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47.83 KB
- 文档页数:3
绩效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绩效评价是一种衡量个人或组织绩效的方法。
在不同的国家和领域中,绩效评价的方法各有不同,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对国内外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绩效评价的不同方法和应用。
在国际范围内,有许多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被开发出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定量方法是通过数值化指标来度量个人或组织绩效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结果的绩效评价方法,它是根据个人或组织实际取得的成果,如销售额、利润、市场份额等来评价绩效的。
此外,还有基于管理者评估的绩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上级或管理者对下属或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价和评分。
通常会使用评分表或绩效评估表来记录和管理员工的评估结果。
定性方法是通过主观评价来度量个人或组织绩效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360度绩效评价方法,它是通过多个评估者(上级、下属、同事等)对个人或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价,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此外,还有行为观察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行为来评价其绩效,然后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国内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国际水平,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的实施。
其中,综合评价指标方法是国内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综合评价指标方法是将多个指标综合起来评价个人或组织的绩效,以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此外,还有基于管理者评估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基于市场参照行为的绩效评价方法等。
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从而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目标。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工作动力和能力水平。
总的来说,绩效评价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目的,管理者和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评价绩效。
未来,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进一步加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和时代背景。
基于国内外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国内外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我们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接着阐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们对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并进行了国内外综合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实际应用情况。
在我们总结了对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启示,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国内外、综合评价、构建、对比研究、案例分析、启示、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高校在科研绩效评价方面存在差异,如何有效借鉴国外经验,构建适合国内高校特点的综合评价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国内,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指标存在单一、刚性等问题;而在国外,一些先进高校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涵盖了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研究国内外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国内高校科研工作的提升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化。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体系间的优劣势,深入分析其中的差异性和共性,为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国内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比较国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找出其优势和值得借鉴的地方;3. 基于对比研究的结果,提出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和指导原则;4. 对国内外差异化高校科研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不同体系的特点和效果;5. 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展示不同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运用和效果;最终旨在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创新,绩效评价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
尤其是科技项目领域,由于科技项目复杂性不同,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加上利用外部资金,对于科技项目来说,如何高效有效地进行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概念,分析框架,评价维度,评价方法以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对近年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性的综述与总结。
一、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概念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用以评估科技项目实现目标程度和项目效果的系统阶段性活动。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不仅是为了管理科技项目而进行的,更是为了改进科技项目的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商业行为,能够为科技项目的运行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实现科技项目的目标。
二、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是指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务围绕目标实施,把所有绩效评价关键环节等活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一个完整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分析框架。
框架主要包括设计、实施、检测、分析、总结和反馈活动等几个环节。
设计阶段,明确科技项目的目标等重点内容,以及量化指标,并结合实际的科技项目情况,设计量化指标的评价方法,以及绩效评价的流程,确定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评价指标设计等。
实施阶段,按照绩效评价设计方案进行实施,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准确性。
检测阶段,收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处理过程中可以考虑绩效预测、绩效报告等。
分析阶段,根据实际项目情况,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到相关管理者,以指导项目的决策。
总结阶段,根据分析结果,对科技项目的绩效进行总结,识别科技项目的优劣势,以及取得的成果。
反馈阶段,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弥补落后和差距,改进科技项目未来的管理活动。
三、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维度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维度包括质量维度、价值维度、完成率维度、变更维度、成本维度、实施时间维度等几个方面。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对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在首先介绍研究背景,概括了高校绩效评价在学术和社会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研究意义,探讨高校绩效评价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最后明确研究目的,即对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提出管窥与展望。
在将从绩效评价的概述、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现状、影响绩效评价的因素、绩效评价模型和绩效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探讨以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对高校进行绩效分析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最后在对研究做出结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同时也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我国、影响因素、模型、方法、结论、展望、局限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国际上,高校绩效评价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各国高校将绩效评价作为重要的管理工具,通过这一方式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高校的发展。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绩效评价成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高校内部制度、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复杂性,高校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受到了质疑;高校绩效评价可能存在一些误导性和不公平性,影响了高校管理的有效性。
