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知识框架
- 格式:doc
- 大小:136.4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外生殖器外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外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
(一)阴阜阴阜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
青春期该皮肤开始长阴毛。
(二)大阴唇大阴唇起自阴阜,止于会阴。
青春期后有色素沉着和阴毛。
大阴唇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当局部受伤时,易发生出血水肿。
(三)小阴唇小阴唇分两叶,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形成阴蒂系带。
小阴唇富含丰富的神经末梢。
(四)阴蒂阴蒂具有勃起性。
阴蒂分为3部分:阴蒂头、阴蒂体、阴蒂脚,其中阴蒂头极敏感。
(五)阴道前庭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形成舟状窝,经产妇分娩后此窝消失。
阴道前庭包含结构: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外口、阴道口及处女膜。
前庭大腺:也称巴氏腺,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腺体在性刺激下,分泌黏液,起润滑作用。
此腺易形成囊肿或脓肿。
阴道口位于尿道口的后方。
二、内生殖器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输卵管及卵巢合称子宫附件。
(一)阴道阴道为性交器官,也是月经血排出和胎儿分娩的通道。
1、位置和形态:阴道前壁比阴道后壁短,前壁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与直肠相邻。
子宫颈与阴道间的圆周状隐窝称为阴道穹隆,其中后穹窿与盆腔最低的子宫直肠陷凹相邻,此处可作为宫外孕引发的盆腔积血穿刺引流的典型位置。
2、阴道黏膜为复层鳞状上皮,其上端1/3发生周期性变化,可作为检测女性卵巢或胎盘功能的采样部位。
阴道壁间富有静脉丛,损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二)子宫子宫是产生月经、孕育胚胎及胎儿的器官。
1、位置和形态: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
成人的子宫重50~7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
子宫组成部位: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
子宫底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
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青春期前为1:2,生育期为2:1,绝经后为1:1。
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的最狭窄部分,称子宫峡部,其上端称为解剖学内口,下端称为组织学内口。
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点归纳:产褥感染原因及护理
产褥感染原因及护理
(一) 概念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变化。
产褥感染又称产褥热。
产褥病率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4次口腔体温,有2次达到或超过38℃者。
产褥病率的主要原因是产褥感染,但也包括其他部位的感染,如泌尿道感染、乳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病因
产褥感染主要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以厌氧菌为主,分自身感染和外来感染2种。
自身感染是指正常孕产妇生殖道或其他部位寄生的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下降、产道损伤后致病;外来感染是指由孕产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造成的感染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
治疗要点
改善全身状况,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感染严重时选用高效抗生素,必要时用加用糖皮质激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护理措施
①保证充分休息,取半卧位,促进恶露排出,使炎症局限,防止感染扩散。
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
③严密观察生命征、神志及全身情况,注意恶露的量、色、气味及伤口情况,子宫复旧情况和会阴伤口情况。
④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会阴垫,保持外阴清洁。
⑤遵医嘱给予敏感、足量、高效的抗生素,高热时物理降温。
⑥做好心理护理,为婴儿提供良好的照顾,提供母婴接触的机会,减少产妇的焦虑。
妇产科护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必背)1.女性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是月经初潮。
青春期是指从月经初潮到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时期。
2.卵巢是妇女性腺器官,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产生卵子和激素。
