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道教中的设计哲学道教作为一种哲学和宗教,提供了一些设计哲学的思考方向。
以下是道教中的设计哲学的一些特点:自然与无为: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顺其自然的态度,这可以应用到设计中。
设计师可以借鉴自然的美学原则和规律,如自然界的比例、对称、流线等元素,通过跟随事物的本性和自然的流动来创造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作品。
简约与虚无:道教追求极致的简约和虚无。
在设计中,这意味着去除冗余和多余的元素,追求简洁和精炼的表达方式。
通过削减不必要的装饰和细节,将设计还原到纯粹的形式和功能,体现"无为而治"的设计思想。
平衡与变化:道教强调阴阳平衡、变化和互补。
在设计中,这可以体现为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的平衡和折衷,并引入变化和对比的元素。
通过运用对比性的色彩、材质或形状,创造出平衡和谐的视觉效果。
空间与虚实:道教关注空间和虚实之间的关系。
在设计中,可以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布局来创造视觉上的平衡和流动感。
通过运用透明度、光影等技术手段,营造出虚实结合,给用户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自由与灵活:道教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不受固定的框架束缚。
在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尝试新的方式和创意,突破常规,以创造更富有创意和变化的设计作品。
无私与无欲:道教强调无私和无欲的境界。
在设计中,设计师应该以用户为中心,注重产品与用户的情感共鸣和沟通。
设计师需要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将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体验放在首位,以创造出更有意义和有情感连接的产品。
循序渐进:道教强调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演化过程。
在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采用渐进的方式来引导用户,使其逐步适应和理解产品或环境。
通过逐步增加复杂性和功能,让用户能够渐进地掌握和应用产品。
平和与谦逊:道教倡导平和与谦逊的心态。
在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避免过度张扬和炫耀,追求平和、平衡的美感。
通过简单而不失内涵的设计,让产品或环境传达出谦逊和退让的姿态。
内观与凝神:道教鼓励个体通过内观和冥想来寻找内在平静和智慧。
道家思想的发展总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它主要源于先秦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
道教作为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将对道家思想的发展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其理念和演变过程。
道家思想最早源于《老子》和《庄子》两部经典著作。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了道的无形无物、无所不在、无可名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放弃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生活。
同时,《老子》中也以"慎思而无思"的思想,提出了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
《庄子》则突出表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和自由观。
它以“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废,有智慧”等等警示人们,不能过分依附于社会规范和权威,而应该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在道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和思想。
其中,以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
同时,更多的思想家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使道家思想形成了多样性。
道家思想的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经过道教的兴起和发展。
道教将道家思想体系化,以宗教的形式传播和发展。
道教概念和仪式逐渐确立,形成了独特的道家修行方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道教曾是社会上的主要宗教之一,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道家思想在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道家思想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影响。
唐代的王维、杜甫等诗人,以及晚唐的李靖、杨吴等政治家,在道家思想的启发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创造力。
道家思想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中,也逐渐受到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这导致了道家思想的一些变化和融合。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道家思想与儒家和佛教形成了一种密切的关系,形成了所谓的“三教合一”的思想。
总之,道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并且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道教的产生于发展1、道教的产生道教形成于中国东汉的中、后期。
它是在战国以来的道家学说基础上,并且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神仙思想,掺杂了古代的阴阳五行、谶纬神学和修炼方术等,最终形成一种中国特有的宗教。
道教把道家创始人老子尊奉为教主。
道教的产生来自两个支派,一是五斗米道,另一是太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陵(即张道陵)在蜀郡鹄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所创立,后至附近青城山进一步发展。
因信奉者须交纳五斗米而得名。
张陵自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充任“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基本经典。
张陵死后,由其子张衡主持传道。
