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比”字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2.96 KB
- 文档页数:2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元刊杂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字形特点独具一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艺术风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元刊杂剧字形逐渐显得笨拙繁复,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进行简化研究,探索如何保持其独特韵味的使其更符合现代化的写作和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元刊杂剧字形的简化研究,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我国文字规范化、简化化的进程,同时也可以为更好地推广和传播元刊杂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进行简化研究,不仅是一项文化研究,更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实践工作。
1.2 研究目的元刊杂剧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的简化研究,探讨其字形演变过程及现代汉字简化对比分析,以期帮助更好地理解元刊杂剧字形的特点和简化方案。
通过对简化后的字形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元刊杂剧字形简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培养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元刊杂剧字形的简化研究,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简洁、高效的文字表达的需求。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汉字文字的传播和应用效率,也有助于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的意义还在于深化对汉字字形变迁规律的认识,促进文字改革与规范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拓展汉字字形演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元刊杂剧三十种字形简化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
《元刊杂剧三十种》叠字现象研究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的而且是唯一的元代杂剧刻本。
作为一部元杂剧作品集,该书所承载的文献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透过这30种剧本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元杂剧最真实的原貌,这是明人选本或者其它元杂剧版本所不能代替的。
此外元杂剧是一种口语性极强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研究元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本篇论文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主要研究语料,以元刊杂剧中出现的叠字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共时角度和历时角度对所出现的叠字进行深入分析。
共时角度是在对所统计到的叠字式进行描写的基础上分别从语法、语义、语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历时角度主要是在前人对叠字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先秦至元明清时期韵文中的叠字的发展作一下梳理和探讨,从而明确叠字式在元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和特点,以及对后世叠字式发展的影响。
《元刊杂剧三十种》戏曲词语研究
戏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表演艺术,伴随着它的产生、发展、成熟,积淀下来一批具有浓郁特色的戏曲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欣赏这门艺术。
元杂剧处在戏曲史承前启后的阶段,对这一时期的戏曲词语进行研究,呈现其发展到元代的面貌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可以填补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在戏曲词语研究上的空白,同时对各种辞书的编纂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学术界公认的可靠的元代资料,选择它作研究对象,可以真实的反映元代戏曲词语的面貌,无论在历时层面还是共时层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
介绍了戏曲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时代、内容、版本及语言方面的研究情况,简单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论文的第二章到第四章。
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把《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出现的脚色类戏曲词语分四类逐一进行研究,考察它们的来源,演变过程和使用情况。
第四章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出现的除脚色外的其他戏曲词语分三类进行研究,探求他们的词义源头和发展脉络。
第三部分:结语。
总结了《元刊杂剧三十种》中脚色类戏曲词语的构词特点和使用特点,通过研究发现《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保存下来的戏曲词语是丰富多彩的。
《元曲选》和《元刊杂剧三十种》对比研究--主论两者戏曲来源的差异白旭【摘要】近世学者多认为臧晋叔《元曲选》因遭到作者大幅删改已不复元曲原貌,故而不能作为元曲研究的底本参考。
宇文所安所著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也明确指出只有《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可信,直接否定了明代编选的版本。
将两种版本加以对比,认为两者的差别应当是搜集编选来源不同,并不存在作者增删的问题。
前者当出自御戏监的内府本,而后者当出自民间演出的舞台底本。
%Modern scholars believe that Zang Jinshu’s Selected Yuan Dramas cannot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the study on Yuan dramas because of the great modification and deletion by the author.S.Owen’s 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 also states clearly thatThirtyKindsofYuanDramas is the only reliable version,directly denying the version compiled in the Ming Dynasty.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version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lies in the origin of drama and there is no matter of the addition or deletion by the author.Selected Yuan Dramas originates from the Royal Theater of the imperial palace,while Thirty Kinds of Yuan Dramas originates from the stage text of folk performance.【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6【总页数】4页(P37-39,58)【关键词】《元曲选》;《元刊杂剧三十种》;戏曲来源【作者】白旭【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4网络出版时间:2016-09-27 9:04:00臧晋叔的《元曲选》自编定以来,一直遭到戏曲研究者的非议,研究者批评其在编纂过程中对元杂剧作了大量的增删,不复元杂剧原貌。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研究
