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
- 格式:ppt
- 大小:39.28 MB
- 文档页数:110
郯庐断裂简评辽阳-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带东北段在活动,郯庐断裂的东北段,当地叫依兰-伊通断裂. 昨日12时18分,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沈阳市苏家屯区交界(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约7公里, 震动持续时间在30秒左右。
震中灯塔市部分房子出现裂缝,吉林省四平、辽源、长春等地有明显震感。
时值冬季,天气寒冷,百姓裹衣屋外,令人相怜。
震区不到一年时间内已发生了两次地震。
去年4月4日在灯塔市柳条寨镇大新庄村也曾发生过一次3.4级的地震,震中在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震源深度约8公里。
这次辽宁辽阳-沈阳地震指示郯庐断裂东北段带正在活动。
郯庐断裂带跨过渤海进入东北,在东北这段有人称之为依兰-伊通断裂。
历史上东北人烟稀少,主要为住帐篷的游牧所居,他们无砖石结构的房屋,有地震也无记录。
因此,有人就说东北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这样的说法会误导人们以为东北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
但是,地质证据大量存在,甚至整个松辽盆地(平原)的形成都与郯庐断裂带活动有关。
例如,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上,就可以看出郯庐断裂东北段造成河流阶地错断及其形成的地震断裂陡坎,其中,据地震局地质所闵伟研究员等报道,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断裂陡坎长约70km,是距今1730 年左右的一次大于8.0级地震(所为;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断裂陡坎长约10km,是距今大约2360年的一次强震(大于7.0级)作案。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悠百姓,毫无根据地预报“不地震”。
既然地震无法预报,任何“专家”所说“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辽宁省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发生破坏性地震的确切征兆”的话毫无科学意思。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 向北北东方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去了俄罗斯。
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10-20º,左行错距达~550 km。
浅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在中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对谈郯庐断裂黑龙江段的研究,有利于了解黑龙江东部大地构造演化史,有利于指导黑龙江东部找矿,有利于黑龙江东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关键词郯庐断裂黑龙江段依舒断裂敦密断裂一、郯庐断裂概况郯庐断裂位于欧亚板块东部大陆边缘,是多条NNE向断裂系列中的一条巨型主干断裂,它切穿了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图1),总体表现为南窄北宽,向北变成3条断裂。
图1 亚洲构造图及郯庐断裂带区域地质图(梁光河改自任纪舜等,2013;徐嘉炜,1984;万天丰,1996)根据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梁光河总结:郯庐断裂雏形形成于侏罗纪的合肥盆地东侧,是一个伸展环境下的正断层。
郯庐断裂的平移走滑发生在65 Ma之后伴随着沿断裂带的玄武岩喷发,大规模左行走滑发生在45~24 Ma,后期持续活动至今;(2)郯庐断裂带的主体水平滑移量大约为760 km,主体发生SN向走滑伸展的同时也伴随着EW向的伸展,EW向伸展幅度从南向北逐渐加大;(3)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深度在10~20 km。
可连续追踪的断裂带长度约为3000 km;(4)郯庐断裂主体走滑活动形成在锡霍特地块拼合之前。
动力机制是由于印度板块对杨子板块的挤压,在南部形成挤压力,在东侧和北侧由于微陆块的裂解漂移形成拉力,从而造成郯庐断裂东侧块体大规模走滑。
走滑过程中郯庐断裂东侧的地块从南到北切穿整个欧亚东缘板块,直通洋壳。
新生代晚期锡霍特地块才从南往北漂移拼合到欧亚东缘,之后郯庐断裂又切断了锡霍特地块并走滑大约20 km。
二、郯庐断裂黑龙江段郯庐断裂向北延至沈阳后形成两个较大分支:西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舒兰,黑龙江省尚志、依兰、萝北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依舒断裂;东侧分支向北东经吉林省敦化,黑龙江省穆棱、鸡西、密山、虎林北部延入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段称为敦密断裂。
郯—庐断裂带考吴昭谦约自唐山大地震后,安徽社会上一般人士已开始知道郯—庐断裂带这个地球科学上的专有名词了。
因为断层与地震的关系密切,人们担心郯—庐断裂带活动引起大地震。
说起郯—庐断裂带,它已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争辩。
