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现
代化与传统文化,展现了河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外观、展览陈列、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外观设计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风格。
建
筑的外立面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琉璃瓦和斗拱,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展现出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博物院的展览陈列设计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
在展览陈列方面,
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展示河南的历史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向观众展现了河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
同时,博物院还注重利用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如多媒体、互动展示等,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更加生动地了解河南的历史文化。
此外,河南省博物院的空间布局也体现了其设计理念。
博物院的空间布局合理,展厅与展厅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给人以宽敞明亮的感觉,同时又能够让观众在不同的展厅中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
此外,博物院的室外空间也设计得十分舒适,绿化环境和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愉悦的参观环境。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人们
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郑州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新的文化符号。
希望河南省博物院能够继续发扬这种设计理念,为更多的人们带来历史文化的魅力。
河南省博物院照明设计调查报告灯光照明调研报告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宣传、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教育中心,是全国馆藏文物数量较多的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以各类文物以及图片为基本的载体,旨在再现历史,因此场馆的设计在于突出历史的凝重感,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
博物院作为各种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财产、文物、自然标本和艺术品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宣传机构,与一般建筑相比较,其照明有以下特点:一方面要给观众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对展品的保护,减少光辐射(包括可见光辐射、红外辐射、紫外辐射)的损害。
这是博物馆照明与其它建筑照明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良好的视觉环境与经保护展品防止光辐射损害是一对矛盾。
而且不同的博物馆,不同的展品,其矛盾的表现方面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为了获得较好的视觉要求,应适量提高照度值;而为了保护矛盾,是设计博物馆照明的关键和目标。
对于博物院展品的展出,为了保护其免遭光辐射的损害,首先必须提出对展品的曝光量限制。
而为了达到保护展品免遭光损害,又要使观众能够有较好的视觉环境,对各类展品的照度又给出了规定值。
对光敏感或特别敏感的展品,其曝光量的限制及照度标准。
对于不同的展品,其照度值应不同。
然而,除少部分的博物馆的展品为常年不变之外,有许多博物馆的展品则是经常更换,有时展品对光照要求严格,有时则又要求不高。
为了适应展品的更换,照明随之也应有所变化。
而对于照明设计,不可能每次更换展品又重新进行一次照明设计。
因此,在进行最初的照明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好照明的一些特殊要求和今后的变化的可能性。
布置展品照明的方式有多种,其主要的常用的形式有:嵌入式照明、吸顶式照明、悬吊式照明、导轨式照明、反射式照明等。
河南博物院设计特色浅析河南博物院建于1927年,是现代化的历史性博物馆,是由东南大学的齐康教授设计的。
(如图示)该图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它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建筑体为“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形,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心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
主建筑体蕴含了中国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
冠部四周分别镶嵌了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了上加上白色乳针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题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以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主建筑造型奇特,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上图为一楼大厅,刚一进入就给人一种明亮简洁,大气恢弘之感。
由方形的白色地板砖与矩形的灰色地板砖铺成的大厅地面上星星点点,这“璀璨的星光”得益于顶部天花板上几排整齐排布的圆形白色灯饰,它与光滑的地面相映成辉,给大厅以明亮之感。
大厅顶部两侧和入口的上侧部分都密集地竖排着长矩形的白色灯饰,它不是垂直地面排放,而是向大厅地面倾斜约30°,这样游客站在大厅里不会在地面留下阴影,这就更增加了大厅的明亮程度。
且灯饰排布都比较整齐,且为白色的灯光,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
大厅两侧还有供游客上楼用的电梯,梯身为白色,又增加了大厅的现代气息。
大厅四周墙壁的颜色用极浅的黄色或红色或灰色,并且并非简单的“一马平川”,而是“凹凸有致”,不会让人觉得十分单调。
大厅地面的中央有一张用地板砖铺成的太极图,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在三楼可通过地面的“水晶球”向下观察到此太极图。
大厅最里面是一座巨大的金色雕塑,是一个巨型人张开双臂推开两头大象的形象,它象征着开天辟地的人类终于战胜大自然的重重阻力,开始了人类历史历史的辉煌篇章。
陶仓是两汉时期常见的丧葬明器,其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墓,汉时形成规制并走向兴盛,魏晋后逐渐衰落。
陶仓的造型源于古代存储粮食的地面建筑,具体形状和造型因时代、地域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陶仓发展特点墓葬中出土的陶仓明器分为圆形、方形等不同形状,设计之繁简各不相同。
《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简单区分了不同形状陶仓的名称。
如今学者们往往将圆形陶囷和方形陶仓统称陶仓。
圆形陶仓形制简单,平面呈圆形,上有出檐或不出檐顶,分有盖或无盖,腹部呈筒状,底部有足或无足。
两汉时期的陶仓多见仓顶,顶部多出檐,以悬山、歇山及四阿式形态为主。