对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剖析高校绩效评价的概念、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为高校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绩效评价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高校是培养人才、创新科研、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其绩效评价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对高校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研究高校绩效评价的意义还在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师生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产出,推动学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科研机构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执行工作,对于高校的学术声誉和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居多,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探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国内外案例分析,为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促进科研机构的持续发展和提高绩效水平。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对现有理论基础的梳理和总结,分析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现状,并探讨影响其评价的因素。
研究将探讨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外案例的分析,从而为实际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更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促进科研工作的提升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展望和启示,能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方向,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领域的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高校科研机构是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研究,可以客观评估科研机构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科研机构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也可以促进科研机构的发展和进步,引导科研机构更加注重科研质量和效益,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因此,深入研究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科研机构的绩效水平,也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现状的研究绩效考核是很多公司关注的内容,所以对于绩效考核的研究从没有断过。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的研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内对绩效考核的研究绩效管理定义人力资源管理学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李业昆在《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一书中提到绩效管理是从员工绩效管理出发,实现员工绩效管理与组织的绩效管理的整合,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绩效反馈和绩效效果应用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崔凤玲提出,绩效管理是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使实际工作方向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和企业都会成长。
南京大学的教授赵曙明在书籍《绩效管理与评估》中指出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绩效管理人员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与员工一道进行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评价、绩效的诊断与提高的持续改进组织绩效的过程。
武汉理工大学的老师盛运华等在《绩效管理作用及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绩效管理是员工与其直接主管之间的协议,共同协商、制定、评价工作目标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管理,注重管理过程中绩效计划的制定、员工之间的持续沟通、绩效考核、薪酬管理、人事决策与调整等各个阶段。
绩效考核技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潘勤等在《绩效工资制与技能工资制的合理选择》一文中研究了基于员工绩效和能力的工资制度,我国的企业要么只采用技能工资制,要么只采用绩效工资制,所以他们提出企业应将这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实施。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张鼎昆在文章《人类绩效技术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中研究了人类绩效技术,他认为绩效技术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实践性,根据系统论可将组织中的挑选、训练、激励及其规划等全部归入绩效系统的范畴里,文中他还将罗森伯格于世纪末提出的人类绩效技术模型作了一些修正,从而绩效改进程序包括绩效分析、缘故分析、介入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变革管理和成效考核五个步骤。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郑绍镰等人在《分成制与相对绩效评价机制及其效率研究》一文中强调了团队激励的重要性,给分成制里的考核指标分配了权重,还设计了团队成员的利益分享机制,这是对代理人绩效的相对评价机制。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分析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是当前高校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评价高校的绩效水平,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各界对高校质量的关注和需求。
高校绩效评价旨在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客观地评估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绩效水平,推动高校内部管理及外部监管的有效完善,从而提高高校的整体绩效水平。
一、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研究逐渐深入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涉及到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校绩效评价理论体系。
2.实证研究不断拓展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解释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逐渐建立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绩效评价模型,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
3.政策和实践的密切关联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还与政策和实践密切相关。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校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在与之相应地更新和完善。
二、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问题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1.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是指高校绩效评价所涉及的方面和内容。
“绩效”是指高校为实现其使命和目标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主要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效果。
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主要包括高校的目标和任务、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高校的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高校绩效评价的外延高校绩效评价的外延是指高校绩效评价所覆盖的范围。
高校绩效评价不仅涉及到高校内部的各个方面,还包括高校外部环境对高校绩效的影响。
高校绩效评价的外延需要包括高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以便全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水平。
3.高校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高校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高校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解释等方面。
我国高校绩效评价文献综述分析我国高校绩效评价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绩效评价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绩效评价是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总体评价和监督,以此推动高校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绩效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文献积累。
