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读书法》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3.46 KB
- 文档页数:3
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原文地址:朱子读书法及其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作者:如水君子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仿佛是浩瀚的海洋,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笔者试图从朱熹经典教育思想之一的朱子读书法入手,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撷取宝贵的思想财富。
朱子教人为学,必教人读书。
朱子教人格物穷理,读书也是格物穷理中一个重要项目。
他在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重视如何教书,而且也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
在这方面,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成为其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1、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六条之首。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具体地说"循序渐进"包含四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凡读书,须有次序。
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触绎玩味""学不可蹬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
一经通熟,他书亦易看"这说明读书须有先后顺序,读二书如此,读一书也如此。
先读的未弄通,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能"意定理明",而不是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
"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读书应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规定学习的进程。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不贪多,不求速。
读书要扎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得其真意;读书不能求快,就如同浇菜不可忙急求快,而应按照课程,逐字逐句理会;读书不要贪多,读书贪多譬如数钞,一错就无处推寻。
朱子读书法陈敬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17年3月20日说明:《朱子读书法》一书是由我国伟大的哲学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作,由南宋先儒张洪和齐熙整理而成。
本书不仅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朱子的读书方法,更创造性的总结出朱子读书六纲领,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是理解朱子读书的一大贡献。
鉴于本书体系较为庞大,并且文本也不乏重复之处,在此笔者特摘取了本书的核心要点以献给有志的好学之士。
鉴于笔者才学浅薄,疏漏之处,还请谅解,另外,本文也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纲领性质的提要,想深入了解朱子读书系统思想的还烦请阅读原著。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一、纲领(1)读书人之弊世变俗衰,士不知学,挟册读书者既不过于夸多斗靡以为利禄之计,其有意于为己者又直以为可以取足于心,而无俟于他求也,是以堕于佛老虚空之邪见,而于义理之正、法度之详有不察焉。
其幸而或知理之在我,与夫学之不可以不讲者,则有不知循序致详,虚心一意,从容以会乎在我之本然,是以急遽浅迫,终不能浃洽而贯通也。
(2)读书之目的1.修身而今只管说治心、修身,若不见这个理,心是如何得治,身是如何的修?傅説云:‘学于古训乃有获。
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古训何消得,读它作甚底?盖圣贤说出道理都在里面,必学乎此而后可以有得。
圣人之学,与俗学不同。
圣贤教人读书,只要知所以为学之道。
俗学读书便只是读书,更不理会为学之道如何。
先生曰:“学者望道未见固,必即书以穷理。
苟有见焉,亦当博考诸书,有所证验,而后实有所裨助而后安。
不然,则其德孤,而与枯槁寂灭者无以异也,潜心大业何有哉?矧自周衰,教失礼乐,养德之局一切尽废,所以维持此心者,惟有书耳。
”又曰:“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长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钱穆:朱子读书法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
孔子是大圣人,不当仅以学者论。
而且孔子距我们时代远了,他的成学经过,我们已无法详考。
朱子离我们时代近,他的治学经过,还可详考而知。
本文则只拈朱子的读书法一项,加以阐说。
朱子教人读书法,记录留传极多,后人有汇集之成专书者;本文则只择其最精要语论列之。
一或曰:“读书须是有精力”至之曰:“亦须是聪明。
”曰:“虽是聪亦须是静,方运得精神。
盖静则心虚,道理方看得出。
”今按:读书须精力,又须聪明,此义尽人皆知。
朱子特别提出一个读书的精神条件来,即是如何善为运用我之聪明与精力之条件。
此一精神条件便是“静”,静则心虚,更吃紧的是在“心虚”上。
问:“《易》如何读?”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
读他书亦然。
”今按:心虚只是不执己见。
若先执一个己见去读书,便是心不虚。
所见的将依然是己见,不会看出书中道理。
则于自己无长进。
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
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
今按:此是读书第一最要法门。
朱子所谓“虚心”,略如今人所谓“客观”。
若读书时硬将己见参入,便是心不虚,便不能客观,而不能真有所得矣。
大抵义理须是且虚心,随他本文正意看。
今按:“且”字重要,“随”字重要,“本文正意”四字更重要。
如此读书,看易实难。
庄子云:“吾与之虚而委蛇。
”心既虚了,又要随他本书曲折,恁地去。
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今按:依本子反复不厌,又要识得本书上训诂文义分明,此是读书至要惟一法门。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
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从头熟读,逐字训释,逐句消详,逐段反复,虚心量力,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未可便肆己见,妄起浮论。
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说,殊害事。
今按:“且要晓得句下文意”,此语重要。
看书了解得书中本意,即是学问有所得。
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子潜心治学几十年,真东西绝对是有的,除却历史上被各种恶意抹黑,还望同道者抛却已有成见不带偏见阅读。
