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病例分析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6.49 MB
- 文档页数:10
痤疮是我国目前比较常见的慢性炎症疾病之一,并且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比如说像是粉刺、青春痘等都属于痤疮,对于痤疮的发病机制来说,目前认为痤疮的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与内分泌因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的感染、免疫学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等相关,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以及对治疗的满意程度。
本篇文章就通过实验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痤疮治疗的患者60例,发现在痤疮治疗过程当中,为患者提供中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尤其是对于非敏感患者来说治疗效果更佳。
为了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以下我们将对此做详细的研究论述。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首先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皮肤科进行痤疮治疗的患者60例,将这6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中有38例患者乳酸试验敏感,22例患者乳酸试验不敏感,这60例患者的年龄平均在14-46岁之间,其中有男性32例,女性28例,除此之外,以上选取的患者都符合痤疮临床诊断的标准,并且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者是精神类疾病,在28例女性患者当中,没有妊娠妇女或者是哺乳妇女。
将38例乳酸试验敏感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将22例乳酸实验不敏感的患者设置成为对照组,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率以及皮肤的含水量。
1.2方法1.2.1心理治疗:由于痤疮疾病的发病群体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会十分重视自己的外貌,长时间的痤疮困扰,会让青少年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相关工作人员对痤疮患者治疗过程当中,要格外关注青少年患者的情绪变化,不仅仅要为患者讲解痤疮的治疗方法告知痤疮的影响因素,还要在实际的治疗过程当中提醒患者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让青少年对创治疗充满信心。
1.2.2药物治疗:患者治疗之后,相关医务人员一定要谨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这60例患者均进行基础药物治疗,本院主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给予药物治疗。
朱良春治痤疮医案1 朱良春治痤疮医案朱良春,冀州人,自幼喜好草药,对中医医术颇有研究。
近日,他在治疗痤疮方面有了一些不错的经验,现在就分享给大家。
2 病因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出现在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人群中,婴儿和老年人很少出现。
病因主要是由于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加上外界的污染物、细菌等因素,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痘痘。
3 病症表现痤疮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类:1. 青春痘:颜色较浅,通常在脸庞、前胸和背部出现。
2. 红痘疮:颜色较红,痛感较明显,通常在脸部和上背部出现。
3. 脓疱疮:发红、肿胀和分泌物明显,通常在脸部和后背出现。
4. 囊性痤疮:颗粒较大,形成比较深的囊肿,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痤疮,强调的是清热解毒,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
以下是朱良春总结的几个中药方。
1. 黄连泻毒汤: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可以清除内部毒素,减轻痤疮症状。
2. 赤芍芦荟汤:赤芍、龙胆等中草药可以清热解毒,而芦荟则可以改善肌肤状况,有助于减轻痘痘。
3. 板蓝根汤:板蓝根、甘草、菊花、连翘等中草药可以减轻皮肤炎症,清热解毒,促进肌肤新陈代谢。
5 饮食治疗饮食调理在痤疮治疗中也很重要。
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食物。
1. 蔬菜水果: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菜水果,可以清除身体内的自由基,减轻痘痘。
2. 豆制品:豆制品中富含丰富的大豆异黄酮,可以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对控制痤疮疗效显著。
3. 鱼类:鱼类含有丰富的欧米茄-3脂肪酸,可以调节荷尔蒙水平,减轻痤疮。
6 生活习惯正确的生活习惯也是痤疮治疗的关键因素。
1. 清洁皮肤:每天定时清洁皮肤,保持肌肤清爽干净,可以减轻痤疮。
2. 饮食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饮食。
3. 避免刺激:减少熬夜、饮酒、吸烟等对皮肤的刺激,有助于减轻痤疮。
