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笔记
- 格式:pptx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30
读书笔记10分钟读懂《引爆点》:引发流行的三个法则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引爆点效应”,它指的是:“当一些事情到达爆发的边缘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效应,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譬如:柳絮的纷飞导致民众对城市绿化的建议;权游不如人意的结局造成全网的冷嘲怒骂;华为的危机引起国人对国货的支持和自主研发的深思;……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爆发的那一刻,即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那么,了解“引爆点”又有什么作用呢?英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著作《引爆点(TheTipping Point)》中探讨了“什么会造就流行”,并提出了引发流行的三个法则。
在这本书里,他用这三个法则和一些事例,说明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发现其中的因素;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就可以轻易地推动起一个流行潮。
今天,我们通过4张思维导图和简单讲解,在10分钟内迅速读懂,什么是引爆点的三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一个信息要想流行起来,必然要经过某些特殊人物的社交能力、活力、热情和魅力传播出去,这些特殊人物便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简单来说,传播信息最高效的方式,是让用户自发去传播。
在网络营销迅速发展的现在,这三个身份也是可以合而为一的。
比如最近最火的美妆博主李家琦,不仅精通于各类美妆产品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自身也拥有各种产品的资源渠道可以介绍给用户,同时拥有鲜明的个人风格——金句频出,风趣幽默,带货能力极强,被称为“口号一哥”。
2、附着力因素法则附着力因素主要指信息本身的价值。
如果传播的是跟受众完全没关系或者无法给受众带来价值的信息,那么哪怕传播者再有魅力,也很难引起流行潮。
著名营销学者沈菏生说过:佩奇的火爆启示我们,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富有价值的内容是当前推广产品最为有效的方式。
这种价值可以是实用价值,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然后利用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建立和用户之间的联系,之后向其进行产品推广就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引爆点(Tipping Point)》读书笔记共享
有时候我和会把看的书中精要的部分摘录下来,原文、自己的感受都会记录。
这或许是在这时代可行的办法,因为太多的书可以看,太多的东西需要你记忆。
但我们真正记得的可能并不多。
这本书是我刚看的,推荐人说这书很有启发,我看了也是如此。
所以不独享,发这里了。
从该书的序之类的看,是非常受到一些管理者推荐的图书。
或许你觉得好也可以买本来看看。
毕竟,书现在并没有电影票贵。
美国Malcolm Gladwell,钱清覃爱冬译李翔校
中信出版社。
《引爆点》读书笔记一、提到的相关书籍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决断2秒间》、查理德·克鲁格《烟草的命运》、戴维·哈克特·费希尔《保罗·里维尔骑马夜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约翰·卡西奥普和史学家查理德·莱普森《情绪感染》、《等待戈多》、但丁《地狱篇》、朱迪·哈里斯《抚育的假定》、乔治·米勒《神奇的数字7》、戈登·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戴维·克罗《为什么吸烟》二、读书笔录第一章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第二章联系员、内行、推销员朋友之间的距离比他们拥有的共性更重要。
我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那些做事方式与自己相似的人成为朋友。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在挑选朋友本身。
我们往往和那些生活在同一个小空间的人发生联系。
六部分离法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与其他人之间仅仅有六步之隔。
它的实际意义是,个别一些人与其他所有的人相隔仅几步之遥,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任务与世界联系起来的。
成为一名联系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首要的也最显而易见的标准是:联系员结识的人非常多。
广泛交友是一项技能,某些人能有意识地把它展示出来,而且可以不断完善,这些技能是人们能否广泛交友的关键所在。
(他不是那种过分主动进行社交,让人觉得别有所图的人。
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阅历丰富而且热心的局外人。
他只不过乐于与别人在一起,而且他采取了真诚而有效的方式。
他觉得人们的结识和交往具有无穷的乐趣。
)联系员的特点就是:涉足许多不同的领域,结果就把所有这些领域联系到了一起。
(他们眼里的世界与我们的不同。
他们能发现许多可能性,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在忙于选择自己喜欢的朋友,排除自己看不顺眼的人或住在机场附近的人、或者我们65年都未曾谋面的人。
)格兰诺维特认为,要想了解新工作的有关情况,“微弱关系”总是比牢固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
《引爆点》读书笔记:流量红利过后如何破局?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一、引言由于流量变现成本越来越高,引爆流行所需资源随之提升,意味着在争夺用户心智的江湖里,各路大侠拼杀得更为激烈。
除了现有模式之外,借用流行理论有助于开发新思路,聚焦关键要素。
事实上,看似突如其来的流行大潮背后,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著的《引爆点》,是一本谈论怎样让产品发起流行潮的专门性著作,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基本概念(一)流行理论1、分类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包括三部分: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
2、概念解析(1)个别人物法则流行潮的引发离不开三类人群: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简单来说,内行是数据库,为大家提供信息; 联系员是社会黏合剂,向外传播信息; 推销员说服别人相信某一种信息或观念。
(2)附着力因素法则这条法则讲的是流行事物本身所应具备的要素,它应该具备能让人过目不忘或者至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附着力,比如iPod漂亮的外形和一般随身听无法比拟的容量。
其中,信息的附着力指的是只要在信息的措辞和表达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就能在其影响力上收到显著的效果。
(3)环境威力法则该法则的意思是发起流行的环境极端重要,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想象的更为强烈。
注意,不是重要或者很重要,而是极端重要,甚至外部环境的一个微小变化,都能决定它流行或者不流行。
(二)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潮,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特有的社交天赋,因此,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三种要素缺一不可。
