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2
- 格式:ppt
- 大小:742.00 KB
- 文档页数:12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学习目标:①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②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②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互动。
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三句话。
(课件)第一句话送自己,请你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很棒。
”第二句话送同学,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说:“你真的很棒。
”第三句话送给老师,请你转过去面向他们说:“老师,您真的真的很棒。
”师:老师送给你微笑和掌声,你们看到、听到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光荣、温暖、自信……师:看,老师温暖的笑容,鼓励的掌声使你感到高兴、快乐,内心充满了自信。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位老妇人的帮助、鼓励下,重拾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唯一的听众》。
一、回忆课文内容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
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一个小伙子在老妇人的鼓励下,由音乐白痴转变为一个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的事。
师:你的语言简洁,又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得很好。
(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手,“耳聋”的老妇人)二、品读课文1.第一自然段。
师:文中谁说“我”是音乐白痴?生1:父亲和妹妹。
师:父亲和妹妹还怎么评价?生1:“我”拉小提琴好像在锯桌腿。
师:你们想,这样的评价怎么样?生:“我”觉得像刀一样,很伤人心。
生2:”我”觉得像一盆凉水,一泼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
师:那么“我”的心情怎样呢?生2:非常的沮丧和灰心。
(板书:沮丧)师:沮丧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
《唯一的听众》语文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主题单元“变化”的一篇主体课文。
它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开始拉琴像锯木头,被众人嘲笑。
在一个老音乐家的关怀下,“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坚持天天练琴,迅速成长为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的小提琴家。
上课一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目入手,何为“唯一的听众”?继而让学生明白此文是写人的,从而复习写人的应该注意什么?于是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问题:这个唯一的听众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着就让学生边自读,边找答案。
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出示相关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并进行指导朗读。
最后总结写作方法——
语言、神态和心理的描写。
在教学中我也能注意到单元主题“变化”。
引导学生从课文来找到变化。
如刚开始“我”拉得怎样?在老妇人的指导下,最后“我”拉得怎样?刚开始家人听“我”拉琴的态度如何?一段时间后,家人对“我”的态度又是如何?
虽说在教学中自己能注意到的都尽量注意到了,但还是有不足之处。
比如课文留白处很多,理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深入人物内心,但在操作中,由于时间关系这方面就匆匆带过,以致于当“我”知道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后,学生没有办法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课今后能上得更精彩,好好努力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同步练习卷(2)一、填空题1. 看拼音写词语。
2.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yōu3.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yí4.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
qiàn5. 填上恰当的词语。
6. 选词填空。
埋藏珍藏(1)我一直________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2)春天到了,________在地里的种子一个个都探出头来。
7. 选词填空。
亲呢亲切(1)我时常想起老师那________的教导。
(2)她________地依偎在奶奶的怀里。
8. 读下列句子,完成练习。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里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用来说明________。
9. 读下列句子,完成练习。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里用________比喻________,用来说明________。
10. 结合句意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主要有: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C.表示声音的延长。
(1)老人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________(2)看到落叶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孩子们就大喊:蝴蝶飞起来喽﹣﹣!________(3)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________11. 缩写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
________12. 缩写句子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
________13. 阅读欢乐岛。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
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唯一的听众阅读及答案唯一的听众阅读及答案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
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
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大,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1、联系上下文,说说声望的意思: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2、作者说: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的变化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3、作者一直珍藏这个秘密中秘密指什么?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4、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
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D)A. 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 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 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5、为什么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
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
6、为什么作者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呢?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
7、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唯一的听众》阅读题的答案篇一:阅读及答案六年级语文上课内阅读训练六(含答案)一、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
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
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niè)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林子里静极了。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1.“悠”字用音序查字法查 Y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心部。
2.从父亲和妹妹对“我”下的结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答:我体会到作者的小提琴拉得太差了,听到这样的话,作者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3.“我蹑手蹑脚”的原因是怕父亲和妹妹发现“我”还去练琴4.读文中画“”的句子,语段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种感情,请用“”画出来。
5.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写出了作者为找到这样安静的环境练琴而心情兴奋,形象地说明了“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
6.读文中最后一句话,思考:“沮丧”的意思是灰心失望;“锯子”是指:小提琴,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我”难过、失去自信的心理。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
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
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
我拉了起来。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觉、感受、感悟)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
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作者简介落雪,原名:郑振铎,民国时期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作家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
字西谛,书斋用“玄览堂”的名号,有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友荒、宾芬、郭源新等多个笔名,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发起人之一。
生平简介: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学者、翻译家、考古学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
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区乘凉桥),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
还有《猫》。
《燕子》一文已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组。
《别了,我爱着的中国》已被选入五年级教材(18课)。
《唯一的听众》已以他的笔名“落雪”选入五年级教材(第三单元)。
《猫》一文已编入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材(人教版第26课)个人履历:青年时期郑振铎的祖籍是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