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衣食住行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爷爷奶奶儿时衣食住行的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爷爷奶奶的童年》。
爷爷奶奶经常给我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三代人的变迁史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开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浙江东南沿海依山傍海的一座城市叫温岭市。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开展,她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而这座城市的变迁也牵连着我们家族的变化,由我们三代人的变迁史来看改革开放。
关键词:家庭、改革开放、历史、变迁四十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开始了气势恢宏的伟大变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带着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的奋斗历程。
中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开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①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改革开放以来,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开展,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全省三个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之一。
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岭特色的开展路子,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泼、民资丰厚等鲜明的区域经济开展特色②。
温岭得风气之先,兼山海之利,艰苦创业,勇于超越,创造了科学经济社会开展的奇迹,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创业长卷。
我的爷爷和母亲还有我作为温岭这座海滨城市自改革以来变迁的见证者,以亲身经历来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家族的影响及变迁。
在爷爷这一代的老年人中,是见证了中国命运的转折的一代人,他们经历过①引用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10.01②引用自 ?温岭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 第2页叶学政 2007年了黑暗的文革时期,也盼来了来之不易的光明。
三代人衣食住行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闲暇时我总愿意回想起家中的往事,把爷爷、父亲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衣——单一多变品牌爷爷的年代,一年只能穿上一件新衣服。
衣服大都是自家纺织的粗棉布,然后自行漂染上色。
冬天做成的棉袄,春秋时掏出棉花改成单衣,夏天再改成短袖,一年四季一身衣服。
老大穿完传老二,再传给老三……直到破的不能再穿也舍不得扔掉,拆洗以后用来打袼褙做布鞋。
父亲的年代,穿衣颜色不但打破了以蓝、灰、黑、白为主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还出现了“化纤”、“”、“的确凉”等比普通棉布要贵几倍的衣料。
不过还是要受凭票供应的限制,每年每人只发几尺,所以衣服上打补丁也是常有的事儿。
而今,我家的衣柜里,大大小小,高中低档,春夏秋冬,各式衣服不下百件,衣柜快要装不下了。
我在选购衣服时,不仅对衣服的款式、面料、颜色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还追求品牌,通过着装体现自身的个性和修养。
食——挨饿吃饱健康爷爷常说,他们这辈人是挨饿过来的。
爷爷经历了“”和,在粮食紧缺最严重的时候,用玉米叶和玉米瓤制作淀粉来代替粮食,到山上挖野菜、撸钱儿,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稀糊糊对付填饱肚子,很多人因此出现了全身浮肿现象。
等到父亲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体,虽然不挨饿了,但也就达到将就能吃饱的程度。
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是“够不够、三百六”,说的是生产队打下来的粮食按人头分,在人均一年口粮达不到360斤的情况下,由国家下拨,保证人均口粮达到360斤。
