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螟虫及稻纵卷叶螟共9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2.31 MB
- 文档页数:99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分析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提出防治措施,以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防治稻纵卷叶螟又叫稻纵卷叶虫,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害虫,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
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导致严重减产。
1龄幼虫不结苞;2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白叶;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增长;进入4~5龄频繁转苞危害,被害叶片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到50%以上,大发生时稻叶一片枯白,甚至颗粒无收。
1形态特征稻纵卷叶螟成虫体长8~9 mm,体黄褐色。
前后翅外缘均有黑褐色宽边。
前缘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纹。
雄虫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一个略为凹下的黑点,着生一丛黑褐色毛。
前足胫节略膨大,其上有一丛褐毛。
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侧。
腹部末端常举起。
卵为长椭圆形,长1 mm,宽0.5 mm。
周围扁平,中央稍隆起,壳薄光滑,初产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
幼虫一般5龄,少数6龄,体黄绿色或绿色,前胸背板前缘具两黑点。
4龄幼虫前胸背板两黑点两侧各有1个黑点组成的弧形斑。
中、后胸背面各有黑圈横列2排,前排6个,后排2个。
腹足趾钩三序缺环。
蛹的体长约为7~10 mm,圆筒形,末端较尖削,有臀刺8根。
体初为淡黄色,渐变为黄褐色,羽化前带黄金色,腹足背面后缘多皱纹、突起,近前缘有2根刺毛。
第5~6腹节腹面各有1对腹足痕。
2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1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
成虫有趋光性,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稻田,生长茂密的草丛或棉花、大豆等田中;夜间活动,飞行力强,需补充营养,常吸食植物上的花蜜及蚜虫排泄的“蜜露”。
有图有真相,史上最全水稻病虫害资料水稻最全病虫害——虫害篇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为害症状稻纵卷叶螟成虫为害特征:以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躲在其中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①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
②一般在采用的防治指标为穗期虫量20头/100丛,分蘖期40头/100丛;同时防治适期以幼虫盛孵期或3龄、4龄幼虫高峰期为宜。
可选用以下药剂:氯虫·噻虫嗪;阿维·氯苯酰;多杀霉素。
稻苞虫稻苞虫危害症状稻苞虫幼虫为害特征:幼虫吐丝缀合叶片成苞,潜伏在其中为害。
食后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仅剩叶中脉。
防治方法:①冬春及时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的残株。
利用幼虫结苞不活泼的特点,进行人工采苞灭幼虫。
种植蜜源植物集中诱杀,保护利用寄生蜂、猎蝽等天敌昆虫。
②检查每百丛稻株有虫10头左右的田块,应掌握2龄幼虫占50%左右时喷药防治,由于稻苞虫晚上取食或换苞,所以施药时间在下午4点以后施药效果最好。
施药期间,田间最好留有浅水层。
③一般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的农药对此虫也有效,故常可兼治。
稻三化螟幼虫及危害稻三化螟成虫为害特征: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造成枯心苗,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
防治方法:①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
及时春耕沤田,齐泥割稻,减少越冬虫口。
对冬作田、绿肥田精耕精作,及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虫和蛹。
②狠抓秧田期、分蘖期、大胎破口至抽穗始期的防治。
在秧田和分蘖期防治枯心苗,宜采用药肥混合施用,或将药剂稀释后泼浇;在大胎破口期防治白穗则采用喷雾或泼浇的施药方法。
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在水稻易于受害的生育期间(大胎破口至抽穗始期)。
可选用药剂:氯虫·噻虫嗪;氯虫苯甲酰胺;唑磷·毒死蜱。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水稻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都受到各种病虫的严重威胁,发生普遍而为害严重的有三虫四病,即: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
此外还有稻蝽蟓、粘虫、稻管蓟马、稻曲病等多种病虫,鼠害、草害、螺害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
一、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一)水稻稻瘟病1、稻瘟病发生在水稻的部位及其症状: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从秧苗到抽穗结实都会受害。
因病菌侵害水稻的部位和生育期不同,症状表现有如下几种:(1)苗瘟:用带病种子播种,种子发芽不久就会发病,病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严重时成团枯死,状如火烧。
(2)叶瘟:在本田稻株叶片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病斑。
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或呈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上密生灰绿色霉层,这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慢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棱形或长棱形,病斑两端有一条褐色纵线,称为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也可以产生青灰色的霉层。
(3)节瘟:病斑初期在节上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围绕全节变黑、干枯、下陷,最后全节腐烂,折断倒伏。
(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节上,病斑灰黑色或淡褐色。
发病早而严重的全穗变白,极象螟虫为害的白穗,发病迟的可使谷粒不饱满,影响产量。
此外,在枝梗上和谷粒上也会发生枝梗瘟和谷粒瘟。
一般气温在24~28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叶片上有水珠,阴雨连绵,雾多露重,最适宜病菌产生孢子和侵入为害,在水稻的一生中,以秧苗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始期最易发病。