有的陶仓还设置天窗、气孔等利于通风散热、防潮防虫的设施。
为了适应南方潮热的天气,有些陶仓仓底还使用数根立柱支撑,形成干栏式结构。
方形陶仓主要指仓房与仓楼,平面呈方形,有较为规范的屋顶、瓦垄、房梁、门窗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陶仓的形态进一步复杂化和写实化,陶仓房、仓楼由此出现。
陶仓房是平面为方形的立方体储粮明器,造型较陶仓更为繁复,不仅有屋顶、房脊、挑梁等细致真实的建筑构件,还时常绘有网格状纹饰,用以竹篾编成的网格,抵御啄食粮食的飞鸟。
随着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形制更为复杂的陶仓楼出现。
陶仓楼指带仓的陶楼,一般有连阁和院落,楼层普遍高于两层,上有屋顶,楼上开窗。
河南博物院藏陶仓赏析河南博物院 梁 爽 李晓荧图2 “小豆万石”带盖灰陶仓陶仓发展的历史背景陶仓的出现与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陶仓的形制为研究其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思想意识提供了鲜明的证据。
富足的农业生产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五谷丰登一直是历代人民的热切企望。
只有“吃得饱”,人们才有精力发展文化,制定法则,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自西汉初期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以恢复连年战乱所造成民生凋敝的惨景。
轻徭薄赋的政策、铁制农具的广泛推广以及大型水利设施的营建,都为农业经济的复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展现了河南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建筑设计上,河南省博物院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现代科技的创新。
建筑外观采用了古代建筑的风格,同时结合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使整体建筑既有历史的沉淀,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教育区、研究室等功能区域相互配合,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参观和学习环境。
在展览设计上,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展示河南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通过精
心策划的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同时,博物院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展示等,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丰富的展览内容,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教育和文化交流方面,河南省博物院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向公众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文化艺术修养。
同时,博物院还与国内外的博物馆、学术机构等开展合作,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综上所述,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
注重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河南省博物院必将成为展示河南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河南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河南博物院调研报告河南博物院室内设计调研报告调研目的——通过对河南博物院的调研,初步了解调研目的,了解公共展馆建筑室内设计的空间组织、功能分布、人流、交通流线、界面处理和空间构成,以及造型、灯光、色彩、材质搭配等一系列室内设计内容,为接下来的设计做好准备。
调研时间——20XX年11月11号上午调研地点——河南博物院实地调研分析——一:河南博物院总体概况: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由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发展过来的,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新落成的河南博物院,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百度地图(图1)博物院外观图(图2)二:博物院外观分析:其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如图2)。
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
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一楼大厅图片(图3)一楼地面的太极环(图4)一楼房顶的灯饰(图5)一楼雕塑上方的灯饰(图6)二楼楼梯口的扶梯(图7)扶梯处的一楼俯瞰图(图8)天花板照片(图5、图13、图14)三:博物院室内分析:1、大厅下图3为河南博物院的大厅,该厅位于一楼。
刚一进入大厅,就有一种宏伟气派的感觉,由黑白矩形交织组成的地板给人以大气之感。
大厅的最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金色雕塑,两只大象的中间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的形象,金碧辉煌的又带一点点狰狞的感觉,作为一种文化的图腾用来表达吉祥之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郑州博物院调研报告篇一:博物馆调研报告目录一.博物馆的阐述1.博物馆的定义2.博物馆的历史3.博物馆的性质4.博物馆的职能与功能5.博物馆的功能关系6.博物馆的类型二.案例分析1.奥地利苏哈纽豪斯——列奥尼格博物馆2.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三.对博物馆建筑的认识四.对自己设计主题的构思一.博物馆的阐述1.博物馆的定义①博物馆(英语:museum)又称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机构。
博物馆蒐藏并维护具有科学、艺术或历史重要性的物件,并透过展示(常设展或特展),使公众得以观看这些物件。
大多数的大型博物馆位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质的博物馆位于较小城市、城镇甚至乡村。
早期的博物馆始于富裕的个人、家庭或艺术的私人蒐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与文物。
现在博物馆遍布世界各地。
在古代的博物馆,例如亚历山大港的缪斯,其地位相当于现代的研究所。
一般人归纳出博物馆所富有之功能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项。
————摘自《维基百科》②国际博协定义:博物馆是指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也包括动物园和植物园,但图书馆如无常设陈列室者则除外。
(1946)博物馆是运用各种方法保管和研究艺术、历史、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藏品以及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和标本,供观众欣赏、教育而公开开放为目的的,为公共利益而进行管理的一切常设机构。
(1951)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管具有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藏品并进行展出的一切常设机构,均应视为博物馆。