而到了我这一代,大米白面成了每天的主食,大鱼大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奢望,相反吃饭时有意多吃点粗粮和清淡的蔬菜,讲究荤素搭配合理,还时时牢记专家的忠告“”,生怕患上之类的“”。
住——土房瓦房楼房爷爷始终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小山村,房子的结构是土坯墙,茅草顶。
三代人衣食住行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闲暇时我总愿意回想起家中的往事,把爷爷、父亲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衣——单一多变品牌爷爷的年代,一年只能穿上一件新衣服。
衣服大都是自家纺织的粗棉布,然后自行漂染上色。
冬天做成的棉袄,春秋时掏出棉花改成单衣,夏天再改成短袖,一年四季一身衣服。
老大穿完传老二,再传给老三……直到破的不能再穿也舍不得扔掉,拆洗以后用来打袼褙做布鞋。
父亲的年代,穿衣颜色不但打破了以蓝、灰、黑、白为主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还出现了“化纤”、“”、“的确凉”等比普通棉布要贵几倍的衣料。
不过还是要受凭票供应的限制,每年每人只发几尺,所以衣服上打补丁也是常有的事儿。
而今,我家的衣柜里,大大小小,高中低档,春夏秋冬,各式衣服不下百件,衣柜快要装不下了。
我在选购衣服时,不仅对衣服的款式、面料、颜色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还追求品牌,通过着装体现自身的个性和修养。
食——挨饿吃饱健康爷爷常说,他们这辈人是挨饿过来的。
爷爷经历了“”和,在粮食紧缺最严重的时候,用玉米叶和玉米瓤制作淀粉来代替粮食,到山上挖野菜、撸钱儿,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稀糊糊对付填饱肚子,很多人因此出现了全身浮肿现象。
等到父亲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体,虽然不挨饿了,但也就达到将就能吃饱的程度。
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是“够不够、三百六”,说的是生产队打下来的粮食按人头分,在人均一年口粮达不到360斤的情况下,由国家下拨,保证人均口粮达到360斤。
而到了我这一代,大米白面成了每天的主食,大鱼大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奢望,相反吃饭时有意多吃点粗粮和清淡的蔬菜,讲究荤素搭配合理,还时时牢记专家的忠告“”,生怕患上之类的“”。
住——土房瓦房楼房爷爷始终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小山村,房子的结构是土坯墙,茅草顶。
夏天赶上连雨天,外面唏哩哗啦下大雨,屋里滴滴答答下小雨,只好把锅碗瓢盆派上用场。
五年级作文写人:三代人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走”的战略部署。
从此,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充裕、城市的变迁、精神的充实,祖国的科技迅速发展。
外婆跟我说,以前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而且那个月用完了就没有了,每天早上就去排队,排了很长时间,结果东西都卖完了。
还有那个时候读书都交不起学费,只好每天在家里帮父母干活。
爸爸跟我说,以前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吃肉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而且每个人最多吃得到两块就不错了,因为客人都很多,都要留给客人吃。
住的都是木板房,又矮又小。
而且奶奶生了九个孩子,根本养活不,穿衣服的时候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再给下一个穿••••••爸爸还说,他每天放学都要去山上砍,柴,晚上回家还要帮着做饭。
而我,却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从小是被亲人呵护着的。
曾经低矮的木板房拆了,建造成了高大宽敞的楼房,里面和外面都焕然一新,光滑的地板、洁净的墙面、明亮的光线;原来的黑白电视都换成了20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家家户户
都有电脑、空调,夏天可以呆在凉爽的空调房里玩电脑,真正地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境界了。
还有,外婆每天吃完晚饭后都去公园和其他老人一起跳舞、散步,可真惬意啊。
亲爱的祖国,愿您永远飞黄腾达,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代人衣食住行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闲暇时我总愿意回想起家中的往事,把爷爷、父亲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衣——单一多变品牌爷爷的年代,一年只能穿上一件新衣服。
