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知识归类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听听,秋的声音》,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观察、想象、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听听,秋的声音》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的欣赏与感悟。
3. 秋天景象的观察与描绘。
4. 秋天美好事物的表达与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秋天景象的观察与描绘;秋天美好事物的表达与分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课文插图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秋天美好事物的表达。
4. 朗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观察描绘:学生观察秋天景象,用彩笔描绘出自己眼中的秋天。
6. 表达分享:学生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和向往,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听听,秋的声音》2. 教学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重点与难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秋天景象的观察与描绘;秋天美好事物的表达与分享。
4.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观察描绘、表达分享。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
2. 生字词:凉、气、留意、扇子、歌、藏、你、吗、农事、催、留意、炎热、凉爽、加紧、颜料、层林尽染、炎热、凉爽、粮食、温柔、留意、凉爽、歌、藏、你、吗、农事、催、留意、炎热、凉爽、加紧、颜料、层林尽染、炎热、凉爽、粮食、温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录音机、磁带。
2. 学具: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美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秋天的特点,引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与同学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 朗读课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听听,秋的声音2. 生字词:凉、气、留意、扇子、歌、藏、你、吗、农事、催、留意、炎热、凉爽、加紧、颜料、层林尽染、炎热、凉爽、粮食、温柔、留意、凉爽、歌、藏、你、吗、农事、催、留意、炎热、凉爽、加紧、颜料、层林尽染、炎热、凉爽、粮食、温柔。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 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词语造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观察秋天的景象,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育学生关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
2. 生字词: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书写。
3. 课堂活动:观察秋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秋天的趣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词语造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如何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秋天的特点。
2. 课堂讲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秋天的趣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秋天的美好和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用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听听,秋的声音2. 主要内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秋天描绘、小组讨论3.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描绘秋天、激发对秋天的热爱七、作业设计1. 课后写作:用本课学到的词语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秋天的声音,学会用语言描绘秋天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听听,秋的声音》2. 秋天的声音和景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学会用语言描绘秋天的声音和景象。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秋天声音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录音机、教学卡片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对秋天声音的兴趣。
2. 学习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秋天的声音和景象。
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听到的秋天声音和观察到的秋天景象,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情感体验:通过观看秋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秋天声音和景象的美好,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 听听,秋的声音2. 诗歌内容:通过PPT展示诗歌内容,重点突出秋天声音和景象的描绘。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秋天声音和景象的美好。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秋天声音和景象的短文,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2. 收集秋天的声音,如落叶声、秋风声等,用录音机录制下来,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秋天声音和景象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7、听听,秋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
2. 课型:阅读课。
3.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听听,秋的声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生词,进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生字、生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生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书写方法。
4.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表达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
2. 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
3. 生字、生词:通过黑板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喜爱。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7 课《听听,秋的声音》重点知识归纳一、引言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学习进程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上册的电子课本如一座知识宝库。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第二单元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梳理其中的重点知识,为同学们提供实用的复习资料,助力更好地掌握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二、课文基础信息1.写作背景:无特定明确写作背景,旨在通过对秋天各种声音的描写,展现秋天的独特魅力。
2.主题:以秋天的声音为线索,通过描写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文学体裁:诗歌。
4.作者信息:毕国瑛。
5.主要内容:诗中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黄叶飘落的声音、蟋蟀的叫声、大雁的叮咛、秋风的歌吟等。
6.中心思想:通过对秋天声音的描写,激发人们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引导人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三、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写法和词义:●“抖”(dǒu),左右结构,部首是“扌”。
振动,甩动。
●“蟋”(xī),左右结构,部首是“虫”。
蟋蟀。
●“蟀”(shuài),左右结构,部首是“虫”。
蟋蟀。
●“振”(zhèn),左右结构,部首是“扌”。
奋起,兴起。
●“韵”(yùn),左右结构,部首是“音”。
和谐而有节奏的。
2.多音字:无明显多音字。
3.近义词:●道别—告别,辽阔—广阔。
4.反义词:●辽阔—狭窄,饱满—干瘪。
