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旅游资源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2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已如前述,旅游资源的范围极广,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等。
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形态美无论自然存在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态而存在,包括体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即使抽象的因素也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态度表现出来。
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
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包括以下几种:1.雄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
举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必然其体量高而大。
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
如常被称为“天下雄”的泰山、浩瀚的海洋、汹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筑物以及社会中力量悬殊的搏斗等。
这里对比的规律也在发挥着作用。
雄伟之美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奋进。
2.险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
举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
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寒心惊。
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
华山有“天下险”之称,即因其为海拔220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华山自古一条路”(现今已不只一条),而路宽几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现了“韩愈投书”的典故。
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
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3.幽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
“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
举凡能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青城天下幽”,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
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
17年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背景、目的和需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其中涵盖了旅游资源的自然、文化和服务等方面:
自然景观:
环境质量: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生物多样性:评估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地质地貌:考虑地貌特征、地质景观和自然地形的数量和质量。
文化遗产:
历史价值:评估建筑物、文物和历史遗址的历史重要性和独特性。
文化传统:考虑当地传统、节庆活动和民俗习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景观:包括景观、建筑物和文化符号等呈现的文化元素。
旅游设施和服务:
基础设施:评估交通、通信、供水、电力和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质量。
旅游设施:考虑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等设施的
数量和质量。
旅游服务:评估旅游目的地提供的服务水平,包括导游、接待和信息咨询等。
可持续性:
环境保护:评估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等。
社会文化影响:考虑旅游对当地社区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包括社会和文化冲突、人口迁移和就业机会等。
经济效益:评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包括就业创造、财政收入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
这些评价标准在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各个方面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评估目的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评估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和应用相应的标准和方法。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及鉴赏1. 引言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指以自然地理环境为根底并结合人文因素而形成的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鉴赏是游客欣赏、体验和理解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以及如何鉴赏这些资源。
2.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2.1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根底。
它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貌特征。
这些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提供戏剧性的景观,吸引游客欣赏和探索。
2.2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或修改的自然和人造景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或艺术价值。
它可以是古建筑、历史遗址、传统村落等。
游客可以通过欣赏这些文化遗产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2.3 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由人类活动和文化因素创造的景观。
它包括城市、乡村、公园等。
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地区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3.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鉴赏3.1 环境感知鉴赏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第一步是对环境的感知。
游客可以通过观察和听觉来感知周围的环境。
例如,游客可以观察山脉的形状和颜色,听取河流的潺潺声音。
3.2 历史与文化理解鉴赏地文景观旅游资源还需要对其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游客可以通过导游讲解、历史文献等途径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这样可以使游客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所看到的景观。
3.3 深入体验要真正鉴赏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游客需要深入体验。
这包括参加当地的传统活动、尝试当地的传统美食等。
通过身临其境地体验,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4. 结论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了解历史文化的时机。
鉴赏地文景观旅游资源需要游客具备一定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通过深入体验,游客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魅力。
参考文献•Smith, M. K. (2024). 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Routledge.•Hall, C. M., & Page, S. J. (2024).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 Environment, place and space. Routledge.•Weaver, D. B., & Lawton, L. J. (2024). Tourism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满足了1500字的要求。
专题17 旅游地理〖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3.【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旅游规划】[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
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在全国同类小镇中首屈一指,素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
