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共14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484.60 KB
- 文档页数:2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二、教学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
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三、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去了总统职务。
此后没过多久,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正式解体。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2.讲授新课(1)合作探究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师讲述东欧范围,并让学生观察PPT上东欧范围。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出示任务:任务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经互会”的建立;●全方位内部改造;●中苏互助;师展示经互会旗图片,斯大林图片、斯大林与毛泽东图片。
并注释。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出示任务:任务三【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
生: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
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
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挫折原因,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理解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为案例,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史料:关于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发展与挫折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發展与挫折。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8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曲折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影响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地图、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旗,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介绍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东欧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
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分析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改革的重要性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课件、资料,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苏联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苏联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18课,主题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材主要介绍了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挫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在苏联、中国、越南和古巴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2.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家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社会主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