衣服大都是自家纺织的粗棉布,然后自行漂染上色。
冬天做成的棉袄,春秋时掏出棉花改成单衣,夏天再改成短袖,一年四季一身衣服。
老大穿完传老二,再传给老三……直到破的不能再穿也舍不得扔掉,拆洗以后用来打袼褙做布鞋。
父亲的年代,穿衣颜色不但打破了以蓝、灰、黑、白为主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还出现了“化纤”、“”、“的确凉”等比普通棉布要贵几倍的衣料。
不过还是要受凭票供应的限制,每年每人只发几尺,所以衣服上打补丁也是常有的事儿。
而今,我家的衣柜里,大大小小,高中低档,春夏秋冬,各式衣服不下百件,衣柜快要装不下了。
我在选购衣服时,不仅对衣服的款式、面料、颜色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还追求品牌,通过着装体现自身的个性和修养。
食——挨饿吃饱健康爷爷常说,他们这辈人是挨饿过来的。
爷爷经历了“”和,在粮食紧缺最严重的时候,用玉米叶和玉米瓤制作淀粉来代替粮食,到山上挖野菜、撸钱儿,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稀糊糊对付填饱肚子,很多人因此出现了全身浮肿现象。
等到父亲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体,虽然不挨饿了,但也就达到将就能吃饱的程度。
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是“够不够、三百六”,说的是生产队打下来的粮食按人头分,在人均一年口粮达不到360斤的情况下,由国家下拨,保证人均口粮达到360斤。
而到了我这一代,大米白面成了每天的主食,大鱼大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奢望,相反吃饭时有意多吃点粗粮和清淡的蔬菜,讲究荤素搭配合理,还时时牢记专家的忠告“”,生怕患上之类的“”。
住——土房瓦房楼房爷爷始终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小山村,房子的结构是土坯墙,茅草顶。
夏天赶上连雨天,外面唏哩哗啦下大雨,屋里滴滴答答下小雨,只好把锅碗瓢盆派上用场。
三代人之间的生活变化
常熟市谢桥小学六(4)班陈朱锋
指导:黄惠娟电话
邮箱
邮编
1978年,一次伟大的会议,打开祖国开放的新局面。
从此,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变迁,衣食住行的改善,祖国科技的突飞猛进。
爷爷奶奶亲身体验过。
奶奶说,以前买东西都有票,买米有米票,买肉有肉票,买肥皂有肥皂票……以前,我爷爷去买肉,都带了一个篮子,一块八五砖去。
如果运气好,可能买好肉,如果运气不好就买到不好的肉,如果今天运气最不好,排了很长的队,可到你时,一点肉都没有了,而且以前上学没有书包,只用报纸一卷就上学去了。
爸爸妈妈说,三十年前家里穷,逢年过节,一盘肉要端上端下半
个多月,自己人是一口都不能够吃的,只有客人来了才可可以动。
住的都是矮平房,又阴又湿,四个墙上的窗都是坏的。
如果一家人生了三个孩子,就是老大穿新衣服,老二穿补衣服,老三穿破衣服了。
而到我这一代,已是春风拂大地,秋雨洗尘埃了。
低矮的平房拆了,造了宽敞的楼房,里里外外装修一新;原有的黑白电视换成了液晶电视;桌上有鸡鸭鱼肉已是家常便饭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人可以足不出户,便可知国家大事奥运会上,健儿们摘金夺银,位居金牌榜首,创下了历史纪录;航天英雄翟志刚完成了太空行走,是祖国的一项骄傲。
祖国,我心中的祖国像巨人一样将永远屹立东方。
祖孙三代的童年生活爷爷奶奶告诉我,他们出生于五十年代早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十分贫穷,生活还是非常艰难的。
爷爷八岁时赶上大跃进,成立了人民公社,集体大食堂.衣:因为穷一年四季穿一身衣,夏天是单褂子,秋天加一层薄薄的里子就是夹衣,冬天再絮上棉花就是棉衣了。
衣服从老大身上一级一级往下传,到了老末身上,基本就是补丁拼出来的了。
食:爷爷奶奶记忆最深刻的是“稀粥”,说是粥其实比水稠不了多少,能照出人影,但是相对于很多吃不饱的穷人来讲,这就是珍贵的美味,太幸福了。
住:一家子老老小小十几口人,挤在二十平米的小平房。
冬天特别的冷,肚里没食,身上没衣,家里没火,能不冷吗?行:不论到哪儿,多远多近都是步行,哪有那么多现代交通工具,也没钱雇马车。
有时候探亲访友,从乡下到临海就要足足走上8多个小时,从天明到夜晚。
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大家正在齐心协力积极建设新中国。
那个时候有生产队,组织大家种地、进行集体劳动,按劳取酬平均分配。
衣:一年四季总算有几件像样的打扮了。
不过,老大穿新老二穿旧的老传统,还是没有改变。
那时他们就盼过年,因为能添几件新衣裳。
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大人们跟着生产队集体劳作,孩子们可以享受纯天然“绿色食物”。
蔬菜的品种非常多,生产队会集体分发,摊放在院子里,孩子们欢天喜地等着抱走自家的那一份。
住:孩子少了,住房也不像以前那么拥挤了。
冬天围个火炕,烧煤取暖。
行:自行车开始普及了,已经成为“有钱人”家里的必备大件之一。
