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解析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37
《中世纪西欧》教案最全版第五单元中世纪西欧[单元内容分析]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随着一系列日耳曼王国的相继崛起,西欧开始步入封建时代,这是一个连接欧洲古典时代和欧洲近代的长达千年之久的过渡时期。
古罗马文明在自身的衰败及日耳曼人的南下双重影响下分崩离析,封建文明在5—10世纪左右形成,经济上以封建庄园制为主,政治上长期处于王权羸弱、分裂割据的状况下。
世俗君主、贵族和教会两股封建势力相互利用、渗透,交替消长,二元一体,构成了西欧式封建制度的一大特征,基督教则构成了整个西欧中世纪精神文化的核心。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复兴之后,社会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割据、推动中央集权化的政治进程。
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西欧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欧中世纪庄园经济及城市复兴、自治的基本情况,了解“采邑改革”、“等级君主制”、“庄园经济”、“中世纪城市”等历史概念;理解西欧封建制度是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的产物,理解中世纪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与政治体制变化的互动关系。
了解中世纪西欧教会与王权互相利用、互相斗争的重要史实:“丕平献土”、“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了解中世纪文化哲学、文学、文教等方面的主要情况;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王权与教权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及发展趋势,理解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2、通过书本历史图片和史料的阅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图片与史实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历史史实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世纪经济发展模式演进与政治体制变化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经济、政治的互动关系看待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于中世纪封建制度形成、发展过程的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由具体的历史状况发展而形成的,并具有其独有的特征,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一种呈现。
外国教育史第五章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1、试述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1)西欧中世纪的教育的基本性质中世纪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等级性和世俗性的教育。
中世纪前半期,教育鸡机关被教育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同时,也向群众宣传,培养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僧侣教育与教民教育成为教育的主体。
教学内容主要是神学,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信勿疑。
学校管理奉行禁欲主义,以残酷的体罚压制学生。
由封建主控制的宫廷学校则招收皇亲贵族子弟,培养治术人才。
9世纪末到12世纪,封建贵族重视骑士教育,以加强维护封建制度的武装力量。
中世纪后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促成了12世纪城市大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学校仿照手工业行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师生共管,打破了教会的垄断和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
(2)中世纪教育的主要特征①宗教性、神学性。
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
这种特征又是由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红现实所决定的;②保守、发展缓慢。
无论与以前的希腊罗马时期相比,还是与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中世纪都是一个教育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的时期,因此发展较为缓慢;③开放性,普遍性。
受教育人群扩大,对教育的认识未分化。
(3)中世纪教育的意义①中世纪教育为西方文明发展留下了大量的遗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学校系统,教育思想首先强调德育,为后来的德育提供了很多见解。
②提出了很多教学方面的合理的问题吧,如分班教学。
③中世纪教育家跃然推崇经院哲学,试图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这偏偏为理性的发展打通了道路。
2、什么是教会学校?它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具有怎样的地位与作用?3、(1)教会学校的含义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当时进教会学校读书的一般是僧侣子弟,其次是世俗封建主贵族次子以下的子弟。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 认识中世纪大学在知识传播、文化繁荣方面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和发展。
2. 中世纪大学在知识传播、文化繁荣方面的贡献。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世纪大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下的作用。
2. 分析中世纪大学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学吗?它起源于哪个时期?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一种新型教育机构。
二、新课导入1. 讲解中世纪大学的起源:- 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因素推动了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 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讲解中世纪大学的代表:- 萨莱诺大学、波诺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中世纪大学在知识传播、文化繁荣方面的贡献:- 为后世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促进了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
-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意义。
2. 强调中世纪大学在知识传播、文化繁荣方面的贡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和发展。
2. 提问:中世纪大学对后世教育有哪些影响?二、新课导入1. 讲解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 行会性质的自治教授和学习中心。
2. 讲解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 七艺(文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 神学课程。
三、课堂讨论1. 讨论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特点:- 以神学为主,注重宗教知识的传授。
- 注重七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分析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课程与教学特点。
2. 强调中世纪大学在知识传播、文化繁荣方面的贡献。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及理论2、了解和掌握西欧中世纪教育的类型;3、了解和掌握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产生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中世纪教育的类型;三、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内容: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进入封建时代。
西方历史学家把从罗马衰落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多年间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的特征首先是文化教育衰落。
西欧四大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兴起后,其统治者一度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和做法,僧侣阶级更是利用其政治、经济的统治地位,否定古代文明。
(如:还在罗马衰落时期,即公元391年,提阿非罗主教就下令烧毁了藏书几十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格里高里一世,下令烧了罗马城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且开出大量禁书的名单,予以刮削、烧毁,宣扬一切从头做起。
)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本身渗透着神学的性质,文化科学的发展被扼制。
中世纪从古代接收过来的只有麻醉精神的基督教和破烂不堪的城市。
结果形成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教会是封建意识的权威代表。
一切进步思想被扼杀,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惨遭迫害。
神学家们宣布:“科学是宗教的奴仆”;“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一、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基督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基斯坦地区萌芽出现。
它最初只是备受压迫与奴役的犹太民族下层民众自发形成的犹太教新宗派中的一个。
与当时存在的其他宗教教派相比,新生的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徒之间患难与共,互相周济”、“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信徒因基督的牺牲而得救”。
这种教义,对被压迫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生活在“经济、政治、智力和道德的总解体时期”充满悲观绝望情绪的罗马帝国的民众来说,更具精神上的安慰和思想上的影响力,因此很快传播开来。