早在1956年,现在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徐嘉炜与当时的北京航测队杨华同志同时发现公布了这条大断裂。
徐嘉炜教授自此以毕生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从事这一专题学术研究,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终于确立了地球上最巨大的断裂之一——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或称郯—庐大断裂,早期发现时以山东郯城与安徽庐江两地名命名的。
后来的研究证实它是纵贯东亚的移动的大断裂。
它从湖北东部沿大别山东缘,经过安徽、江苏、山东,过渤海,至辽宁、吉林、黑龙江,进入作俄罗斯境内,在我国境内已达2400公里。
在安徽境内,穿越泗县、五河、嘉山、定远、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及宿松等县境,全长约400公里。
郯—庐断裂带的发现与研究,一直在争辩中。
在60年代初期,徐嘉炜教授提出这个活动的大断裂有明显的水平位移,移动200多公里。
当时发表的文章,被视为邪说。
有人对断裂带的存在,提出非议,甚至根本否认它的存在。
在对断裂带的展布范围、延伸规模、平移的距离、活动时间及演化、成矿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过不同意见。
据初步统计,研究并应用郯—庐断裂带的中外文献资料,即达400多条。
郯—庐断裂带是个巨大的水平移动的大断裂。
它的东侧地块向北移动,西侧地块向南移动。
例如现今胶南、苏北一带就是大别山的延续;现今胶南烟台一带,原先同安徽蚌埠一带连成一体;现今辽宁鞍山一带,原先同山东西部泰安一带相连。
它们都是受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断裂错开后位移的。
对于郯—庐断裂带平行移动的幅度,开始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几十公里,有的学者认为有几百公里。
徐嘉炜教授研究认为最大平移幅度达740公里。
在地质历史上移动的一般速率为一年一厘米多,有时快速时即达一年5—10厘米。
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研究黄耘李清河王俊菲孙业君(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01014)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深断裂带,按构造习性和地震活动又可分为北、中、南段,江苏段位于中段南部,北起新沂,南至安徽嘉山。
已有的研究表明,郯庐带江苏段具有发生大震的危险。
大震震源区常常是介质非均匀性变化强烈的地区,由于震源区位于地下数十千米内,因此,只能用地震波才能探测到其非均匀尺度。
泊松比比速度本身更容易反映介质差异的物理量,地壳泊松比分布,与构造、大震震源区位置相关。
本研究采用接收函数叠加法来求取泊松比,寻找郯庐断裂带南段地壳深部突变带,探索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环境。
远震接收函数被认为是消除了震源和路径及传播介质影响的,仅与接收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有关的远震响应。
远震P波接收函数中包含了台站下方Moho面速度界面上形成的Ps转换波及多次反射、转换波, 1995年Zandt等提出了H-K扫描叠加方法研究地壳厚度及平均泊松比,该方法是在地壳平均P波速度已知的条件下,利用不同震中距和方位角的远震接收函数,采用不同的地壳厚度和地壳平均泊松比,计算地壳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波相对于直达P波的到时曲线,沿各自的到时曲线,将地壳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波进行叠加,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即为估算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本研究利用了郯庐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地区的江苏、山东、安徽、浙江、上海、江西、湖北、河南等七省一市共128个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2009—2014年震中距为25°~90°、震级大于5.5的地震,选取初动尖锐、波形清楚、信噪比较高的共874条远震波形资料,开展了研究区的接收函数和泊松比的研究。
研究结果:All Rights Reserved.(1)地壳厚度。
研究区莫霍面埋深起伏较大,研究区以郯庐断裂带为界,东西侧地壳厚度存在差异,呈现出西深东浅的特征。
华北块体地壳厚度相对最大,下扬子块体相对最小,苏鲁块体居中。
研究表明山东临沂附近的郯庐断裂带平均300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根据官方对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段探槽发掘研究发现郯城-庐山断裂带山东临沂-江苏宿迁段在近1.2万年内至少发生过4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
根据对探槽内发掘出来的古地震造成的遗迹的碳十四年龄测距初步推测出以下古地震发生时间。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交界发生8.5级地震,地震导致的地表破裂推测为150千米左右。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山东省临沂-郯城-新沂一线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为8级至8.5级,地震大致导致的地表破裂约为140千米。