近年来,安仁古镇开展了以博物馆为特色的观光旅游,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很少留宿古镇的现象。
简述游客在安仁古镇很少留宿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古镇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主要原因:安仁古镇离成都市区(和大邑县城)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容易返回市区(县城)。
古镇旅游主要以参观博物馆和公馆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
合理建议: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开展深度体验游。
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
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
【解析】由材料“安仁古镇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39千米,距大邑县城8.5千米”可知,安仁古镇距离城市和县城较近,所以大部分游客很少在安仁古镇留宿。
“古镇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公馆27座、现代博物馆30余座”游览项目单一,需要耗费时间短,所以很少游客留宿。
要想提高游客留宿数量要从当地拓展旅游项目角度分析,挖掘古镇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开展深度体验游。
充分利用古镇周边自然环境,拓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
改善古镇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以延长游览时间,促进游客留宿。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3.【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英国康沃尔郡在一个废弃的矿山上开发了伊甸园项目。
该项目主体是温宣,由8个充满未来主义艺术风格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构成。
穹顶建筑内仿造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环境,汇集了不同种类的植物。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姓名:罗时超班级:统计(3)班学号:20114060一、内容摘要1、九寨沟(总面积720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600平方公里,保护缓冲区为110平方公里,旅游开放区为140平方公里。
)是中国惟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自然风景名胜区。
它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九寨沟县中南部,在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属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
2、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
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
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
黄山市辖3个市辖区、4个县以及黄山国家级风景区、黄山经济开发区、黄山高铁新区。
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现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
二、重点突出的词语:九寨沟风景、黄山风景、佛教建筑。
三、旅游赏析1、九寨沟九寨沟景色秀丽奇艳、世所罕见,在现代社会中还能保持如此完美神奇的天然梦幻景象,这与九寨沟藏族同胞所信奉的藏传佛都中的苯波教有很大的关系。
藏族人信奉神灵,他们认为九寨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是神灵所恩赐,所以我们尊重九寨沟人民的风俗就是对九寨沟的最大尊重,也是对九寨沟藏族人民的最大尊重。
(1)荷叶寨荷叶寨,是九寨沟内繁华的村寨之一,村寨中的藏民一改过去游牧和农耕的生活方式,原有的古老木结构的房屋现在都成了家庭旅舍,他们随时用香喷喷的酥油茶、甘甜的青稞酒热情款待每位慕名而来九寨沟的远方贵客,这也是由于政府保护九寨沟要求他们退耕还林而为他们寻求的一条谋生之路。
荷叶寨的后边有一棵百年巨松,孑然独立,苍劲伟岸,那便是迎客松,传说是萨尔当年来九寨沟降妖除害时,曾变成一只雄鹰搏斗,这棵孤松就是他追捕妖魔自天空飞过时扇动翅膀而留下的标志。
旅游资源的审美与赏析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
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
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和浑圆和缓的山丘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
但黄山一年中有200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
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
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
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
旅游资源欣赏总结1. 引言旅游是人们休闲和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不同文化和享受美景的机会。
旅游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满意度。
本文将对我近期旅行所见到的旅游资源进行总结和评价。
2. 目的地一: xxx2.1 概述xxx是一个位于xxxx的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
我在xxx的行程中主要参观了xxx和xxx等景点。
2.2 自然旅游资源xxx的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我参观了xxx国家公园,其壮丽的山脉和原始森林令人叹为观止。
在公园内,还可以观赏到各种野生动物,包括稀有的鸟类和珍稀的动物物种。
此外,xxx还拥有美丽的海滩和碧蓝的海水,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2.3 文化旅游资源xxx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令人着迷。
我参观了xxx古城,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老的时代。
此外,xxx还有世界闻名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藏品。
参观这些场所,不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品和文物。
2.4 旅游设施和服务在xxx,旅游设施和服务非常完善。
无论是高档酒店还是民宿,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住宿选择。
此外,当地的交通系统也非常便捷,方便游客前往各个景点。
除此之外,旅游服务人员的热情和专业素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目的地二: xxx3.1 概述xxx是一个位于xxxx的目的地,以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而闻名。
我在xxx的行程中参观了xxx和xxx等景点。
3.2 自然旅游资源xxx的自然旅游资源令人赞叹。
我游览了xxx山,顶部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壮丽景色。
登上山顶,可以欣赏到日出和日落的美景。
此外,xxx还有许多美丽的湖泊和瀑布,给人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3.3 文化旅游资源xxx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令人惊叹。
我参观了xxx古镇,这里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文化。
在古镇的街道上漫步,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此外,xxx还有许多寺庙和庙宇,供游客祈福和参观。
旅游景点赏析
旅游景点赏析是指对于旅游景点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景点的魅力。
下面是对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赏析:
1. 大峡谷(美国):大峡谷是世界自然界的壮丽奇观,其巨大的规模和迷人的自然景观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站在峡谷边缘,可以欣赏到无尽的峰峦和深谷,令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2.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中国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
它的独特形状和迷人的夜景使其成为游客们的必访之地。
登上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上海的城市景观,感受到繁华都市的魅力。
3. 大教堂(法国巴黎):巴黎的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其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教堂内部,可以享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欣赏到精美的艺术品和宏伟的建筑结构。