本文拟对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探讨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以期为高校绩效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1.1 国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国外高校绩效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评价,主要通过学术地位、科研水平、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对高校进行评价。
英国和澳大利亚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高校评估体系,主要采用学术评价、研究评价等方式对高校进行评价。
这些国家的高校绩效评价主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研能力为目标,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一定的成效。
1.2 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国内高校绩效评价研究相对较晚起步,主要集中在近二三十年。
以往的高校评价主要以政府对高校的督导检查为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高校绩效评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开始积极探讨高校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者主要分析了高校绩效评价的内涵、价值取向、指标体系建构、评价方法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在实践探索方面,国内高校也积极尝试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术评价、科研评价、教学评价等,以期为高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高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2.1 指标体系构建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指标体系往往过于片面,只关注学术水平和科研产出,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就业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绩效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绩效评价简单说是对既定目标执行结果的评价,是综合运用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相关评价程序,对管理层既定目标实现进行全面的客观评价。
绩效评价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际金融界开始研究商业银行业绩评估。
1996年,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的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工具从美国引进到中国,受到中国经济界,管理界,商界和学术界的热烈欢迎。
1、国外研究现状上世纪90年代初,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 在《哈佛商业评论》,公布了平衡计分卡的结果,其中阐述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过程和原理。
作为绩效考核模式的重大突破,引起广泛关注。
此后,Kaplan和Norton在实践中继续关注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1993年,他们继续总结发表了一篇关于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制定适当评估指标的文章,说明将战略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来选择绩效评价关键指标。
2006年,Robert和David发表《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一文,文章中描绘了“企业价值定位法”理论,阐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协同效应,运用革命性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系统,协调和监督高层次战略的实施。
2009年,Robert和David又在《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提出,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平衡计分卡体系,应把运营管理,运营成本与平衡计分卡相结合,引导企业构建并运行一套有效的闭环管理体系,其其体系包括从战略制定到业务执行,从战略监督再到战略检验修正。
2014年,Stan和Tom通过引入平衡记分卡,研究不同银行在使用与未使用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差异,通过实践论证说明,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绩效模式要好于那些不引入的,其效用也高于旧用绩效考核体系。
20013年,Zahirul使用主成因素分析来研究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劣,分析其市场地位行业特点,并根据这些特征构建其自身的预警风险体系。
2002年,Wesley和Friedman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特点,综合概括出商业银行的评价目标,并综合不同银行的绩效评价指标,经过概括将其指标大体分为四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能力指标评价、资产质量评价指标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
科技评价是对科学技术活动及其产出和影响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认识活动,也是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监测、调控、管理的手段。
根据评价的目标与对象的不同,科技评价最常见的形式有:●科技计划评价(评价对象为项目群,含综合计划和专项计划)●科技项目评价(评价对象为单个项目,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项目)●科技机构评价(评价对象为各类机构,含机构诊断、绩效、状态评价)●科技人材评价(人材选择、人员考核、人材结构分析)●科技政策评价(单项政策、政策组合)●科技资源评价(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组织)●科技能力评价(创造能力、转化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2.1 国外科技评价(估)工作发展状况1.2.1.1 发展历史科技评估起源于美国。
二十世纪20 年代,美国成立国会服务部( CRS ),直接针对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估,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即可认为是科技评估的雏形。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项工作在美国已成为制度化、时常性的工作行为,并建立了科技评估支持系统。
其完善的评估机制以及丰富的评估形式和内容,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受到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丹麦等国的科技评价始于二十世纪40 年代至60 年代;瑞士、瑞典、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的科技评价始于80 年代;西班牙、新西兰、泰国开始于90 年代。
基本照搬美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模式的国家有:瑞典、德国、丹麦、荷兰、澳大利亚;部份借鉴美国科技评估的国家有瑞士、匈牙利、墨西哥、俄罗斯等。
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科技评价体系普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议会评估层次,主要关注的是:( 1 )有关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规划。
( 2 )重大科技发展事件和趋势。
( 3 )政府拟采取或者已采取的重大科技政策措施(包括重大科技项目的投资)。
( 4 )公众瞩目的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科技问题。
第二个层次是政府评估层次,其主要功能是对政府的科技政策、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政府所属的科技组织和机构进行评价,直接为政府各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性建议。
绩效考核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事实上,对于近70年来国外相关学者对绩效考核制度的研究,某种意义上的说,现代绩效考核制度是由西方孕育而来的,并且对此研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在实践中,他们已把绩效考核从理想带到现实,从方法论跳出实际,国外企业已经将这套考核制度作用于经营管理。
例如对于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探究中,学者Smith在《a review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中提出绩效考核是人们操作的一种工具,要保证它的有效性,要求考核者准确地观察员工的表现。
该理论直接指出了想要达到绩效考核制度的精确性的要求,就要看考核人员对被考核人员工作、学习等信息的判断,只要真实准确,绩效考核才能起到作用。
还有关于企业组织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学者Kate和Kahn在《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中提出了三维分类法。
将此分为①加入并留于组织②达到或者超过组织对员工的绩效标准③自行组织对员工规定之外的活动。
此外还有Robber S. Kaplan和David P Norton在《management account research》中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通过对企业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的绩效考核,将抽象的战略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员工行动。
该理论证实,通过这种具象的要求,员工可以更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并且管理者更能有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对员工进行精准地考查。
在2000年,Nickels等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认为要废止绩效评估而进行绩效管理,从绩效评估到绩效管理有赖于以下四个原则: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尺度必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目标本身应该灵活,足够反映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仅当作评价者,而应该当作是指导者,从他们那里获得帮助达到成功。
