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训练巩固提能人民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3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内容分析⑴课标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时期确立、完善、发展,至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
本课是政治模块的第一个专题的最后一课。
明代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学习者分析⑴已有知识状况及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影视从直观上对明清历史有一定的印象,如《大脚马皇后》、《康熙微服私访记》、《雍正王朝》、《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对明清时期的帝王历史了解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他们又产生了许多疑惑,如宰相制度在明朝就被废除了,清朝有宰相吗?宰相刘罗锅是真的吗?对探究明清时期的历史真相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容易被调动。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明清时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但对其原因与影响知之甚少,对有关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也只存于表面,如明朝的内阁制,初中教科书上介绍较少,明朝的内阁与当今各国实行的内阁制有何区别?通过影视、网络了解的历史知识也存在众多误区,对于许多史实和观念上有待于引导与纠正。
⑵学习行为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题前面三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明清以前)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
应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做好铺垫,提供原始材料,指导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设定⑴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原因、影响,理解内阁制与丞相制度的区别。
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实行密折制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⑵过程与方法利用史料,分析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原因,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方法;通过内阁制与丞相制比较,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历案【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旧课标)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新课标)【考试大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分析,找出并归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及后果,了解内阁的发展历程并识记其职权,认识宰相与内阁首辅之间职权、地位、权力来源、对皇权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2.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分析,找出并归纳军机处设立的原因、职能、特点及作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通过小组探究、史料分析,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和世界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危机,培养学生参与建设民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内阁、军机处对强化君主专制的作用;君主专制强化、世界变化造成的危机。
难点:内阁的性质;时空观念。
【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1】、【学习任务2】,检测【学习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3】、【学习任务4】,检测【学习目标2】3.完成【学习任务5】,检测【学习目标3】【学习过程】学习任务1:内阁制度的形成1.鉴于正式下令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终结。
其结果是①②。
(权力无限能力有限)2.设立内阁,助理皇帝处理国政。
之后内阁首辅取得专职“票拟权”,“票拟”经皇帝“批红”后交付施行。
后来皇帝怠政,经常让司礼监太监执掌“批红”。
学习任务2:内阁首辅与宰相的区别内阁首辅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宰相也帮助皇帝处理政务,那么内阁首辅与宰相有何区别?结合教材,阅读材料完成表格。
材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目标]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
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
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1.积极性: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它有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性(1)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埋下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2)从对政府的影响看,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3)从长远的影响看,它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案人民版必修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明以前各朝皇帝对于宰相的一系列的限制削弱措施,然后让学生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关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当代学者有这样一种看法: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
宋代宰相不仅失去了兵权和财权,而且連用人之权也被剥夺了。
故宋代的中央集权已可谓集于皇帝一身了。
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理。
”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掉宰相的用人权与司法权。
从这种发展趋势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相之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请思考:是什么趋势导致明朝废除丞相?导入新课(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宰相制度的废除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
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学生回答: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学生回答:秦朝)对,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导入: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有两位显赫的重臣:索额图和明珠。
他们不仅担任高官,而且是皇亲国戚,分别被称“索相”“明相”。
这是错误的,你知道原因吗?在明清时期,统治者又各自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巩固统治,这些措施又有怎样的影响呢?【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的史实2、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史实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人治的诸多弊端【整体感知】本课以“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改土归流”为重点讲述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
图示:【自主学习】阅读单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废除丞相制度(1)原因: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永远废弃丞相制度。
(2)措施: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_______________,并宣布成为定制。
(3)影响:达到了__________的目的,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思考: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宰相制度的废除反映了什么趋势?(1)根本原因:宰相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
(2)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________的助理机构。
3.特点: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__________________机构。
4.职权:________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5.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宦官参政,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明朝内阁和近代西方内阁: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西方近代内阁为法定机构,是国家决策管理机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军机处1.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_______________的需要,设立军机房。
(2)特点:①职责:最先是________,后来又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1)原因:明太祖________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________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于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________设立内阁。
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3)特点:皇帝为__________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____________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二、军机处1.军机处的设立(1)设立:雍正年间,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而设立。
(2)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军机大臣均由钦定,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__________的特征更明显。
2.密折制:雍正命令地方大员__________,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
3.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表明封建制度衰落;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________效率;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1.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措施(1)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________,其地位与六部相同。
(2)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__________给予特殊的重视。
(3)在西南地区推行“__________”。
3.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近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奠定。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案(学生用)人民版必修1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测试要求: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知识梳理: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1.明朝废除丞相1)根本目的:。
2)废除者:明太祖正式下令,丞相制度被废弃。
3)影响: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中国的丞相制度设立于秦代时期,废除于明朝明太祖时期。
2.明朝设立内阁1)原因: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2)设立: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3)特点:A,只是为皇帝提供的内侍机构。
B.4)影响:探究活动2: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
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设立:清朝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
后来发展为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2)特点:A.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意旨办事。
B. 、人员精干、、、保密性强。
3)影响:A.B.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2.消极:妨碍了,束缚了,阻碍了,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题整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概念:专制主义就是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2)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与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2)与的矛盾。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如果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上内阁制度的设置过程,以下哪些古籍不在查阅之列( )
①《雍正朝实录》②《明史·成祖本纪》③《汉书·艺文志》④《明实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中国古代史上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
①《雍正朝实录》记载清雍正时期的事情,③《汉书·艺文志》是关于西汉时期图书典籍方面的记述,均不在查阅之列,故选B 项。
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这种制度应该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B.唐代的三省制
C.元代的中书省D.明代的内阁制
答案 D
解析明代的内阁制虽然习惯上也被称为“相”,但已无实质意义,仅有“相”名而无“相职”和“相权”,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
故选D项。
3.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 C
解析从题图中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和元朝两个时期的柱形要低于其前后紧挨着的时代,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举措,故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故D项错误;明代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权较前代发展到新高度,题图也体现了这一点,故C项正确。
4.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
A.简:机构精简B.速:办事效率高
C.开:决策开放性强D.专:皇帝乾纲独断
答案 C
解析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无任何决策权,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5.穿越剧《步步惊心》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官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
B.皇帝与丞相商议国家大事
C.军机大臣奉旨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
答案 A
解析清代实行科举制,因此如果穿越到清朝,完全可能看到官府张榜公布科举考试结果的情况,故选A项。
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密折制也是雍正时期开始推行的,康熙时期不可能有,B、C、D三项都错误。
6.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其意是指(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描述意指军机处只起上传下达作用,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故选C项。
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 C
解析明清两朝极力加强君主专制,内阁和军机处都是侍从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故C项正确。
8.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是( )
①因地制宜处理好民族关系②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③重视边疆交通和军事防卫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是在元朝,排除②,①③④都属于清朝的边疆政策,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
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议政大臣》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内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一概述明朝内阁的特点。
(2分)
(3)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8分)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统治者不断变换中央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6分)
答案(1)防止权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
(2)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只对皇帝负责。
(3)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
过程: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帝时期,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
(4)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趋势: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解析第(1)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对内阁特点进行概括。
第(3)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概括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权力的转移根据材料二后半部分概括即可。
第(4)问,明清统治者变换中央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反映的趋势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