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旅游资源赏析(3)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3.3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黄山风景名胜区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
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第三章《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一、名词解释1.审美:2.旅游审美主体:3.旅游审美客体:二、填空题1.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和。
其中,与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
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
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道家崇尚“”,而禅宗则追求“”,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
3.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涵盖范围极广,因而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但其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和三种。
4.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
5.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有美、美、美、美、美、美、美、美。
6.旅游景观观赏根据按观赏状态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根据观赏距离的远近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按观赏者和观赏对象的角度可分为观赏、观赏;按观赏点的高低可分为观景、观景、观景。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2.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3.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
()4.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5.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它给人们的美感。
()6.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活动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7.自然美贵在自然,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
()8.艺术美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形象性。
()9.杭州钱塘江的“钱塘观潮”的最佳观赏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到十八,云南大理“蝴蝶会”在农历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
()10.北京的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时间在每年的秋季,而与气候有关的哈尔滨冰雕却在冬季。
《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学会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的评价,并提高解决各类相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掌握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思维角度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重难点】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旅游发展现状的形成原因【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展示高考考纲依据高考考纲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直击高考展示近年来高考真题中出现的关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的试题,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词,链接知识点。
三、实施梳理依据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了解基础,展示本节课内容的主要知识框架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主要内容一、游览价值1、资源质量2、集群状况3、地域组合状况二、地理位置与交通三、客源市场四、基础设施及地区接待能力五、景区的环境容量四、深化探究一、资源质量案例分析--同时山水组合景观的株洲市大京水库和九寨沟,游览价值差别在哪些方面?1、知识深化理解游览价值---资源质量、知名度、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请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思考这些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教师总结,PPT展示。
2、典题试做[2015·天津文综,12(3),9分]从旅游资源本身的角度,说明参观周邓纪念馆人数众多的原因。
请答出三条。
检查学生的预习答案,审题关键字“旅游资源本身”二、地理位置和交通案例分析---引入资料“201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西湖区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79.1万人次,营业收入5910.37万元。
”和“2015年,世界海拔最高的咸水湖纳木错景区接待游客77.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531万元”,试分析西湖全年游客数量远多于纳木错的原因。
1、知识深化理解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影响游客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交通通达度影响游客出行的时间成本交通方式影响游客心理2、典题试做(2015·课标Ⅱ)分析我国东部地区赴九寨沟、黄龙旅游的游客多数乘飞机抵达的原因。
汝阳西泰山景区开发条件的评价教学目标:1.探讨汝阳西泰山景区的开发条件。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3、激发探究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兴趣;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树立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观念。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暖花开,各地游客又多起来,景区数目也越来越多。
那么,大家是否了解某个地方开发旅游景区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今天我们以汝阳县西泰山景区作为案例,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学生动手,搜集西泰山景区资料。
投影西泰山资料汝阳西泰山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主要河流有汝河的两个支流斜纹河和靳村河。
从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上看,西泰山位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山势有起伏但并不险峻,区域内谷地、林地、平原、山地组合状况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一个健身、养生、休闲的天然好去处。
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西泰山还是炎黄会盟合诸侯之地,有着佛道合流、神农赤鞭打百草、四姐下凡、黄帝大合鬼神等传说,这些人文故事更为西泰山增添了神奇色彩。
西泰山内计有高低峰头九座,拢翠幽谷三道,凝碧溪流三条,天然奇石无数。
这些自然界的奇观,天造地设因势成形,纵横交错,相互协调、相互映衬。
特别是炎黄峰,整个山体酷似"炎黄二帝"石像,是中华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理想圣地。
加上丰厚的植被,动人的传说,组成了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九大景观。
自下而上分别是:古朴自然的泰山民居、鬼斧神工的天然碑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佛道对弈的青冈棋峰,通天彻地的羚羊石窟、炽地燎天的炎黄夕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炎黄二帝”石像,托金耀眼的西峰月辉、水激石穿的洞天飞瀑和号称"北国第一浴"的玉台瑶池。
2002年开始每年4月份举办炎黄文化节暨杜鹃花文化节,“杜鹃花、炎黄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自2010年初着手修建的风情小镇豫西风情浓郁,在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成为一大亮点,高峰期入住率达到100%。
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1.了解中外著名旅游景观的分布及其特点。
2.从地理角度理解分析著名旅游景观的成因及景观特征。
3.学会分析旅游景观特征的方法,正确欣赏著名的旅游景观。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1.概况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1990年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属花岗岩地貌。
2.黄山“四绝”(1)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
(2)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3)云海: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