(1962)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4)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注重展示和传承。
在建筑设计上,河南省博物院充分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整个建筑群以汉白玉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了古典的斗拱、檐口等传统建筑元素,使整个博物馆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同时,建筑外观的设计也融入了汉字“博”字的造型,寓意着博物馆对知识的收藏和传承。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的展陈设计注重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
博物馆内部的展陈布局合理,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空间和陈列方式,将丰富的文物和历史资料进行有机组合,呈现出河南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此外,博物馆还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多媒体展示等,为观众呈现更加生动、立体的历史画卷。
最后,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上。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场所,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普及者。
河南省博物院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历史文化。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展示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
它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文物的场所,更是一座传播中华文明的殿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热爱文化的平台。
河南博物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河南博物院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及陈列展览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三个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及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
3. 学生能够通过博物院展品,理解古代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方法,对博物院展品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博物院展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博物院展品的调研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
2.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尊重和欣赏古代艺术。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历史文化类课程,以河南博物院为载体,结合课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针对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南博物院简介:介绍博物院的历史、建筑特色及陈列展览概况。
相关课本章节:中国古代文化概览2. 镇馆之宝:讲解河南博物院的三个镇馆之宝(如商代后母戊鼎、汉代四神云气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
相关课本章节:商周青铜器、汉代绘画、北宋绘画3. 古代中原地区历史文化:通过展品介绍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相关课本章节:中国古代史、中国美术史4. 展品观察与分析:指导学生观察展品,分析其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关课本章节:观察与分析方法、历史文化研究5. 小组合作调研:分组对河南博物院其他展品进行调研,撰写报告。
相关课本章节: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6.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河南博物院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博物院概况。
第二课时:镇馆之宝,深入讲解三个代表性展品。
第三课时:古代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拓展学生知识面。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空间。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郑州,河南省博物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建筑风格和展览陈列上都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古代建筑的传统元素,如斗拱、檐口、雕梁画栋等,使得整个建筑群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貌。
在展览陈列方面,河南省博物院注重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展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空间和先进的展示手段,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在欣赏展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对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博物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方式,而是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等现代展示手段,为观众呈现更为生动、立体的展览体验。
河南省博物院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声光电影、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展览空间。
观众可以通过互动装置参与到展览中,通过多媒体设备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得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既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体验到现代科技的魅力。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空间。
在未来,河南省博物院将继续秉承这一设计理念,不断丰富展览内容,提升展览品质,为观众呈现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的重要文化地标,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和空间设计。