东汉末年,张衡之子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利用道教信仰指导行政管理。
据《后汉书•刘焉传》及注记载,该道平时强调以诚信待人。
如有人生病,便让病人独处净室,反省过错;首领则代病人祈祷。
官府还在路边设置义舍,为往来行人免费提供食宿。
同时告诫行人不可贪得无厌,如果所取食物超过自己饭量,就会遭致鬼神作祟。
对于犯法的人,可以从宽三次,如不悔改,再处以刑罚。
张鲁利用道教统治汉中达三十年,至东汉末年才被曹操所灭,五斗米道也遭到沉重打击。
从此五斗米道处于涣散状态,一些头目在民间各自活动,没有了统一领导。
太平道创立时间与五斗米道大体同时。
据《后汉书•襄楷传》及注中记载,东汉顺帝时有干吉(或说于吉),号称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以为经典,在今山东地区开始传播太平道。
又说他“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其咒有可使神为除灾疾”等等。
《太平经》仅存残本,从中得知其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灾异、鬼神等事,主要宣扬封建伦理观念,也有些是反映了劳动民众反对压榨、提倡自食其力、周济贫穷的思想。
书中也尊奉老子为天神。
又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至东汉灵帝时,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自称“大贤良师”,以符水咒语疗病,并且派遣弟子到四处宣传,争取了众多百姓。
道教思想五论——关于道教教义现代阐释的思考*导读:各位老师、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应邀来到贵校,与各位进行交流。
Professors,students,frien各位老师、同学们、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应邀来到贵校,与各位进行交流。
Professors, students, friends, I am very happy to be here to share some time with you.今天我想就道教基本教义作些阐述。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大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道、宋元时期的内丹之道等,使道教不断在因应社会文化发展、民众精神需要及引领信仰中发挥积极作用。
到了现代社会,道教迫切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教义作出新的阐释,从而建构起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民众信仰需要的新的教义思想体系。
Today I would like to make a few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some fundamental Daoist doctrines. Daoism is Chinas own higher religion and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During the course of Daoist history its doctrines also developed through several major stages, such as the transcendent practices of the Period of Division, Double Mystery thought of the Sui and Tang, the Inner Alchemy of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etc. All of these developments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social change and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present-day society, Daoism urgently needs to construct new doctrines that a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Daoism.道教思想五论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思考上提出的。
道教在中国的演化与传播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道教不断演化和传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教的诞生和演化道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的“百家争鸣”中的一位思想家——老子。
据传,老子在晚年时离开了国家,游历各地并在途中撰写了《道德经》。
该经以“道”为核心概念,宣扬不争、不扰、无为而治的思想。
此后,一批奉行道教思想的修行者逐渐形成,崇拜老子为创始人而称其为“老子真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修行者的增多,道教发展出各种流派。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五斗米派。
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道陵自称是太上老君的下凡之身,传授炼丹术、神仙方术等各种修真技术。
这一派别强调发挥人的自身能力,追求长生不死,希望成为神仙。
道教的演化也与中国历史的变迁密切相关。
道教在东汉时期才有所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道教受到朝野的推崇。
唐朝时期,有着“道教之盛”的称号,众多道教拥趸涌现,许多著名的道观和寺庙得以建立。
二、道教的传播道教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道教的创始人和信徒们普遍不强调传播和宣传,而更注重个人的修行。
因此,传统上没有明确的传教渠道或机构。
道教寺庙的建设更是以自然、山水等为依托,旨在将其嵌入到当地的自然景观中,发挥自然力量的作用,让信徒远离尘世纷扰,全心全意地践行修道之路。
另外,道教的传播也与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活动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与邻国的交往,道教的思想和实践逐渐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比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三、道教在当代道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现代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冲击和影响。
道教在中国当前的表现形式多样、千姿百态,从道观、修真社团到在线问答平台等都有着它的传承和延续。