我2000后的童年生活,社会飞速前进,科技迅猛发展,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
一般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上,家长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
衣:只要有一定经济条件,哪个孩子不是打扮的漂漂亮亮?女孩子像公主,男孩子像王子。
各式各样的衣服,喜欢就统统买回家,我自己还有个衣橱呢。
食:鸡鸭鱼肉,水果蔬菜,应有尽有。
零食也是层出不穷,薯条,虾片,果冻。
但是,孩子还会挑食。
住:孩子们有自己的床、自己的房,独立宽敞的“自由空间”。
对比三代人衣食住行所引出的思考谈起生活,我们首先就会想到衣食住行这四大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行为。
不同的年代,自然有所不同。
下面,就让我谈谈三代人的不同之处。
首先就是老一辈们。
毫无疑问,他们做出的贡献和抉择无不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能生活的幸福,我们必须感谢他们。
那时,他们的衣服是粗布做的,上面打满补丁。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准确反映了当时人们穿衣的节省和单调。
那时的人们似乎没听说过“款式”这个词,人人都穿一样的衣服。
再说食。
那时,人们最渴望的就是“吃饱”。
那时,人们的主食是粗粮、野菜。
即使是这样,也常常吃不饱。
干旱,干旱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人们的脑海。
那时,一碗清汤面,就是他们心中的美餐。
住,更是简陋之极。
家,就是有土块堆砌的屋子。
下雨时,“天上大下,屋里小下”,“躺在炕上都能看星星”,这都是老一辈们最真实的心声。
炕更是简陋:土泥垒炕,便是大床。
一家子五六口挤在一起。
没有褥子,只有芦苇编的席。
盖的被子都不够,哪还来的褥子?行,靠的就是两条腿。
不管路多长,也得徒步走。
脚磨泡,忍;腿累了,也得忍。
即使是高级干部,也不过是骑自行车。
正因为有了艰苦的写照,才更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之后,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那一辈。
那时的生活,终于有所改善。
衣服,还是单调,陈旧。
因为节省,所以都穿着自己的父辈及兄长所穿过的衣服。
那时,单调仍是服饰的代名词。
绿军装,工作服,就是大众的衣服。
食物,终于有所改善。
那时,人们终于有了好的主食,能吃上面条,米饭。
但还是很少,仍以粗粮为主。
白糖、肉类更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玉米面、窝头是人们的主食品。
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梦幻般的糖。
住的房子都是些平房,一间屋子只有一张床,做饭、洗漱都要出去,十分不便。
晚上大家挤在一起。
虽然不会冷,但也很难受。
出门终于有了自行车,也有了汽车。
但汽车很少,想到车站还得走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但已有了改变的迹象。
老一辈们的生活是如此艰苦,令人难以想象。
到了我们这一代,生活大大不同。
自己祖父辈、父辈、自己三代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的变化写作思路:首先写出祖孙三代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其次升华呈祖国的变化,最后写感悟。
我们的衣食住行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一辈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首先,就衣服的选择来说,以前选择衣服的类型就是为了蔽体,为了暖和,我们现在选择的衣服主要是选择牌子,选择款式,款式比舒适度重要。
其次,食物方面,以前吃的比较差,追求吃饱而不是吃好,现在食物各种各样,想吃什么都能够买到,追求新鲜,追求口味独特。
紧接着就是住,以前房子还没有现在这么贵,现在的房子贵得离谱。
最后就是行,以前,自行车就是比较普遍的交通工具,现在出行主要靠地铁,而且速度很快。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细细算来,饱经沧桑的共和国也走过了七十个年头。
这七十年来,共和国有发展,也有停滞,有固化,也有变革。
一路风雨走来,共和国已然是时代的弄潮儿,让世界为中国而瞩目。
时至今日,我们已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沟通亚欧两地,全球人民共享开放福祉。
蛟龙下五洋,墨子探星空,高铁已成为世界名片,中国这条巨龙已然腾飞,向世界发出他的声音。
生活富裕了,吃穿住行都有了很大改善。
思想变得开放了,思想多元化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无论什么制度,无论哪个执政党,只有大力发展经济,用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生活才会变得富裕,变得幸福,变得方便。