3.雌激素促进乳腺管的增生,而孕激素则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4.成年妇女的子宫长约7~8cm,重约50g,容积约5ml.5.宫颈宫体相连处称为峡部。
子宫峡部长约lcm。
6.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每块髋骨又有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
7.中骨盆平面横径是指坐骨棘间径,平均值是lOcm。
8.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中卵泡期一般为l0~14天。
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9~10日黄体开始萎缩,黄体期一般为14日。
9.卵巢表面无覆膜.10.正常骨盆的形态是骨盆的入口平面呈横椭圆形,中骨盆平面呈纵椭圆形,出口平面呈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
11.骨盆的两对重要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
12.排卵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之前l4日左右。
13.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的激素作用.14.下丘脑性调节激素主要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生乳素抑制激素,垂体相关的调节激素包括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生成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属于卵巢分泌的激素。
15.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
16.子宫借助于4对韧带以及骨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支托作用,来维持正常的位置.17.圆韧带有维持子宫前倾位的作用。
18.阔韧带维持子宫在盆腔的正中位置。
19.主韧带是固定子宫颈正常位置的重要组织.20.子宫骶骨韧带间接保持子宫于前倾的位置。
21.与女性生殖器官相邻的器官有膀胱、尿道、输尿管、直肠、阑尾.22.受精卵着床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
23.血容量于妊娠6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约增加35%,维持此水平至分娩。
24.卵子从卵巢排出后,正常受精部位在输卵管壶腹部.25.底蜕膜是与囊胚及滋养层接触的蜕膜。
《妇产科护理学》重点知识辅导《妇产科护理学》重点知识辅导2011年11月20日《妇产科护理学》课程辅导第一章绪言发展简史:起源,发展过程,护理模式的变革。
发展趋势:“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心要性,可行性。
内容、学习目的、方法:定义,目的,内容,方法。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妇产科护理学、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
二、问答题:实行“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的必要性?什么是Orem自我护理模式?其核心是什么?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外生殖器: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
内生殖器: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
邻近器官:尿道、膀胱、输尿管、直肠、阑尾。
血管、淋巴及神经:血管、淋巴、神经。
骨盆:组成、分界、类型。
骨盆底:外层、中层、内层、会阴。
第二节女性生殖系统生理月经的临床表现:月经、初潮、周期、经期、经量。
月经周期的调节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生乳素抑制激素(PIH)、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
卵巢的功能:周期性变化、卵巢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
月经的周期性变化:调节激素的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内生殖器、子宫韧带、初潮、黄体。
二、问答题:子宫支持韧带及其作用?雌激素、孕激素的作用?第三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第一节妊娠生理妊娠的定义:受精与着床:受精、受精卵的输送与发育、着床、蜕膜的形成。
胎儿附属物的构成:胎盘、胎膜、脐带、羊水。
胎盘的功能: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出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合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人胎盘生乳素HPL、雌激素和孕激素、酶)。
胎儿发育及生理特点:发育、生理特点。
第二节妊娠期母体变化生理变化:生殖系统、乳房、循环及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其他。
心理社会变化:孕妇常见的心理反应、孕妇的心理调节。
第三节妊娠诊断早期妊娠诊断: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中晚期妊娠诊断: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妇产科名词解释会阴: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妊娠期会阴组织变软,伸展性很大,有利于分娩。
分娩时要注意保护此区,以免造成会阴撕裂。