一些重要的道教传统和仪式也在当代重现和发扬,比如道教正一派的“玄妙观音”仪式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道教界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教义的传承和保持、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信仰内容的改变和外界的质疑等。
道教人生感悟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
以下是关于道教人生感悟,以供参考!道家思想中有关人生的哲学,含义之深邃,涵盖面之宽博,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无怪乎古今中外的许多哲人为之倾倒,并奉之为立身行事的座右铭。
我们把它概括为道家所追求的处世态度、养生之道、自然观和精神境界等几个方面,谈谈我们肤浅的认识。
“重生”“贵生”与“养生”,是道家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充分体现了道家对生命和现实人生的高度关注,就这方面而言,道教与道家达到了其他宗教、其他古典哲学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总觉得道家这方面的相关哲学理念,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及“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完全吻合、息息相通的。
引导人们合理、睿智地安排人生,汲取道家有关“重生”“贵生”与“养生”哲理思想的精髓,使之在现实的道德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当是现代道家思想文化的研究者和广大道教信徒们不可推卸的崇高责任。
据《史记老庄申朝列传》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这样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后来,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据此演绎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道家的处世观,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
道家历来主张“济物利人”、“扶危济困”和“追求大同”,“入世”,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重要的是对老子那段话里的“时”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时”,指的是机遇,亦即客观条件的成熟与否。
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中甚至包括自身的智慧、能力),“得其时”了,就应该努力多作功德善举,为社会作贡献,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不得其时”,则应该保持虚静,完善自我的身心修养,甚至包括去创造条件,以待时机,而不作非分之想,或轻举妄动。
总之,在“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上,道家所尊崇的是“顺其自然”,亦即不违背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持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态度。
反映在具体的立身行事上,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的道教文化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追求长生不老。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不应受到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修炼道法来延长寿命,甚至实现长生的目标。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长生不老的理念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
相传,道教的创始人是具有传世之道的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与“道”相关的思想,将“道”理解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长寿。
二、长生不老的理念道教强调“道”的实践与修养,追求心灵上的超越和身体上的长寿。
其中,长生不老便是道教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道教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修炼可以使得人的身体得以净化,达到长生的效果。
1. 内丹修炼内丹修炼是道教中追求长生的一种修炼方式。
内丹指的是人体内的“丹田”,通过打坐、吐纳、保持一定的呼吸节律等方法来调养身体。
修炼者相信将体内的精气转化为丹田中的“丹”,就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目标。
2. 服食仙药除了修炼内丹外,道教徒还相信通过服食仙药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在中国古代,道教士人常常寻找各种珍贵药物,如灵芝、丹参等,以期延长寿命。
尽管这些仙药的存在性令人质疑,但其背后的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却一直贯穿着道教文化。
三、长生不老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不仅在道教文化中有所体现,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1. 医学与养生中国的传统医学中,与道教理念相契合的一部分是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强调保持阴阳平衡、调理体内气血,并注重饮食、运动和精神修养等方面的调整,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与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有一定的关联。
2. 文学与艺术中国文学和艺术中,常常以长生不老为主题进行创作。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将自然景物与长生不老的愿望相结合,创作了许多描写仙人飞升与长寿的诗歌和画作。
道教的精神寄托与永恒追求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共生,以及实现人的内心平衡与身心健康。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道教语录,展现了道教对于生活、人生和宇宙的独特思考。
1. 莫为无益之事而生气,莫为无解之事而烦恼。
这条语录强调了道教中“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
道教认为,人们不必为那些无法改变或无关紧要的事情烦恼和生气,要学会释放心灵,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应当注重小事的做法以及小善行的力量。
道教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无论大小事情都应该遵循善良和正义的原则。
