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中考复习资料-精选学习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北冥有鱼》中考复习精要
易考考点多题相关覆盖全面排版规范省时省力
一、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
二、重点问题
1. 鲲为什么要变成鹏?根据“化而为鸟”发挥想象,说说鲲变化的过程。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比海更宽广的是天,硕大无比的鲲为了追求更大的逍遥和自由,鲲通过努力化作了鹏。
2.化而为鸟,乘风而飞,我们在鲲鹏身上体会到了怎样的精神?
追求远大理想的执着勇敢,聪明智慧。
3.思考《北冥有鱼》的寓意?(重要)
在《北冥有鱼》中,庄子借鲲鹏寄托自己向往逍遥、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但也指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并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复习资料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tuán)(盘“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拍打水面)三千里,抟.旋飞翔)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
”野马..(空..(山野中的雾气。
)也,尘埃气中的尘埃)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之苍.苍.(湛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鹏鸟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八、内容探究: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北冥有鱼(《庄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怒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志怪者也志:记载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4)去以六月息息:气息,这里指风
(5)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
(6)鹏之徙于南冥也于: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复习资料内容:(重点词汇)北冥(大海)有一种鱼,名为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有几千里;它能变化为鸟,名为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的背部,也不知有多长;当它奋起飞行时,翅膀展开像天空的___。
这只鹏鸟,随着海洋的运动迁徙到南方的天池。
天池是指南方的大海。
《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书中写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___的波涛,随后在旋风中盘旋上升,直冲九万里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离开北方的大海。
”野马指春天___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则指扬在空中的土,细碎的尘粒叫“埃”。
这些都是生物之间吹拂的结果。
天空苍苍深蓝,真正的颜色是什么?它的尽头有多远?鹏鸟俯视下方,也只能看到这个样子了。
巩固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种鱼,名叫鲲。
它的体积有多大,无人知晓,也许有几千里之长。
它能够变成一只鸟,名为鹏。
鹏的背部也有多长,无人知晓。
当它展翅高飞时,翅膀展开像天空的___。
这只鹏鸟随着海洋的运动迁徙到南方的天池,也就是南方的大海。
《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书中写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___的波涛,随后在旋风中盘旋上升,直冲九万里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离开北方的大海。
”野马指春天___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尘埃则指扬在空中的土,细碎的尘粒叫“埃”。
这些都是生物之间吹拂的结果。
天空苍苍深蓝,真正的颜色是什么?它的尽头有多远?鹏鸟俯视下方,也只能看到这个样子了。
文学常识:这则文章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___是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___”。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___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通假字:北冥有鱼(“冥”通“溟”,海)五、词性活用:怒而飞腾:用形容词作动词,形容奋发振翅的动作。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中考复习资料《庄子》一则(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者也。
”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吹拂)也。
天之苍苍..(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第13篇《庄子》一则(北冥有鱼)梳文意·全析全解梳文旨·主题归纳本文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说明了“逍遥”的真正含义,阐述作者无所依凭的主张以及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梳框架·结构分析北冥有鱼⎩⎪⎨⎪⎧⎭⎪⎬⎪⎫外形描述⎩⎪⎨⎪⎧鲲——大:几千里鹏——背:几千里;翼:垂天之云鹏徙南海 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想象神奇形象宏大梳重点·归纳探究字词‖释义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 北冥:__北海__ 冥:__同“溟”,海__2.怒.而飞 怒:__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__ 3.志怪..者也 志怪:__记载怪异的事物__志:__记载__4.水击..三千里水击:__击水,拍打水面__5.抟扶摇...而上抟:__盘旋飞翔__扶摇:__旋风__6.去以六月息.者也息:__气息,这里指风__7.野马..也野马:__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__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__海水运动__ 9.其.正色邪其:__表示选择__10.其.视下也其:__代大鹏__11.亦若是.则已矣是:__这样__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垂.天之云垂:__悬挂__2.以息相吹.也吹:__吹拂__3.将徙.于南冥徙:__迁移__4.水击.三千里击:__拍打__5.去以..六月息者去:__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__以:__凭借__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物:__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__相:__互相__7.天之苍苍..苍苍:__湛蓝__8.其正色..邪正色:__真正的颜色__9.无所至极邪..极:__尽__邪:__同“耶”,疑问语气词__句子‖翻译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__鲲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
__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这只鹏鸟,海水运动时就要飞到南海去。
__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二则一、《北冥有鱼》1.文学常识:节选自,作者:,时期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2.通假字:北冥.有鱼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词性活用:怒.而飞鲲之大.《齐谐》者,志怪.者也。
4.古今异义的词: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今义: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今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今义:5.一词多义: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⑷而: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⑸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时则.不至。
⑹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⑺其:其.名为鲲。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翻译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内容探究: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古今异义循.其本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1)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2)之:庄子往见之.是鱼之.乐也子之.不知鱼之乐(3)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石以为4.文言句式判断(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5.翻译句子(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6.内容探究: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一、《北冥有鱼》1.文学常识: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庄子》一则(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
一、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北冥.(通“溟”,大海)有鱼,其名.(名称)曰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连词,表承接关系)为鸟,其名为.(叫)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而飞,其翼若.(像)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就)将徙.(迁徙)
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
..(天然形成的大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
起双翼拍打水面。
)三千里,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扶摇
..(旋风)而上者九.(表虚数,不是实指)万里,去.(离开)以.(凭借)六月息.(这里指风)
者也。
”野马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也,生物之以息.(气息)相吹
(吹拂)也。
天之苍苍
..(深蓝),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尽)邪?其.(指
代“鹏”)视下.(往下)也,亦若是.(这样)则已.(罢了)矣。
二、【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
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三、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
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四、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五、词性活用:
怒.而飞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鲲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六、古今异义的词:
野马
..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南冥者,天池
..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七、一词多义:
⑴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名.列前茅。
(名次)
⑵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
⑶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⑷而: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⑸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就)
时则.不至。
(或者)
⑹以: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⑺其: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们)
八、内容探究:
1、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的理解。
这里采用类比手法。
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