月经周期:两次月经第一日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
一般为21~35天,平均为28天.妊娠: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
妊娠全过程平均约40周,280天。
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过程。
通常受精发生在排卵后12小时内,整个受精过程约为24小时。
着床:晚期囊胚侵入到子宫内膜的过程,称孕卵植入,也称着床。
早期妊娠:妊娠12周末以前。
中期妊娠:第13~27周末.晚期妊娠:第28周及其后。
胎产式: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心.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胎方位:胎儿先露部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心。
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是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至胎儿胎盘完全娩出为止。
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
从出现间歇5~6分钟的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全。
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约需6~8小时。
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
从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
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不超过1小时。
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
从胎儿娩出后至胎盘胎膜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潜伏期:是指从出现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扩张3CM。
约需8小时,超过16小时称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是指宫口扩张3CM至宫口开全。
约需4小时,超过8小时称活跃期延长。
胎头拨露:胎头于宫缩时露出于阴道口,露出部位不断增大,在宫缩间歇期,胎头又缩回阴道内。
胎头着冠: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宫缩间歇期时胎头不再回缩.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器官出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间。
一般为6周.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产:凡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者。
初级护师考试《妇产科护理学》253个必背知识点1.女性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是月经初潮。
青春期是指从月经初潮到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时期。
2.卵巢是妇女性腺器官,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产生卵子和激素。
3.雌激素促进乳腺管的增生,而孕激素则在已有雌激素影响的基础上,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4.成年妇女的子宫长约7~8cm,重约50g,容积约5ml。
5.宫颈宫体相连处称为峡部。
子宫峡部长约lcm。
6.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每块髋骨又有髂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
7.中骨盆平面横径是指坐骨棘间径,平均值是10cm。
8.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中卵泡期一般为l0~14天。
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9~10日黄体开始萎缩,黄体期一般为14日。
9.卵巢表面无覆膜。
10.正常骨盆的形态是骨盆的入口平面呈横椭圆形,中骨盆平面呈纵椭圆形,出口平面呈两个不同平面的三角形。
11.骨盆的两对重要韧带: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
12.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为胎先露,纵产式有头先露、臀先露、面先露、枕先露等,横产式有肩先露。
13.目前我国围产期的时间规定是孕满28周至出生后7天。
14.一般初孕妇开始自觉胎动的时间是在妊娠的第18周。
15.超声检查最早在5周可见到有节律的胎心搏动和胎动。
16.胎盘在妊娠6周开始,妊娠l2周基本形成。
17.停经是妊娠最早的临床表现,但不是确诊的依据。
18.胎动计数是孕妇自我监护胎儿宫内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监测胎动可判断胎儿在宫内的状态。
19.我国推荐的产前检查应于确诊早孕开始第一次检查,自妊娠20周开始规律产检,妊娠28周前每4周检查一次,妊娠28周后每2周检查一次,妊娠36周起每周检查一次。
巩属高危妊娠者,酌情增加检查次数。
20.胎心听诊应该在胎儿背部稍靠上方听的最清楚。
21.骶耻外径测量的是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距离,正常值为l8~20cm。
妇产科护理学期末复习知识总结1. 阴道前庭包括:前庭球(球海绵体)、前庭大腺(巴氏腺)、尿道口、阴道口及处女膜。
