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586.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是一份由临床专家、药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共同制定的指南。
该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选用不当导致的药物耐药问题,从而更好地治疗感染性疾病。
首先,该指南强调了根据病原菌类型和感染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选择抗菌药物,需要注意药物的靶点、抗菌谱、抗生素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的方式等方面的因素。
其次,该指南提出了治疗抗菌药物所需遵循的步骤和原则。
首先,应严格按照药物的适应症使用。
如果在临床上不能明确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则需要进行详细的微生物学检查,并经过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判断。
其次,对于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用药次数、剂量和疗程。
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该指南还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给出了治疗方案的建议。
例如,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中,应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呼吸喹啉类抗生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在败血症治疗中,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重视常见细菌的耐药性和细菌菌株的分离率,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
此外,该指南还提醒医生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的副
作用和注意事项,以预防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在实际应用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为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同时也提醒医生注重抗生素剂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孕妇和儿童的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在这一指导下,能够更加精准的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药物滥用和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所导致的问题,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卫生部(2015年)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一、前言本指导原则是根据我国目前的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临床实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综合而成。
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保障医生的权益。
二、适应症选择抗菌药物的首要原则是明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
只有明确了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才能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调整,既要考虑药物的疗效,也要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费用问题。
三、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使用1.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广谱抗生素,一般用于治疗肺炎、腹腔感染等常见感染,但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一些常见病原菌已经产生了相对的耐药性,需谨慎使用。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肝胆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等感染,但是这类药物也容易导致肾脏损害,试用时需特别注意。
3.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病症,但是由于其可引起骨髓抑制和贫血等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使用时谨慎。
4.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但是该类药物已经开始出现药物耐受性,为了避免滥用,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使用。
5.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适用于多种感染,但是该类药物易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建议使用时慎重。
6.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感染,但是容易引起过敏性皮疹、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使用时注意观察。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抗菌药物疗效的关键。
医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2.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3.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防止过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4.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疗程;5.避免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更新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品种选择近日,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等部门正式发布 《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2004年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 时被废止。
2015版《指导原则》与2004版具体变更内容如下。
表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变更内容等可一日给药一次的“重症感染者例外” 个注释。
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 者,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 菌入侵体内在一段时间内发 生的感染引起的感染,可能有 效。
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3.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提出明确的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
项目 2015年版2004年版抗菌药物治疗 性应用基本原 新增“放射、超声等影像结果”为细菌、真 菌性感染依据;删除“门诊病人可根据病情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 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 药开展药敏工作”。
步诊断细菌性感染。
抗菌药物经验 性治疗增加“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 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治疗措 施”;删除旧版中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 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 外)。
非手术预防预 防用药基本原 进一步将预防用药目的明确为“预防特定病 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仅提出内科、儿科预防用药的 原则,包括预防用药的对象、 并与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区分开来。
时间、人群等,主要是用于患 非手术预防用 药指征1.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应用”预防类抗菌药物。
2•将不适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到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 心衰、昏迷和休克等患者,“不 宜常规使用”预防类抗菌药 物。
素: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 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 超过48h ,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相比2004年版,2015年版根据新的临床指南等询证医学证据更加细化初始围手术期抗菌 药物的预防性 应用强调了预防用药目的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 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情况逐渐增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日益增强,给临床治疗造成了一定困扰。
为了指导医生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减少抗药性的发展。
1. 原则一:针对不同类型感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感染的类型、致病菌的种类和药物的特点。
对于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首要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临床上常见的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2. 原则二:合理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可同时作用于多种细菌,但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使用时要慎重。
仅在明确需要时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减少细菌的抗药性发展。