此文是经过自己总结提取整合过重新排布的,旨在力求涵盖朱子想要强调的各个点并理清脉络一、读哪些书•①《大学》是入德之门,读书要先知道做学问的顺序格局,这本书讲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根本道理。
“致知”这一章应最早看,“格物”这一章要最用功看。
等这些理解透彻了,后面的内容会容易很多。
先读正文,再读阐释经义的文字,等每一段都看明白后再通读全文,以达到温习的目的。
时常暗诵默思,反复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是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遣不去方是。
先集中精神,领略到大体规模后,再回来寻找一个实在的下手处,努力用功,不能只是刻板地守着次序,只一条路走下去。
一日只看一两段,莫问精粗难易,只从头看将去,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有所得。
读《大学》好比行路,认清要走的路,便要即刻动身。
②《论语》→③《孟子》,都是讲做人的关键切要的地方。
看《论语》一天不能超过一段,从“学而时习之”开始看起。
本书所记载皆圣人言行之要,果能专意玩索,其味无穷,且并无滞固之理。
先将各家不同的解说弄清楚,再探求圣人言语的本来意思,久而久之,自能见到其中效果。
一日一段,需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贯通,道理分明。
《论语集注》已把《论语》说详尽了,只需熟读《论语集注》自会明白其中含义,不用枉费心力,到集注以外的书籍苦苦探求。
④《中庸》,学问周密,规模宏大。
《中庸》勿企望高深,勿追求骇奇,一定要潜入研究字句文义,认真领会主旨,对不是亲眼目睹亲耳听闻的事例要保持戒慎惶恐的态度,积累日久,可达广博深厚,高明悠久的境界而不自知。
•再读六经①《诗经》可导情性之正,下合人情事理,上则完备天道,世间真理无不涵盖。
朱子读书法朱子的读书法本无成形的本子,宋代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卷十、卷十一根据朱子门人的记录,整理了《朱子读书法》,分为上下两部分,成为后世学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元代学者程端礼根据朱子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
读书之法。
莫贵乎循序而致精。
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的为学宗旨,与其门人将朱子读书法分为六大条目,清代学者陈弘谋在《五种遗规》中记到:“其(程端礼)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序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如左。
”这六大条目分别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被后人诸多阐释,并逐渐成为朱子读书法的代表。
循序渐进。
古人讲学不躐等,朱子也非常注重为学次第,他说“故必先观论孟大学中庸,以考圣贤之意;读史,以考存亡治乱之迹;读诸子百家,以见其驳杂之病。
其节目自有次序,不可逾越。
”不止如此,朱子认为,读书更要一句一句看,一步一步来,看懂了这一点,再看下面,不要着急,要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朱子提到了古人诵读也会记遍数。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不思考,所见到的义也是表层,难以入木三分。
因此古圣先贤皆重视学思结合。
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这个意思。
虛心涵泳。
是说读书不能“先立己意”,不能“执着一见”。
“先立己意”,就看不到圣人之意,读再多的书也无法丰富自己的思想,有所收获,只不过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放大。
“执着一见”,则容易使“此心便被此见遮蔽”,不能客观地评判事物。
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静”,甚至要依靠静坐的功夫来使自己静下心来,不能急于向前,有时候甚至需要向后退一步,搁置一会儿,才能以一颗“虚”心来面对学习的内容。
然后沉浸其中,反复玩索,必有所得。
心是“虚”的,便容易看到问题,面对问题敢于质疑,也要慎于质疑,使有疑处无疑,便能有所进益了。
切己体察。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切实的体察,和自己的生命建立关联。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朱熹《朱子读书法》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
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
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
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
只是觉处,便是接续。
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
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
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
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
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
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
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
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
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
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
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
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
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
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
朱子读书法
吕耀森;孙惠丽
【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
是儒家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是宋代理学理想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四十年,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读书方面,他的论述更为具体,对后来极有影响,因而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学生弟子汇集他的训导加以概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这六条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