2. 子宫:⑴成人子宫约重50g,长约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积约5ml;⑵成人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是2:1,婴儿期为1:2;⑶子宫峡部的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称为解剖学内口;下端因粘膜组织在此处子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黏膜成为组织学内口。
3. 子宫韧带: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阔韧带(维持子宫正中位);主韧带(又名子宫颈横韧带,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重要组织);宫骶韧带(间接保持子宫前倾)。
4. 卵巢:表层为单层立方上皮即生发上皮,其下为致密纤维组织,称为卵巢白膜。
5. 真骨盆标记:⑴骶骨岬:骨盆内测量重要依据点;⑵坐骨棘:衡量先露部下降程度重要标记;⑶耻骨弓:夹角正常90~100°6. 月经的临床表现:答:月经是性功能成熟的一项标志。
在内分泌周期性调节下,子宫内膜发生了从增生到分泌的反应。
如不发生受精和孕卵着床,内膜则衰萎脱落伴出血,如此周而复始发生的子宫内膜剥脱性出血称为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初潮,初潮年龄一般在11~18岁,多数为13~15岁,可以早至11~12岁。
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每次月经持续天数成为月经期,一般为3~7日。
月经量为30~50ml,每月失血量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
月经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和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等。
月经血暗红色,其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亦有小凝块。
通常月经期无任何不适,但由于盆腔充血,可以引起腰骶部酸胀等不适,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胃肠功能紊乱以及鼻黏膜出血、皮肤痤疮等,但一般并不严重,不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学习。
7. 雌激素与孕激素主要生理功能(非简答题):⑴雌激素: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E2(体内活性最强雌激素)及雌酮E1。
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点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部和外部生殖系统以及相关组织。
骨盆由左右两个髋骨、一个骶骨和一个尾骨组成,骶、尾骨与坐骨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是重要的韧带。
骨盆的作用是保护内脏、承受并传导重力,并在女性中构成骨产道。
骨盆的分界线是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和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以上是假骨盆(大骨盆),以下是真骨盆(小骨盆)。
女性骨盆的类型最常见,男性型、类人猿型和扁平型也存在。
骨盆底分为三层,包括外层的一层筋膜、三对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中层即泌尿生殖膈,内层即盆膈。
会阴是指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和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会阴体厚3~4cm,呈楔状,内层为会阴中心腱。
妊娠时会阴组织变软,分娩时要保护此区,以免造成裂伤。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为外阴,包括从耻骨联合到会阴以及两侧内侧之间的组织。
阴阜是耻骨联合前面的脂肪垫,呈倒置的三角形。
前庭大腺位于大后部,向内侧开口于前庭后方小与膜之间的沟内,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感染时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骨盆的关节有三种,包括耻骨联合、一对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
以上关节均有韧带附着,骶尾关节活动度最大。
骨盆的分界线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和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以上是假骨盆,以下是真骨盆。
测量假骨盆的某些径线可以作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参考。
真骨盆的标记包括骶岬、坐骨棘和耻骨弓。
骨盆的平面包括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和出口平面。
出口平面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前三角形的为骶骨下端,测量横径(坐骨棘间径)为10cm,顶端时耻骨联合下缘,两侧是耻骨联合降支,后三角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两侧是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三角形的共同底边,为9cm。
12、女性的生殖系统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其中后两者被称为子宫附件。