四、修辞手法1.拟人:“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 把大树当作人来写,赋予大树“抖抖手臂” 的动作,使大树更加生动形象。
●讲解: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2.排比:“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嚁嚁’,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听听,秋的声音,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 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大树、蟋蟀、大雁的声音,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第七课《听听,秋的声音》课文主题总结和生字解读一、本文的主旨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来描写秋天里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还通过叶子、小花、汗水、谷粒的声音来说明秋天声音无处不在的特点,赞美了秋天,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二、文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节):讲述了秋天几种事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部分(6节):写秋天的声音来去匆匆,再次指导我们去聆听秋天的声音,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三、《听听,秋的声音》生字解析1、我会认抖dǒu(发抖)(抖动)(颤抖)蟋xī(蟋蟀)蟀shuài(斗蟀)(小蟋蟀)振zhèn(振作)(振动)(振奋)韵yùn(韵味)(歌韵)(韵律)掠lüè(掠过)(掠取)(掠夺)吟yín(吟唱)(歌吟)(呻吟)辽liáo(辽宁)(辽阔)(辽远)阔kuò(开阔眼界)(广阔)(宽阔)2、多音字:bié(别人) sā(撒谎)别撒biè(别扭) sǎ(撒下)3、近义词:道别——告别叮咛——叮嘱掠过——拂过辽阔——宽阔匆匆——急忙透明——透亮4、反义词:告别——重逢饱满——干瘪撒下——收起辽阔——狭窄匆匆——慢慢四、词语解释:道别:辞行。
本课指黄叶离开了大树。
叮咛:反复地嘱咐。
歌韵:文中指蟋蟀发出的声音。
辽阔:广阔。
绽开:裂开。
本课指谷粒成熟。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五、词语拓展:词语搭配: 告别的歌韵暖暖的叮咛丰收的喜悦饱满的谷粒振动翅膀抖抖手臂描写声音的成语: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万籁俱寂鸦雀无声震耳欲聋声如洪钟。
7.听听,秋的声音·教材分析·《听听,秋的声音》是一篇略读课文。
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展现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诗歌语言简练优美,表达富有韵味。
拟声词“唰唰”等词语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
拟人化的写法,更使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如“大树抖动手臂”,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白云”,展现了雁群南飞的开阔景象,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朗读,同时充分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读出诗歌的感情和韵味。
也可适当加入背景音乐,增强效果。
·教学目标·1.会认“抖、蟋、蟀”等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了解诗歌内容,知道诗歌描写了哪些秋天的声音。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并能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4.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了解诗歌内容,知道诗歌描写了哪些秋天的声音。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美。
能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启发想象1.同学们,你们有留心听过大自然里的声音吗?其实大自然里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
我来给大家放一放声音,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说说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教师播放相关音频,学生听完后自由发言)2.展开想象:听着这些美妙的声音,你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次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想象并交流。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 7 听听,秋的声音(教参)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词语造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
2. 生字词:课后生字词表中的生字词。
3. 课文插图:课文中的插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用词语造句。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听听,秋的声音2. 重点词语:落叶、丰收、凉爽、金黄3. 课文结构:诗歌形式,共四个小节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预习下一课。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秋天的诗歌、故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好。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秋天的声音,认识秋天的象征性事物,如落叶、秋风等,并能用语言描述这些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秋天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秋天的声音的体验和欣赏,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阅读并理解《听听,秋的声音》的内容,学习秋天的声音和象征性事物。
2. 观察与实验:观察秋天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落叶的变化,感受秋风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秋天的观察和感受,讨论秋天的声音和象征性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秋天的声音和象征性事物,学会用语言描述这些自然现象。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听听,秋的声音》的PPT,录音机,录音带。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观察记录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1. 导入:通过播放秋天的声音,如落叶的声音、秋风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学习秋天的声音和象征性事物。
3. 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落叶的变化,感受秋风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秋天的观察和感受,讨论秋天的声音和象征性事物。
5. 总结与反思: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总结秋天的声音和象征性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板书设计1. 《听听,秋的声音》2. 内容:- 秋天的声音:落叶的声音、秋风的声音等- 秋天的象征性事物:落叶、秋风等3. 配图:秋天的图片,如落叶、秋风等。
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课文或书籍,进一步了解秋天的声音和象征性事物。
《听听,秋的声音》知识归类
会认字:
抖蟋蟀振韵掠吟辽阔
重点词:
近义词:道别——告别叮咛——嘱咐辽阔——广阔绽开—一绽放
词语搭配:一排排大雁一阵阵秋风
重点句:
1.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这是个拟人句,把大树的枝干当作人体的手臂,把树叶飘落的“唰唰”声想象成人与人告别的话语,形象生动。
)
2.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这是个拟人句。
秋天到了,大雁南飞,秋风吹过田野,给大地带来一片金黄。
这都是秋天美丽的景色,“叮咛”和“歌吟”是“秋的声音”。
)
3.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这是个排比句,说明秋的声音无处不在,我们通过聆听秋的声音,也能感受到秋天所带来的丰收和喜悦。
)
4.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虽然美好,但是短暂,让我们细心聆听吧,通过美妙的声音感知秋天的丰收和希望。
)
课文结构:
所到的声音:黄叶、蟋蟀、大雁、秋风
听听,秋的声音声音美妙
联想到的声音:叶子、小花、汗水、谷粒秋天美好
主题:
作者抓住秋天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意的语言,表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
写法:
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趣味性。
示例: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拓展积累:
描写秋的诗词: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