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格式:pptx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10
考点精析:人物分析
1.考点名称:
人物分析题
2.考点讲解
这一类题型答题的核心是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切忌架空文章来答题,不能远离文本,应以文解文分析人物形象,从正面描写(外面、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借助侧面描写,补充人物性格。
要求学生读懂文章,读懂人物,能够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
3.例题印证及解析
例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是一个严厉,知识渊博,仁慈,古板的人。
【解析】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4.类题答题技巧
①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②结合具体描写方法分析形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一. 教材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9课,本课主要介绍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和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文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描述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另一部分是描述作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通过对比两地的不同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主题和情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童年生活和对他的怀念之情。
2.难点: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深刻的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讲解法: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老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以及相关的辅导资料。
2.投影仪:准备投影仪和投影屏幕,用于展示和讲解。
3.的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怀念过自己的童年生活?”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从而引入文章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本,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详细解析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 段析] 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的乐园”总括下文,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百草园既不是建有亭台轩榭的南国名园,也不是独具山光水色的天然胜境,然而在鲁迅笔下却是那样斑斓多彩。
作者是在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中再现“百草园” 的,一往情深地倾注了童心的热情和梦幻,童心像电光石火一样照亮了百草园! 这是一幅浸润童心的诗画。
“似乎” “确凿”并不矛盾。
“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是对这种断定有些踌躇,这表示对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但有一点是准确无疑的,那就是百萆园里只有些野草。
用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只有几岁的“我”来说,却是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①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段析] 百草园的景物,用成人的眼光看,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有声、有色、有趣,确实是儿童的乐园。
童心,像孔雀抖开的瑰丽彩屏,它赋予了艺术描写多维性和丰富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确凿、轻捷、臃肿、人迹罕至”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3)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不同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法:通过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生活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
视频中,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追逐着彩色的蝴蝶;在小河边捉鱼摸虾,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水花;在果园里采摘着熟透的果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片上,有古老的秋千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有可爱的小狗在阳光下欢快地奔跑,有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下自由飞翔。
2.提问学生:你们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地方呢?有没有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那样充满乐趣的地方呢?3.引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介绍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和词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