7 总结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中药治疗和调理饮食、生活习惯都可以缓解痤疮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较为严重的痤疮,最好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50例寻常痤疮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目的:对寻常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自2012年5月到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寻常痤疮治疗的50例病人,通过穴位埋植中药浸泡羊肠线、内服中药、挑刺拔罐、中药面膜以及耳穴刺激等5种方法进行治疗,在接受治疗3到7周后,对病人皮损的具体改善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治愈率为54%,显效率为28%,好转率为18%。
结论:通过以上5种方法治疗寻常痤疮能够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应该在临床中广为推广。
标签:寻常痤疮;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在青春期阶段,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病症,主要表现有粉刺、结节、瘢痕、丘疹以及脓包等,多出现在身体的面部、背部及胸部等皮脂腺分布较广的部位。
当前,寻常痤疮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很多病人因为害怕服用西药会产生不良反应,而不敢长期服用,通过中医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很快见效,而且基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2年5月到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寻常痤疮治疗的50例病人,其中男性病人20例,女性病人30例,年龄集中在15岁到47岁之间,年龄的平均值为23.9岁,病程从2个月到6年不等。
对于皮损程度的划分共有4个登记,其中轻度皮损病人11例,中度皮损病人28例,重度皮损病人9例,极重度皮损病人2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皮肤病及性病学》(王光超主编)中的相关标准。
1.3 病情分度标准根据Pillsbury分类法,按照皮损发生的部位、出现数目的多少以及具体形态,把寻常痤疮划分为四种程度:①轻度痤疮:出现炎性丘疹的数目较少(少于24个),散发,黑头粉刺由散发到多发;②中度痤疮:出现炎性丘疹的数目较多(超过25个),有可能存在群集,也有可能在轻度痤疮的基础上有丘浓疱疹出现;③重度痤疮:在中度痤疮的基础上出现炎性结节,多出现于身体的面部、胸背部以及颈部位置;④极重度痤疮:在重度痤疮的基础上出现囊肿,有可能形成疤痕,多出现在身体的上半身位置。
太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治疗痤疮临床报告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厌氧菌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是痤疮发生和发展阶段的重要因素。
痤疮传统的药物治疗起效慢,同时不良反应较多。
因此寻找高效且不良反应小的方法成为痤疮治疗的热点。
太原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应用红蓝光治疗仪联合益肤透明质酸敷料治疗痤疮150例,取得较好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收集2014年1月至11月来我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150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57例;年龄16-38岁,平均28岁,病程2个月至8年。
采用Pilsbur,改良分类法分级[1]。
其中Ⅰ级寻常痤疮50例,Ⅱ级寻常痤疮58例,Ⅲ级寻常痤疮4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例数、病情轻重、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病例排除标准面部有痤疮以外的其他炎性反应性皮肤病;痤疮合并严重感染和脓疱者未有效控制前;有严重心、肝、肾等基础疾病者;患有卟啉病、光敏性湿疹、自身免疫病患者;有光敏性皮肤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瘢痕体质者;2周内应用糖皮质激素史;对药物过敏或对治疗不能耐受。
3、治疗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清洗面部后,75%酒精点涂皮损处,用痤疮针对面部黑白头粉刺、结节、脓疱进行清理。
患者平卧位,戴好护目镜,治疗单放在患者面部上方,确保光板距离皮肤表面1-4cm。
中重度痤疮患者首次先给予蓝光治疗,以后采用红光治疗,炎性消退后期或轻度炎性不明显者首次先给予红光治疗,第2次采用蓝光治疗。
红光和蓝光不能同时使用,每次照光治疗后观察组即刻应用透明质酸敷料(商品名:益肤,南京天纵易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出品)外敷于面部皮肤,每次15min。
对照组应用挑刺治疗完毕后外涂中药痤疮粉(主要成分为大黄、黄连、桔梗、白芷、菊花),均匀涂于面部,再把调好的医用石膏倒模均匀倒于面部,厚度约为1cm,以增加药物的吸收,注意避开口、鼻、眼、眉等部位,每次20min。
痤疮患者皮肤敏感性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痤疮患者皮肤的敏感性以及对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收集本科2015年4月—2017年1月间诊疗的痤疮患者61例,根据乳酸激发试验敏感性测试结果分为敏感性组(26例)和非敏感性组(35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抗炎治疗,并口服丹参酮胶囊及其他药物治疗四周后,停药观察两周。
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敏感性的恢复情况。
结果:皮肤敏感性患者占42.6%(26/61)。