4. 埃菲尔铁塔(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其独特的铁架结构和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登上塔顶,可以欣赏到巴黎城市的全景,包括美丽的塞纳河和闪耀的城市灯光。
5. 大堡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也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其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
壮观的珊瑚景观吸引了无数潜水和浮潜爱好者。
在这里,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珊瑚礁景色。
以上只是对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的简单赏析,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值得发掘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赏析和理解,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这些美丽的旅游景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特点与评价1. 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是指吸引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产的总称。
它包括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址、风俗民情、节庆活动、宗教胜地、温泉、名胜古迹、文艺演出等各种可以给游客带来愉悦和满足感的地理、人文和社会资源。
旅游资源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界形成的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平原高原、草原沙漠等自然地理景观。
它们的壮美、独特性、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和体验。
人文景观是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城市风貌、建筑群落、园林景观等。
它们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游客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
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址是古代文明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包括了古代城市遗址、宫殿、寺庙、墓葬、古战场等。
它们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研究和了解人类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风俗民情和节庆活动风俗民情和节庆活动是反映当地习俗和人们生活意识的重要内容。
游客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庆典和传统活动,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增进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宗教胜地是各种宗教活动的中心地,包括了寺庙、教堂、清真寺、庙会等。
它们是信仰者朝圣、礼拜和祈祷的场所,也是游客了解宗教文化和信仰体验的重要地点。
温泉温泉是含有特定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天然温泉水,具有保健、治疗和休闲功能。
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享受温泉浴、温泉疗法等。
名胜古迹名胜古迹是各种有名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的总称。
它们通常具有一定的历史或文化价值,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景点。
文艺演出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了戏剧、舞蹈、音乐、杂技等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
旅游地区通过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提供给游客一种娱乐和休闲的方式。
2. 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包括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址、风俗民情等各种类型。
武夷山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四个保护区构成该遗产主体。
鉴于武夷山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政府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福建武夷山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
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
如今悬崖绝壁上遗留的“架壑船”和“虹桥板”,就是古越人特有的葬俗。
西汉时,汉武帝曾遣使者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
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并刻石记载,还明令保护山林,不准砍伐。
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称之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宋绍圣二年(1095年),祷雨获应,又封武夷君为显道真人。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
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
陈朝顾野王首创武夷讲学之风。
宋代学者杨时、胡安国和朱熹等都先后在此聚徒讲学,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颂赐宋儒朱熹,匾额悬挂于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
故后人称武夷山为“三朝理学驻足之薮”。
至今山间还保存着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的武夷宫、武夷精舍、遇林亭古窑址、元代皇家御茶园、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山寨以及400多处历代名人摩崖石刻等文物古迹,为研究武夷山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一)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属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1. 武夷山景区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是天然的山水园林。
贯穿于景区的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森林茂密的西部,水量充沛,水质清澈。
九曲溪两岸是典型的单斜丹霞地貌,分布着三十六奇峰、九十九岩,顶斜、身陡、麓缓,昂首向东,如万马奔腾,气势雄伟,千姿百态。
优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又为群峰披上一层绿装,山麓峰巅、岩隙壑涧都生长着翠绿的植被,造就了石头上长树"的奇景,构成了罕见的自然山水景观。
旅游资源概论与赏析————城市建筑赏析在人类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文明被逐步提上议程。
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化的过程中,城市的出现于发展是一大亮点。
提到城市与农村,文明想到的往往是冰冷的金属色泽与自然原色的对比,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与蝉鸣蛙叫林荫寂寂的对比,事各种信息化,经济化的组合搭配与原始化,自然化呈现的对比、、、、、、更有甚者,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象征性文字,在历史中一路走来,演绎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到“高楼林立,海市盛景”的变迁。
走近城市建筑,走近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有人说过:“上帝一次性给出了木头,石头,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劳作、、、、、、这就是建筑。
”果真如此,有人的地方少不了创造。
大自然在决定将猿进化到人的那一刻,便已注定了猿类行走于山林,栖息于枝桠的命运,而人类更是被预见了其超拔的勇气和不屈服。
亦或者,自然之母自己策划了这场范围广,覆盖大的“改造运动”。
说是改造,很合乎逻辑。
因为建筑的发生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无论是前朝历代的宫殿厅堂,还是如今的康家农院,他们都真真实实地来之自然,属之自然,知识,贪心不足的humbeing需要跟多的空间来慰藉心灵的恐慌,减轻人口增长的压力,褪去某种工农阶级的印痕,才冥思苦想地发展了城市建筑。
这个过程中,创造性被极大挖掘。
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件,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等。
而城市建筑,顾名思义,是城市中若干相邻建筑物构成的、在空间组织上紧密联系的建筑群体。
城市建筑的审美特征✧城市建筑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三要素是:适用,坚固和美观。
✧城市建筑是空间延续与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城市建筑正面抽象与象征表面性相结合的艺术。
欣赏建筑,要从它的时空,艺术,历史时代,工程技术,自然,名族地域等方面展开。