高校绩效评价与指标体系文献综述绩效评价是指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整体运营效果做出的概括性评价,由于高校是一种特殊组织机构,难以对其用商业的标准进行评价,西方发达国家开发了一种绩效指标体系适用于评价办学效率和效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国内外针对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非常丰富。
学者姜男星等人(2015)认为高校绩效研究的文献可以分成三类,根据绩效评价主体不同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单向研究和组织研究,第三类是是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理论和实践上的结合,文献呈现出较大发展与变化,未来趋势是跨学科领域、多种方法的结合与改进,学者王定(2011)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高校绩效评价文献,得到类似结论。
丁振华,吴应宇(2014)更详细总结了四种特点:第一,从单一指标向多指标体系转变; 第二,从忽略过程的投入、产出指标向全面的评价体系转变; 第三,从单一用户( 如政府) 向利益相关者( 如学生、家长、捐赠校友等) 的使用要求转变;第四,从仅仅关注绩效评价本身向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建议转变。
高校绩效评价包括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指标体系和可供选择的评价方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杨周复,施建军认为绩效评价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空间结构英国Jarratt Report(1985)将绩效指标分为内部指标、外部指标、运行指标三类。
其中内部指标反映了学校方面的特征;外部指标反映了高校所设置的学科适应社会经济的情况;而运行指标主要指高校的如单位成本、教职人员的工作量、图书馆设备的利用率等教育工作运行情况。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时间结构将绩效评价指标分为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最早源于英国副院长和校长协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1986)联合工作小组,他们将绩效指标分为输入指标、过程指标、输出指标三类。
其中, 输入指标主要指高校可资利用的资源、人力和经费情况, 是对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的一种描述;过程指标指办学活动中有关资源使用率、管理行为和组织运行情况;输出指标是指高校通过办学活动.最终取得了的成绩和产出。
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研究一、前言高校科研机构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多重任务。
其绩效评价是对其科研工作的重要监督和评估手段,对高校科研机构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二、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现状1. 绩效评价指标多样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科研经费使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
这些指标包括了科研内涵、教学质量、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反映了高校科研机构所有的工作方面。
2. 评价方法不统一目前,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科研成果排名、资金投入产出比、学术影响力评价等。
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
由于评价方法不统一,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和跨时分析,限制了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3. 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指标选择不合理、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评价结果对机构工作激励作用不明显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也影响了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和发展。
1. 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需要在科学性和客观性上不断提高。
要合理选择评价指标,从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科研经费使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全面考量。
要加强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要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方法需要在标准化和统一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体系,包括指标的选择、数据的采集、评价结果的计算等。
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价方法标准化,使其具有普适性和可比性。
要逐步推动高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方法的统一,为高校科研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评价基础。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研究综述作者:崔慕华冉欣航来源:《商业经济》2018年第04期[摘要]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是管理巨额高校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
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到现在,已有较大突破,但仍旧缺乏一个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KPI视角及BSC视角,将主要学者观点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的研究很多将科研成果与科研经费混为一谈,也有学者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与教师绩效挂钩,在概念上有所混淆。
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研究内容,将相似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建立出一套结构完整、评价指标健全、符合高校发展及科研项目特点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综述[中图分类号] F28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4-0186-03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高校科研经费数额日益增加,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目前分别有学者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科研团队、专项经费进行研究,但缺乏全面完整的研究体系。
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研究方向不同,内容杂乱、不成系统,所以需要综述研究进行梳理。
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以“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为主题进行搜索,搜索出中文核心期刊为52篇,其中涉及到具体方法研究的有23篇,其中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基于KPI视角以及基于BSC视角的研究占65%。
所以本文选取以上三个视角进行理论综述,总结每一视角下不同学者的观点,发现其中的递进及逻辑关系,明确我国目前基于此三种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的发展态势。
一、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绩效评价投入产出理论是由瓦西里·列昂剔夫提出的。
1936年,列昂剔夫发表了《美国经济体系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文中提出了投入产出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同时研究“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按照其观点,总投入和总产出应该是平衡的。
第1篇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不同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方法和应用效果,旨在为我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评价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国内外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1. 国内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原则: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遵循科学的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可信度。
(2)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涵盖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效果等方面。
(3)全面性原则: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
(4)动态性原则: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具有动态调整能力,以适应实践教学的发展需求。
2. 国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国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多元化评价:国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同行评价、教师评价等。
(3)注重过程评价:国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实践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
(4)强调实践成果:国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调实践成果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实践项目、论文、专利等。
三、国内外实践教学评价方法1. 国内实践教学评价方法(1)定量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实验成绩、实习成绩等定量指标,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定性评价:通过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定性方法,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