下面就各条作一简述。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吕耀森;孙惠丽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7
【相关文献】
1.朱子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朱子性理语类》注释 [J], 曾振宇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读朱子读书法 [J], 王帅;
3."朱子学"略思——读钱穆《朱子学提纲》有感 [J], 麻玉霞;张海峰
4.“朱子读书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J], 赵思萌
5.读帖“三味”:追寻有深度的书法课堂——五年级软笔书法课《读帖》教学设计[J], 李新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子读书法名词解释《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论读书方法的书,这本书最早由朱熹的弟子辅广系统整理朱熹生前谈论读书方法的文字读书编辑而成。
后来巴川的度正侍郎安排绥宁的于和之做校刊,鄱阳的王式又加以增补,然后张洪和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补充校正。
调整了辅广原书文字的次序按新拟定的读书方法分门别类,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一倍的内容,使得体系更加完备。
文中解释说,黄勉斋在著作《论语通释》中写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这一章时,记载道:“先生专心撰写《四书章句集注》这本的场景,鄙人是亲眼见过的。
有一字不妥,一语不顺,便深思熟虑,不断修订,不会搁置,有时一两天都放不下,在夜里静坐到三四更。
就比如这一章,我就亲眼见过他辛苦修改。
和他相对静坐到四更,先生说,我已经心思枯竭了,今天先休息吧。
于是我便退下休息去了,没等到睡着,就又见小仆拿着木简过来,上面有改动的数字,这说明,先生在我退下去之后根本没有休息,没过多久天就亮了。
先生对这部书倾注心血至此,而求学者反而漫不经心的阅读,怎么能领会到圣贤的本意?追忆往事,谨记在此,世人当以此为戒。
钱穆先生曾赞许朱熹为孔子之后第二人,可见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地位之高。
关于朱子读书法的六条分别:一、循序渐进:按照次序,逐步提高。
读书遵循次序进行研习,要有持之以恒、量力而行的治学态度,同时强调踏踏实实,稳步前进。
二、熟读精思:反复熟读,精湛思考。
读够遍数以致背诵,从而继续熟读达到完善理解。
同时,读书形成疑惑后仍继续读书,安心静坐,精湛思考,自然有所事宜。
三虚心涵泳:谦虚学习,深入体会。
以谦虚的态度求学,不可先入为主,不可穿凿附会的理解书中义理,同时反复探究、深入体会,落实自身修养,达到圣贤境界。
四、切己体察:身体力行,反复考察。
将书中体会运用于日常活动当中,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进一步加深体会,然后不断地反复自查,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五、着紧用力:抓紧课程,奋发努力。
读书不能悠哉游哉,得过且过,而是要在精神上振作集中,制定好课程计划,抓紧时间进行研习。
试述朱熹六条“朱子读书法”,以及对其的理解朱熹《四书》中著名的“朱子读书法”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朱熹认为,精读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途径,对此他提出了“六条朱子读书法”。
朱熹认为,读书时要注意仔细学习,不可粗心大意。
朱子说:“假使没有全部了解,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用处。
”他强调读书时要用心聆听,而不要仅仅记下书中的内容。
因此,学习者应当读书时仔细研究,务必牢记所学内容,使之熟悉。
朱熹指出,读书要有思想的整体性,不要把书中的细节联系起来。
朱子说:“假使把一本书中的章节都能看懂,这实在是要求过高了。
”他建议学习者先把书中的内容整体把握,然后再细究其细节,以便掌握整体观念及其具体含义。
此外,朱熹认为,读书要慢慢进行,不要一次太多。
朱子说:“不要吞食太多,要慢慢咀嚼,把读书的精神吸收进去,才能体会隐藏在字句里的千金宝藏。
”他提倡学习者不要贪多,应当慢慢进行,先把书中的内容领悟,然后再深究,使读书收获更多。
朱熹还认为,读书要有认真态度,不可草率行事。
朱子说:“书籍有它自己的生命,要学会看它,学会研究它,而不要急于劳动。
”他建议学习者在读书时有认真态度,不可草率行事,不可急于看完书而忽略书中所包含的思想和内涵。
朱熹还认为,读书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不可随意接受他人的观点。
朱子说:“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把所有的想法都去观察,详细审视,再自行判断,而不要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提倡学习者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读书时要有质疑的精神,把所有的想法都去观察,再自行判断,而不要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以上就是朱熹的“六条朱子读书法”,从中可以看出,朱熹强调以聆听的心态去读书,把读书的过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以整体性的思维去读书,而不是把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看懂;强调读书要慢慢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强调要以认真的态度去读书,不要草率行事;强调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的观点。
这六条朱子读书法,不但鼓励学习者细心探究、深入思考,也提倡敢于发问、勇于挑战。
朱子读书法浅析|朱子读书法>中国古代教育,素重读书,已成传统。
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就有钩玄提要的妙法。
然最为有名、较为完整、全面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南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朱熹的读书之法。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
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本文拟就此六法进行简要分析。
1、循序渐进在《朱子读书法》中朱熹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
朱熹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
⑴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
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
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
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
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
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
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