治疗后,敏感性组的有效率42.3%,非敏感性组的有效率94.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均有所改善,非敏感性组的皮肤含水量、皮肤油脂和TEWL恢复程度高于敏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痤疮患者皮肤的敏感性发生率比较高,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敏感症状有所缓解,非敏感性皮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痤疮;皮肤敏感;分析;治疗【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67-02痤疮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炎症疾病,多发于10~19岁青年人,患者临床表现以粉刺、囊肿、结节、瘢痕等为主。
由于痤疮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虽然疗法丰富,但极易出现不良反应,缺少经济性,并降低了患者依从性。
与西医疗法相比,中医用药优势显著,如:较少的不良反应、较高的经济性与有效性等。
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该文以2015年4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收集我科2015年4月—2017年1月间诊疗的痤疮患者61例,患者年龄(14~46)岁,平均(30.62±3.21)岁,中位年龄29岁。
一、概述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肺经风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2. 脾胃湿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油腻、瘙痒、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山药、泽泻、白芷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3. 肝气郁结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甘草、郁金、香附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4. 肾阴不足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 日常生活:保持面部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青春痘(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一例编者按痤疮,俗称青春痘,主要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现代医学看来这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以抗生素、激素或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但中医对此有不同看法,其治疗方式也不同。
本文即从中医角度介绍辨证治疗青春痘的思路。
青春痘西医角度说是面部清洁不好,有微生物名螨虫者繁殖其中,所以要多清洁面部,再涂抹一些药物,这种说法看似有理有据其实未必。
就如同居民小区的某个死角有堆垃圾,引来苍蝇嗡嗡,并且臭气熏天。
从西医的治疗方案来看,把垃圾运走,再喷洒些消毒剂,就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不然。
第二天早晨过去一看,有人又把垃圾倒在那里了,而负责小区卫生的工作人员却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垃圾也不动手清除。
西医的治疗方法,只看见了垃圾与苍蝇,没有看见倒垃圾的人,也没有考虑工作人员的失职。
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痤疮并非外因所致,而是内因造成,治病必求于本,痤疮当从脏腑气血的源头上辨证论治,找到倒垃圾的人,将其改造好;督促环卫工作人员尽职尽责。
那么,是谁在偷摸地倒垃圾呢?又是谁在渎职呢?今举一例,用以说明中医辨证治疗青春痘的思路。
【医案】2016年4月的某日,CAIxx,女,16岁,据其母言,近日情绪不好,容易激动;痘痘多发;手汗。
自述:逢考试心跳快,手汗多;平时手干且发凉。
观察:面有多痘,色偏红艳;说话语速偏快。
舌苔:两边偏红,舌尖偏红,明显肝胆心肺有热。
思考:1)心气血皆虚,故平时心功率弱,手偏凉;有考试压力时,情绪紧张激动,心脏无能力从容应对,则必须竭尽全力,故心跳快,生热多,热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出,则手掌心热且汗多,此时可能腋下也汗多,只是没有注意观察。
心热及汗出乃虚热为标,心血亏虚为本;治病当求其本,本固枝荣,用人参归脾丸(或人参养荣丸)补足气血。
2)情绪易激动,语速偏快,舌苔两边偏红,揭示肝胆经热,当疏肝利胆,用加味逍遥丸。
医案分享:囊肿性痤疮
医案分享:囊肿性痤疮--加味化瘀消坚汤
处方:生地、丹皮、赤芍、公英、蚤休、夏枯草、昆布、海藻、炒三棱、炒莪术
水煎服,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中医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临床效果:刘某某,男,21岁。
初诊,患者近3年来面部出现甚多痤疮,开始为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发亮,继之形成脓疮及囊肿,痒痛相兼,排出脓液后形成疤痕疙瘩。
缠绵不断,屡治不效。
检查:面部除密集之黑头粉刺外,散在脓疮、囊肿部分成萎缩性疤痕,另见颌部多处疤痕疙瘩,皮脂溢出明显,颈部、前胸、后背亦见多处相同损害。
脉象弦滑,舌质红绛,临床诊断为囊肿性痤疮。
余诊后即投以“加味化瘀消坚汤”。
前后数诊,共服药21剂,痤疮之症渐趋轻微,囊肿转平,已不起脓疮,其后以上方略作变化改作丸剂,以便携带而坚持服用。
其方为:生地、丹参、赤芍、昆布、海藻、炒莪术、公英、蚤休、夏枯草、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
服药近3个月,囊肿性痤疮之症明显改善,面容大致起平。
