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字词落实强化训练(五)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6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
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为上客。
..入坐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
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
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学干.诸侯干:求托、请托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C、及见之,又倨.倨:傲慢、放肆D、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乃.延入坐,为上客其.君,非也A、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皆出于此乎士固.有杀身以成名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C、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彼与.彼年相若也3、下列各组文言句式归类完全相同的是()①为秦使于燕②何为不可③言于秦昭王④信哉是言也⑤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⑦青出于蓝而青于蓝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不拘于时A、①③⑤⑦B、②⑤⑥⑧C、③⑤⑦⑧D、④⑥⑧⑨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是()例句:蔡泽乃西.入秦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东.收周室5、下列对文末太史公的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辩士到了头白也没有获得入仕的机遇,实在是因为游说的效果不大,而非其胸中缺少筹策。
文言文强化训练答案2011-5-7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遗失的金子)。
当(正值)夏五月,有披裘(裘皮大衣)而薪者(打柴人),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那地上的金子)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瞪大眼睛摆着手说):“何子居之高,(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视之下,(见识却如此卑下)仪貌之庄,(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季子谢之(向他道歉),请问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您是只看外表的人)何足(哪里值得)语姓字!”遂去不顾(不回头)。
1.下面的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加点的词全部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组是()①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②仪貌之庄,语言之野③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④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④1、解析:C。
①薪:名词作动词,砍柴;④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②“语言”、③“金”都做一般名词。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1)我正当夏天五月,披着裘衣砍柴,难道是为您拾取金子的人吗?(2)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2)砍柴人说:“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于是离他而去,连头也不回。
解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词语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
(1)“披裘而薪”的“薪”名词活用为动词,“岂取金者哉”是一个反问句。
(2)“子皮相之士也”是判断句,“何足语姓字”是反问兼感叹句。
二、昔者,秦缪公乘马①而为败②,右服③失而野人④取之。
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南面)。
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余恐其伤女也!(我担心妨害你们)”于是遍饮而去。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处一年,(过了一年)为韩原之战。
晋人已环(包围)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左辕马)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殳⑤而击缪公甲,缪公中指者已六扎矣。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高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强化训练 5(一)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
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触景伤怀,用比喻手法写人生短暂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用“雕刻”这一方式来对比说明:如果不坚持雕刻,则“”;如果坚持不懈地雕刻,则“”。
(2)杜甫的《登高》中,“”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长的悲凉境况,“”更显得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
”(三)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
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
(2)《赤壁赋》中客人触景伤怀,用比喻手法写人生短暂渺小的两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四)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苟子在《劝学》中也有类似内容的表述:“,。
”(2)李商隐《锦瑟》中最能体现其诗歌引典精辟、赋予人事以新意特点的两句是:“,。
”(3)古典诗词中常用“铁马”这一意象代指雄师劲旅,表达策马直驱、奋勇作战的昂扬斗志。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按要求完成题目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
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
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
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
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
乃诣河阳,归其母。
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
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
举进士,殿试第四。
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
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
②适:女子出嫁。
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
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7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B.会山水暴至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74.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75.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73.D74.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
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75.示例1:能。
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
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临:临摹。
②日:每天。
③率:标准。
④遂:于是,就。
⑤于:对,对于。
⑥尝:曾经。
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
⑧简札:信件,书信。
⑨少:同“稍”,稍微。
易:改换,更换。
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玉树临风B.兵临城下C.身临其境D.唐临晋帖[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A.日以十本为率B.书遂大进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辍(chuò):停止。
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_____)A.命令 B.告诫 C.戒备[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中考语文强化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裹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3)。
裹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有诈伪者事泄,戴胄据法断流①,以奏之。
帝曰:“朕下敕不首者②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
卿欲卖狱③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
既付有司,臣不敢亏④法。
”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
”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注】①流:流放。
②不首者:不自首的人。
③卖狱:用断案做交易。
④亏:损害。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诈伪者事泄,戴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文言文阅读字词落实强化训练(五)一、(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孙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嗓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
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
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
”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
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
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
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回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
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
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五)参考答案:1.A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入贡”意为入朝进贡,其后应断开。
“奏贬”意为上奏贬谪,不应该断开。
据此应选A项。
]2.D [本题从文学文化常识的角度设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
]3.C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
C项,“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错误,孙傅说的意思是:“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4.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1)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唯”“帝”“苟”“死”等的翻译。
帝:做皇帝。
苟:如果。
死:为……死。
(2)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面责”“庶或”“济”等的翻译、宾语前置。
面责:当面谴责。
庶或:或者。
济:成功。
答案(1)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酋长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
【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
蔡翛不听。
升任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为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
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
”当时认为是名言。
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
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
当天,金兵攻进城里。
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
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死去。
”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