《元刊雜劇三十種》是現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部元代刊刻的雜劇刊本,其中使用了大量的俗字。
本文以《元刊雜劇三十種》為基础语料,以《三十種》中的俗字為研究對象,探索元刊本傳承俗字和新興俗字的特點。
文章主要運用字形採樣與字形調查法對《三十種》中的俗字進行字形搜集和整理,運用定量與定性的方法選取代表性俗字進行研究,運用歷時與共時比較法,對比元代俗字與宋代及宋以前、隸變以後的俗字,探討元代俗字對前代俗字的繼承、改造及在前代基礎上的新興俗字,運用個案分析法分析元代新興俗字的形體演變方式,總結元代俗字的特點,探究其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對後世漢字使用的影響。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緣起、該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現狀,和本文的研究內容、方法、研究價值及創新之處。
第二章通過《元刊雜劇三十種》中的俗字與宋刊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相同俗字的對比,歸納了元刊本中的傳承俗字,涉及到元刊本俗字對宋代及宋以前俗字的繼承情況,並總結了元刊本傳承俗字的類型和特點。
第三章重點分析元刊本中的新興俗字。
通過個案分析和具體釋例,探究這些新興俗字的字形發展演變情況和構型規律,總結元刊本新興俗字的特點,並簡要論述了元刊本新興俗字產生的原因。
第四章簡要概述了元刊本俗字的研究價值,並簡要分析了元刊本俗字對明清俗字的影響,以證元代俗字在俗字發展史上承前啟後、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五章結語部分,總結全文。
文章通過歷時比較與共時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動態地、歷史地分析研究了元刊本俗字的類型和構型特點,把元代俗字放在漢語俗字發展史當中去比較研究,初步掌握了元刊本俗字的基本面貌和成因,了解了
元刊本俗字的基本特點。
[基金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元代汉语语法研究。
[作者简介]高乐,女,内蒙古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比拟式○高乐(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43)[摘 要] 《元刊杂剧三十种》(下简称《元杂》)的比拟式有全式“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又有简式“像义动词+喻体”和“喻体+比拟助词”。
《元杂》出现了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与前代不同的比拟句式,反映了蒙元时期语言融合背景下比拟式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 《元杂》; 比拟式; 像义动词; 比拟助词中图分类号:H 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4-0059-02《元杂》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元刻杂剧选本,表现出鲜明的语言艺术特点,口语化的程度很高,在蒙元时期语言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的语言现象。
比拟是在通过相似性感知并表达事物时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汉语比拟式是表达两物或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包括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
通过考察,其中的比拟式既有“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的全式,又有“像义动词+喻体”和“喻体+比拟助词”的简式。
一、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典型的比拟式包含相比拟的甲乙两事物,喻体前后有两个比拟标记像义动词和比拟助词,全式为“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式。
1.似+喻体+般(1)把那厮(似)死羊(般)扯扯扯下九重天!(《任风子》)(2)(似)这等油煠猢狲(般)性轻狂,他怎图画作麒麟像!(《霍光鬼谏》)2.似+喻体+一般(3)百姓每恰(似)酸谄(一般),都一肚皮行真包着气!(《东窗事犯》)3.如+喻体+一般(4)这袄子是故衣,只值二升米,你将去,(如)珍珠(一般),休要作贱了。
(《小张屠》)4.似+喻体+样(5)我抬起头(似)出窟的雏獾,缩着肩恰便(似)水淹老鼠,弓着腰恰便(似)人样虾朐。
(《遇上皇》)5.如+喻体+样(6)尚古自醉醺醺终日(如)泥(样)。
《元刊杂剧三十种》俗字俗词俗语与版式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刊本,不仅是研究元代戏剧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保留了非常丰富的元代语言资料。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典型的俗文学作品,主要表现在俗字、俗词和俗语的大量使用。
《元刊杂剧三十种》不仅在文本内容上有特点,在版式上也独具特色,是研究元代戏曲版式的最好样本。
论文选择《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其文本内容,也关注其版式特点,试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挖掘其在语言文字使用上、戏曲表演体制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论文主要从俗字、俗词、俗语的使用方面挖掘其在戏曲文献方面的价值;从对版式各要素的特点方面挖掘其在戏曲表演体制等方面的价值。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四章论述。
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选题目的、研究价值等问题,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字研究。
首先,将各本的俗字以影印的方式逐本摘录出来,并做了简要分析,指出每一本中俗字的分布情况及特点。
然后总结《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俗字的简化类型,归纳出简化规律。
最后通过同敦煌俗字及《宋元以来俗字谱》中所录宋代简化俗字进行比较后认为,《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俗字更具系统性和规律性。
敦煌时代至宋代是简俗字体系的准备时期,而元代是简俗字系统的形成时期。
元代简俗字在汉字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第二章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俗词研究。
对元杂剧俗词考释的论著已相当不少,但所引材料多为明刊元杂剧,《三十种》中不少俗词在相关辞书中并没有收录。
本文择释了一部分未曾被考释过的俗词,还有一些至今仍活跃在包括山西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中的俗词。
在释义时,以明万历臧氏刻本元人杂剧所提供的书证材料为依据,结合历代口语文献材料如笔记和白话小说等,同时结合现代活的方言口语材料加以印证,以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取得释义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同时,借助语料库语料,追根溯源,尽可能找出每条词的最早出处,以说明该词的最早使用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