1、联系员这些把我们引入社交圈子,让我们在生活中非常依赖的人,就是“联系员”,他们具有把全世界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天赋。
根据“六步分离法则”(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即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学习笔记150法则:当一个组织的规模超过150人时,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就开始存在问题;在小团队中,大家彼此都认识,来自同伴的压力远比上司的概念更有威力,这威力甚至能大出许多许多倍;彼此认识的含义:你不仅仅是知道某人,而且你熟悉他,因而了解他的技术、能力和为人,也就是了解他喜欢什么,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擅长做什么,而不是说他是不是个好人;时尚:古老的中国文人留长长的指甲为不事劳作的象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凯恩斯的调控,哈耶克的自发生成秩序,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打哈欠是一种具有惊人感染力的行为,打哈欠也具有情绪上的传染效力;只需要50个步骤,他就从一张平面的纸叠到能抵达太阳的高度;引爆点是质变来临前的关键一点,就像沸点和临界点;引爆点所涉及的三条法则,即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环境威力法则;在社会流行潮中,内行们就是数据库,他们为大家提供信息,联系员是社会粘合剂,他们四处传播信息;个别人物法则关注的是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关键人物,附着力因素法则认为要想发起流行潮,传播的信息必须令人难以忘怀;如果不去尝试,你永远不会成功;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物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广泛交友是一项技能;他没有把与人交往作为自己的商务策略,他在这方面也并没有做得过分积极,他不是那种过分主动进行社交,让人觉得他别有所图的人;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阅历丰富而且热心的局外人,而且他采取了真诚而有效的方式,他觉得与人们相识和交往具有无穷的乐趣;他在讲述事情经过时,语气中带着温和与自嘲;他总是与朋友们保持联系;他在电脑上记录了1600个人名和地址,在每个人名旁边都详细记录了当时他遇见此人的情况。
他能看到你身上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甚至是你本人都没有发现的。
对于联系员来说,他们之所以能跨入许多不同的领域,是因为他们的天性在发挥作用,这种天性集好奇心、自信心、社交能力和活力于一身。
引爆点读书笔记引爆点读书笔记篇一:《引爆点》读后感销售培训第五讲读后感大学时代曾读过《引爆点》这本书,观看过本次培训的视频后,关于书中的道理,我又有了更深一步的启发。
我想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流行”这件事情。
我们这样去定义流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很多人做着同样或类似的事情。
那么我想,除非是一些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本能,如吃饭、睡觉,其他的事情,大概都不会是同一个灵感同时降临到很多人的脑袋。
所以,流行是个过程,时间为轴,终点是宏伟的场面,起点往往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观念,而在这段时间轴上,这个小小的观念经历了最初的缓慢复制,到达一个临界状态,突然开始呈几何级的复制,最终到达宏伟。
这个临界状态,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引爆点。
而从这个观念的产生,以至达到引爆点的这段过程,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引爆点》告诉我们,完成这一过程,有三个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个别人物,附着力,环境威力。
人物是观念的载体,传播行为发生在人与人之间。
怎样的人能让观念传播的更快呢,第一,交际圈广,朋友圈比较大的人,这类人就是联系员,依靠联系员去传播,好处是受众面较广;第二,对观念领悟的比较透彻,很懂而且很愿意去分享表达的人,这类人就是内行,内行传播的信息,往往就很容易让人信服,因为分享是内行天生的乐趣,内行乐于去让信息生动的传递;第三,具有超强说服能力的人,这类人就是推销员,推销员与内行不同之处是他们更擅长用技巧和暗示去让人们接受观点。
除了传播上的帮助,观念本身的附着能力也是实现流行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附着能力呢,事实上,当我们发出这样的疑问时,可能就偏离正轨了。
我们的直觉通常认为信息质量决定受众接收信息的多少,所以会不自觉的去增加信息内容,提高信息密度。
然而这个世界的规律或许恰恰相反,信息附着能力的大小不在于信息质量的高低,而在于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样性。
所以,我们的问题应该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增强信息的附着能力,”我认为,给信息附加简单直接、便于记忆或者新颖有趣的关联标记是增强附着力的有效方法。
《引爆点》读书笔记《<引爆点>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引爆点》这本书,哎呀,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和例子,都让我忍不住一边读一边点头,心里想着:“对对对,就是这么回事儿!”比如说,作者讲到了流行潮的爆发往往是由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的,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引爆点”的力量。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周末,我和朋友约好了去逛街。
我们来到了市中心的一条商业街,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我们逛着逛着,突然看到一家新开的奶茶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我好奇地拉着朋友凑过去,想看看这家奶茶店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只见店门口挂着一个大大的招牌,上面写着“新品上市,限时特惠”。
再看看排队的人们,一个个脸上都充满了期待的神情。
“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一家奶茶店嘛,至于排这么长的队吗?”我嘟囔着。
朋友笑了笑说:“说不定真的很好喝呢,要不我们也排排看?”我本来还有些犹豫,但看着队伍前进的速度还算快,就决定和朋友一起加入排队的大军。
在排队的过程中,我开始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
这家奶茶店的装修很有特色,简约又时尚,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店员们都穿着统一的制服,动作麻利地为顾客制作奶茶,脸上始终带着微笑。
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两个年轻的女孩,她们一边排队一边兴奋地讨论着:“我听说这家店的奶茶用的都是新鲜的水果和优质的茶叶,口感特别好。
”“是啊是啊,我在网上看到好多人推荐,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尝尝了。
”听着她们的对话,我的好奇心更重了。
终于轮到我们了,我点了一杯他们推荐的招牌奶茶。
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瞬间,那种香甜的味道在我的口中散开,水果的清新和茶叶的醇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的是太好喝了!离开奶茶店后,我和朋友继续逛街。
但是一路上,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手里都拿着那家奶茶店的杯子。
“哎呀,这家奶茶店好像真的火了!”朋友说道。
我点了点头:“是啊,就因为我们这一群人排队买了,后面看到的人就也想来试试,这传播速度也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