2、稻瘟病的防治:(一)农业防治:(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选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如目前推广的II优128、博二优15、粤丰占等新品种,丰产性能好,米质优又抗稻瘟病。
而七桂早、糯稻等品种较感病。
(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多施有机肥料,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1. 引言1.1 稻纵卷叶螟简介稻纵卷叶螟(Scientific Name: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成虫体长约1-1.5厘米,翅展2-2.5厘米,体色深褐色,在稻田中躲藏不易被发现。
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水稻以外还危害其他禾谷作物,其幼虫主要钻入稻叶卷曲内,咀嚼叶片组织,造成叶片变黄枯萎,严重时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水稻的生长期,特别是稻苗期和灌浆期,此时幼虫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
发生规律一般受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常在水稻出苗后不久即开始大量孳生。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主要方法。
化学防治主要运用杀虫剂喷洒农田,而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生物制剂,使其在农田中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只有及时有效地防治,才能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农民们需要密切关注稻田,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该害虫的存在,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免造成损失。
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危害,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2. 正文2.1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一种常见的害虫,对稻谷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危害。
其幼虫主要以水稻叶片为食,大量危害叶片,甚至使叶片被磨食变成纸状,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可能导致稻谷产量大幅下降。
除了直接危害叶片,稻纵卷叶螟还可能传播病毒病害,加重稻田的危害程度。
稻纵卷叶螟的卵和幼虫数量庞大,繁殖迅速,一旦发生大面积的危害,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给稻田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稻纵卷叶螟对农药有一定的抗性,常规化学防治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稻田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量的稻谷生产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结合生物防治手段,能够有效减轻稻田的危害,保证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纵卷叶螟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鳞翅目,螟蛾科。
别名刮青虫。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
寄主 主要为害水稻,有时为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雌成蛾体长8—9mm ,翅展17mm ,体、翅黄溜色,前翅前缘暗褐色,外缘具暗褐色宽带,内横线、外横线斜贯翅面,中横线短,后翅也有2条横线,内横线短,不达后缘。
雄蛾体稍小,色泽较鲜艳,前、后翅斑纹与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缘中央具1黑色眼状纹。
卵长1mm ,近椭圆形,扁平,中部稍隆起,表面具细网纹,初白色,后渐变浅黄色。
幼虫5—7龄,多数5龄。
末龄幼虫体长14—19mm ,头褐色,体黄绿色至绿色,老熟时为桔红色,中、后胸背面具小黑圈8个,前排6个,后排2个4蛹长7—10mm ,圆筒形,末端尖削,具钩刺8个,初浅黄色,后变红棕色至褐色。
生活习性 东北年生1—2代,长江中下游至南岭以北5—6代,海南南部10一l1代,南岭以南以蛹和幼虫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
越冬场所为再生稻、稻桩及湿润地段的李氏禾、双穗雀麦等禾本科杂草。
该虫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我国北纬30度以北地区,任何虫态都不能越冬。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
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
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
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
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3.020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作为水稻生产的重大威胁,对水稻作物造成巨大的损害,影响粮食安全。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卷曲水稻叶片,并在内部取食造成损害,从而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水稻产量。
而水稻螟虫则更倾向于侵害稻叶的叶脉间组织,造成叶片透明化,俗称“白叶”现象,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随着传统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性问题逐渐加重,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害虫管理策略。
水稻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农药控制转移到了包括生物防治、农艺措施、抗性品种培育等综合防治技术的开发。
一、水稻稻纵卷叶螟及水稻螟虫的为害特点1、水稻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特点水稻稻纵卷叶螟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特征是幼虫卷食叶片,成虫则为夜行性蛾类,具有较强的活动和繁殖能力。
症状表现为受害初期水稻幼虫挟食叶片表皮,造成叶片表面呈现出银白色斑驳,随后幼虫在叶片中间或下部切割叶片,造成叶片横向卷曲,形成管状。
若严重时,幼虫会挟食多数叶片,导致植株缺乏光合作用面积,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甚至致使植株死亡。
传播途径方面,稻纵卷叶螟以卵的形式在田间进行传播。
雌性成虫多在夜间产卵,将卵产在叶片上,尤其倾向于选择新叶和嫩梢。
卵经过孵化后,幼虫便开始为害作物。
此外,稻纵卷叶螟成虫具有一定迁飞性,能够飞行感染周围的水稻田,导致害虫快速扩散。
危害方面,稻纵卷叶螟幼虫的为害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阻碍植株养分的合成与运转,最终反映在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下降。
