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课件 教案 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作家作品⑵掌握生字词音、形、义⑶了解小说的三要素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句中分析把握人物形象⑵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母语和祖国。
二、教学重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伟大的主题,爱国不一定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爱祖国,就意味着爱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俗、风情、同胞等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一样的爱国感情,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其富有的内涵一样能拨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弦……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作家作品及故事背景简介:1、作家及作品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
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
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故事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小说文体简介:1、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A、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B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目•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反思与总结录01教材分析配合单元主题“民俗文化”和“人生之桥”的学习,本课作为第四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反映出国人在民俗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本课在全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同时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后续课文学习提供思想支持和方法指导。
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同时通过主人公在人生历程中如何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编写意图让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同时通过主人公赵大伯、钱老五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重点教材编写意图与教学重点教材背景:本课选自《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
本单元主题是“民俗文化”。
通过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理解课文所讲述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赵大伯、钱老五等人物形象,并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材背景及学习目标0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强化。
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尚处于培养阶段。
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接触较少,需要拓展其视野。
学生认知及心理特征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PPT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最后一课》教案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整理【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尝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剧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校阶段最终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晰?――最终。
今日,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终一课》。
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患病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调皮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一般老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
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及写作背景(2)字词学习(3)了解文章也许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4)品读小弗朗士内心世界2、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可查工具书)挟()着踱()来踱去诧()异懊()悔郝()叟qí()dǎo()(2)、《最终一课》的是_____国人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也许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怀疑写在下面,课堂上沟通。
3、朗读课文,自主完成:(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终一课》,为什么说是“最终一课”?(2)本该是一堂很一般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终”两个字而变得特别起来。
“最终”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沟通、展现(1)上述三个问题(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缘由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四、点拨讲解: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最后一课》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 课文分析:(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
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
全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 天量课件、教案、试卷、学案 免费下载 |
观课记录
通过观看录像,我校的几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总结了一下点:
1.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周密的教学环节设计。
2.授课内容来看,由“名言”导入引出本堂课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3.整堂课的设计重难点突出,问题设计很好。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课堂容量大,教师讲得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时候不够深入。
3.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如果配乐介绍中国东北部分能放到课堂最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更好。
5.板书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