如此宽范围的颗粒物的粒径分布。
利用细颗粒物的电迁移特性,本标准只规范粒径范围在10-500nm范围内的细颗粒物的粒度谱分布的测量。
QX/T ××××—2005大气细颗粒气溶胶粒度谱分布的测定-电迁移分析法Determination of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of fine ambient aerosol–Electrical Mobility Method1 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电迁移法测量大气中细颗粒气溶胶粒度谱分布的方法。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重庆酸雨调查报告篇一:酸雨的调查报告酸雨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1. 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2. 初步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
3. 通过调查与交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器材矿泉水瓶、精密pH试纸、纸、笔。
三、步骤和记录1. 雨水pH的测定。
⑴雨水收集:用干净的矿泉水瓶收集雨水,在台州一中内设立了基础采集点,取平均值。
⑵测pH:雨水收集好后,马上用精密pH试纸测其pH。
⑶数据记录(各监测点逢雨收集雨水样品,用PH试纸测试并记录其PH值。
每个样⑷整理数据,作出结论:pH=6,不是酸雨2. 资料记录:①本地区酸雨的发生情况:台州市上半年地表水总体水质良好。
在全市五大水系和湖库监测(来自: 在点网)的89个县控以上断面中,上半年水质符合Ⅰ~Ⅲ类的断面有50个,占56.2%,58.4%的断面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
与去年同期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了1.2个百分点,满足功能要求断面增加了3.3个百分点,水质近几年来呈好转趋势。
五大水域中,三门河流水质保持良好稳定状态,玉环河流、金清河网水质改善明显,椒江水系和湖库水质略有变差,椒北河网水质则明显下降。
在12个监测的水库中,有10个水库水质类别为Ⅱ类。
上半年,台州市28个建制镇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天台桐杭溪、天台水厂和仙居北岙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Ⅰ类。
报告显示,上半年台州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同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日均浓度有所下降,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46,同比下降0.24。
7个城市环境空气均达到二级标准,API指数小于100天数比例在91%以上,其中台州市区、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三门县5个城市达95%以上。
酸雨污染仍较严重,上半年全市酸雨率为93.9%,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属重酸雨区。
《酸雨观测业务规范》技术解答《酸雨观测业务规范》技术解答1、问:酸雨采样的降水量标准以哪种降水记录为准?答:以人工定时降水量观测记录为准。
2、问:如何理解酸雨观测降水采样日界的有关规定?答:(1)一个酸雨观测降水采样日界内(以下简称为08-08)的降水量大于等于1.0mm时,必须进行降水样品的pH值和电导率的测量,如果因为遗洒或在夏季因为蒸发等原因导致降水样品不足30毫升,无法进行测量的,需要在观测簿中备注说其原因。
(2)08-08的降水量小于1.0mm时,建议由各省作出补充规定,在实际采集的降水样品的量多于弃样标准(30毫升),也无明显污染的情况下,要求台站进行pH值和电导率的测量。
此时的观测簿记录以及日(月)酸雨观测资料文件的填写、整编要求完全同正常情况,并且也和正常情况一样统计观测员的观测基数。
(3)08-08的降水量小于1.0mm时,如未进行pH值和电导率的测量,不计算错情,或漏测;观测簿记录以及日(月)酸雨观测资料文件中,除pH值和电导率测量有关记录填写为缺测,其他的记录,如采样记录、气象记录等均需填写完整。
3、问:08-08的降水量小于1.0mm,但更换了采样桶后在8:00到8:30期间又下了一阵雨(在8:30前降水结束),但无法判断该部分的降水量有多少,与08-08的降水量累加后是否达到1.0mm,前一日的样品如何分析?有关记录如何填写?答:(1)将8:00到8:30期间的降水样品与前一日的降水样品混合(注意:要全样混合)后,可作为前一日的降水样品进行pH值和电导率测量,如未进行pH值和电导率的测量,也不计算错情,或漏测。
(2)尽管在8:00到8:30期间有降水,但是,观测簿的降水量一栏仍填写08-08的降水量。
(3)8:00到8:30期间的采样桶安放和收取记录仍在观测簿的后一日对应栏目内填写,但是在整编日、月酸雨观测资料文件时,前一日降水时段的结束时间,应记为后一日8:00到8:30期间内的最后一次采样桶收取时间。
酸雨观测资料传输数据文件格式
一、日数据文件
(一)单站日酸雨观测资料上传数据文件
单站日酸雨观测资料上传数据文件是指酸雨观测站每日进行酸雨采样,进行测量后的酸雨观测数据文件。
1、文件名
Z_ATCM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R_FTM.txt
其中:
Z 表示国内交换;ATCM表示大气成分观测大类;I 表示后面的IIiii编码为区站号;O 是字符,表示观测类信息,AR 表示酸雨观测,FTM 表示定时观测;txt为固定编码,表示此文件为ASCII格式。
yyyyMMddhhmmss 为文件生成的时间(世界协调时,UTC),其中:yyyy为年,4位;MM为月,2位;dd为日,2位;hh为小时,2位;mm表示为分钟,2位;ss为秒,2位。