所以,永远相信科学,相信知识,努力学习,奉献社会。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阳光下,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在快乐地生活着。
我们的国家,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无论是军事、科学还是各个方面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层面,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们国家有力量,有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让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其实就是对国家的一种希望,一种对国家的感激。
生长在这个国家,生活在这个时代,感觉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爸爸妈妈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衣食住行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爸爸妈妈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衣食住行作文篇1今天是星期六,晚上爸爸、妈妈说要到街上去逛逛,我只好同意了。
我们出发了。
我们走出公寓大门,向红联步行街走去。
我们刚到步行街,妈妈看见一家服装店,便想进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衣服好买。
妈妈便走了进去。
而我不想看衣服,一会儿照照镜子,一会儿翻翻设计书,还跑到更衣室里去看了看。
服装店的阿姨说我真会动。
妈妈和服装店的阿姨又聊了一会,便离开服装店继续逛街了。
我们走着走着,突然我看见了几个熟悉的大字“释小龙”,咦?释小龙也开店?我便问妈妈:“妈妈,释小龙怎么也开店啊?”妈妈回答:“说这个是借释小龙之名开的店。
”“我们到里面看一下好吗?”“好啊!”于是我一下子冲进了店里,店里有一种浓浓的气味,我也不知是什么气味。
但我不管气味浓不浓,看了一下店里的东西,有鞋子、帽子、休闲服、书包。
但由于其为实在是太浓我一下子冲出了店。
妈妈说:“国庆节再来买,好吗?”我说:“好!”说罢,便离开了“释小龙”店。
我们口有点渴了,看见旁边有一家便利店,便走过去问:“有饮料吗?”“有。
”“来三瓶酷尔。
”“好。
”“请问多少钱?”“7元5角。
”我叫妈妈付好钱,拿上三瓶饮料继续逛街。
我们拿着饮料边走边喝,看到一家店叫“花花公子”。
我刚在想这店为什么叫“花花公子”。
妈妈就拐了进去,妈妈想帮我买双鞋,但钱袋太少,买不起。
然后妈妈和店主聊了起来,我好像在哪见过这位阿姨,但一时想不起,由于好久没来走,才走了一个小时,脚就开始酸了。
我一直干扰妈妈要她快点回家。
妈妈拿我没辙,只好带我回家了。
爸爸妈妈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衣食住行作文篇2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里总会发生许许多多的故事,我家也不例外,这次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叫“煎饼大事件”。
有一次,学校举要办一个煎饼大义卖活动,让我们在家自己煎好煎饼,然后再拿到学校进行义卖。
我一想:“糟了!我可不会自己煎煎饼呀,这可怎么办才好呢!”我想了想,只有请爸爸妈妈来帮忙了,爸爸妈妈听了我的请求,爽快地答应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三代人的幸福生活作者:张云飞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0年第14期幸福的往事如一本相册,每一页都记载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一)照片上的她温婉可人,面若桃花。
她是家里几个女孩子中的大姐,长相不俗,聪明伶俐。
上学几乎没怎么努力,可总是班级里的前几名。
一到学校里,她便会坠入由羡慕、爱慕甚至仰慕的目光汇成的海洋里。
但由于家中拮据,她只念到初中毕业便辍学回家。
每每谈及此事,她总要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那双眸子里闪烁着的分明是几分不甘。
她一生中最感到幸福的是她在读书期间的那段传奇——去过北京,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这也是她向我们追述往事时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后来,她做了一名话务员,每日接线,温柔地对着电话那一方的人轻声细语。
而今,这一职业早已成了历史,但那温婉的口气、轻柔的语调已在她的身上定格,像唱歌一样给人以最美的享受。
(二)照片上的她一头短发,散发出一股青春的气息。
那一年她十八岁。
她性格活泼开朗,优异的成绩又使得她有点儿心高气傲。
她狂热地喜爱着席慕蓉的诗,并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敏智”。
