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版防排烟规范正压送风计算表
- 格式:xls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刖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2符号3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自然通风设施3.3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防烟分区4.3自然排烟设施4.4机械排烟设施4.5补风系统4.6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系统控制5.1防烟系统5.2排烟系统6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进场检验6.3风管安装6.4部件安装6.5风机安装7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单机调试7.3联动调试8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工程验收9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总则1.0.1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走道最小清晰高度 Hq(米)=1.6+0.1H(米)2.75 1.6热释放系数 Q (千瓦)=a*t2自动灭火启动时间 t (秒)10.00860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 Qc (千瓦)=0.7*Q热释放速率A4与表2取大值5600火焰极限高度 Z1(米)=0.166Qc2/5保证 Z>Z1及最不利点大于Hq 的前提,储烟仓尽量做大5.240627589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 Z(米)=H-Hs Z>Z19.5轴对称烟羽流质量流量 Mp (千克/秒)Mp=0.071*Qc1/3*Z5/3+0.0018Qc63.80599471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 △T (度) △T =K*Qc/Mp*CpZ>Z1时 86.89707731 Z<Z1时 1.84422E-06防烟分区排烟量 V (立方米/小时)V=3600(Mp*T/ρ0*T0)Z>Z1时 248188.1663 Z<Z1时1610598833排烟口最大排烟量 Vmax (立方米/小时)Vmax=3600*4.16*γ*db5/2*《(T-T0)/T0》1/2Z>Z1 γ=1时46135.96354 Z>Z1 γ=0.5时23067.98177Z<Z1 γ=1时 6.721144998 Z<Z1 γ=0.5时 3.360572499排烟风机风量=1.2V297825.7995窗口型烟羽流 Mp(千克/秒)Mp=0.68(AwHw1/2)1/3 *(Zw+aw)5/3+1.59AwHw1/2110.4037062防烟分区排烟量 V (立方米/小时)V=3600(Mp*T/ρ0*T0)429440.737系数建筑净高 H (米)0.111.5火灾增长系数 a最小储烟仓高度 自然排烟 Hy (米)=0.2H0.00278 2.3最小储烟仓高度 机械排烟 Hy (米)=0.1H1.15仓尽量做大设计储烟仓高度 Hs (米)= H-Hq2 Z<Z10.032*Qc3/5*Z536866.2742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子 K空气定压比热 Cp(千焦/千克*K)机械排烟 1.011自然排烟0.5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 T=T0+△T气体密度 ρ0379.8970773 1.2293.0000018环境绝对温度 T0=273+20293 (T-T0)/T0排烟位置系数 γ0.296577056风口中心距墙距离大于2倍当量直径6.29426E-091风口中心距墙距离小于2倍当量直径0.5排烟系统最低点下烟层厚度 db (米) 《储烟仓高度2当量直径D=2ab/a+b a1.20.8b0.4aw=2.4Aw2/5Hw1/5-2.1Hw窗口开窗面积 Aw 平方米4.93753890620窗口开口的高度 Hw 米2窗口开窗顶部到烟层底部高度 Zw3表1火灾类别典型材料火灾增长系数 a慢速火硬木家具0.00278中速火棉质,聚酯垫子0.011快速火泡沫塑料、纸木质货架0.044超快速火池火、窗帘,快速燃烧家具0.178表2火灾稳态热释放速率建筑类别有无喷淋热释放速率 Q(千瓦)办公、客房、教室、走道无6000有1500商店、展览无10000有3000其他公共场所无8000有2500汽车库无3000有1500厂房无8000有2500仓库无20000有4000工程设计参数查表数据过程值终值。
2018《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_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2018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
对于有特殊用途或特殊要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专业标准有特别规定的,可从其规定。
1.0.3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有关准入制度的产品。
1.0.5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防烟系统通过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火灾烟气在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内积聚,或通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阻止火灾烟气侵入楼梯间、前室、避难层(间)等空间的系统,防烟系统分为自然通风系统和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关于正压送风量计算方法1、问题提出1.1《高规》[1]第8.3.2条“高层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由计算确定,或按表8.3.2-1至表8.3.2-4的规定确定。
当计算和本表不一致时,应按两者中较大值确定。
”该条条文说明明确指出“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时,由于建筑有各种不同条件,如开门数量、风速不同,满足机械加压送风条件亦不同,宜首先进行计算,但计算的加压送风量不能小于本规范表8.3.2-1~8.3.2-4的要求。
”因是“宜”首先进行计算,现在大部分设计人员为避免繁杂的计算,在机械加压送风(以下简称正压送风)设计时不是首先进行计算,而是直接套用《高规》表8.3.2-1至表8.3.2-4的规定值,结果使许多工程的正压送风量偏小。
1.2选用不同送风量计算公式所引起的误差1.2.1《高规》在门缝漏风量计算时选用压差法计算公式:L=0.827×A×ΔP1/2×1.25=1.03375×A×ΔP1/2(1)式中L—正压漏风量,m3/s;0.827—漏风系数;A—总有效漏风面积,m2;ΔP—压力差,Pa;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高规》在通过门洞风量计算时选用流速法计算公式:Q=F×W×m(2)式中Q—正压风量,m3/s;W—门洞断面风速,m/s;F—每档开启门的几何断面积,m2;m—同时开启门的数量。
1.2.2文献[2]在门缝漏风量计算时选用计算公式:L'=α'×A×(2×ΔP/ρ)1/2=0.6×A×(2×ΔP/1.2)1/2=0.7746×A×ΔP1/2(3)式中L'—文献[2]的正压漏风量;α'—流量系数,一般取α'=0.6~0.7;ρ—气体密度,1.2kg/m3;其它符号同前。
封面作者:Pan 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前言▼▼▼▼▼▼▼▼▼▼▼▼▼▼▼▼▼▼▼▼▼▼▼▼▼▼▼▼▼▼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77号)的要求,本标准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等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深入调研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情况,认真总结了火灾事故教训和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吸收了先进的科研成果,广泛征求了设计、监理、施工、产品制造、消防监督等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9章和7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防烟系统设计,排烟系统设计,系统控制、系统施工,系统调试,系统验收和维护管理等。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由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科南路69号,邮政编码:610036),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防烟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自然通风设施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4 排烟系统设计4.1 一般规定4.2 防烟分区4.3 自然排烟设施4.4 机械排烟设施4.5 补风系统4.6 排烟系统设计计算5 系统控制5.1 防烟系统5.2 排烟系统6 系统施工6.1 一般规定6.2 进场检验6.3 风管安装6.4 部件安装6.5 风机安装7 系统调试7.1 一般规定7.2 单机调试7.3 联动调试8 系统验收8.1 —般规定8.2 工程验收9 维护管理附录A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机械排烟量附录B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附录C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附录D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附录E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附录F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附录G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本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1 总则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