该博物院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来概括。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在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整个建筑的外观采用了中国古代宫殿的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美和庄重。
同时,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如斗拱、雕梁画栋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了博物馆的设计中,使得整个博物馆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在展览设计上注重了现代化的手法。
博物馆内部的展览空间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技术,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手段,使得展览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同时,博物馆还注重了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和互动性,通过不同主题的展览和互动体验,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最后,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上。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用了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环保的设计手法,使得博物馆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更加完美。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注重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使得博物馆在文化内涵上更加丰富和深刻,也使得博物馆在建筑风格和展览手法上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省博物院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颗文化明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参观和学习。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其设计理念体现了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建筑外观设计上,河南省博物院融合了古代建筑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创新理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和深厚。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外观以传统的黄土与现代的玻璃幕墙相结合,既展
现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和庄重,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尚和气派。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外观魅力,更是对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在建筑内部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以展览陈列为主,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将丰富的文物藏品展示给观众,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建筑内部还设置了多功能的教育、研究和交流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使博物馆成为一个集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和社会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
总的来说,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既展现
了中原文化的博大和深厚,又融合了现代建筑的创新理念,成为了一座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希望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文化建筑所借鉴,让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
河南省博物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是一座集展览、研究、教育和文
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作为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在设计理念上注重展示历史文化的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精髓,以及与观众互动、传播历史文化的使命。
首先,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博物院的建筑融合了中国
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技术,以寓意深远、充满内涵的建筑形式展示历史文化的魅力。
建筑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使得展览品得以充分展示,观众得以畅游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其次,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展览陈列上。
博物院注重展示历史文化
的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展览陈列,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呈现给观众。
展览品的选取和陈列方式既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通过多媒体、互动等现代手段,使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最后,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在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博物院注重与观众
的互动,通过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增进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博物院还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河南省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以及对观众
的关怀和教育。
通过建筑风格、展览陈列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设计,博物院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浅析河南省博物院的建筑设计风格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环境幽雅的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
它的前身是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现就河南省博物院的整体造型和内部灯光设计做简单的论述:从外观上看,中高两低以弧形方式将建筑平面对称铺开,以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整体建筑共有九座,采取中国传统建筑中心对称布局,有九鼎定中原的寓意。