(4)温泉:终年喷涌,水质明净,可饮可浴。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1.概况(1)大堡礁: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
(2)世界最大的珊瑚礁: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
2.成因(1)海域环境错误!(2)地质环境:地壳缓慢下沉,珊瑚虫骨骼代代堆积。
(3)游览方式错误!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错误!(2)人为原因:用石块砌起围墙,种植水稻,在高山上修沟渠引水灌溉稻田。
2.景观特点错误!四、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1.巴黎的形成和发展原为塞纳河中的西岱岛和其他小岛组成的一个渔村,后在不同统治者的统治下,先向左岸的坡地上发展,后向右岸进军,规模不断扩大。
2.塞纳河畔的名胜区右岸有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等,西岱岛上有巴黎圣母院,左岸有艾菲尔铁塔等。
1.黄山松的根部能释放碱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
(×)2.黄山的奇松和云海的变幻都与山谷风有关。
(√)3.大堡礁景区还分布有许多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大陆性岛屿。
(×)4.元阳梯田的水源主要来自印度洋水汽和元江水汽蒸腾形成的云雨。
(√)5.巴黎古城建在塞纳河畔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利用天然河道进行军事防御。
(√)6.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章末归纳提升新人教版选修3备选答案①自然旅游资源②美学价值③人文旅游资源④非凡性⑤世界文化遗产⑥客源地1.游览价值的评价要从资源本身状况入手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重在语言的规范性。
(1)要考虑资源的质量,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评价性语言为审美价值高(低)、历史文化价值高(低)、非凡性强(弱)。
(2)要考虑资源的集群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
(3)考虑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思路评价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通常考虑以下几方面:(1)资源的质量与价值:质量越好,价值越高。
(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则开发条件优越。
(3)市场距离: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条件越优越。
(4)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则开发条件好。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将中国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材料二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距广东省韶关市45千米,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方圆290平方千米的红色山群“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故称丹霞山。
丹霞山由红色沙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为世界上同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类风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材料三丹霞山位置图和地貌图。
(1)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试分析其形成机理。
(2)2013年,丹霞山游客大量增加,游客主要来自哪里?为什么?【解析】第(1)题,丹霞地貌是20世纪30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2.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学习目标】1.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2. 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形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4.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5.掌握旅游资源多样性的表现。
6.形成健康、科学的审美观。
【自主学习】1.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①__________,可以为旅游业②________________,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③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3.核心:⑩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旅游资源的类型属性划分对比项目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在自然界中通过⑪________过程而形成在人类社会中通过⑫________过程而形成组成由⑬________、水文、⑭________、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其中⑮________要素相对重要古人类遗址、⑯______、宗教文物、⑰________等;其中⑱________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分类地文景观、⑲________、生物景观、⑳__________景观____________、建筑与设施、____________、人文活动旅游价值________、游乐、疗养等________性【合作探究1】典例剖析1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的旅游胜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其中已经规划开发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就有以下旅游资源:热带沙滩、浅海水域、阳光、火山、珊瑚、森林、独特的动植物资源、民间舞蹈、手工艺品、传统音乐、婆罗浮屠佛塔、普兰班南神庙等。
请将材料中所罗列的各种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分类具体分类所对应具体自然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思路剖析观四大类,据此可以将材料中罗列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
变式训练1读下列景观图,完成(1)~(2)题。
(1)以上所示事物和因素属于旅游资源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2)以上景观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是()A.①②B.③④C.⑤⑥D.③⑤二、结合实例分析旅游资源的特性特性含义实例多样性旅游资源内容上极其多样;空间分布上广泛存在中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风景各异,人文风情也各不相同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
(1)旅游审美主题审美观的差异性;(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3. 审美与旅游的关系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审美主体,是主观物;旅游资源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物。
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比如说,对旅游资源进行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对客观进行审美的过程。
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如果产生了和谐,旅游的目的就达到了,或者说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到了满足,旅游者会感到旅游支出物有所值。
否则,旅游者就会感到心情不愉快,并有可能造成投诉,进而影响旅游经营者的后续经营。
因此,开发旅游市场,改善旅游经营,离不开对旅游与审美关系的研究。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因此,二者的关系决定了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
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资源就是经济资源。
在旅游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者除了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如投资、管理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素养,正确认清旅游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辩证关系,运用美学原理,付诸实践,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使旅游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
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二、旅游资源美感分析(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围绕导课环节录像,带领学生分析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
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1、自然美(1)即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美。
波光粼粼的湖面、清澈的河水、苍劲的大山、(2)自然美常分为两大类:天然形态的美和“人化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