13、是环绕子宫颈周围的组织,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
后穹窿较深,其顶端与子宫直肠陷凹贴接,可进行穿刺或引流。
14、子宫的长宽厚分别为7~8cm、4~5cm、2~3cm,宫腔容积约为5ml。
妇产科护考每章节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妇产科护理》①基本定义:妇产科护理就是照顾怀孕、生产、产后以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等方面的护理工作。
比如,孕妇产前检查时的护理、产房里助产过程中的护理以及产妇产后身体和心理恢复的护理,都是妇产科护理范畴的事儿。
②重要程度:在医学护理学科里可太重要了。
妇产科关乎着女性的健康、新生命的诞生,要是护理不到位,孕妇和宝宝可能出大事儿,而且很多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护理也得靠妇产科护理的知识。
③前置知识:得有基本的解剖学知识,像子宫、卵巢这些器官长啥样、在身体哪儿得知道吧;生理学知识也得有点,女性的月经周期啥样这些;还有病理学基础,知道一些疾病是咋形成的也很必要。
④应用价值:在医院妇产科那是必备技能啊。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孕妇做孕期保健指导、产后访视的时候也得用上。
再比如二胎开放后,很多大龄孕妇面临更多风险,妇产科护理知识就能确保这些孕妇和宝宝安全度过孕期和生产期。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妇产科护理是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并列但又有区别。
妇产科护理自己又分产前护理、产时护理、产后护理、妇科疾病护理这些板块。
②关联知识:和药理学有关,因为产妇生产时、女性患者治疗妇科疾病时都得用药,得知道哪些药能用哪些不能用。
和营养学也有关联,孕妇、产妇营养特别重要,身体营养跟得上恢复得才快,宝宝发育也才好。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重难点还真不少。
就拿产科来说,不同胎位的判断就挺难的。
有时候胎儿体位很复杂,从孕妇肚子的形状和产检的结果去判断可不容易。
- 关键点:理解女性生理周期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是关键。
比如说在顺产过程中,懂得宫缩是怎么回事儿,怎么配合就很重要。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妇产科护理在护考里占了不小的比重。
每个章节都有可能出题。
- 考查方式:选择题会常考一些概念,像妊娠周数和对应的胎儿发育情况;简答题会问在某个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比如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妇产科护理学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重点复习知识1.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
2.大阴唇出血易形成血肿。
3.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输卵管和卵巢合称子宫附件。
4.直肠子宫陷凹也称道格拉斯陷凹,是盆腔位置最低的部位。
5.当盆腔内脏气管出血或积液时,可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或引流。
6.阴道壁由黏膜层、肌层和纤维层组成。
7.阴道黏膜层为复层鳞状上皮。
8.子宫呈倒置的梨形(三角形),前倾前屈位。
9.子宫在非孕时重量为50-70g,容量为5ml,厚2-3㎝、宽4-5㎝、长7-8㎝,峡部长度约为1㎝。
10.子宫在孕期时容量为5000ml,峡部长度约为7-10㎝.口诀:峡1容5大小234578,没有611.子宫体壁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层(子宫内膜层)。
12.子宫体的黏膜层又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
功能层分为致密层和海绵层。
13.宫颈阴道部复层鳞状上皮;子宫颈管黏膜单层高柱状上皮,分泌碱性黏液;子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14.子宫韧带有4对,分别为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宫骶韧带。
15.圆韧带具有维持子宫前倾的作用。
16.阔韧带的作用是维持子宫位于盆腔中央。
17.主韧带有固定宫颈正常位置的作用,若主韧带松弛,则可致子宫脱垂。
18.宫骶韧带向后上牵引宫颈,间接保持子宫前倾位置。
子宫韧带口诀圆韧带,圆韧带,子宫前倾因所在;阔韧带,阔韧带,防止子宫侧向歪;主韧带,主韧带,子宫防脱有依赖;骶韧带,骶韧带,子宫向后使劲拽。
19.输卵管由内向外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
20.间质部是穿行于子宫角内的部分,长约1㎝,管腔最狭窄。
21.峡部是宫腔较狭窄部,长约2~3㎝,是输卵管结扎的部位。
22.壶腹部长约5~8㎝,为正常受精部位。
23.伞部呈漏斗状,长约1~1.5㎝,具有“拾卵”作用。
24.卵巢具有产生与排出卵子,并分泌性激素的功能。
25.卵巢由皮质和髓质组成,表面无腹膜,利于排卵,但也易于卵巢癌扩散。
1、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外生殖系统及其相关组织。
2、骨盆由左右两块髋骨和1块骶骨及1块尾骨组成。
骨与骨之间有三种4个关节:耻骨联合、1对骶髂关节、骶尾关节。
以上关节均有韧带附着,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较为重要,骶尾关节活动度最大。
3、骨盆作用:保护内脏;承受并传导重力;(在女性)构成骨产道。
4、骨盆分界:以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的连线为界,以上为假骨盆(大骨盆),以下为真骨盆(小骨盆)。
