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
- 格式:pdf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36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碳酸氢铵受热分解1.现象:产⽣有刺激性⽓味的⽓体蒸发⽫上⽅产⽣⽩雾⽩⾊粉末减少⾄消失有使澄清⽯灰⽔变浑浊的⽓体NH4HCO3△NH3H2O CO22.结论:碳酸氢铵氨⽓+⽔+⼆氧化碳反应物⽣成物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中,将蒸发⽫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味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种,中间可⽤“+”连接。
在“”上⽅标注反应条件。
⼆.化学指导⼈类合理利⽤资源:氮⽓(N2):性质:⽆⾊⽆味⽓体,难溶于⽔,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空物质发⽣反应,本⾝不燃烧,也不⽀持燃烧。
现象②导管内液⾯上升原①钉与⽔、氧⽓反映产⽣铁锈因②锥形瓶内⽓体减少,⽓压变低,⼤⽓压把⽔压⼊导管内氮⽓的利⽤: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作保护⽓。
如⾦属焊接,充⼊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品包装袋延长⾷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醉的条件下做⼿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导纤维、计算机芯⽚、航天飞机的防热⽡等,都是应⽤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1、变化例:⽯蜡熔化、⽔结成冰、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例:煤燃烧、铁⽣锈、⾷物腐败、呼吸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有化学变化⼀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放出⽓体和⽣成沉淀。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六、效果评价:一、选择题(下列各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将它的代号填入括号中)1、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A.不锈钢 B.青霉素 C.农药和化肥 D.电话和电视机2、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A.指南针的发明 B.青铜器的制造C.钢铁的冶炼 D.黑火药的发明二、填空题3、近代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4、材料是、的物质基础。
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材料。
5、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
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
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4.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乳化作用的运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过程。
(2)溶液的基本特征。
2.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提问】1.以上图片中的物质从类别上看,属于哪一类物质?2.茶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分层?碳酸饮料呢?农药倒入水中为什么在使用时需要搅拌?【过渡】所有这些图片都是物质分散在水中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一种混合物——溶液。
推进新课【设问】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吗?它们形成的混合物各有什么用途?【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活动与探究】实验药品:高锰酸钾、蔗糖晶体、食盐、泥土、食用油。
实验内容:在盛有少量上述五种药品的五支试管中,加入约1/4试管的水,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经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静置后的(1)~(5)支试管中的液体又有什么变化?【多媒体】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将食盐投入水中后,水分子会将氯化钠晶体表面的Na+和Cl-解离出来,并扩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于水的过程都会和氯化钠的溶解过程一样呢?【多媒体】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当把蔗糖投入水中,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脱离蔗糖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师生归纳】把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讲解】我们把物质分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油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最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查看完整版电子课本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9】获取九年级电子课本资源。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
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
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练习与实践1.88g。
2.如①1952年冬天,伦敦的烟雾事件。
②1955年日本的四日市的空气污染事件。
③1952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事件。
④我国近年来福建、浙江沿海的赤潮事件。
3. 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消除大气污染物等课题。
用化学的方法对大气进行检测和污染防治,回收处理生产的大量垃圾,变废为宝等都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1.C2.D3.D第三节练习与实践l.(1)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沿略倾斜的试管缓缓倒人,瓶口紧靠试管口。
(2)根据试管的大小折叠纸槽,将药品放在纸槽上,水平送入试管中,竖起试管,抽出纸槽。
也可以用药匙代替纸槽。
(3)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l/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废液倒在废液缸中,废渣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
2. 见P73表3.猜想:(1)铝能导电;(2)铝能与氧气反应;(3)铝能与食醋反应。
实验设计:(1)将打磨好的铝片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2)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3)将一小片铝片放人食醋中。
实验现象:(1)电珠亮了;(2)铝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变白;(3)现象不明显,若加热,则有少量的气泡产生。
结论:(1)铝能导电:(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但没有像镁带与氧气反应那样剧烈;(3)铝几乎不能与冷的食醋反应,加热则有少量气泡产生,不如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明显。
本章作业1.C2.A3.A4.不一定。
(1)固态二氧化碳受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易溶解碘等物质。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
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1. 现象:△ 现 象空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原因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物 生 成 物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1. 现象: △ 现 象 原因1.变化3.性质4.能量变化空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N 2—78% O 2—21% 稀有气体—0.94% CO 2—0.03% 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红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P O 2 P 2O 5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3.洁净物、混合物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4.稀有气体氦(He ) 氖(Ne ) 氩(Ar ) 氪(Kr ) 氙(Xe ) 氡(Rn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