3. 人生如梦,一切皆空。
这条语录表达了道教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思考。
道教认为,一切皆为表象,世界的本质是虚无。
人们应当超越世俗的欲望和贪婪,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与解脱。
4. 明于道者善于任事,察于天者善于思考。
这句话强调了道教注重学习和思考。
道教认为,只有通过对道和天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通过探索宇宙,人们可以获得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5. 心无界,身无累。
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内心自由和身心健康的追求。
道教倡导心的自由,即超越欲望和执着,以心灵的平静来面对外界的一切。
同时,道教也注重身体的健康,鼓励人们通过锻炼身体来保持健康的状态。
6.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条语录强调了道教对于内心远离尘嚣、保持清闲的追求。
道教认为,只有在心灵的宁静中,人们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志向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7. 与道相合,无忧无虑。
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于与宇宙之道相合的追求。
道教认为,人们应当与宇宙的本源相连接,顺应自然,不将其与外界的一切执着在心,从而达到无忧无虑的境界。
通过这些道教语录,我们可以感受到道教的精神寄托与永恒追求。
道教注重调整和平衡内心,对人生充满智慧的思考,以及与自然、宇宙的共融。
传统中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宗教信仰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其中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国的宗教信仰和道教文化对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包括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
这些信仰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仅涉及到人们的信仰观念,还直接影响到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特别是在社会稳定不足,人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宗教信仰成为了他们寻求心灵慰藉的出口。
二、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形成于战国时期,发展于汉代。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追求,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在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的代表性文献《道德经》对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教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道教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社会中,许多道教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医学等各个方面。
道教的一些实践,如炼丹术、气功等也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道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道教文化仍然在各个领域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一方面,道家哲学提倡和谐共生,对于当前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环保生态的理念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道教的修身养性思想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了现代人们追求身心健康、内心宁静的方式之一。
五、对传统宗教信仰与道教文化的思考传统宗教信仰和道教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宗教信仰和道教文化,充分挖掘其积极意义,同时也要借鉴其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传统中国的宗教信仰与道教文化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教思想精髓的启示语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深受人们推崇和追随的思想体系。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道”、“德”、“仁”、“智”等方面的宣扬,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道教以其独特的教义和哲学原则,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道教思想精髓的启示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教的智慧。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道教对于天地众生的无私慈悲之心,以及重视平等和包容的态度。
在这个宇宙中,天地对待万物并不偏心,它们将一切众生视作同等重要。
人们应该学习天地的胸怀和宽容,对待他人要平等对待,在道德和价值观上不能歧视。
2.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道教追求人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烦恼。
通过修炼内在的虚静之境,人们可以远离尘嚣,保持内心的宁静,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变化。
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道教对于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见解。
它表达了道是宇宙万物最初的本源,道分化为一、一分化为二、二分化为三,最终形成了世间的万物。
在这个过程中,道教强调了变化和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世间万物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经》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情感和行为。