一日,她妹妹进房见她瞑目盘膝而坐,好生奇怪,就问道:“你在做什么?”敏智答道:“我在沉思。
”——好一个思考者。
她还是女孩子中少有的“金庸迷”,《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早不知偷偷看了多少遍。
节假日里,她总要和妹妹跑到电影院去看上几场电影,散场后总要拉着妹妹评述一番。
后来,邻居家有了一台黑白电视,大家晚饭后就有了个好去处,她也不例外。
这个夜晚的满足还没有褪去,明晚的希望就已经到来……每当向我说到此处,她的表情就会格外地生动起来。
(三)照片上的她一脸渴望,目光从火车车窗里探向远方,眼睛里面写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和好奇。
好像就是从那时起,她的羊角辫一日日地长长,终于可以合成一束系在脑后,随着她整日蹦跳着。
她赶上了好时代,改革开放,国家安定;她什么都不缺,基本上想要什么都会得到;她有些小聪明,有些爱偷懒,有些爱搞恶作剧。
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缘故,闲暇时我总愿意回想起家中的往事,把爷爷、父亲和我的生活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提醒自己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衣——单一•多变•品牌
爷爷的年代,一年只能穿上一件新衣服。
衣服大都是自家纺织的粗棉布,然后自行漂染上色。
冬天做成的棉袄,春秋时掏出棉花改成单衣,夏天再改成短袖,一年四季一身衣服。
老大穿完传老二,再传给老三……直到破的不能再穿也舍不得扔掉,拆洗以后用来打袼褙做布鞋。
父亲的年代,穿衣颜色不但打破了以蓝、灰、黑、白为主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还出现了“化纤”、“涤卡”、“的确凉”等比普通棉布要贵几倍的衣料。
不过还是要受凭票供应的限制,每年每人只发几尺布票,所以衣服上打补丁也是常有的事儿。
而今,我家的衣柜里,大大小小,高中低档,春夏秋冬,各式衣服不下百件,衣柜快要装不下了。
我在选购衣服时,不仅对衣服的款式、面料、颜色有更多的选择,而且还追求品牌,通过着装体现自身的个性和修养。
食——挨饿•吃饱•健康
爷爷常说,他们这辈人是挨饿过来的。
爷爷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在粮食紧缺最严重的时候,用玉米叶和玉米瓤制作淀粉来代替粮食,到山上挖野菜、撸榆树钱儿,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稀糊糊对付填饱肚子,很多人因此出现了全身浮肿现象。
等到父亲的时候,生产队还没有解体,虽然不挨饿了,但也就达到将就能吃饱的程度。
当时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是“够不够、三百六”,说的是生产队打下来的粮食按人头分,在人均一年口粮达不到360斤的情况下,由国家下拨返销粮,保证人均口粮达到360斤。
而到了我这一代,大米白面成了每天的主食,大鱼大肉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奢望,相反吃饭时有意多吃点粗粮和清淡的蔬菜,讲究荤素搭配合理,还时时牢记专家的忠告“吃出健康来”,生怕患上脂肪肝之类的“富贵病”。
住——土房•瓦房•楼房
爷爷始终居住在自己出生的小山村,房子的结构是土坯墙,茅草顶。
夏天赶上连雨天,外面唏哩哗啦下大雨,屋里滴滴答答下小雨,只好把锅碗瓢盆派上用场。
一旦进入数九隆冬时节,房子的保暖性能和取暖设备很差,屋内成了名副其实的“寒舍”。
父亲走出了小山村,成为乡政府所在地一家乡办企业的职工。
家里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以后,父亲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拿出家里几年攒下的积蓄,把居住多年的土房原地扒倒扶起,建起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因为工作需要,我从乡里调到县城工作。
进城之初就没有买平房的打算,经历了从租房到借房的反复折腾,虽然几次搬家,但是初衷不改。
就这样熬到了第三年,定购的商品楼如期竣工,办理好部分按揭贷款手续后,如愿住进了水电暖功能齐全的楼房。
行——步行•自行车•摩托车
爷爷穿惯了家做布鞋,腿脚一直很好。
他说当年生产队里仅有几挂马车,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没有极特殊情况,个人是没权使用的。
不论外出还是去劳动,全靠两条腿步行,自己家做的布鞋往往是鞋帮还没有破损,鞋底先磨出了窟窿。
那年父亲托人从县城买回自行车时,算得上是一个不小的轰动,虽然自行车不是上数的“飞鸽”、“凤凰”等名牌,但在周围也是为数不
多的,更是家里置办的最值钱物件儿。
每次父亲骑车回家,总有人投来羡慕的眼神,还经常有相处较好的邻居前来借车。
我在乡里参加群众文化工作以后,经常下乡走村入户,自行车还没骑上几年,就买回了一辆“幸福”牌摩托车,手上油门稍一用劲,“突突突”一溜烟似的直奔目的地。
可是自打进城以后,我的心里又有些发痒了,老想把两个轮子换成四个轮子的。
历史的车轮不断提速前行,我家三代人的生活变奏曲,已经溶入到实现小康的主旋律之中,正在奏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