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十一章第一节市场失灵垄断外部性与公共物品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34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排他性(excludability)答:排他性指一个人使用或消费一种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的特性。
一种产品或服务具有排他性时,一个人使用或消费该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或消费该种产品和服务。
排他性是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之一。
生产者的排他原则有效时,生产者能够限制那些不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消费者使用这种商品,消费者的排他性有效时,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时,其他人能够被排除在外。
在排他性原则失效的地方,就会出现没有付出代价,却可以享受物品效用的“免费搭便车”现象。
2.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答:消费中的竞争性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一个人消费从而减少了其他人消费的特性。
如果某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一火车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时使用该商品,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消费中的竞争性。
市场机制只有在具备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私人物品的场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
3.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答:私人物品指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是供个人单独消费的物品。
私人物品是那种可得数量将随任何人对它的消费或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物品,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竞争性,如果某人已消费了某种商品,则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费该商品;第二是排他性,对商品支付价格的人才能消费商品,其他人则不能。
4.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西北大学2003研;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答: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微观经济学市场失灵名词解释1.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出现在公共物品、外部性、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下。
2.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指给一个个人提供使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个人使用量的产品,且无法排除非付费个人的使用。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公共广播、公园等。
3. 外部性(Externality)- 指市场交易中的行为对无关方造成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外部性分为正面外部性和负面外部性。
常见的外部性包括污染、噪音、教育等。
4. 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competition)- 指市场中存在垄断、寡头垄断或其他形式的市场力量集中的情况。
不完全竞争下,市场的价格和产量不能达到最优水平,导致资源分配效率低下。
5.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 指在市场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信息差,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分配,例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6.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指在一方在交易成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采取不利于交易对方的行为。
例如,在保险交易中,被保险人可能采取更加危险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保险公司将为损失买单。
7.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指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垃圾产品会挤占高质量产品的市场。
购买者无法判断商品质量,因而更倾向于购买低质量商品,导致市场偏向低质量产品。
8. 竞争政策(Competition policy)- 是政府通过监管和制定规则来保护公共利益,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以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和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1.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几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解答:在某些情况下,指市场机制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即无效率的结果,这就是市场失灵。
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
2.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解答: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
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
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第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粹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3.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解答: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时,他就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
第二,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存在外部不经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
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
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4.如何看“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适用吗?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适用吗?解答:第一,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明确。
但是,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
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
第二,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可以转让。
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等,财产权并不一定总是能够顺利地转让。
第三,即使财产权是明确的、可转让的,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转让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不一定为最优。
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失灵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市场失灵指当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时,市场的效率会因此受到损害。
市场失灵的常见原因包括市场垄断、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供应。
市场垄断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
在一个垄断市场中,由于只有单个或少数卖家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因此这些卖家可以控制市场价格。
这会导致价格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从而造成资源分配效率不佳。
例如,因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必须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单一产油国家(如石油输出国组织)能够影响全球石油价格。
除了市场垄断,外部性也是一种市场失灵的形式。
外部性指在市场活动中产生的成本或收益,对外部人士产生了负面或正面的影响。
外部性可能来自于消费者或生产者的决策,而且这种影响往往不会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
这意味着在市场上看,成本或效益没有得到合理的考虑。
例如,当人们燃烧化石燃料时,排放的二氧化碳污染会导致气候变化,但这个成本没有被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公共物品供应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这通常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消费不会影响其它人的消费,并且无法阻止他人的消费。
这使得公共物品很难在市场上进行供求平衡。
当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时,市场无法分配有效的资源。
因此,政府可能需要介入市场来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
例如,在福利国家中,政府会主导医疗保健和公共教育领域。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通常可以改善市场效率。
例如,在垄断市场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反垄断法来保护消费者权益;在外部性问题中,政府可以引入税收和补贴来内部化外部成本或获益;在公共物品供应问题中,政府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政府拨款等方式来为公共物品提供资金支持。
总之,市场失灵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市场失灵导致的低效率资源分配可能需要政府的干预来改善。
政府干预可以包括制定政策、税制和补贴等手段。
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评估市场运作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并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所谓市场失灵时滞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就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到达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
1、垄断由于资源配置的稀缺性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市场往往有一个或者几个厂商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厂商利用其市场控制力,制定与均衡价格相背离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由于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从而使得消费者剩余减少而生产者剩余增加,资源的配置难以达到帕雷托最优的状态。
还有一点就是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寻租行为,寻租比单纯的无谓损失大得多。
政府可以采取的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通过限定价格或收益率来规范垄断企业的行为,也可以从法制上对垄断进行管制。
此外政府还可以讲垄断企业作为公共企业来经营,从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来制定其产品价格。
2、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某件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使用该物品。
非排他性是指技术上无法将不为之付费的人排除在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内。
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消费者都想无偿使用这些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即不支付成本但获得利益的行为。
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
这些特点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受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偏离,从而导致了市场的失灵。
由于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的配置公共物品,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供给。
3、外部性外部性也称作外部效应,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又不承担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
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