只有通过洞察他人,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善待他人、理解他人,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更加明智和高尚。
5. “行知不辱,守信为先。
” ——《戒律》这句话强调了道教中对于道德和诚信的重视。
行知即指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做一个有知识、有素养的人。
不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不做让人羞愧的事情。
同时,守信也是道德的基础,我们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建立起他人对我们的信任。
关于道教现状和弘扬道教问题的思考*导读: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代,再获新生。
值今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将以其巨大的思想财富再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人类 21 世纪写下辉煌的一页,道教也面临着适应现代的文明发展、进行自我更新的时代课题。
时代既提供了弘扬道教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弘扬道教的问题,这一点已成为一切关心道教命脉的人们的共识。
道末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思考,虽不成熟,但愿坦心言之,以期与诸山高道大德、玄门新秀,以及关心道教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
*一、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道教恢复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教的现状远非尽善尽美,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道教徒的文化素质,普遍地有待提高,人才匾乏,难以肩负起弘扬教旨的重任 ; 一些道教徒不注重自身道德素养和宗教修养,倾心于世俗名利,缺乏纯洁的宗教感情和虔诚的信仰,致使济世度人的功能微弱 ; 教戒规仪不整、一些宫观管理混乱、散居道士管理涣散、道风不正,个别人还附和巫觋术数活动,背道向利、假道谋私,致使道教含垢 ; 道教宫观组织和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联系,难以相互激发,彼此促进 ; 对于这些问题,道教中的有识之士莫不深感忧虑。
为此,中国道教协会和一些高道大德从各个角度探寻解决之方,开展了传戒授箓、召开先进表彰会等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教务活动中亲履实践,并著文阐述道教精义,从正面加以引导。
这些努力,对于道教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托钵化斋说起——道教徒生活方式解析与思考*导读:道书有云: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欲求生死路,募化度春秋。
此诗中的瓢一瓢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欲求生死路,募化度春秋。
此诗中的瓢,是指道士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之一,此外还有便铲、织袋、戒尺、蒲团、草鞋、纳头等。
这些在世人眼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物品,在古代几乎是一个道士所有的用品和全部家当。
瓢,又称钵或钵盂。
除全真派传戒时戒子托钵外,老修行化缘时也会托钵,这在部分小庙及西北地区很常见。
托钵化斋是积功累行、磨炼意志的重要方法之一,全真派托钵化斋始于祖师王重阳。
据《七真传》记载,重阳祖师带领丘、刘、谭、马四大门人前往南京弘道时,四人各掌了一瓢,上街化饭。
重阳祖师用这种方式磨炼他们的恒心意志整整3年。
见性体磨成,便带他们重返山东。
有托钵咒曰:唵敕身中,三部八景,三十九神,一万六千护身之神①常月祖师说:钵乃全真大法王。
②如此来说,托钵化缘本为道士的一种修持方法,也是锻炼修真学道的恒心意志所在。
据《重阳全真集》记载:先生于宁海军装伴哥(伴哥者,乞讨之意也),街市乞化,背纸一大幅,上书此二诗,以诱马钰同去乞觅。
③观《全真集》得知,祖师教弟子乞觅,是通过这种修行方式锻炼他们,有时还让他们背负写有悟道诗词的纸幅,以催促众人的觉醒。
重阳祖师的这些做法给乞觅行为注入了教化的意义。
重阳祖师说:有个王三,风害狂颠。
弃荣华、乞化为先。
恩山爱海,猛舍俱损,也不栽花,不料药,不耕田。
④又云:修行助饥寒者,唯三事耳。
乞觅上,行符中,设药下。
空如此,无作用,亦为是。
⑤在三者中,视乞觅为上乘之法,行符、设药均次之,只如此行事,没有作用,也是不正确的。
祖师教化说:餐残饭,着麤衣,⑥还说:乞觅残余时,选甚冷吃,将来腹中煎熸。
⑦也就是说,乞到残汤剩饭冷热都无所谓,喜悦而食。
又说:能乞残余,得饱长长睡。
⑧看来,作为宗教家的重阳祖师,不但为乞觅注入了教化的意义,而且还有修道、悟道、体道的自身体验,他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所以有眼里清闲祥又瑞的真实写照,显出内景的清闲。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已有观点的总结构建和谐社会包含三个重要内容,即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本文首先从这三方面简单总结道家道教与之相关的和谐思想。
(一)“与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主张人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既然我与自然是一体,因此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道”是道家世界观的最高概念,而这个“道”的存在还得“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的重要性,因此人类应该崇尚自然,在自然面前绝智弃圣,在“无为”中做到返璞归真。
道教主张“天、地、人本同一元气”[2]、葛洪说“山水草木、井灶垮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体亦有魂魄,况天地万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3],故人类应该爱护生命,与自然和谐,引申出遵循客观规律的意义。
(二)“与人和”———人与人的和谐道家讲不争、不有、清净自守,老子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4],主张在生命身体面前要看淡名利。
庄子则从知识相对性的角度阐释了相争的无用,主张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约束自己的物欲,减少竞争,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是有借鉴意义的。
道教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
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5],这也是主张人们应该相互爱护,以一片慈心爱人、爱物。
