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84.51 KB
- 文档页数:11
部分授课老师简介1.谢春涛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史教研室主任。
10余年来共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或与人共同主编4部,合著或参与编写的有10余部,发表论文约50篇。
此外还与人共同主编丛书2套:《当代中国国是反思丛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丛书》。
2.王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台湾经济及两岸经贸关系研究,同时涉及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等领域。
在国内及港台地区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重要文章300余篇,包括:《台湾政商家族》,《台湾黑社会内幕》,《台湾的“黑金政治》,《民进党政商关系》等3.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员,博导。
1987年以来,一直兼任《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杂志编委,同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编委,《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
专著包括:《穷人的经济学》,《中国流动人口问题》,《鹰和人都吃鸡》,《人口,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等。
1997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聘为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方顾问;2000年被《中国青年》杂志社等单位评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的100名青年人物”。
4.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日本问题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中华日本学会《日本学刊》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环球时报》“清华-环球对话”“清华-环球论坛”专栏特邀主持人等。
主要研究领域:大国关系、中国的国际战略、国家安全理论、国际政治与经济。
5.江瑞平外交学院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东亚和平与发展论坛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世界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
生物学一级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10)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将为国家培养生物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要求所培养的博士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献身精神;具有严谨、谦虚、求实、进取、敬业的学风和创新性思维等科学素养。
掌握坚实广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系统深入地掌握生物学科相关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及实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能上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第二外语;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1. 植物学1)作物分子设计与种质创新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和大豆为材料,通过分子设计和基因工程改造,创制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
2)植物发育的信号转导主要以拟南芥和作物为材料,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
3)植物激素与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以拟南芥和作物为材料,研究植物激素和周围环境如逆境,营养缺陷和干旱等信号互作的分子机理。
2. 动物学1)动物遗传学主要研究动物染色体结构及其演化;动物功能基因的克隆;动物分子系统学及分子进化等。
2)动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动物蛋白质、抗菌肽和酶的纯化、性质、功能、基因克隆、体内表达及调控和重组表达等。
3. 微生物学1)微生物生理生化本研究方向从事微生物的生理、代谢及微生物酶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微生物对纤维素、木素等生物质的降解酶及其生物质的降解机理。
2)资源与环境微生物学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转化、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及清洁生产的微生物技术研究,促进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
3)微生物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本研究方向研究与工农业、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的微生物基因、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与调控机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生物酶的分子改造和代谢途径的改造,进行微生物品种、菌株的改良,构建转基因微生物。
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含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090401一、培养目标博士学位研究生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
因此对博士生的培养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1.思想品德要求在思想政治上,要求博士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挚的协作精神;遵守法纪,品德优良;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在业务上,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和前沿动向;全面掌握现代植物病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技术,能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和掌握寄主-病原物的相互关系、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以及病害控制的理论和技术;对有关的学科发展和生产变革能有较强的适应力,具有组织或独立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科研或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并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能熟练地应用电子计算机及其先进仪器设备;具有独立从事和组织本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小语种外语的学生要求将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3.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无任何传染性疾病。
二、研究方向1.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真菌学是植物病理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真菌分类、真菌生物学、植物病原真菌鉴定等。
重点研究领域有球壳孢目真菌分类、水稻病害、园艺植物病害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总则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特制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二章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条培养目标本培养方案的实施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理念、坚守科学道德;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硕士学位获得者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
第二条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本所目前按“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3个二级学科专业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一)微生物学(071005)微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及系统学,微生物群体遗传与演化,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与生态,微生物生物技术,微生物生化工程,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抗病毒及抗菌药物研究,病毒免疫学等。
(二)遗传学(071007)遗传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分子遗传与育种,微生物发育分化,微生物代谢及调控机制,极端微生物遗传与适应机制,微生物遗传工程,微生物-植物相互作用,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表达系统的改造、优化和利用,微生物基因组学等。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多糖的合成与功能,糖化学与糖生物学,分子酶学,应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极端微生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代谢产物筛选及活性研究,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病原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细胞自噬,微生物药物等。
根据本所战略定位和科研布局,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所在保持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会适时进行调整,并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边缘学科。