这是在告之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我们从中可分析出朱熹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由浅入深,由小及大。
他说:事有大小,理无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⑵并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
其次,循序渐进也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
他注解《论语》譬如为山时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小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⑶是说学习的进步或退步,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三,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在读书上,就是读通了一本书后再去读另一本书;体现在读一本书上,就是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来读。
朱子读书法—搜狗百科
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它包含三个意思。
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
他提出读书次第即读何书之次第“凡读书,先读《语》《孟》然后观史,则如明鉴在此,而妍丑不可逃。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
” 不仅读何书有一个次第的问题,就是读同一本书也存在次第的问题。
“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下段,乃能真实该读,无所不通。
”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正好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总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
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不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水平有差异,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的能力水平也是不同的。
所以,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学习计划。
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朱熹将一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
而这三阶段的划分也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学习“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字及杂细事宜,皆当所知” 《童须知序》到“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文学章句序》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与现代学习方法有不谋而合之处。
综上所述,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让知识结构层次化,也符合心里学中“认识材料的系列位置影响记忆效果,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作用” 。
《朱子读书法》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年(卷),期】2010()9
【摘要】《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
由朱熹弟子辅广集编。
张洪与齐熙增补,共4卷,约4万余字。
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日循序渐进.日熟读精思,日虚心涵泳.日切己体察,日著紧用力.日居敬持
志。
”“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读书法;朱子;简介;循序渐进;读书方法;朱熹;熟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41
【相关文献】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读朱子读书法 [J], 王帅;
2.重新认识朱子的"读书法"——以《朱子语类》之"卷十""卷十一"为例 [J], 王敏维
3.朝鲜朱子学论著《朱子言论同异考》简介 [J], 徐远和;
4.推阐朱门道统,发掘朱学新视域——读邓庆平《朱子门人与朱子学》 [J], 曾令巍;
5.作为“工夫”的读书——读《朱子读书法》有感 [J], 崔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子读书法》读书笔记
摘要:
1.《朱子读书法》的概述
2.《朱子读书法》的核心理念
3.《朱子读书法》的实践方法
4.对《朱子读书法》的思考与启示
正文:
《朱子读书法》是一本关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朱熹的读书心得和经验,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读书方法。
《朱子读书法》的核心理念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达到对道理的理解。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明理,将书中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
《朱子读书法》的实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朱熹主张读书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易到难,从浅入深。
他提倡先读经典,再读其他书籍。
2.熟读精思:朱熹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力求对书中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
3.虚心涵泳:朱熹主张读书时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4.切己体察:朱熹提倡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
验和体验书中的道理。
5.著手成春:朱熹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现知行合一。
《朱子读书法》对现代人仍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着阅读量的剧增和阅读质量的下降。
学习《朱子读书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阅读,提升阅读质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时,《朱子读书法》的“格物致知”理念,也提醒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实现知行合一。