对于此,建筑在设计方面往往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艺术、建筑经济、环境规划等各项内容,运用科学规律和美学规律正确处理如结构,施工,材料,经济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概述现代旅游活动是由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与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其中,旅游者的作用对象一一旅游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
旅游活动内容丰富,但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与生活美之大成,融山川、河流、文物、古迹、建筑、园林、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服饰、民俗风情于一体,有益于满足人们从生理到精神等不一致层次的审美需求。
因此,旅游活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旅游审美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分析、评价旅游资源的特色,以求获得旅游美感,最大程度实现旅游的价值,即我们所说的旅游资源鉴赏,它是决定旅游者旅游品质的关键因素。
旅游资源讲解能够借助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将丰富的信息传达给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引导与帮助旅游者完成鉴赏活动。
课题一旅游资源认知一、旅游资源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展,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多年来许多学者作了诸多建设性的探讨。
而对有关旅游资源的一切认识、研究与实践活动,都有赖于一个相对科学的旅游资源概念的建立。
旅游资源的概念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评价及开发等诸多方面。
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旅游资源概念。
由于认识角度的不一致,出现了不一致的旅游资源的定义。
这里介绍6种:(一)对旅游资源认识的分歧1、黄辉实认为,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类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能够是物质的,也能够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与吸引物,务必通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物的事物。
(1985)这一定义注意到了非物质性的旅游吸引物。
2、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休闲、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与人民友好往来与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与劳务都可称之旅游资源。
(1985)这一定义提出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值得重视的。
第十七章旅游资源赏析学习目的熟悉审美规律;掌握旅游资源主要美感类型;把握旅游审美要求。
主要内容●旅游与审美意义特点规律●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形态色彩声音嗅味质感动态形式朦胧●旅游审美要求素质具体要求第一节旅游与审美一、旅游资源美感研究的意义人们旅游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一个人每次的旅游动机也会不同。
然而,无论何人、无论其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并且首先是从美的享受开始。
旅游主要是追求精神享受,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旅游业经营者和一切旅游从业者,仅仅考虑一时的接待数量和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能否将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所蕴含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能否发现美、创造美,才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高度的美学价值是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
研究旅游资源的美感所在、旅游审美活动的规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旅游审美的特点1.审美对象复杂而综合罗丹曾指出:“美是无处不在的。
”何况作为重要审美对象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资源包罗万象,其时间跨度亦非常之大,这就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并且经常以综合形式出现,各种因素间又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产生影响,形成综合效果(这往往也正是旅游业经营者所追求的)。
因而对旅游者的审美能力要求较高。
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其所提供的美感的基本属性有明显的差别。
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无所谓意图,因而其美感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或称为欣赏者的主观性。
即使同一对象,可因观赏主体的个人处境和心境的差异而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面对同一优美的景色,有人会认为181是“良辰美景”、“姹紫嫣红”,因而兴致勃勃;有人却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认为是“奈何天”。
甚至同一个旅游者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感受。
而人文旅游资源则因其创造之初就融入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并调动一切手段来体现其倾向性,犹如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
因而便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了主导性,或称为强制性。
越是成功的作品,这种主导性越强烈。
2.旅游审美主体的群众性现代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由于每个旅游者的各方面状况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对象,其感受和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
而旅游者中相当数量的人受文化程度、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限制,其审美能力并不很高。
这便与第一项要求恰恰矛盾。
但另一方面,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过程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美学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3.旅游审美过程直接却短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亲临现场,直接面对审美对象,获得切身的感受,信息刺激强烈。
这是优点。
然而由于旅游时间的限制,旅游者经常只能是走马观花,没有机会反复观察和深入思考,一般重复前往某地旅游的可能性较少,因而其对旅游对象的印象难免是庞杂的、浮泛的。
这些既是特点,也是困难,甚至比专业美学工作者还困难。
因为后者大多有条件反复地、长时间地审视某一审美对象。
旅游从业者的职责就包括了尽可能解决上述难题,以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
三、一般审美规律1.信息来源及途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
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此外还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
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兴奋点不同,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
应当说明,因为人类在长期接受外来信息刺激过程中,各种感官之间经常会互相协作,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虽然某一信息只是通过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会有所反应。
这种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最易发生。
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1、“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2等,都说明视觉器官引起了听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望梅止渴”则是视觉器官所引起的味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2.信息的加工经过神经中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判断、综合、加工,即思维过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对人的感情和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了旅游审美效果。