它具有东西南北四正向的定位,其四角由四根斜梁互撑,可为四维,整体而论,构成四面八方,体现出易经八卦的特质;金字塔顶,指向北中天,象征中原乃地心天中;金字塔形主体展馆与灵宝黄帝陵、郑州商代小双桥遗址中的祭坛十分相像。
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
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融民族风格、地方特点、时代神韵于一体,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博物院的建筑的平面组合采用了放射性的方式将个展区于放射式的方式分开,并且除大门入口外,在左右两边又各设置了两个出口,尽可能的避免人流过于拥挤而引起的场馆进出口堵塞情况。
停车场位于博物馆前面即主入口的旁边,由于受场地的制约车流入口与人流入口并没有分开而是公用。
室外种植了大量乔木植物于营造一种宏大壮阔的感觉,还有各种供休息和停留的设施。
在其旁的中国建设银行的运营楼与其建筑风格和整体外貌大致相同有整体相互辉映的效果。
进入博物院,首先是走道,其顶部采用自然采光和发光顶棚两种形式。
河南博物院建筑设计浅析
摘要: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这组建筑群也是国内博物馆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河南博物院概况、博物馆主馆造型特征分析及主馆流线组织形式三个方面重新解读这一经典建筑。
关键词:河南博物院造型流线
1 河南博物院概况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国内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创建时的名称叫河南博物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
建国后的1961年,河南博物馆迁址于河南省会郑州市。
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新馆与1998年建成并对民众开放。
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历尽岁月的沧桑,越发显得雄浑、敦厚、古老而又韵味。
¬河南博物院是由中科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其主入口面向农业中路,东面是文博东路,西面是文博西路,北临某住宅区。
总用地面积约为156亩(合104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78840平房米,主馆及配楼面积约为55740平方米。
河南博物院主馆位于院区中央,呈“中”字形布局,其中,主馆的东西两翼分别有两个专题展馆,主馆后端直通文物库房,主馆前端为主入口及礼仪接待区。
主馆前的院区正门、主馆及主馆后面的文物库房三者自然成为一中间序列,院区四角对称布置了两组风格造型相同的建筑,它们分别是培训楼、办公楼、综合服务楼、电教楼。
总面图中的“九宫格”似的建筑布局,也契合了古语“九鼎定中原”之意。
河南博物院院区建筑的整体布局正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组合的精髓——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方正严整(见图1.1)。
2 主馆造型特征分析
河南博物院主展馆总体形象设计构思来源于河南登封的观象台(见图2.1),经过建筑大师的精心构思和演绎,最终创作出现在头戴“皇冠”的金字塔造型,正如设计主创人员齐康说,“登封的观象台是我国历史上留存最为著名的天文观察台,其造型对称,两侧倾斜,长条测绘石摆放在中央,整体造型简朴优美,这座古代的科技建筑独特的形象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皇冠”呈“斗形”,中心设置一个透明的圆洞,取汇聚“中原之气”之意,古语就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经典语句,这也许就是河南博物院建馆之宗旨——“博”采中原宝物之精华。
正四棱锥,这一简洁、纯粹的几何图案本身就给人以稳定、庄重、神圣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博物院主馆建筑主体选取类正四棱锥的金字塔造型为其成为一经典建筑奠定了基础。
金字塔主体高度与其塔底宽度及两侧的配楼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尺度(见图2.3)。
四条棱锥向上直斥天穹,向下斜扎地心,使得整座建筑显得
遒劲有力。
(见图2.2)还值得一提的是,四条棱锥与地面的交接处是四片水池,更烘托出主体建筑的宁静与空灵(见图2.5)。
四个棱面上,匀称、巧妙、有规律地设置了采光窗户及奶头乳钉,乳头奶钉图案的选取是来源于中原出土文物上青铜器上的造型纹样以及中国传统大门上的门钉式样,乳钉后衬传统中国红色背景,这更突显了建筑的古典韵味。
以金字塔主体建筑为中心,通过相同风格的不同功能空间,如连廊、庭院、临时展厅等,使整个主馆建筑成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见图2.4、图2.5、图2.6、图2.7、图2.8、图2.9)。
3.1主馆流线组织形式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三种。
串联式的流行组织形式一般是指各个展览空间收尾相接,相互穿套,这种流线组织形式简洁、明确、指引性强,能够避免参观的重复或遗漏,增强了展示的有效性。
放射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览空间围绕一个放射状的中心枢纽进行组合,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回到中心枢纽区,再进入另一个展厅。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灵活性强,观众可以有选择地进入自己感兴趣的展馆参观,博物馆管理方也可以根据需要开放几个或若干个展馆。
通道式的流线组织形式是指各个展示空间是通过走道也连通或贯穿,参观者参观完一个展厅,需经过走道,再到达另一个展厅。
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流线的组织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
一般情况下,稍大型的博物馆一般是上述三种基本流线的组合形式,如放射式+串联式、放射式+通道式、串联式+通道式等,有时候甚至是多种流线形式的组合或者一种流线形式的重复运用。
河南博物院就是将放射式的流线形式重复运用的经典实例。
河南博物院主馆的平面整体上是一个对称式的布置,齐康教授在博物院的设计上,既保持了这种规整的布局形式,又把各个展览空间完美地组织在了一起。
图4.1是河南博物院的一层平面图,从我门可以看到清晰、明确的两条轴线:入口、前厅、中央大厅、电梯厅及通向北建筑区库房通道;西入口、西前厅、西侧厅、中央大厅、东侧厅、东前厅、东入口。
四个基本展厅与其围和的中央大厅构成了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组织空间,东西向的分别设有两个临时展厅,东西向的两个临时展厅与侧厅构成了两个小的放射性的流行组织空间。
“一大两小”(亦或是“一主两从”)这样三个放射性的空间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个空间既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展览区,也可以独立、灵活展览。
博物院主馆二层(见图4.2)、三层(见图4.3)平面都是一个放射性的流线空间,即一个中庭空间与四个基本展厅,四层(见图4.4)平面则只剩下一个展厅,这个展厅即是底层的中庭空间。
参考文献:【1】齐康.创作记事——河南博物院创作[J].建筑学报,1999-1. 【2】张文忠.公共建筑及其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卢素格,女,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及理论周立广,男,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在郑州市建筑设计院工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