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和地下水承压水和潜水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25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共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潜水和承压水的区别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区别和联系潜水是地下水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潜水的特征:1、潜水与包气带直接想通2、潜水的补给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排泄以泉、泄流、蒸发等、3、潜水的动态受季节影响大、4、潜水的水质取决于地形、岩性和气候5、潜水资源易补充恢复6、潜水易受污染、承压水的特征:1、承压水有上下两个隔水板,2、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也有越流补给,排泄是以泉和其它径流方式向地表水体或地表排出,也可以通过上下部的含水层进行越流排泄。
3、动态比较稳定,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影响较小。
4、水质取决于埋藏条件及其与外界联系的程度。
5、承压水的资源不容易补充恢复,资源具有多年调节性6、受污染时难治理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的形成是在大面积透水的水平或缓倾斜岩层中,有相对隔水层,降水或其他方式补给的地下水向下部渗透过程中,因受隔水层的阻隔而滞留、聚集于隔水层之上,形成上层滞水。
保存在地表以下第一个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可存在于松散沉积物中,也可存在于基岩裂隙中。
潜水要素有:潜水面、潜水埋藏深度、潜水位、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的水力坡度充满两个稳定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上部隔水层称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下部隔水层叫隔水底板。
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当钻孔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就见到地下水,此时井孔中的水面高程称为初见水位。
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
承压含水层某一点,由隔水层顶界面到测压水位面的垂直距离叫作该点处承压水的承压水头(也即静止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区别和联系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潜水是地下水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补给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排泄以泉、潜水的特征:12、潜水与包气带直接想通泄流、蒸发等、3、潜水的水质取决于地形、岩性和气候4、潜水的动态受季节影响大、、承压水有上下两个隔水16、潜水易受污染、承压水的特征:5、潜水资源易补充恢复、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也有越流补给,排泄是以泉和其它径流2板,、动态比较稳方式向地表水体或地表排出,也可以通过上下部的含水层进行越流排泄。
3 定,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影响较小。
4、水质取决于埋藏条件及其与外界联系的程度。
6、受污染时难治理5、承压水的资源不容易补充恢复,资源具有多年调节性上层滞水的形成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降水或其他方式补给的地下水向下有相对隔水层,是在大面积透水的水平或缓倾斜岩层中,部渗透过程中,因受隔水层的阻隔而滞留、聚集于隔水层之上,形成上层滞水。
潜水可存在于松散沉保存在地表以下第一个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积物中,也可存在于基岩裂隙中。
潜水要素有:潜水面、潜水埋藏深度、潜水位、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的水力坡度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充满两个稳定不透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上部隔水层称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下部隔水层叫隔水底板。
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此时井孔中的水面高程称为初见当钻孔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就见到地下水,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水位。
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
承压含水层某一点,由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也即静止水位高出含隔水层顶界面到测压水位面的垂直距离叫作该点处承压水的承压水头。
当测压水位面高于地面时,承压水头称为正水头,反之为负水头。
水层顶板的距离)专业文档供参考,如有帮助请下载。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区别和联系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的形成是在大面积透水的水平或缓倾斜岩层中(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相对隔水层(粘性土充填的部位),降水或其他方式补给的地下水(由雨水、融雪水等)向下部渗透过程中(渗入时),因受隔水层的阻隔而滞留、聚集于隔水层之上,形成上层滞水(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
消耗于蒸发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
由于接近地表和分布局限,上层滞水的季节性变化剧烈,一般多在雨季存在,旱季消失。
上层滞水仅能用作季节性的小型供水,并容易受到污染。
上层滞水,简称上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是保存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第一个含水层中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潜水。
潜水可存在于松散沉积物中,也可存在于基岩裂隙中。
潜水有自由水面,地表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
降水和地表水通过包气带下渗补给。
潜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
但易受污染,应注意保护潜水要素有:潜水面、潜水埋藏深度、潜水位、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的水力坡度。
承压水,充满在两个稳定不透水层(即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
上部隔水层称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下部隔水层叫隔水底板。
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承压含水层的厚度。
当钻孔揭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时,就见到地下水,此时井孔中的水面高程称为初见水位。
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
承压含水层某一点,由隔水层顶界面到测压水位面的垂直距离叫作该点处承压水的承压水头(也即静止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的距离)。
当测压水位面高于地面时,承压水头称为正水头,反之为负水头。
承压水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
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地表以下是土壤水,地表面到地下水水面之间与大气相连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叫做非饱和带,也叫包气带。
在包气带中有时会存在局部隔水层,局部隔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做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与大气连通,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蒸发形式或隔水底板边缘进行排泄。