其过程为:外界信息→感官反应→情绪变化→分析判断→联想→思维→概念→理性认识→行为。
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1白居易:《琵琶行》。
2白居易:《画竹歌》。
182作用强度在阶段上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那些偏于耳目之娱的自然风光、消遣娱乐的旅游项目,主要在于运作程序的前半程,即外界信息→感官反应→情绪变化,其余则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冲动行为;而那些思想感情较强的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则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并且着重于后半程的效果,对人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长远。
3.主客观的统一审美的结果是最终使外界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激动和思想的变化,从而达到精神的“净化”。
故审美过程是客观外在世界与主观内在世界的统一过程。
所以,审美必须是主、客观的统一。
即如清代吴在湄在《天下名山游记·凡例》中所云:“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性”,也必须如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达到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所谓:“迁想妙得”,要求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谓“移情说”。
因而,人们应放弃冷漠的态度,调动主观积极性,去努力追求美。
4.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般美学常将美分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它们又可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形式美中包括和谐、对比等。
自然美和形式美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作用,迅速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产生感性认识;而社会美和艺术美则重在思想内容,影响理性认识。
但是,此二者不可割裂,它们都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这是美学的基本法则。
5.美的时代性及阶级性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任何阶级、阶层而言,美有其一致的一面,特别在形式美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例如和谐与对比的规律从来为人们所肯定。
然而美又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这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劳动者绝不会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为美。
中国历史上不是也有所谓“环肥燕瘦”之不同吗?汤加,以至许多非洲人,传统上以肥为美,而今汤加国王却身体力行提倡起减肥运动来了。
6.美学的“间离效果”也称为“距离效果”。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心理距离。
即在审美过程中,虽然人们仍然会考虑现实需要,也正因此美具有了阶级性。
但另一方面,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审美主体必须暂时超脱现实的功利目的,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学欣赏。
如果仅从功利出发,商人眼中的矿石就只有货币价值而无所谓美;木匠会觉得扭曲的树木毫无用途;农民和牧民也会认为石林贫瘠不毛一无所取;山民更会因山高路险、环境闭塞、生活不便而烦恼。
然而上述景观却多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功利的考虑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求。
审美是出于精神生活的满足。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无视二者的差别,必将极大地破坏审美效果。
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也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在长城上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在定陵中高悬说明牌,大书当年为修建陵墓花费多少钱,而当时有多少百姓饿死等,即是忘记了美学的“间离效果”。
其二是空间距离和媒介的作用。
古代女诗人郭六芳的《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183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
”正说明因为隔江相望,有了空间距离,并且是透过江上烟波相望,平常的景物就变得格外美丽了。
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
起步庭中,幽华可爱。
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
”同样的景物,夜观与昼观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皆因光照这一媒介不同。
陈简斋《海棠诗》:“隔帘花叶有辉光”,则描写出了竹帘所造成的间离效果。
当然,体验型旅游(如民族风情、品尝美食等)、健身运动、娱乐活动、科学考察、探险等旅游项目,则应尽可能减少此种间离作用,以求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详尽的了解。
第二节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已如前述,旅游资源的范围极广,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等。
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形态美17.2.1形态美.ppt无论自然存在的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式而存在,涉及体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方面,即使抽象的因素,如思想情绪等,也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神态表现出来。
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
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雄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
举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必然高而大。
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
如高耸的山峰、浩瀚的海洋、汹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筑物以及社会中力量悬殊的搏斗等。
这里对比的规律也在发挥着作用。
雄伟之美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奋进。
2.险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
举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
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寒心惊。
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
华山有“天下险”之称,即因其为海拔216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华山自古一条路”(现今已不止一条),而路宽几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现了“韩愈投书”的典故。
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
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3.幽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
“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
举凡能184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
“青城天下幽”,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
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
“幽”有“移步换形”之妙,同舒朗旷远成为对照,可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使用此种手法。
“幽”的环境使人超然物外,可助人潜心静思,最宜养性颐情。
4.秀即通常所谓秀丽、秀美、优美、柔美等。
“秀”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
美术家和诗人都曾指出蛇形(波形)曲线最优美。
在山地中,还应当有茂密的植被和多云雾,即所谓“得云烟为秀”。
峨眉山素以“天下秀”著称,“峨者高也,嵋者秀也,峨嵋者高而秀也”。
因为峨眉山主峰虽高3099米,然而其大多数地区山势蜿蜒起伏,且植物蓊郁,岩石较少裸露,林木随风偃伏,形成富于弹性的曲线,这与以奇险著称的山地不同。
峨眉又多山岚云雾。
故其虽高而人们仍认为“秀”才是其最突出之特征。
我国南北风光的总特点常被冠以“北雄南秀”,其中主要原因即在于南方多烟雨且植物繁茂。
推而广之,人们也常用“秀丽”来形容南方人,特别是南方的女性,即因其体态娇小、性格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