(三)“与己和”———人自身的身心和谐道家思想对调节个人身心有帮助,诸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对心理失衡、孤寂的人有作用。
而道教强调养生,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人关注健康的当今社会,无疑在思想,乃至于方法上都是有指导作用的。
二、对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再思考(一)与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再思考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道教先进个人发言稿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组织方给予我这个机会,在这个重要的场合发表演讲。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道教的先进个人经验和思考。
作为一名道教徒,我们有着追求道德修养、追求内心的宽慰和平和的人生态度。
道家学说强调“道法自然”,并提倡顺应自然规律,寻求心灵愉悦和心灵的解放。
今天,我将以此为主题为大家分享我在道教修行过程中的体悟与收获。
首先,我认为在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经久不衰的道德教诲中,我们了解到道教强调崇尚无为、尊重自然、依德行善等原则。
作为一名道德修养者,我们应该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做到廉洁自律、忠诚正直、仁爱和谐。
只有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才能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我认为修行之路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修炼自己的心灵。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所困扰,心灵容易受到各种纷扰的影响。
然而,道教给予我们了一条妙方,那就是静心与内观。
通过冥想、打坐等修炼方式,我们可以慢慢地摆脱杂念的干扰,将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与宇宙唇齿相依、心为万物所系。
在心灵得到净化的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更大的内心满足和平和。
第三,我认为修行过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养生。
道德修养只是修身的一部分,养生更是为了融入大自然,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健康保障。
在个人修行中,我们应该注重更有经济自觉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度锻炼身体,使自己身心合一,整体健康。
此外,要注重自身护理,确保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紧绷自然、自信和平和。
最后,作为一名道教徒,我们更应该在修行中注重服务他人和回馈社会。
道教鼓励我们要尽可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和谐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然而,道家学说教导我们要坚持顺势而为,坚持道法自然的原则。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顺应自然的变化,顺势而为,做到“虚静无为,以待机而动”。
2024年认识道教读后感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阅读了《2024年认识道教》后,我对道教的理解又进一步升华了。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认识了道教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还展示了道教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深深被道教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精神所吸引。
这一理念强调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态,以“顺应自然,舒缓而无求”的态度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道教则提醒我们要回归本性,顺应自然规律,舒缓心态,减少烦恼和压力。
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我对道教的生态保护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无论是宣扬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还是提倡生态文明、生态道德,道教都给予了我们深思。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因此,道教的这一理念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我对于道教神话和道教文化的深度认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道教神话丰富多样,内容瑰丽,形象生动。
阅读这些神话故事,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神话与现实的交融。
此外,道教文化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等。
这些文化形态不仅极富美感,而且传承了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内涵,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通过对道教神话和文化的深度认识,我更加坚信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
此外,本书对道教的历史和现状也有着详尽的介绍。
作者在书中从道教的起源、发展到现代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都进行了剖析,并加入了一些当代重要话题的讨论,如道教与科学、道教与艺术等。
通过对这些脉络的描述,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道教的演变过程和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它既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又对现代社会变革有着积极的回应。
有关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版权所有,请勿乱转。
