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课堂心得
- 格式:docx
- 大小:14.12 KB
- 文档页数:2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如何实现“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改进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转变观念,定位角色等措施来实现“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改进目标改进方法改进过程转变观念定位角色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那么实现“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需要注意哪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进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的目标取向上应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解题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的价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改进教学方法(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在教学“年月日”引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奶奶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过第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奶奶和孙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这个问题后,一定会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奶奶过的生日反而比孙子少,说明什么?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出“年月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激发,可以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完善,理解能力欠缺,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必须依赖于实践,有些数学知识如果能在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牙膏盒、墨水盒、文具盒……这样他们对面、棱、顶点的概念以及长方体的特征就会实实在在地理解。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1. 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并为他们未来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我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出发,探讨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实施方法,并总结心得体会。
2. 通过日常活动培养数学意识2.1 利用游戏培养数学意识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
比如在室内游戏中,可以设置数学障碍关卡,让幼儿通过跳跃、爬行等方式解决问题;在室外游戏中,可以设计简单的数学寻宝游戏,让幼儿通过寻找数字或图形来完成任务。
这样的游戏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2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事物来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
比如在吃饭时,可以引导幼儿数数自己的食物,比较谁的食物更多或更少;在穿衣时,可以引导幼儿认识颜色、形状,并通过图案组合进行分类。
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数学,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认知。
3.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3.1 利用游戏培养数学思维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来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比如在拼图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锻炼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在计算游戏中,可以让幼儿通过加减运算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对数学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样的游戏既能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又能巩固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成果。
3.2 利用探究活动培养数学思维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比如在自由游戏中,可以鼓励幼儿用积木组合出不同形状;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分析结果的原因。
这样的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4. 心得体会通过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可能觉得枯燥乏味。
但是,
如果我们能够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那么学习数学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和容易。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教授数学知识。
比如,教学生如何用
水果来学习加减法,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又比如,在购物时,可以让学生计算价格,找零钱,这样他们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教学数学知识。
比如,利用卡片游戏来教学学生认
识数字,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教学来生活化数学教学。
比如,带学生去超市测量
物品的重量和体积,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应用。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希望老师们能够在教学中多多尝试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心得感悟(通用7篇)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听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也在不同方面显现自己的不足,许多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努力。
通过几位优秀教师对学生的授课及其他老师的评课使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才能得出认知的理念。
二、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一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每节课都展示了《新课标》的新理念通过一天的听课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现实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教学内容生活化:把现实的、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数学应用生活化:通过呈现生活化的练习题、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数学信息生活化:通过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丰富知识面,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并且“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突破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合理地整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把实实在在的、可摸可见的现实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通过处理教材、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把现实的、身边的内容引入数学课堂。
内容可以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甚至就是课堂中的,教师选择其中有价值的,充实到教材中,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统计初步知识“整理数据”一课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当堂设计了一个统计任务:对本班学生以村为单位,进行家庭住址统计,了解每个地方各有多少名同学。
学生在接到任务后,积极讨论,分工合作,从设计登记表到家庭住址现场调查;再在教师指导下,讨论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进行初步的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最后一起讨论“你从表中的数据发现了什么”,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三篇)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心得体会 1小学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
一、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有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教师只有改变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利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__者、指导者、帮助者,不能把意识强加于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学里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探讨、研究等生活化的放松式教学。
如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角色,进行模拟购物。
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校园花坛、水池等设施的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
二、营造数学生活化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__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__、平等、__、融洽、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如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__“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这样一下引起学生的__,有的说:“我买5包面包,一包1元,共花5元。
” “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这不禁让我重新对这一理念加以剖析。
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
”而作为数学学科三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和统计)之一的数与代数部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可见,理解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例如,一百万有多大,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
在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
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数学是一门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数学课堂上,更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那么,该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实现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呢?第一,注重数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用途。
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测量跑道的长度,让他们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在学习面积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教室的面积,让他们了解到面积的概念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减少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第二,利用游戏和实践活动来教学。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通过玩数学板游戏、数学竞赛和数学趣味活动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践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数学测量,比如用尺子测量教室的桌子、书柜等的长度,用称重秤称量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重量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应用题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题目,解决这些题目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分析。
通过做数学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比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问题,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引入各种生活化的情境和案例,使数学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生活化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数学的世界中,让他们在感知和实践中建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创设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重要性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化情境创设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有形象的载体,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购物、出行、运动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情境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增强学习动机生活化情境创设可以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实际,直观,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会感到很有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
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探求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深度。
