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26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考目标导航】【基础知识梳理】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2.河流的堆积地貌图释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冲积平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
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河流 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要点透析】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
(如下图所示)【高考真题感悟】1、(2010·广东文综·T4)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D.自上游向下游流量逐渐增加2、(2009·广东地理·T9、10·4分)“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和所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考点模拟演练】一、选择题读下列四幅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地理事物,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D.丙—丁—甲—乙2.影响图中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内力作用B.冰川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D.流水的搬运作用(2011·海南模拟)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3、4题。
3.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A.侧蚀作用明显B.受断层的制约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D.河流下蚀作用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5.关于上图所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有可能找到石油B.地质基础很不稳定C.向斜成岭,背斜成谷D.②处比③处岩石坚硬6.若在乙处修建一水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会使图中湖泊不断萎缩B.河口滩涂增速变缓C.一定会造成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D.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变幅增大下图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
河流地貌的发育-备课资料一、河流的水流,在河槽中受到河岸摩擦阻力,从而形成中间流速大、两岸流速小的结构。
同时它一般又以螺旋流的形式进行,这样造成一岸冲刷一岸淤积,河流不断向冲刷岸迁移。
此外水流又有蜿蜒流动的特征,这样又造成了河流的基本形态是蜿蜒的。
关于河流蜿蜒的原因有多种学说,其中之一认为,如果最初河道是平直的,因为偶然的原因,局部河岸产生凹面,这是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水流流向并冲刷河岸使凹曲面发展,凹曲面又反射了前进的水流使它以螺旋流的形式冲向前方对岸,使前方河道也发生冲刷。
这样河曲波不断生成,河流即发生蜿蜒。
当蜿蜒过分发育时,水流流路过长,发洪期高水位就可能漫过凹岸发生切滩裁弯事件,发展成顺直的河道。
蜿蜒和裁弯,使河流在地表摆荡起来,摆荡的结果形成了河流特有的沉积地貌结构。
二、河流及其相关名词1.河流沿地表线形槽状凹地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
在中国,河流的名称多种多样,如江、河、水、川、溪、涧、藏布、格勒等。
河流的水源多来自大气降水。
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蒸发返回大气层,剩下的沿地表流动,通过河流进入海洋。
还有一些水源来自地下水的补给,高山、高纬地区冰雪融水的补给。
每条河流从河源到河口可以分为上、中、下游。
河源是河流的发源地,河源以上可能是冰川、湖泊、泉水。
河口可以是入海河口、入湖河口、入主流河口。
流水是地球表面陆地上最经常、最普遍活跃的地貌营力。
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贯穿于上、中、下游,使地表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一般大河流的上游位于山地或高原,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大多位于山地、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平原区,经常堆积与侵蚀作用兼而有之;下游多位于平原区,河谷宽阔平坦,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口地区是受海、湖影响的交互作用地带。
在地球表面的总水量中,河流水量的比重很小,但循环速度快,是水的重要输送环节,也是促使自然环境中各类物质相互转换、代谢的动力之一。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无一不与河流联系在一起。
一些大河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区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达地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