植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植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动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动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物理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物理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水生生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水生生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微生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微生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神经生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神经生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遗传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遗传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发育生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发育生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细胞生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细胞生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生物物理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生物物理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生态学培养单位一览表
生态学课程设置一览表
2013年育明教育状元集训营喜报
2013年,一对一学员考研通过率高达95%以上。
2013年,38人夏季集训营20人考上北大,人大,清华,复旦四所名校。
2013年,36天隋Jia lun三跨学生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2013年,育明教育包揽北大金融、行管、新闻、城规等11个专业状元,包揽人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状元,包揽中财会计、金融状元,包揽贸大金融学、会计学、翻译硕士状元,包揽北外法语、翻硕、高翻、汉教状元。
环境科学--培养方案基本信息一、培养目标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环境科学领域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如下:(1)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刻苦钻研,掌握本学科坚实且宽厚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一定的实践经验。
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具备独立主持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3)身心健康。
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4)基本学习年限为五年。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基本要求总学分 3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 须修 5门 10学分学位专业课 须修 6门 18学分专业选修课 须修 4门 10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 须修 1门 2学分三、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一)实践的基本范围或基本形式(包括教学实践、医疗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开发和服务等内容的基本要求、工作量及考核方式)(1)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包括相关专业硕士生的教学实验课或专业理论课的辅助教学工作。
(2)除完成与博士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外,应积极主持科研项目的文献调研、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讨论、研究进展报告等科研工作,鼓励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经费申请等工作。
(二)学术活动的次数、考核方式及基本要求(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各种专题讨论班等内容的要求及考核方式)(1)必须主讲4次由相关课题组参与的学术报告:第二、三学期,每学期分别进行1次文献阅读报告;第三学期末完成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必须进行1次研究进展报告。
(2)必须主讲2次由全系课题组参与的学术报告:第四学期中,必须配合中期考核完成1次研究进展报告,报告内容作为中期考核的依据之一;第六学期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1次研究总结报告。
071005 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博士生的培养应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质量第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具体要求博士学位研究生做到: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微生物学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研究有关微生物的次生代谢途径,探索特定产物的遗传和生理调控机制,探讨其发酵条件和提取工艺,开发微生物发酵新产品。
2、固氮微生物资源与分类重点研究豆科植物根瘤菌的资源与分类。
收集保藏我国各种自然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菌株,采用现代分类技术对其进行性状分析和多相分类研究,从而弄清我国根瘤菌资源的特性和分类地位,完善根瘤菌的分类系统;探讨根瘤菌及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的起源与进化;为生产用菌种进行自然选育和遗传改造。
3、固氮微生物生化主要研究固氮微生物固氮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固氮与放氢的关系,以认识固氮酶的本质。
4、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对象是禾本科植物联合共生的固氮螺菌以及大豆根瘤菌、苜蓿根瘤菌,目的在于构建抗逆、高效固氮的遗传工程菌株,分离与抗铵和耐盐有关的基因,并研究其调控机理。
5、药用及食用真菌从真菌资源中筛选具有高活性的抗病生物活性物质,对其进行生化特性及免疫学特性分析,克隆生物活性物质的基因,为肿瘤、艾滋病及其他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6、真菌遗传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真菌异核体之间的差异,探索真菌的系统发育和遗传机制。
7、微生物降解与环境微生物从多种生态环境中筛选具有高降解力的微生物菌株,研究褐煤等有机物的降解和利用。
关于开设博士生专业课的通知
根据我所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和师资力量,从2007年9月开始,将对所有进入我所攻读博士学位的一年级新生开设“专业课”。
主要以领域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趋势为主要讲授内容,课程设置为每周一次,每次3个学时,设置学分4分,为必修课,其成绩计入博士生专业课总成绩。
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2007年度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为“微生物领域前沿系列讲座”,从2007年9月中下旬开课(具体见开课通知),预计2008年1月中旬结束,共计16周(48个学时)。
其中,授课15周,研讨交流1周,之后为考试阶段。
二、授课要求
授课老师应提前备课,一般应以ppt演示的形式进行授课,并根据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可供下载的该ppt课件(涉密的除外)。
每次课要预留至少40分钟的课堂讨论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采取由学生查阅文献并做报告方式进行授课的,其授课总时间不得低于学生做报告的总时间。
三、听课要求
从2007年9月开始,该课为一年级博士新生(包括硕转博生和博士考生)的必修课。
其他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情况选修。
每次开课前,由班长或学习委员点名确认上课人数。
学生无正当理由不得缺课。
凡缺课达到三次的,取消该生的该门课程成绩。
学生必修在下一个学年重修。
学生请假需征得导师及授课老师的同意,并将填写好的请假条交研究生部备案。
累计请假达到三次,取消该同学的该门课程成绩。
外所学生听课须持相关证件到我所研究生部登记备案。
四、考试和评价
考试方式根据授课老师的要求设定。
学生成绩计算为日常考勤30%,考试成绩60%,研讨交流论文10%。
学生评价结果分优秀(91~100),良好(81~90),及格(60~80),不及格(60分以下)四等。
学生必须取得及格及以上的成绩,方能获得该课程学分。
五、其他
研究生部将在本学期期末组织一次调研,对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授课教师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研结果对本课程进行改进。
微生物所研究生部
2007-8-24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上课登记表(表2)(班长填写)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代课表(表4)(代课老师填写)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授课表(表1)(已确定)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授课表(表1)(已确定)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授课表(表1)(已确定)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授课表(表1)(已确定)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授课表(表1)(授课老师填写)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授课登记表(表5)(随时更新)
微生物所博士生专业课授课登记表(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