3.加深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活化情境创设也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1.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在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境引入数学教学中,比如购物、打折、交通出行、健康饮食等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实用性。
比如在解决购物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用百分数、比例等数学知识计算实际购物花费,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际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案例,让学生在纵向的社会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作用。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明确指出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向经因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解释一应用的过程。
实际上,这里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同时,还突出了生活“数学化”。
本文拟就数学“生活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进初步的分析。
一、以激活经验为目标的数学“生活化”学生进入课堂之前,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着生动、丰富的学习经验。
数学教学提介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支撑数学的学习和理解。
比如中,教学《按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境:国庆期间,老师该付多少元?怎样计算比较快?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很快想到老师可能付200元,营业员找回2元。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56+198。
学生联系刚才买东西付钱的过程,很快发现可以将198变成200—2。
这一生活情境使抽象的运算方法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对于学生的理解数学是十分有益的。
应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唤醒、激活和点拨,使生活经验为数学学习所用。
二、以提供原型为目标的数学“生活化”很多数学内容都是生活事实的抽象、概括,是在解决生活问题基础上的提升。
这些生活事实或问题都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的重要原型。
以原型为基础和支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是重要的教学策略。
《相遇问题》的教学,理解数量关系是重点,但是由于相遇问题涉及到至少两个人或物体的运动,因此明确问题的“事理”是首当其冲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走路表演,在表演中明确“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等问题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
再如,教学《购房中的数学问题》这一实践活动时,在引导学生如何为王老师设计房方案时,学生利用实际购房时的信息,得出“购房总价=房价×面积×楼层系数”的计算方法。
数学感悟与心得体会(通用8篇)数学感悟与心得体会篇1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
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
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
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数学感悟与心得体会篇2在这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
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探索与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结合我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我在上课时穿插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哪怕只有一点,决大部分的学生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认真,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就发现班上有的同学戴着手表,于是我就问:“你为什么要戴手表呀?”有孩子说戴手表可以知道时间,上学就不会迟到。
接着,我又问:“手表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可以让我们按时起床,上学不迟到;可以让我们按时上下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所学课题“认识钟表”,从而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二、在情境中引入数学用生活中看得到、用得着、有趣的图示、画面和语句创设丰富多彩的数学情景,如猜数游戏、套圈游戏;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数学,如“高矮”、“长短”、“轻重”;有生动描绘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的“整理书包”、“整理房间”、“乘车”、跳绳“等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而且符合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置学生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1篇一、引言数学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学科,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生活技能。
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成为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
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策略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1)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
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以“如何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为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如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开展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24点”、“数独”等数学游戏,既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强化生活应用,培养实践能力(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品,分析它们的形状、大小等特征。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如制作几何图形、测量长度、计算面积等。
(3)组织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举办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解题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3.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2)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融入生活元素,丰富教学内容(1)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可以引入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统计学的应用。
浅谈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及相关理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即提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本文试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呈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完成生活化的数学应用及组织生活化的数学活动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在数学教学中所体现出的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并且“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时,要突破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合理地整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实实在在的、可摸可见的现实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要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研究也已经表明,儿童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不是由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
对于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具体操作,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使课堂教学能更接近现实生活,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㈠利用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导入是一节新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并对一节课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课的导入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体验和理解。
数学的心得与体会(精选10篇)数学的心得与体会篇1我校于4月29日开展了以“关注未来,共建和谐”的听评课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听了其他两位位老师的课,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
高春霞和高广辉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
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高广辉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
高广辉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彰显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这几位老师都联系实际生活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她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之我见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走进生活、走近儿童。
为此,我们在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宗旨下、基于教师由“模具技师”转变为“根雕艺术家”的长远目标,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实验探索与研究,初步形成了“完善自我积极创新为核心、积极参与自主探索为灵魂、勇于质疑敢于问难为特点、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为主线”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们的观点和做法。
一、贴近生活,尊重差异,促进学习个体的自我发展,构建完善自我、积极创新为核心的课堂结构。
学生因被重视而快乐,因快乐而积极主动。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从学习的方法上来讲,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对每一个学习个体来说,由于智力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会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具体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一刀切”“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他们自己的基础出发,而是建立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必然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消”,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有的学生认为没东西可学,有的啥也学不会,这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必然使许多的学生厌倦了学习,造成大面积掉队的恶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动力,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成为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和赞誉。
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重视学习个体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层次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创造各显神通的学习环境,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学习个体都得到发展,都有所收获,而不是把眼光紧紧盯在考试的分数上,让成功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冷落了大多数的学生,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造成大面积学生掉队,人为地制造许多所谓的差生”的现象的发生。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因此,教师在课改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研究的这个课题几年来,我有不少的感触和心得,我在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心得体会与大家一直分享:
一、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
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更强调通过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例如:学了千克、米以后,让学生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
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米;学了比例尺以后,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
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二、在学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是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