药方因人而异,用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1 例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的病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的机制和相关处理建议,为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参与1例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的诊疗经过,结合文献,阐述相关机制和处理建议。
结果及结论:西妥昔单抗致面部痤疮样皮疹可能与阻断了细胞内EGFR信号转导途径有关,出现痤疮样皮疹的患者提示抗肿瘤治疗有显著效果,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并发症。
1病例介绍病史资料及治疗过程:患者,男,37岁,身高:168cm,体重:62kg,体表面积:1.67 m2,ECOG:0分患者鼻咽癌诊断明确。
于6月8日抗肿瘤治疗方案为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200mg VD D1、D8+卡铂500mg VD D1+西妥昔单抗600mg VD D1。
6月14日患者面部出现痤疮样皮疹伴轻度瘙痒,查体患者颈部包块较前稍缩小,提示抗肿瘤治疗方案有效。
6月15日继续行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200mg+西妥昔单抗400mg方案抗肿瘤治疗,6月17日患者面部仍见痤疮样皮疹伴轻度瘙痒,予以氯倍他索乳膏涂患处。
6月20日查房患者颜面部可见痤疮样皮疹,诉皮疹区瘙痒,换用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
6月22日继续行西妥昔单抗400mg治疗,患者皮疹症状加重,颜面部痤疮样皮疹较前增多,口腔内可见点状溃疡,予以醋酸地塞米松软膏和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口腔黏膜恢复等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好转。
2讨论2.1痤疮样皮疹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患者本次行西妥昔单抗+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卡铂方案抗肿瘤治疗后面部出现痤疮样皮疹,考虑与治疗药物有关。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主要不良反应为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感觉神经毒性、心电图异常、疲劳/乏力、肌肉痛/关节痛,AST/ALP水平升高等。
卡铂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其过敏反应(皮疹或搔痒)一般发生于用药后几分钟之内。
西妥昔单抗是EGFR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细胞内EGFR信号转导途径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痤疮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临床分析及探讨发表时间:2019-08-06T14:15:33.640Z 来源:《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5期作者:周宁[导读] 关于临床痤疮采用中医辨证加减方式的治疗其效果显著,因此予以该症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具有临床广泛推广价值。
宁乡市中医医院湖南省宁乡市 4106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痤疮症状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效果。
方法:以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痤疮患者,并依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主要以常规红蓝光的方法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应用中医辨证加减的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关于临床痤疮采用中医辨证加减方式的治疗其效果显著,因此予以该症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具有临床广泛推广价值。
关键词:痤疮;中医;病因病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在生活工作方面压力的增大与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目前痤疮的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
同时作为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痤疮又被俗称为“青春痘”,由于通常发病于人们面部极易影响患者面部的美观程度[1]。
而在祖国医学中,以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随着西医技术的普及发展,以红蓝光对该症进行治疗具有见效快与安全性较高的特点,但也存在极易复发等方面的不足,因此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该症治疗受到医学专家的重视。
本文则以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该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以中医病因分析后辩证治疗的实际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120例痤疮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中21例男性、39例女性,年龄为16-37岁、平均为(25.43±6.14)岁,病程为0.5个月-12年、平均为(4.75±1.24)年;而观察组中24例男性、36例女性,年龄为17-39岁、平均为(26.72±6.93)岁,病程为0.8个月-14年、平均为(5.19±1.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