如需转载,请联系博主)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道教自身结构和社会地位,观点鲜明地指出限制道教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才,而壮大道教人才队伍的关键在于抱定“道兴教必兴”的理念,走“固本培元”的间接路线,通过借助科学发展观的潮流,解放教内思想,脚踏实地牵头发展和弘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道文化,竖立起道文化在文化界的先进地位,强化千百年来道教传承和弘扬道文化的大本营的方式,吸引社会各界来关注、相信、加入、壮大道教大家庭。
关键词:道教发展人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解放思想脚踏实地道文化近来,道教界颇不太平,因个别不自律的道人行为不当,在人间世掀起滔天巨浪,让本就在宗教界处于弱势地位的道教,蒙受巨大冲击。
身为道教一份子,由是而想到当前道教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适逢崆峒山心忧道教前程,来函征取此类文章,惶恐之余,郁结于心的一些拙见,似也找到宣表之窗口。
于是提笔作文,将拙见略作陈述,惟愿贻笑于大方之家之余,能有幸为观教风者得焉,成来日兴教方略之参考。
道教发展,余以为,当从“知止”开始。
“知止”者,知道目标也。
知止而后能动。
道之儒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言甚妙。
虽说讲的是如何做人,但格物致知,用在道教的发展上,何尝不适用?反思近年来道教的发展,不难发现:自改革开放,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以来,道教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虽然一直在奋进中发展,但对于自身发展目标,却缺乏清醒认识。
而目标不明,则不知所求为何,不知所求为何,则发展易限于迷乱和彷徨,而迷则易邪,彷徨则不前。
两相作用,道教近来发生的某些道士行为不当的丑闻,则属必然。
不光必然,将来还有发生的可能。
长此以往,道教的健康、和谐发展,便没了保证。
因此,当务之急,乃是清醒地认识道教发展的目标,然后对自身进行定位,定位之后,安静下来,瞄准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限制的因素,思考前进的方式,最后,才能在发展上有所得、有所成。
那么,道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什么?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限制的因素是什么?前进的方式,又应该是什么呢?一、道教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给道教定位的目的,是明确发展的目标。
道教的定位,由客观与主观两个部分组成。
客观定位是指,道教在外部环境中那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功能性地位。
在这里,我特别用了“功能”一词。
目的是强调说明,道教是因为有实用价值而存在,并非是可有可无,无用的。
而主观定位是指,对于道教界内部人士而言,因道教的客观定位而产生的为了满足道教客观的发展需要,实现道教的客观社会功能,而应该具备的配套的主观认识。
1.1客观定位道教在社会之中,所客观拥有的地位,因其具备的功能,分为两个:1,道教信仰是中华民族的客观必须;2,道教是外来教派进入中国发展时,平衡宗教势力、缓解外来文明冲击的最坚定、最可靠、也是最后的阵地。
1.1.1道教信仰是中华民族的客观必须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
虽然正式立教不到两千年,远远地落后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但由于他因道而立,而道学,始于中华文明始祖伏羲氏所作之八卦,而伏羲氏又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制订社会秩序,将中华民族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带入人类文明纪元,故而使道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客观本源、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明基因的同时,因道而立教,担负着承载道文化、弘扬道文化的道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客观必须。
千百年来,从张道陵创建教团开始,道教便一直担负着承载和弘扬道文化的责任,面向人间世,极大地普及了道文化,如果没有了道教的存在,道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如先秦时期那般束之高阁,局限在由少数高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组成的圈子之内,相应的,民众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将异常的缓慢。
而民众对中华文明基因的认识不明确,当精英阶层的认识也出现问题时,便容易受到来自上层的误导,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严重的错位,导致恶劣的后果。
事实上,即便是在有道教存在的情况下,这个错位,也是产生了的。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虽然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伏羲氏开创的道文化,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脉便人为地更换了汤药,受到了极大的扭曲。
以致有近代新文化运动时,主流知识分子不知中华文明的正源乃是道文化,不知有道,只知有儒,只知要打倒封建礼教,进而发展到彻底否认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传统,全面西化的事情发生。
全盘西化的后果,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后果现在已经知道了,便是“物欲横流,道德沦丧”。
而应对之策,现在也有了,是重拾曾经丢掉的传统文化,以传统的继承消弭道德的缺失。
然而可悲的是,受两千年封建礼教的惯性影响,在提倡重拾传统的今天,学术界依然以儒为首,而无视道的本源,空余传统文化血统最纯正的道教孤军奋战,摇旗呐喊。
有道教的存在和努力,尚且如此,如果没有道教,结果将会如何?概如落毛之凰凤,斩首之天龙,不如鸡蛇也。
1.1.2道教是外来教派进入中国发展时,平衡宗教势力、缓解外来文明冲击的最坚定、最可靠、也是最后的阵地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先生此话,引发的巨大争议,至今不绝于耳。
有云先生所说,乃是为中华文明正本清源,有云先生所谓,乃是指道教亦为封建毒苗之一,需要一并地拔除。
鲁迅先生说这话时,时值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际,站在今天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来看,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是毒,西方文明是药,而如今,阴阳变换,乾坤倒转,西方那一套成了毒,而传统反而成了药了。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才能明白鲁迅先生这个评语的宝贵之处。
