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原子光谱学
- 格式:pdf
- 大小:548.88 KB
- 文档页数:11
氢原子光谱(spectrum of hydrogen atom )
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的光谱。
在可见光和近紫外部分,氢原子的光谱是由一个谱线系组成的,谱线波长间的间隔朝着短波的方向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递减。
这个规律首先由巴耳末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
,4
2121-=n n B λ (1) 式中的56364.0,5,4,31==B n μm 。
(1)式就叫巴耳末公式,它所代表的谱线系叫巴耳末系。
巴尔末公式后来改写成
,121212⎪⎪⎭⎫ ⎝
⎛-=n R σ (2) 式中λσ1
=,是谱线的波数,B
R 4=叫里德伯常量,它的现代精确数值为 .m 104153373097.1-17⨯=R
如果把上述公式中的22换成2
2n ,令2n =1,3,4,5,……且对每个2n 值都取121+≥n n ,则可以得到另外一些线系的波数。
这些线系实际上已经被观察到。
2n =1的线系在远紫外区,被莱曼观察到,2n =3,4,5,6,……的线系,都在红外区,分别由帕邢、布喇开、普逢德(August Herman pfund,1879~1949)和哈姆泼雷斯(C·S·Humphreys )所发现。
因此,氢原子光谱的所有线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21
22n R n R -=σ (3) 这个公式叫里德伯公式,式中的1n 和2n ,都是整数,且1n >2n 。
对于某一线系来说,2n 是一常数。
当1n 递增时σ趋向一极限值22
n R =∞σ,这就是线系极限。
从理论上说,靠近线系极限处有无限多条谱线。
图1-23-18是氢原子的光谱图。
近代物理实验——氢原子光谱一、 实验简介光谱线系的规律与原子结构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1885年巴尔末总结了人们对氢光谱的测量结果,发现了氢光谱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巴尔末公式,氢光谱规律的发现为玻尔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1932年尤里根据里德伯常数随原子核质量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对重氢赖曼线系进行摄谱分析,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通过巴尔末公式求得的里德伯常数是物理学中少数几个最精确的常数之一,成为检验原理论可靠性的标准和测量其它基本物理常数的依据.原子光谱的观测,为量子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Johannes Rober Rydberg Johann Jakob Balmer 1825 ~1898 1854~1919瑞士数学兼物理学家 瑞典物理学家、数学家,光谱学的奠基人之一二、 实验目的1.测量氢原子光谱中巴尔末线系的几条谱线的波长,并将在空气中的波长修正为真空中的波长。
2.测量计算各谱线的里德伯常数RH ,并求其平均值或用线性拟和的方法求出RH 。
3.学习多功能组合光谱仪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在量子化的原子体系中,原子能量状态1E ,2E …为一系列分立的值,原子的每一个能量状态称为原子的一个能级。
原子的最低能级称为原子的基态,高于基态的其余各能级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总是会自发跃迁到低能级,并发射出光子。
设光子能量为ε ,频率为ν,高能级为2E ,低能极为1E ,则2121,.E E h E E hενν-==-=由于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发射一些特定频率的光子,在分光仪上表现为一条条分立的光谱线,称为“线状光谱”或“原子光谱”。
波长λ的倒数是波数,它的值由巴耳末公式决定。
对于H 原子有2212111,H HR n n λ⎛⎫=- ⎪ ⎪⎝⎭(2-1-1)式中H R 为H 原子的里德伯常量,H R =1.096776⨯107m-1。
实验 氢原子光谱的研究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它的线光谱明显地具有规律,早就为人们所注意。
各种原子光谱线的规律性的研究正是首先在氢原子上得到突破的。
氢原子又是一种典型的最适合于进行理论与实验比较的原子,对氢原子光谱的种种研究在量子论的发展中多次起过重要作用。
1913年玻尔建立了半经典的氢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包括巴耳末线系在内的氢光谱的规律。
事实上氢的每一谱线都不是一条单独的线,换言之,都具有精细结构,不过用普通的光谱仪器难以分辨,因而被当作单独一条而已。
这一事实意味着氢原子的每一能级都具有精细结构。
1916年索末菲考虑到氢原子中电子的椭圆轨道上近日点的速度已经接近光速,他根据相对论性力学修正了玻尔的理论,得到了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的精确公式。
但这仍是一个半经典理论的结果。
1925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即量子学中的薛定谔方程),重新解释了玻尔理论所得到的氢原子能级。
不久海森伯和约丹(1926年)根据相对论性薛定谔方程推得一个比索末菲所得的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坚实的结果,将这结果与托马斯(1926年)推得的电子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结果合并起来,也得到了精确的氢原子能级精细结构公式。
尽管如此,根据该公式所得巴耳末系第一条的(理论)精细结构与不断发展的精密测量中所得实验结果相比,仍有约百分之几的微小差异。
1947年蓝姆和李瑟福用射频波谱学方法,进一步肯定了氢原子第二能级中轨道角动量为零的一个能有确实比上述精确公式所预言的高出1057MHz (乘以普朗克常数即得相应的能量值),这就是有名的蓝姆移动。
