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7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演进梳理过去60年城乡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客观认识当前城乡关系以及下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客观地说,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是针对当时国内外环境采取的应对措施的一种反映。
1、城乡融通阶段(1949-1957)伴随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城镇化水平从10.64%提高到15.39%。
当时执行的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总体上是成功的。
这一时期,城镇化呈现出城乡同开,流而不滞的良性循环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大农村促小城市阶段(1958-1978)这个阶段,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以农产品剪刀差为工业积累资金,同时压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为工业发展解决资金。
城市发展出现反复,三年大跃进期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严重失控,城镇化水平从15.39%猛增到19.75%,这不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承受的。
大跃进以后进入困难时期和调整阶段,2500万城镇人口被动员回乡,城镇化水平从19.75%降到17.98%。
在调整中逐渐形成起来的户口管制、限制人口流动、取消城市规划等政策措施影响深远。
城镇化水平多年徘徊在17%上下。
3、农村与城市顺次改革,同步发展阶段(1978-1991)这个时期,基本上是通过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束缚多年的城乡生产力,城乡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发展。
这个时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开始启动,人员、资金交流逐步扩大,大量城市和建制镇开始涌现。
这个时期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0.7个的数度发展。
4、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差别逐渐加剧(1992-2009)上世纪五上世纪五上世纪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将"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政策长期化、制度化,强化了业已存在的城乡分立的政策,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产生的制度性。
且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延续了倾向工业和城市的政策的政策,加上市场化对弱质农业的不公正转移,使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差距不小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