因为不论鲁迅先生所指为何,亦不论主观认识还是客观认识,都必须承认:继承了中华文明本源的道教才是中国的根柢,是外来教派、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发展时,平衡宗教势力、缓解外来文明冲击的最坚定、最可靠、也是最后的阵地!试问:外来宗教信仰进入中国,势力膨胀到有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时,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看似对宗教有不敬之意,其实不然。
一阴一阳之谓道,宗教有积极的一面,就必然有黑暗的一面。
中世纪时期,十字军东征,就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谁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所以在客观上,必须要提防。
至于如何应对,历经中世纪宗教统治的黑暗,深受宗教独大之害的西方人用了政教分离来化解。
但这样的做法,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因为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本不是一家,不分也是离,想合却合不到一块,而且这些宗教在人为的操控下,于内并不一定服从中国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于外也并不一定服从全人类的利益,因此外来宗教发展得愈壮大,不稳定因素便越大。
但用行政手段强行匡正,又有失信仰自由的人道法规,所以,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信仰对信仰,以宗教制宗教,进行平衡。
但阅遍国内宗教界,儒教没有成团,佛教成团了,却非本土,所剩的唯有道教。
又问:当外来文明进入中国,泛滥到有可能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时,又如何应对?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因为经过百年西化历程后,现在的我们正深受其害。
应对之策,前面已经说了,已经明确,那便是弘扬传统文化,对抗道德沦丧。
为了达成类似今天“反三俗”的目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舆论机构为先锋,从气功热到百家讲坛,从百家讲坛到全民养生,相关的努力已经持续了许多年了,其结果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陷入一推则壮,一壮则老,一老便出负面冲击的发展怪圈,而当传统文化的普及大起大落时,西方糟粕文化对国人心灵的侵蚀,却依然坚挺如故。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历练,使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弘扬成为一种奇特信仰的同时,在相关负面事件的影响下,民族文化的统一战线,也呈现出了全面收缩的态势。
如最早出现的气功热,自邪教事件后,一蹶不振;百家讲坛泛滥之后,大红大紫的仅是小说家;养生潮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经的这个博士、那个神医,红一个倒一个。
最后,终于轮到了道教。
诚然,受个别人不当行为的影响,此次道教学说貌似也出现了“信任危机”。
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全中国,再也找不出如此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为职业、为使命,并为此而坚定不移的庞大组织,而从主观上,明白的人自然明白,所谓的“问题”,仅是个别人的行为。
而当全社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潮流由动转静、由狂热转向清醒时,那些因某些个人、某些机构依靠炒作推动起来的潮流,必然逐渐平息,而承载了中华文明根柢、经历了两千年历史、两千年风雨考验的道教,其平衡宗教势力、缓解外来文明冲击的最坚定、最可靠、也是最后阵地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受推崇。
事实上,目前这个趋势已经开始缓慢地成形。
越来越多的其他教派的教徒,在格物致知之后,受道教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吸引,开始转而信仰道教。
这一点,对于身处道教之中,而又有机会接触许多信徒的道长来说,感受大约尤为明显。
因此,我们可以预料,道教,他不光是抵抗外来糟粕文化入侵的最后阵地、桥头堡,在不久的将来,如果形势上需要,他还可能会随时转化成为传统文化逆向输出的前沿阵地!缺乏了这个认识,对于道教内部人士而言,便抓不住这个机遇将道教发展好,而对于观人风来说,也难以从根本上振兴传统文化,振兴整个中华民族。
1.2主观定位道教事关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复兴,其客观地位是如此的重要。
那么,我们主观上应该如何对待他,如何发展他,如何运用好他呢?主观的定位,也可以分为内外两个仪。
但外部的对待、外部的发展、外部的运用,我们坚信,政府有政府的打算和通盘的考虑。
因此,在此不做评述。
我们仅从内部人士、从道教界人士的角度,来考虑分内应该要具备的认识。
这个认识,个人认为,起码应有三个:1,道教发展的目标是平衡宗教界的势力,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维持社会的稳定;2,道教是统治阶层维持社会和谐的一个社会工具;3,严于律己,自觉维护道教的良好形象,是道教界人士首先要做的事。
1.2.1道教发展的目标是平衡宗教界的势力,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维持社会的稳定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说明万事万物,在客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忽视、不顾外部环境的发展而独立存在。
而庄子在《逍遥游》中,对这种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要用“小大之辨”的眼光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
“小大之辨”,即为马克思唯物哲学中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联系,而马克思唯物哲学进一步指出: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
道教作为人类社会体系中的一个组织单位,与社会之间,是“小”与“大”、“局部”与“整体”、“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因此,其发展,必然要服从社会的利益。
同时,由于道教虽是中华文明本源的载体,但归根到底却是一个宗教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组织,因此,在社会这个大框架下,他又从属于宗教界这个小框架。
由于宗教影响的主要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类精神信仰的需要,因此,道教达成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的手段主要是传播和普及向善的优良道德信仰,抵制邪教思想,并兼顾平衡宗教界的势力,防止社会各界因信仰空虚而滋生邪教产生的土壤,或者出现某个教派一家独大的阴阳失调的病症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