上层滞水的显著特点是动态变化大,雨季时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
当分布范围较小或补给不足时,便不能终年保持有水。
因此一般不能作为供水水源,但在缺水地区往往成为较有意义的小型供水水源地。
地下水根据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在了解潜水和承压水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概念。
含水层指能够给出和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地层,隔水层是指给水性和透水性均极弱的地层。
也就是说含水层既能储水也能导水,而隔水层透水性很弱,起到阻隔地下水的作用。
第一个稳定分布的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之为潜水。
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补充恢复,但受到气候影响,且含水层厚度一般比较有限,其资源通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充满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具有一定静水压力的水称为承压水。
从上至下分别叫Ⅰ承压含水层、Ⅱ承压含水层,以此类推。
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都是水循环的一部分,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地下水比地表水流动的慢,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
含水层之间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水量交换。
含水层之间发生水量交换的条件是:1.含水层之间存在水头差;2.含水层之间具有水力联系。
在地下水系统中,含水层之间通过直接接触、天窗、导水断层、越流等方式进行水量交换。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三个亚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上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建筑工程有一定影响。
二、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
潜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存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潜水分布。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
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
潜水的排泄,可直接流入地表水体。
一般在河谷的中上游,河流下切较深,使潜水直接流入河流。
在干旱地区潜水也靠蒸发排泄。
在地形有利的情况下,潜水则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三、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由于地下水限制在两个隔水层之间,因而承压水具有一定压力,特别是含水层透水性愈好,压力愈大,人工开凿后能自流到地表。
因为有隔水顶板存在,承压水不受气候的影响,动态较稳定,不易受污染。
承压水的形成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及沉积条件有密切关系。
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都可形成承压水。
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大致有两种:一为向斜构或盆地,称为自流盆地;另一为单斜构造亦称为自流斜地。
四、裂隙水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叫裂隙水。
这种水运动复杂,水量变化较大,这与裂隙发育及成因有密切关系。
裂隙水按基岩裂隙成因分类有:( 1 )风化裂隙水分布在风化裂隙中的地下水多数为层状裂隙水,由于风化裂隙彼此相连通,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地下水也是相互连通的水体,水平方向透水性均匀,垂直方向随深度而减弱,多属潜水,有时也存在上层滞水。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根据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地下水可分为三个亚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包气带水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上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基岩风化壳(粘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包气带水的主要特征是受气候控制,季节性明显,变化大,雨季水量多,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
包气带水对农业有很大意义,对建筑工程有一定影响。
二、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面的重力水叫潜水。
潜水的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夏季多雨,水位上升,冬季少雨,水位下降,水温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水质易受污染。
潜水主要分布在地表各种岩、土里,多数存在于第四纪松散沉积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隙及洞穴中也有潜水分布。
潜水面随时间而变化,其形状则随地形的不同而异,可用类似于地形图的方法表示潜水面的形状,即潜水等水位线图。
此外,潜水面的形状也和含水层的透水性及隔水层底板形状有关。
在潜水流动的方向上,含水层的透水性增强;含水层厚度较大的地方,潜水面就变得平缓,隔水底板隆起处,潜水厚度减小。
潜水面接近地表,可形成泉。
当地表河流的河床与潜水含水层有水力联系时,河水可以补给潜水,潜水也可以补给河流。
潜水的流量。
水位、水温、化学成分等经常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叫潜水的动态。
潜水的动态有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及多年变化。
潜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有气象、水文、地质、生物等。
人为因素主要有兴修水利。
修建水库。
大面积灌溉和疏干等。
这些因素都会改变潜水的动态,我们掌握潜水动态变化规律就能合理地利用地下水,防止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对建筑工程的危害。
潜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及凝结水。
大气降水是补给潜水的主要来源。
降水补给潜水的数量多少,取决于降水的特点及程度、包气带上层的透水性及地表的覆盖情况等。
潜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埋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
潜水和承压水除了埋藏条件不同外,还有一定的区别。
潜水的补给主要是当地的大气降水和部分河湖水。
承压水则是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的。
潜水受重力影响,具有一个自由水面(即随潜水量的多少上下浮动),一般由高处向低处渗流。
承压水受隔水顶板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有一个受隔水层顶板限制的承压水面和一个高于隔水层顶板的承压水位(即补给区和排泄区水位的连线)。
承压水是由静水压力大的地方流向静水压力小的地方。
潜水埋藏较浅,受气候特别是降水的影响较大,流量不稳定,容易受污染,水质较差;承压水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的影响较小,流量稳定,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潜水以地面蒸发或出露为地表水和泉水的方式排泄;承压水则转化为潜水,主要以泉水的形式排泄。
钻到潜水中的井是潜水井。
潜水井的水位一般应该是和当地的潜水位一致的,如过量抽取,潜水井的水位就会逐渐低于当地的潜水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打穿隔水层顶板,钻到承压水中的井叫承压井,承压井中的水因受到静水压力的影响,可以沿钻孔上涌至相当于当地承压水位的高度。
在有利的地形条件下,即地面低于承压水位时,承压水会涌出地表,形成自流井。
虽有上涌,但不能喷出地面者叫半自流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