直到1949年,利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将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考虑在内。
这一事实才得到了解释,成为量子电动力学的一项重要实验根据。
[实验目的]1.学习识谱和一种测量谱线波长的方法。
2.通过测量氢光谱可见谱线的波长,验证巴耳末公式的正确性,从而对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有具体了解,力求准确测定氢的里德伯常数,对近代测量所达到的精度有一初步了解。
氢原子光谱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测量,了解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线的特点,验证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实验原理,氢原子的光谱实验是通过光谱仪测量氢原子的光谱线,根据光谱线的位置和强度来确定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氢原子的能级结构是由玻尔提出的理论来描述的,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且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是固定的,当氢原子受到激发时,会发射或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光谱线。
实验仪器,本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有氢原子光谱仪、光源、光栅、光电倍增管等。
实验步骤:1. 调节光源和光栅,使得光线通过光栅后能够分解成光谱。
2. 将氢原子样品放入光谱仪中,调节光谱仪使得光谱线尽可能清晰。
3. 使用光电倍增管测量光谱线的位置和强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线的特点。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验证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了氢原子的光谱线的位置和强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了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线的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氢原子的能级是离散的,且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是固定的,光谱线的位置和强度与理论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氢原子的光谱,验证了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实验结果表明,氢原子的能级结构是离散的,光谱线的位置和强度与理论值吻合较好。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线特点的理解,也验证了玻尔理论在描述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线特点方面的有效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氢原子的光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有了更多的经验。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氢原子光谱特点
氢原子光谱指的是氢原子内的电子在不同能阶跃迁时所发射或吸收不同波长、能量之光子而得到的光谱。
氢原子光谱为不连续的线光谱,自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可见光、到紫外光区段都有可能有其谱线。
特点:1、氢原子光谱为不连续的线光谱。
2、氢原子光谱是氢原子内的电子在不同能级跃迁时发射或吸收不同频率的光子形成的光谱。
氢原子光谱的两个特点
最简单的原子光谱,由A.J.埃斯特朗首先从氢放电管中获得,后来W.哈根斯和H.C.沃格耳等人在拍摄恒星光谱中也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线。
到1885年,人们已在可见光和近紫外光谱区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14条谱线,谱线强度和间隔都沿着短波方向递减。
其中可见光区有 4条,分别用表示。
其波长的粗略值分别为6562.8┱、4861.3┱、4340.5┱和
4101.7┱。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J.J.巴耳末首先把上述光谱用经验公式:
表示出来,式中 B为一常数。
这组谱线称为巴耳末线系。
当n→∞时,λ→B,为这个线系的极限,这时邻近二谱线的波长之差趋于零。
氢原子光谱谱系
氢原子光谱谱系是指由氢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
迁所产生的一系列光谱线。
氢原子光谱谱系可以分为巴尔
末系、帕朗克系、布鲁斯特系和波尔系。
1. 巴尔末系:巴尔末系是氢原子中电子跃迁到基态(n=1)所产生的谱线系列。
巴尔末系包括Lyman系、Lyman-α线、Lyman-β线等。
2. 帕朗克系:帕朗克系是氢原子中电子跃迁到第一激发态(n=2)所产生的谱线系列。
帕朗克系包括Balmer系、Hα线、Hβ线等。
3. 布鲁斯特系:布鲁斯特系是氢原子中电子跃迁到第二激
发态(n=3)所产生的谱线系列。
4. 波尔系:波尔系是氢原子中电子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谱线系列。
这些谱线系列可以通过测量氢原子发射或吸收的光谱来确定电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间的能量差。
氢原子光谱谱系的研究对于理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天体物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