总之,《朱子读书法》是一本具有很高价值的阅读方法论书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实践。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朱子读书法”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情操的重要阶段,而“朱子读书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读书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朱子读书法”的概念、特点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朱子读书法”的概念“朱子读书法”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朱熹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在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教育中都有着深远影响。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了“三程五常”的读书原则,即“三程”指《论语》、《孟子》、《大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读书应当注重精读和笃理,把握文章中的主题核心,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朱子读书法”着重于诚意笃行,要求读书者以诚信之心去理解和体会文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心性修养。
朱子强调读书要勤思、积跬,即要不断地反复思考和积累,才能通达文章之意,进而融会贯通,领悟更深的道理。
朱子还提出“惟新惧旧”、“切己长人”、“长数假寡”等读书原则,倡导读书者以谦卑的态度面对文本,虚心接受他人的智慧,以求得真知灼见。
“朱子读书法”强调用心读书,要认真对待文本,用诚恳的心态去体会文本的内在真谛,以求圆满的学问境界。
1.注重品德修养。
朱子读书法注重读书者的品德修养和心性修养,强调以诚信之心去理解文本,以道德高尚的品行面对读书过程。
这种注重品德修养的特点,使得“朱子读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2.重视精读。
精读是“朱子读书法”的核心,朱熹强调要把握文章的主题核心,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力理解和领会文章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读者思维的深入,使得细节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3.秉持谦卑心态。
朱子读书法倡导读书者以谦卑的态度面对文本,虚心接受他人的智慧,用宽容之心去接纳不同的观点,以求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宽容和谦卑的心态,有助于读者拓展思维,接受更广泛的知识,增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勤思、积跬。
朱子读书法强调读书要勤思、积跬,即不断地反复思考和积累,使得读者能够逐渐理解文章的奥义,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材简析这篇文言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朱子即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他是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
朱熹从事教育五十余年,治学经验很丰富。
他不仅直接教导学生,还整理编著教材。
他非常注重读书治学的方法,他的学生把他的读书方法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熟读精思。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在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根底上,继续积累一点文言文知识,继续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根底;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但凡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沉着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每个字都必须要读得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能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致,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第1段:小学阶段初学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的方法。
重点词语让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并尝试自主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老师只在疑难之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
古文学习,朗读应放在第一位。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停顿得当是古文诵读的难点,本段朗读可作如下停顿: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清楚∕读之。
第2段: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领悟熟读的要求:不要误、少、多、倒。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子读书法》简介
朱熹像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
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后世评价
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
朱熹的读书方法远不止这些,就其主要而概括为以上六条。
就上简析,我们可知它确实是经验之谈,确有其的创造性和特点。
字字句句朴实无华,平易贴切。
各条联系紧密,相得益彰,前后完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符合知识结构、人的心理、认识以及教学活动等的客观规律,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它是朱熹一生刻苦治学,五十载辛勤执教的切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总结。
当然,由于朱熹主要是指读圣贤之书而不是读一般的书,圣贤之书当然不容否定。
朱熹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穷理,而穷理的目的
就是进行封建伦理道德修养,掌握知识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质疑和问难的原则,所以对书本与实践的结合也无疑受到很大局限,这正是封建正统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后来不同学派人士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