卷叶行为使叶片内部湿度增大,为病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进一步增加了植物感染病害的风险。
此外,幼虫在卷叶中排泄物积累,会造成植株受到更多的生理上的压力。
由于稻纵卷叶螟能够进行多代繁殖,一年内可产生多代后代,因此其危害程度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快速提升。
在危害程度上,初期为害通常并不明显,但随着世代更替和幼虫数量增多,后期危害表现显著。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卷叶损害稻株,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稻米季节,特别是稻米生长期间。
蛾的成虫体长约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翅膀前缘呈红褐色,翅膀后缘为白色,整体呈灰褐色。
成虫喜欢在稻田附近的杂草、草丛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一旦春天来临,它们就会飞到稻田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钻进稻叶中卷成卷叶捕食。
这种卷叶行为导致稻叶受损,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在重度受害的情况下,稻株会出现倒伏和减产。
幼虫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后,会结茧成蛹,然后在茧中度过静止期。
大约10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文化防治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首先要选择优质耐病虫的稻种进行种植,以增加稻株的抵抗力。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也有助于稻株的健康生长,减少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一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蚂蚁、蛞蝓和天牛等,可以有效地吞食稻纵卷叶螟幼虫。
寄生蜂也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会寄生在螟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注意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稻田的稻米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
采取综合管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提高稻米产量。
栽培育种ZAIPEIYUZHONG种植管理 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及防治技术兰桂香(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农业服务中心,福建连江 350504)摘 要 近年来,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不断加重,严重制约水稻增产增收,必须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控制其危害。
基于此,从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危害、发生的原因、田间管理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控制其危害,旨在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关键词 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水稻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卷叶虫,是为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
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1 800 hm2,约占县粮食面积的15%,粮食总产量的12%,是连江县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水稻稻纵卷叶螟频发,成为该区域的主要害虫之一[1]。
稻纵卷叶螟发生时,幼虫将水稻叶的两边纵卷结苞,并取食叶肉及上表皮,危害严重的田块呈现一片枯白,影响光合作用,使结实率、千粒重下降,每667 m2减产6%~10%,严重的达30%。
笔者经过长期基层调查研究认为由以下原因引起:(1)台风过境,雨水频繁,雾多露重;(2)作物种植结构复杂:(3)外来虫源迁入量大;(4)栽培管理不当等。
由于近几年该虫发生危害不断加重,严重制约当地水稻增产增收,必须进行综合防治,才能控制其危害。
现将该虫在本地的发生与危害、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生与危害稻纵卷叶螟在该区域1 a发生7代(按全国统一划分,本地划分6代),世代重叠严重。
在暖冬年份,有少数的蛹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但主要虫源还是外来迁入。
每年春天,成虫随季风自南方远距离迁飞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初始虫源。
各代发生危害时间大致为:第1代在4月15日以前,第2代在4月16日至5月20日,第3代在5月21日至6月20日,第4代在6月21日至7月20日,第5代在7月21日至8月20日,第6代在8月21日至9月20日,第7代在9月21日至10月20日。
2013年第3期2012年11月,杜邦先锋公司携手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全国16个省市的农业专家讲解了单核苷酸多态性(英文缩称S NP )农业标记技术。
该中心主任邓光联表示,S NP 标记法将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解决途径,对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及种子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S NP 标记法是由美国学者nder 于1996年提出的第三代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标记,其主要技术优势包括更为精确的种子DNA 样本分级鉴别、提供杂交亲本的基因档案、较低的数据丢失、评分的自动化、仪器设备成本低且易于维护等。
目前,国内使用40个S S R(简单重复序列)位点进行玉米品种鉴定,通过使用S NP 标记品种鉴定技术,16个S NP 位点即可对248个玉米自交系的配对进行鉴定。
与玉米“S S R 指纹”的技术相比,S NP 标记法无需耗费更多的资源建立庞大的数据库。
此外,S NP 技术还具有时间短、标记量少、检测结果稳定、效率更高等特性。
杜邦先锋高级企业事务总监沈碧君表示,先锋公司已于2004年实现了S NP 标记技术的产业化,将与中国开展多项合作,通过建立强有力的知识产权系统、全面的检测手段及熟练的操作流程规范为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康智灵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单核苷酸多肽性农业标记技术(续第2期第20页)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常发性水稻害虫,各稻区均有分布,尤以华南、长江中下游稻区受害最为严重。
形态特征成虫(见第21页图1)长7~9毫米,淡黄褐色。
前翅、后翅有2条褐色横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前翅两线间有1条短线。
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卵长约l 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见第21页图2)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