3. 原则三: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病情和生理特点,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原则四: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切勿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选用狭谱抗生素;•严格遵循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不可过量或过短使用;•完成整个疗程,不可中途停药。
5. 原则五:定期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和病情变化,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药物选择或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医生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并减少抗药性的发展。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遵守这些原则,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针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制定的指导方针。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和指导。
根据2015年的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应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或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这样可以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目标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
同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副作用等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抗菌药物。
3. 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较窄,对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菌株的影响较小,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导致耐药问题。
因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4.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
然而,联合治疗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因此,在联合治疗时,应权衡利弊,避免不
必要的联用。
5. 根据临床反应调整用药方案:抗菌药物的疗效和耐药性会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反应和细菌培养结果,并根据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和指导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问题的发生。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共同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控耐药菌株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解读2016-03-10 来源: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我要投稿抗菌药物评论(1人参与)文章作者:肖永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应对细菌耐药全球危机的重要措施,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体系中,各种指导原则和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04年,我国卫生部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该《原则》的颁布对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绩,也为其后的一系列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于细菌耐药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研究与开发,更为重要的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治疗研究成果的取得,已经使用10年的《原则》必然存在某些不足,甚至可能的错误,为了与时倶进,把更新的、最具价值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成果及时用于临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再次组织多学科专家,对《原则》进行了全面修订,使其更加符合临床与管理要求。
值2015版《原则》发布之际,基于认真学习的目的,笔者比较了2015版《原则》与2004版的变化,就此对主要修订内容浅析如下。
此文仅作抛砖引玉,与广大临床工作者共同商榷。
一、2015版《原则》整体修订情况2015版《原则》基本延续了2004版《原则》的编写风格,整体布局和内容未做大的调整,主要组成仍为4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但在整体内容上,2015版《原则》具有如下变化。
1.内容完善2015版《原则》整体篇幅增加较多,其中第一部分增加了有关预防用药内容(包括外科手术和非手术部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增加了各种近年来上市的新型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第四部分对各种细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的内容更加突出明了。
2.重视新成果过去十年,有关细菌性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比较迅速,新理论、新药物、新研究成果开始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指南深受临床欢迎,这些在2015版《原则》中都有体现,如有关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概念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2015版《原则》在描述有关药物时,对其PK/PD分类加以介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治疗指南”“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等相关内容在新版《原则》相应内容中均有体现;同样,2015版《原则》还对一些新的名称定义加以确定,如2004版《原则》中“败血症”和“深部真菌感染”已经被“血流感染”和“侵袭性真菌感染,’所替代。
2016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答案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10题,每题10分)1 .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以下哪类细菌无抗菌作用()• A.肺炎链球菌• B.肠球菌• C.大肠埃希菌• D.变形杆菌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 . 不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有()• A.头孢氨苄• B.阿莫西林• C.庆大霉素• D.红霉素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3 . 关于头霉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与第二代头孢菌素有相似抗菌作用• B.对ESBL耐受• C.抗厌氧菌效果明显• D.对AmpC酶稳定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 . 以下不是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药效学结果的是()• A.相加• B.协同• C.重叠• D.无关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5 . 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 A.抗击耐药:今天行动,明天有效• B.克服耐药:今天不行动,明天无药物• C.抗击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 D.控制耐药:今天耐药,明天无药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6 . 糖肽类药物特点是()• A.大分子,抗阳性球菌作用,透过血脑屏障差,我国已有耐药菌株• B.大分子,抗阳性球菌作用,透过血脑屏障差,我国尚无耐药菌株• C.大分子,抗阴性球菌作用,透过血脑屏障差,我国已有耐药菌株• D.大分子,抗阳性球菌作用,透过血脑屏障差,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尚无耐药菌株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7 . 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是()• A.细菌靶位变异• B.产生β-内酰胺酶• C.膜通透性改变• D.细菌对抗菌药物主动外排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8 . 以下药物属于广谱青霉素的是()• A.苯唑西林• B.阿莫西林• C.氟氯西林• D.美西林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9 . 按照PK/PD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MIC需要超过70%,喹诺酮类AUC0-24/MIC必须高于125,氨基糖苷类Cmax/MIC最好在10以上• B.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MIC需要超过40%,喹诺酮类AUC0-24/MIC必须高于225,氨基糖苷类Cmax/MIC最好在10以上• C.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MIC需要超过40%,喹诺酮类AUC0-24/MIC必须高于125,氨基糖苷类Cmax/MIC最好在10以上• D.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MIC需要超过40%,喹诺酮类AUC0-24/MIC必须高于125,氨基糖苷类Cmax/MIC最好在5以上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0 . 以下关于血培养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热时采血进行培养• B.即时送检• C.每次采血量至少10-15ml• D.应双瓶双抽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