测量假骨盆的某些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参考。
真骨盆的标记有:○1骶岬:第一骶椎向前凸出,是骨盆内测量的重要依据点;○2坐骨棘:坐骨结节内上方,坐骨后缘中点突出的部分,可经肛门或阴道检查触到;○3耻骨弓:夹角为耻骨角,正常为90°~100°。
5、骨盆的平面:○1骨盆入口平面:横椭圆形,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线,后方为骶岬,测量前后径,平均正常直径11cm;○2中骨盆平面最狭窄,纵椭圆形,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为骶骨下端,测量横径(坐骨棘间径)10cm;○3出口平面由两个不在同一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前三角形的顶端时耻骨联合下缘,两侧是耻骨联合降支,后三角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两侧是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间径为两三角形的共同底边,9cm。
6、骨盆的类型:女性型最常见、男性型、类人猿型、扁平型。
7、骨盆底分三层:1)外层为一层筋膜(会阴浅筋膜)、三对肌肉(坐骨海绵体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组成。
这层肌肉的肌腱会合于阴道外口与肛门之间,形成中心腱。
2)中层即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一层薄肌肉(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形成。
3)内层即盆膈,由肛提肌及其筋膜组成,每侧肛提肌由耻尾肌、髂尾肌和坐骨肌三部分组成。
8、会阴:又叫会阴体,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会阴体厚3~4cm,呈楔状,内层为会阴中心腱。
孕妇产前检查注意事项
孕妇在怀孕期间如果能够做好产前检查,不仅能够确保自己和胎
儿的健康,也能够为分娩做好充分准备。
以下是孕妇产前检查的注意
事项:
1. 首诊时间:孕早期需要及时进行产前检查,一般在孕6-8周之
间应该到医院进行首诊,确定孕妇的孕周、孕妇的身体状况以及指导
孕妇的日常生活。
2. 分娩准备:孕妇在生产前需要进行产前检查,其中应该包括B
超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等。
孕晚期可以进行宫颈检查,帮助医生判
断分娩的时间。
3. 小心药物:孕妇在怀孕期间应该谨慎使用药物。
如果有疾病需
要用药,应该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使用。
4. 饮食调理: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注意饮食,除了均衡饮食外,
还需要避免食用不新鲜或未做熟的食物,以及冷热不均的食物。
5. 心理指导:孕妇在怀孕期间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如果孕妇有焦虑、抑郁等情况,应该及时咨询医生并接受相应的心理
治疗。
总之,孕妇产前检查是孕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孕妇应该重视产前
检查,并严格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调理,让自己和胎儿都能够
健康顺利地度过孕期和分娩期。
妇产科护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绪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二章妊娠期妇女的护理2.3妊娠诊断1、早期妊娠的临床表现:孕妇自觉乳房轻度胀痛,乳头刺痛,乳房增大,乳头及乳晕着色,出现深褐色的蒙氏结节。
2、确诊早期妊娠常用的方法:妊娠试验金标准:B超检查3、不同妊娠周数的宫底高度及子宫长度:①12周末:耻骨联合上2~3横指。
②16周末:脐耻之间③20周末:脐下1横指④24周末:脐上1横指⑤28周末:脐上3横指⑥32周末:脐与剑突之间⑦36周末:剑突下2横指⑧40周末:脐与剑突之间或略高4、每小时胎动范围:3~5次5、每分钟胎心音:110~160次6、正常胎方位:枕左前、枕右前。
7、胎先露:最先进入母体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
8、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
9、四步触诊法的目的:①了解子宫底高度,分辨子宫底部的胎儿部分。
②分辨胎背及胎儿的四肢位置。
③判断胎先露及先露是否衔接。
④进一步核对胎先露,并确定先露部入盆程度。
10、预产期的计算方法:①公历:月份+9或-3,日期+7②阴历:月份+9或-3,日期+1511、髂嵴间径:25~28cm,髂棘间径:23~26cm,坐骨结节间径8.5~9.5cm,平均9cm。
第三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1、影响分娩的因素:①产力:子宫收缩力(宫缩)、腹肌与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
②产道:骨产道、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软产道。
③胎儿:胎儿大小、胎位、胎儿畸形。
④待产妇的精神和心理因素2、宫缩的三性一作用:①节律性:宫缩开始30s,间歇期5~6min、宫口全开60S,间歇期1~2min.②对称性:两侧的子宫角部。
③极性:子宫底部的收缩力最强、最持久。
④缩复作用:子宫容积逐渐缩小,有利于胎儿的娩出。
3、五条径线:①入口前后径(11㎝)②中骨盆横径,又称坐骨棘间径(10㎝)③出口前后径,又称坐骨结节间径(9㎝)④出口后矢状径(8.5㎝)⑤骶耻间径(18~20㎝)4、分娩机制的步骤:①衔接(入盆)②下降③俯屈④内旋转⑤仰伸⑥复位及外旋转⑦胎肩及胎儿娩出5、临产诊断: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或胎先露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