2、文件格式
单站日酸雨观测资料上传数据文件< Z_ATCM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R_FTM.txt>为顺序数据文件,共2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本站基本参数,共28个字节,记录尾用回车换行“<CR><LF>”结束;第2条记录为酸雨采样和测量值,共173字节,记录的后面加上“=<CR><LF>”,表示单站记录结束;文件结尾处加“NNNN<CR><LF>”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⑴第1条记录:包括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和观测方式共5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列顺序及长度分配
⑵第2条记录共28组要素值,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排
数据记录单位:遵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规定,存储各要素值
存储要求:
①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除有特殊规定外,则均应按约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均存入一个“/”字符;
②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例如:气温-1.2℃,记录为-012。
③风向不足三位时,高位用“P”补齐。
④天气现象编码的处理:降水期间的天气现象少于4种,以出现的天气现象的编码录入前几位,后几位以“0”补足。
降水期间的天气现象多于4个,按照天气现象持续时间的长短顺序录入前4种的编码。
⑤两种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当某日无降水,则在第2条记录的
观测日期组后,直接加上“=”;当某日有降水但漏采样,则在第2条记录的观测日期组后,空一格,再加上“NIL=”组。
(二)省(区、市)气象台酸雨观测站日上传数据文件
省(区、市)气象台酸雨观测站日上传数据文件是指省级气象通信部门对本省范围内的酸雨观测站每日上传的实时酸雨观测数据文件进行汇总,形成的汇总酸雨观测站数据的文件,以便实时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文件名:Z_ATCM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R_FTM.txt 其中:
Z 表示国内交换;ATCM表示大气成分观测大类,C 表示后面的cccc编码为各省的CCCC代码(省级资料合并后再传到主站);O 是字符,表示观测类信息,AR 表示酸雨观测,txt为固定编码,表示此文件为ASCII格式。
yyyyMMddhhmmss 为文件生成的时间(世界协调时,UTC),其中:yyyy为年,4位;MM为月,2位;dd为日,2位;hh为小时,2位;mm表示为分钟,2位;ss为秒,2位。
该文件包含若干子站的数据,由台站上传的日酸雨观测数据文件< Z_ATCM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R_FTM.txt>汇总而成。
文件最后一条记录为“NNNN<CR><LF>”表示全部记录结束。
结构如下:
子站1:IIiii QQQQQQ LLLLLLL H1H1H1H1H1H1 Z<CR>< LF>(共5组)
yyyyMMddhhmmss d1d1h1h1m1m1 d2d2h2h2m2m2……t2t2t2=<CR>< LF>(共28组)
子站2:IIiii QQQQQQ LLLLLLL H1H1H1H1H1H1 Z<CR>< LF>(共5组)
yyyyMMddhhmmss d1d1h1h1m1m1 d2d2h2h2m2m2……t2t2t2=<CR>< LF>(共28组)
…….
子站n:IIiii QQQQQQ LLLLLLL H1H1H1H1H1H1 Z<CR>< LF>(共5组)
yyyyMMddhhmmss d1d1h1h1m1m1 d2d2h2h2m2m2……t2t2t2=<CR>< LF>(共28组)
NNNN<CR><LF>
二、月数据文件
(一)单站月酸雨观测资料数据文件
单站月酸雨观测资料数据文件是指酸雨观测站按照《酸雨观测业务规范》规定形成的酸雨观测资料数据文件(SIIiii-YYYYMM.TXT)。
1、文件名
SIIiii-YYYYMM.TXT
其中:
“S”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文件格式
详见《酸雨观测业务规范》。
(二)省(区、市)气象台酸雨观测站月上传数据文件
省(区、市)气象台酸雨观测站月上传数据文件是指省级气象通信部门对本省范围内的酸雨观测站上传的月酸雨观测数据文件进行压缩打包,形成的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酸雨观测站数据文件。
文件名:Z_ATCM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R_MON.ZIP 其中:
Z 表示国内交换;ATCM表示大气成分观测大类,C 表示后面的cccc编码为各省的CCCC代码(省级资料合并后再传到主站);O 是字符,表示观测类信息,AR 表示酸雨观测,ZIP 为固定编码,表示此文件为压缩打包文件。
yyyyMMddhhmmss 为文件生成的时间(世界协调时,UTC),其中:yyyy为年,4位;MM为月,2位;dd为日,2位;hh为小时,2位;mm表示为分钟,2位;ss为秒,2位。
该文件包含若干子站的数据,由台站上传的月酸雨量观测数据文件< SIIiii-YYYYMM.TXT>压缩打包而成。
压缩打包软件可用常用的WINZIP或WINRAR形成,文件格式为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