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基础知识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手工业类型(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3)官营手工业:①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
②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制度)使得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技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技艺失传。
(4)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①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②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③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1)纺织业:①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是麻和葛。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
③汉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中国有“丝国”之称。
④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宋代: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纺织品种类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⑥明清时期: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制瓷业:①商到东汉:是陶向瓷发展的过渡阶段。
②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③魏晋南北朝:出现白瓷。
④唐朝:出现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首创釉下彩绘;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
⑥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都”,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顶峰;中外闻名的珐琅彩也出现了。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手工业的发展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2、手工业技术专著①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主要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②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结构、式样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精致的图样,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③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此外,它还收入了一些外国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不断传入,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变化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之一,手工业生产的进步,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看主要由如下的特点:第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二,官营手工艺、私营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互结合,但长期以来官营手工业居支配地位。
第三,唐宋至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其规模扩大,技术先进,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第四,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的发展具有其落后性;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则将剥削所得的钱财用来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同时,封建统治者还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第五,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变化。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
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落实基础【强化记忆】-——(解题的必备工具)1.官营手工业含义:官营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三大经营形态之一,专门负责官府专用和皇家私用物品的制造。
夏商周时期即出现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也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是朝廷财政的大支出;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工场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工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
2.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含义:民营手工业即由民间私人经营,生产目的是为市场服务,产品主要是民间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以纺织为主,一般为农户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买卖。
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两种经营形态,自给自足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长期存在;民营手工业也有杰出的技艺贡献,而且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出自民营手工业。
3.古代中国的瓷器制瓷历程:早期的瓷器不过是釉陶,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唐代的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
种类:青瓷、白瓷和粉彩瓷;名窑:定窑、钧窑、龙泉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等。
4.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冶金业——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汇总。
一、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采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
农民靠种植和养殖获取生活所需。
2. 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民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犁、耙、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犁。
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 农业生产技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了许多生产技术和方法,如灌溉、耕作制度、农事活动的分工等。
二、手工业经济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 主要手工业:古代中国的主要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
其中,丝绸业是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之一。
3. 工匠和手工业工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由熟练的工匠完成,他们使用的工具有纺车、织机、轮盘等。
三、商业经济1. 商业的发展: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逐渐兴起,商人通过商品交换获取利润,推动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2. 商业中介:为了方便商品的交换,商业中介角色的出现至关重要。
商业中介包括商人、市场和货币等。
3. 著名的商业道路:古代中国有几条重要的商业道路,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这些道路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四、货币与物价1. 货币的出现:中国古代的货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货币是贝壳、铜钱等。
2. 货币的演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贝壳到铜币,再到纸币的演变过程。
纸币的使用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
3. 物价的变动:中国古代物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动较大,如自然灾害、战乱、政府政策等,导致物价的波动。
五、税收和赋役1. 农业赋役制度:在古代中国,政府对农民征收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赋役,以满足政府的需要。
2. 商业税收:商业发展后,政府开始对商人征收税款,如商税、商调等。
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让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险究的能力。
通过历史图片和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结合地图并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历史文献和图片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调查法进行历史的探究和思考。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讲述中国古代手工业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的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
这种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温馨提示1: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在经济性质上仍然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而在把握田庄经济时要注意其自给自足的性质。
例题1: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思路与技巧:官营手工业的产品由政府指定和调拨;私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流入市场;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八大手工业(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
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
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考点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主干梳理】一、三大手工业的发展(一)冶金业1.冶铜业:青铜时代是指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2.冶铁业①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和钢的技术。
②燃料:汉代开始用作燃料冶炼。
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业1.丝织业①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②后:丝织工艺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称号。
④唐代:出现技艺。
2.棉纺织业①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使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③到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业1.制陶业:陶器发明是时代手工业最重要的成就。
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业①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
②南北朝时期:烧制出,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③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⑤元代:开始进入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
二、经营形态的变迁(一)家庭手工业1.特点:与农业相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很少进入市场。
2.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起了一定作用,但妨碍了市场发育。
(二)官营手工业1.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地位。
2.特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到。
(三)私营手工业1.产生: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工、商与士、农并称为“”。
2.发展过程: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变化:以来,私营手工业的商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朝中后期出现关系。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手工业三种经营方式的特点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基础知识梳理----专题一第二节手工业
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1)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________基础之上,其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单元内部,可以基本做到_________。
(2)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__________”的经济形式。
2.田庄手工业
(1)田庄是__________控制下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2)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_________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二、“工官”和“匠户”
1.“工官”制度
(1)产生:从_______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由_____垄断。
由中央机构所属各“______”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_____专用和_____私用的物品。
(2)特点
①手工业产品,除皇帝赏赐外,_____不得使用。
②其经营对_____市场没有明显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③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_____、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④行业之间相互隔绝,_______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_______的,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制度
(1)含义:中国古代从事___________的专业人户,称为“匠户”。
(2)演变
①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_________的制度。
②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_____方式役使。
③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
(3)影响
①统治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
②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___________受到严重的束缚。
三、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___和葛,已出现了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2.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关于祭祀______的内容,还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3.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_____”,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4.汉代:纺织品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纺织技术提高。
丝织品经过_________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_____”。
5.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随着城市和_________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6.宋代:______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
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有众多的雇工,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___________市场。
四、先进的冶金技术
1.冶铜技术
(1)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_____,只是一些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_________。
(2)商代:青铜器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
(3)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_____的象征,代表着_____和秩序,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3)东汉:南阳太守______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4)南北朝:出现了技术先进的_______。
(5)北宋:有了以___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五、陶瓷业的成就
1.制陶业
(1)原始时代,_____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从_____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
渡阶段。
2.制瓷业
(1)新石器时代:瓷器是一种______,即原始青瓷。
(2)东汉:有釉色光亮、质地纯净的青瓷器。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主要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_______和四川大邑的白瓷。
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_________,并将_____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4)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_______窑、浙江龙泉窑、陕西_____窑等都是以产品质量闻名的名窑。
(5)清代:康熙年间,_____瓷器工艺的发明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其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