公元前6381年至公元前4481年期间山东郯城附近和江苏交界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为8.5级左右,地震大致导致的地表破裂约为150千米。
公元前9981年至公元前7981年期间山东郯城附近和江苏交界发生大地震,震级推测约为8.5级左右,地震导致的地表破裂未知。
从对郯庐断裂带临沂-宿迁之间发掘的探槽发现的古地震遗迹可以得出结论即公元前1万年至今约1.2万年的时间内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段历史上至少发生过4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最近一次是距今351年的1668年7月25日山东临沂-临沭-郯城交界发生的8.5级地震,平均约3000年发生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4次大地震间隔时间分别为2668年-3668年,2481年-5381年,1600年-5500年。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近1.2万年内发生过4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
第二、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平均每隔3000年发生一次8级或者8级以上的地震,历史8级左右地震间隔周期最短为1600年,最长为5500年。
第三、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最近一次8级左右的地震发生于1668年山东临沂-临沭-郯城交界8.5级地震,距今351年。
第四、考虑到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8级左右的大地震周期最短为1600年,最长为5500年,平均周期为3000年,而郯城-庐山断裂带临沂-宿迁一线最近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发生于1668年,距今351年,因此得出结论至少最近百年内山东临沂附近不会再发生8级左右的地震,关于网上所谓山东临沂发生8级大地震的传闻均属于谣言。
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地壳速度结构的分段特征金淑梅1)李清河1)熊振1)张元生2)毕雪梅1)1)江苏省地震局,南京 2100142)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 730000采用多震相走时反演法获得了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及附近(30°~37°N,113°~122°E)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对地壳内分层速度结构的分析发现,郯庐断裂带鲁苏段存在速度的分段特征。
①以北段,与郯庐断裂带安丘段位置大体一致,此郯庐带在0~2 km层速度分布可分为5段:35.3°N段速度较高,曾发生了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现代中小地震也较多,此段及东西两侧地表为中生代或更早地层,速度结构的结果和地表地层反映的可能速度一致。
34.5°②~35.3°N, 与郯庐带莒南-郯城段位置一致,速度低些,曾发生了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现代中小地震非常多。
此段东侧以海州湾为中心速度较低,向外速度逐渐增高,地表地层主要为白垩纪及新近纪以来沉积地层,速度较低; 郯庐带西侧主要为古生代地层,速度较低,再往西,是结晶基底,速度较高,本研究的速度图像与地质结果基本一致。
33°③~34.5°N, 与郯庐带新沂-泗洪段位置基本一致,其中速度较高处是宿迁到新沂,此段为白垩纪地层,没有发生大地震,但发生过一些现代小震。
宿迁到泗洪速度略低,没有发生大地震,现代小震也较少。
带外总体是西侧略高于东侧,西侧徐州附近为古生代地层,速度略高些。
以上结果在位置上与李家灵等给出的安丘段、莒县-郯城段和新沂-泗洪段一致,它们分别是3个独立的破裂单元。
32.5°④~33°N, 在郯庐带为泗洪-定远段,发生过4~5级地震。
本段东侧为苏北平原,有很厚的沉积盖层,N+Q厚度可达1000 m,前震旦纪基底深达7~10 km,表现为速度较低。
本段西侧在五河与定远间地表地层主要为新近纪以来沉积地层,⑤以南,速度较高,有一些4~5级或5级地震,小地震也速度偏低,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断裂带最近一个时期,我们这里被地震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各种小道消息传得是沸沸扬扬!偶也忍不住到网上搜索了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发于此,一是让自己和朋友们了解世界著名的地理学家李四光先生预测的也是先生最为担心的中国第四条地震带——郯庐地震带,二是学习些地震防范救护知识,从心理等方面做些准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惶恐。
一、江苏省地震带图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
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
历史上1668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