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动物生理学5-内环境的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32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内环境和稳态: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维持体内酶活性的最佳状态。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过程(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调节、自分泌(低等动物)。
3自身调节:(局部)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关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它们自身以及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
细胞膜物质转运:1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题都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水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跨国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一、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动物生理学1. 简介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生理过程的科学,它关注动物体内各种功能和过程的调节机制。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动物的消化、循环、排泄、呼吸、神经、内分泌、运动等方面,对于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动物细胞的组成动物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界限,通过选择性通透性实现物质的进出;细胞质包含细胞器、细胞骨架和溶质等,是细胞内的物质基质;细胞核是控制细胞生物化学反应和遗传信息的中心。
3. 动物体内环境的调节动物体内环境的调节主要通过体液和神经系统实现。
体液系统包括血液和淋巴,通过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排泄产物来维持体内稳态;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调节机体的感受、运动和内脏活动。
4. 动物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便于吸收和利用。
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和附属腺等器官,它们通过机械作用和化学反应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排泄物排出体外。
5. 动物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动物体内输送物质的系统,它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组成部分。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流动,血管网络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血液携带着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6. 动物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动物体内吸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系统,它包括呼吸器官和呼吸肌肉两个部分。
呼吸器官包括鳃、肺和皮肤等,它们通过换气作用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维持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泄。
7. 动物的排泄系统排泄系统是动物体内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液浓度的系统,它包括肾脏、尿液的输送管道和排泄口。
肾脏通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机制将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物质从血液中排除,维持体内液体平衡和溶质浓度的稳定。
8. 动物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信息传递和调节的系统,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内环境的控制10.1复习笔记一、体温调节1.按照调节体温能力的不同动物可以分为3类(1)变温动物①变温动物又称为冷血动物,是指在一个小的温度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动物,以行为性体温调节方式调节体温。
②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通过姿势和行为的改变,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2)恒温动物①恒温动物又称为温血动物,是指能在更大的气温变化范围内保持比较恒定的体温的动物,主要是进行生理性体温调节。
②生理性体温调节是指通过调节体内生理过程来维持比较稳定的体温。
(3)异温动物异温动物是指体温调节机制介乎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很少几种鸟类和一些低等哺乳动物。
2.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供热与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1)人体的体温①分类a.体壳温度是指身体表层的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32℃左右。
b.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在临床上常测直肠、口腔和腋窝处的温度来表示体核温度。
②体温的特点a.人体正常体温是一个范围;b.人体的体温有周期性的变化。
(2)人体的供热机制人体增加供热量有几个途径:①最主要的途径是增加肌肉活动,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大量的热;②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出现战栗,温度越低,战栗越强,供热越多;③低温时,在激素的刺激下肝也释放大量的热,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热量。
(3)人体的散热机制①人体通过物理方式散热a.传导传导不是主要的散热方法,只有裸露的皮肤与良导热体接触时才发生有效的传导散热。
b.辐射辐射是一种重要的散热方式,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发射红外线,由温度较低的物体接收。
如果周围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散热失去作用。
c.对流紧贴身体的空气由于辐射的结果温度升高,体积膨胀而上升,冷空气补充,因而不断带走热量。
当周围温度与体温相近时,不发生对流。
d.蒸发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散热的作用,只能靠蒸发散热。
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反应:反应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6、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名主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下,同时消耗能量,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又名被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8、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9、阈刺激: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的情况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1、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指终板膜上的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从而使终板膜局部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2、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三、血液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是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16、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题)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D)√A 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B 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 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正确答案】 D2. 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C)√A 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B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C 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 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E 活体家兔血压描记【正确答案】 C3.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C)√A 体液B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D 血浆E 组织液【正确答案】 C4. 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B)√A 组织液B 血浆C 细胞外液D 脑脊液E 房水【正确答案】 B5. 内环境的稳态(D)√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 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C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D 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E 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正确答案】 D6. 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E)√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 导致尿量明显增加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 破坏内环境的稳态【正确答案】 E7. 根据解剖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D)√A 矢状面、水平面和横切面B 矢状面、冠状面和额状面C 水平面、横切面和冠状面D 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正确答案】 D8. 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B)√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旁分泌调节D 自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正确答案】 B9. 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C)√A 迅速,短暂而准确B 快速,高效而固定C 缓慢持久而弥散D 缓慢低效而广泛E 灵敏短暂而局限【正确答案】 C10.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B)√A 兴奋B 兴奋性C 抑制D 反应【正确答案】 B11. 非自动控制见于(B)√A 排尿反射B 应激反应C 体温调节D 分娩过程E 血液凝固【正确答案】 B12. 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可靠体内的(B)√A 非自动控制调控B 负反馈控制调控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E 自主神经调节【正确答案】 B13.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C)√A 非自动控制B 负反馈控制系统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E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正确答案】 C14. 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A)√A 快速生效B 产生震荡C 无预见性D 适应性差E 不会失误【正确答案】 A15. 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是(A)√A 机体运动时的变化B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C 神经肌肉标本对刺激的反应D 脊蛙反射【正确答案】 A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0分,共1题)1. ()×三. 判断题(每小题0分,共1题)1. ()×四. 填空题(每空5分)1. 动物急性实验可分为________和离体实验(in vitro)。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2007级共页生理学期中测验试题(二○○九~二○一○学年第二学期)姓名成绩学号阅卷教师一、选择填空(每一空格1分,)1. 与静息期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有关的过程是 C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钠泵作用D. 离子通道作用E. 出胞和入胞作用2. ACh的N型受体属于 AA. 通道性受体B. G-蛋白耦联型受体C. 效应器酶受体D. 胞质内受体E. 核内受体3. 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DA. 脂肪B. 糖类C. 氨基酸D. 蛋白质E. 糖脂4. 载体易化扩散饱和现象的原因是 CA. 离子跨膜梯度小B. 能量供应不足C. 载体数量固定、有限D. 载体数量太少E. 转运速度太慢5. 具有机械门控通道的组织是 AA. 肌梭B. 终板膜C. 神经细胞D.视杆细胞6. 快Na+通道阻断剂是 BA.美洲箭毒B. 河豚毒C. 阿托品D. 四乙基胺7. N受体阻断剂是 AA. 美洲箭毒B. 河豚毒C. 阿托品D. 四乙基胺8. 微终板电位属于 CA. 静息电位B. 动作电位C. 局部电位D. 超极化电位E. 复合电位9. 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会导致 DA.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加大B. 锋电位幅度加大C. 去极化速度加快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E. 对膜电位无影响10. 用直流电对神经纤维行细胞外刺激时,通电的瞬间兴奋发生在 AA. 阴极下B. 阳极下C. 两极间D. 两极下E. 两极外11. 产生张力最大的收缩形式是 EA.等长收缩 B. 等张收缩 C. 单收缩 D. 不完全强直收缩E. 完全强直收缩12. 后负荷超过肌肉收缩的最大张力时出现 AA. 等长收缩B. 等张收缩C. 单收缩D. 停止收缩E. 缩短速度减慢13. 机体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是 C 。
A. 兴奋B.抑制C. 兴奋或抑制14. 在刺激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 A 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越小,说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越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